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蒙古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78364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蒙古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蒙古及邻区Pn平均速度为8.08 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39 km/s至+0.30 km/s.速度高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地区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在阿尔泰山地区Pn速度最大异常达+0.30 km/s.速度偏低的地区主要在贝加尔湖、华北平原、渤海湾等地,在贝加尔湖西南呈现出强烈的低速度异常达-0.39 km/s,可能与该区新生代的火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渤海及其邻区地壳热结构和热应力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华  张之立 《地震学报》1992,14(1):29-35
本文利用地热和地壳分层结构资料及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渤海及其邻区三维地壳热结构,及其横向不均匀性引起的热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浅部地壳和深部地壳的横向温度分布有明显不同,但热流的横向分布大体不变;在唐山周围地区有一条地壳热结构的剧烈变化带.在唐山周围地区、华北平原及渤海湾和渤海中部.热应力有不同的分布特点.本文用这些结果,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杨云  田韬  冯志生 《华南地震》2011,31(1):92-97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自转数据,分析了两者对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的影响.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活动下降段及地球自转加速度上升和转折段有利于该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且在太阳黑子活动的下降时间内,每一个地球自转加速度的转折都会使得该地区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另外,从幅相法统计以及太阳黑子活动预测数据来看,2012年2月以后江苏及邻区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Sato模型对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海阔  朱新运  贺永忠  张立恒 《地震》2011,31(1):118-126
本文利用Sato模型,选取2008-2009年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121次ML≥2.0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宁夏及邻区平均尾波Q值,并拟合了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 结果表明,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宁夏及邻区Q值较低,对频率f依赖性较高. 结合研究区同期地震活动水平及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小震密集区:吉兰泰...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周期及显著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和中国大陆地区的不同起始震级的地震资料的不同时间段、 不同数据预处理的地震应变能(贝尼奥夫应变)进行小波分析, 研究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周期谱及其显著性水平(即置信度), 结果表明: ① 在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周期谱中, 23年左右周期的置信度超过95%; 45年和90年左右周期的置信度为90%左右。 ② 中国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25年左右周期, 置信度超过95%, 而其它周期并不明显。 ③ 无论是中国大陆地区还是中国大陆及邻区, 同一个周期的置信度随计算资料的起始震级减小而降低。 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和大陆及邻区都存在置信度超过95%的23~25年周期对于地震的活跃与平静预测具有现实意义。 而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数十年或百年尺度的周期在地震趋势估计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四川盆地显著地震与四川及邻区强震的关系,通过系统分析了1980年以来四川盆地4.5≤M≤5.0地震与四川及邻区M≥6.0地震的对应情况,并对其预报效能进行统计检验,试图为四川及邻区强震的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盆地4.5≤M≤5.0地震对四川及邻区M≥6.0地震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优势发震区域为巴颜喀拉块体中东部和川滇交界地区,发震优势时间为160天内。由此可见,四川盆地4.5≤M≤5.0地震可作为四川及邻区M≥6.0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海南岛及邻区1999——2005年9个地震数字化台站记录到的3 500余条区域初至波到时资料,确定了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该区域浅部上地壳的波速异常与地表地质构造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王五——文教断裂带以北地区波速较低,而以南地区为相对高的波速异常区. 这与琼北地区为凹陷、并伴有多期火山活动和较高的地热背景,而琼中南地区为较稳定的隆起等构造特征相一致. 在其中下地壳,琼东地区相对琼西地区波速较低,可能暗示了地幔热物质上涌等动力学过程. 波速异常分布模式还暗示出北西向断裂带(如铺前——清澜断裂带)较浅,而近东西向的王五——文教断裂带较深,有可能延伸至莫霍面或更深.