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强震的动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近年来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对东亚及云南地区应力场、地壳上地幔构造研究成果,探讨了造成云南多震及大震空间分布特征的动力来源。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及青藏高原的高差作用使高原物质向东漫流,受到扬子准古陆及华南地块的阻挡,于是沿其焊接边界应力集中产生大震。加之本、非稳态热、介质的化学组成及物理状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造就了云南大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大震地震波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计算了印尼大震、昆仑山口西大震和古吉拉特邦大震的地震波在云南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大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印尼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昆仑山口西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触发作用,但不显著,古吉拉特邦大震在云南地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没有触发作用。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这3次大震触发作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地震复发模型及云南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凤桐 《地震研究》2003,26(2):103-111
研究了中国西南及邻区8级大震和云南强震(M≥6 3/4)活动规律后得出:8级大震活动幕具有54年左右周期以及大震主体地区由南向北推移现象;云南三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带分别具有57年、47年地震轮回特征及lgTn=2.137-03.97lgn规律。提出了弹簧一活塞地震复发模型,并对强、大地层周期性复发现象给出了合理的物理解释。据此预测,云南地区2001年以前处于强、大地震平静期,2022年至2049年将处于强、大地震活动期。由于三大地震轮回的重叠,该活动期将是云南历时最长、释放地层能量特别巨大的地层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5.
云南强震活动的多层次动力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云南地区多层次动力过程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若以两大板块之间在边界上的相互作用为最高层次的动力作用,云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动力作用过程:(1)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地壳板块在喜马拉雅碰撞带东部弧顶和东翼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动力源对云南地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作用;还有菲律宾海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北西西向的推挤,通过华南地区对云南东部的间接作用,构成了云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第一层次动力作用;(2)以康滇菱形断块为主体,包括川青断块、滇西南断块带等板内断块的整体向南南东—南东方向的相对移动产生的动力作用,是第二层次的动力作用;(3)由于板内断块边界断裂运动速率的差异,主要是水平滑动速率差异造成的板内断块内部次级断块移动产生的动力作用,是第三层次的动力作用。对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地壳板块碰撞挤压带东部弧顶和东翼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动力源与云南及邻区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和强震活动关系作了分析研究,认为云南及邻区多层次动力作用过程,是强震活动时空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研究》1998,21(4):349-357
对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强震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空间分布及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我国西南地区直到缅甸中深源地震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格局,充分显示出我国西南地区在现代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以印度板夫对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为主要动力源,在东部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远距离作用影响的总体特征。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在缅甸中深源地震带产生的侧面挤压剪切的直接作用。腾冲火山区所属的  相似文献   

7.
大震前小震活动的时空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唐山,海域,澜沧-耿马地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信息维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局域空间发维可以反映大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大震发生在信息维中等值区;(2)局域时间分数维显示大震前小震活动存在的降维过程,且大震发生在降维之后的升维过程中或发生在降维过程结束之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西藏北纬30度线附近的8级大震有4次,即1411年8级大震,1833年8级大震,1950年8.5级大震和1951年8级大震。在这里雅鲁藏布江的走向和雅鲁藏布江大断层的走向为近东西向,靠近北纬30度线;喜马拉雅山的8000m以上的4个高峰也近东西向分布,接近30度线。我们对30度纬线上的8级大震和地貌、构造分布特征的物理解释是:除印度  相似文献   

9.
新疆大震前b值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英 《内陆地震》1997,11(1):34-39
研究了1970年以来新疆及各地震在大震前b值时空扫描动态变化。根据异常分布特征,结合新疆近几年b值时空扫描图象分析,给出了未来几年新疆b值异常分布区。最后对b异常特征进行了可能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东部地区近期大震危险性地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沙江—红河断裂是一条超地壳大断裂,为云南地区重要的构造边界,把云南地区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本简要介绍了云南东部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性质,结合发震构造标志、地震破裂围空特征和大震重复周期等分析了红河断裂以东(含红河断裂带)地区的大震危险性,认为云南东部地区近期大震的危险地点有2个:小江断裂中段东支和石屏—建水断裂带石屏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对云南地区地震目录完整性和均匀性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了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主要认识:(1)6.7级以上大震存在十年尺度的活跃-平静交替活动过程;(2)50年左右的大震复发周期;(3)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5-6级地震活动不存在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Ms≥5.0级地震有约2.6次/年的期望年发生率,每年发生0.8-4.5次Ms≥5.0级地震的自然概率是68.3%;(4)6级以上地震具有空间丛集特征,云南全区80%的6级以上地震只分布在全区20%左右的面积上;(5)以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为界,6.7级以上大震成组地在滇西和滇东交替活动;(6)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b值为0.69。  相似文献   

12.
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47年复发周期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石绍先  李光泉 《地震研究》1999,22(2):116-12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相关函数方法分别对云南各主要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分别进行了系统计算,发现云南各地震区大震复发周期随着各自与板块缝合线的距离增是呈现规律性增加:澜沧-耿马地震带,因东、西两邻区大震复发周期分别为46-47年,故确认其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该47年大震复发周期的确定,超越了本带历史地震记载缺乏、近30年来地震活动高度平静、前人经验和前兆台网十分薄弱等难以逾越的障碍,对1988-  相似文献   

13.
三十余年来云南气压涨落的致震方式和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洪声  王世芹 《地震研究》1995,18(3):237-245
本文以孕震系统在爆发前夕的外敏性及外力的非线性作用为物理基础,对大气扰动下的地震爆发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不仅给出了三十余年来整个云南气压场的归-化原则以及四次7级大震前震中附近的气压巨涨落特征,而且还对滇东,滇西北,滇西南等地区分带归纳建立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气发震指标。这些自然共性的揭示,既是对外力效应的认证,也丰富了短临地震预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前后S波偏振角的计算分析,得出大震前后U_(SH)—U_(Sv)的三种变化图象,这种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与此同时,对大震前后P波、S波最大振幅比值分布和S波偏振角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发现,北纬22°57′可能是澜沧、耿马两地区介质差异的分界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宏观上研究了中国大陆Ms≥8.0级大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并据此提出了未来大震活动的危险地带和发震时段。  相似文献   

16.
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强震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空间分布及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由我国西南地区直到缅甸中深源地震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格局,充分显示出我国西南地区在现代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以印度板块对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为主要动力源,在东部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远距离作用影响的总体特征。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在缅甸中深源地震带产生的侧面挤压剪切的直接作用。腾冲火山区所属的腾冲龙陵地震带是西南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一条重要边界。腾冲火山区主要受到北东———北东东向的区域压应力场作用,同时也可能受到东侧毗邻应力场分区南南东———南东向压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维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镇文  王琳瑛 《地震学报》1989,11(3):251-258
本文根据Mandelbrot提出的分形几何学观点,对海城、唐山和松潘三个大地震前后地震(ML3.0)序列,根据其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自相似结构,计算了各自的分维。结果表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类似于一维Cantor集合或一维连续统(这里有图片19890303-251-1.jif)Cantor集合。并以大震发生为对称点,得到大震前后的分维明显不同。一般大震前,其时空分布具有较低的分维,震后偏高。本文认为,用分维定量描述地震时空分布的复杂性是一个较好的物理量,也许它对未来大震发生的时空预报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云南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对2004年12月26日Ms 8.7印尼大震的波形记录,着重考查了大地震面波在到达云南26个台站后的1小时传播过程中对云南及周边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触发效应,发现在面波作用的短短1小时内,云南的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地震即刻触发现象,并对这些现象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云南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对2004年12月26日Ms 8.7印尼大震的波形记录,着重考查了大地震面波在到达云南26个台站后的1小时传播过程中对云南及周边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触发效应,发现在面波作用的短短1小时内,云南的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地震即刻触发现象,并对这些现象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依据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记录相对完整的108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云南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余震震级、余震分布范围及间隔时间等与主震震级之间的关系。云南地区孤立型、主余型、多震型地震序列分别约占3.7%、63.0%及33.3%。5.0级以上主余型地震序列半年内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震级总体呈正相关,但主震震级较低时相对离散。云南地区最大余震与主震距离空间分布具有分级的特点:当5.0≤主震震级M6.5时,最大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0~20km;当主震震级M≥6.5时,最大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5~40km。在云南地区的主余型地震序列中有68%的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d内,84%发生在震后30d内,97%发生在震后90d内。多震型序列中第一大震与第二大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和震中距的分布规律与主余型地震序列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