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滨海及邻区开展的200余口地震工程钻孔资料及相应的土动力学试验资料为基础,参照地震小区划的技术思路,研究了天津滨海地区的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 首先,以0 02.×0.02°度网格控制点对滨海地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根据1986 ̄1996年川滇藏三省(区)邻界区巴塘-丽江-带频繁的强震活动的资料,结合活动构造带分布及历史强震记录,分析了该邻界区强震活动若干特征,提出了“存在川滇藏邻界区巴塘-丽江地震块体”的认识,并就其与相邻地区强震活动关系及未来强震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Lg尾波Qem0sub值与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质构造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大陆45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432条垂直向地震记录, 采用叠加频谱比值法计算单台Lg尾波Q0 (1 Hz的Q值) 及eta;值. 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70deg;~135deg;E, 20deg;~50deg;N)Lg尾波Q0及eta;值的横向变化图象. 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及邻区Q0值主要在150~600之间. 其中川滇及缅甸西北部地区的Q0值最低(240). 该地区地壳有复杂的断裂破碎构造及强烈的水热活动. 最高Q0值(Q0510)区主要位于蒙古高原南部、阿拉善、鄂尔多斯块体交界. 其频率依赖eta;值在0.45~0.75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由统计单元(29°~34.5°N,110~123°E)中强震活动性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中强震的发生呈现出300年大周期的特征,而安徽未来10年处于中强震的300年周期中的弱活动周期内。结合安徽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安徽省未来中强震活动场所以32°N以南为主,并且重点应关注六安—霍山地区。其次,安徽西北阜阳一带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该区存在构造地震空区,未来有发生中强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地壳介质P波Q值的确定及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P波记录,采用频率域方法,测定本省区域范围内1985-1995年间地壳介质的Q值。本地区介质特性Q值与震中距间线性关系较好,本地区地壳Q值目前处于中低值状态。  相似文献   

13.
收集了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前兆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和各宏观观测点上报的宏观地下水变化资料.通过分析安徽省流体异常点的分布与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探讨汶川地震通过大地构造上的关联可能对安徽产生影响的敏感位置.还使用了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地震主体活动区域与流体异常集中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震例,探讨了未来地震...  相似文献   

14.
富硒土壤资源日益引起重视,但如何界定富硒土壤没有统一标准.本文选取安徽琴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省富硒土壤分级标准,系统研究琴溪地区农业可耕地土壤及其植物中硒含量,这为琴溪地区富硒产品开发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当地富硒产品的开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宇卫  凌学书 《地震》2000,20(4):91-96
试图通过分析安徽中西部地区 1970年以来出现的 16次群体性地震学异常,寻找“有异常无地震”的力源。研究结果表明“有异常无地震”的现象与华东及附近海域的中强震具有一定的相 关性,当该区发生 M L≥ 5. 0以上地震时, 安徽中西部地区出现群体性地震学异常。这一现象表明,安徽中西部地区是华东及附近海域不均匀应力场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应力集中点,也是地震学异常的敏感区,深入研究它与震中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识别未来强震发生的信息, 无疑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两郧断裂带是鄂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断裂之一,位于秦岭断块隆起区,长约200 km,走滑运动性质,第四纪分段活动特征明显,曾于1964年发生过郧西4.9级地震。此前对该断裂郧西段的第四纪活动研究较少,直接影响着对鄂西北地区活动构造变形格局和强震危险性的整体认识和评估。本文基于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和高密度电法勘探研究,发现断裂沿线发育有串珠状盆地、负向断层长谷、断层垭口和断层崖等构造地貌形态。两陨断裂在早第四纪活动明显,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微弱,滑动速率低,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性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7.
地壳形变预报地震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川华 《地震》1994,(4):51-58
本文用系统科学理论河北省及邻区形变台网为一预报系统,通过对实用化攻关PDBS软件系统等方面处理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得到表征系统的整体协同性状态的形变异常指标,从而寻求适合本区预报地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The Bakjisan Syncli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Taebaeksan Basin, Korea. New paleomagnetic data for the Upper Carboniferous–Lower Triassic Pyeongan Supergroup from the Pyeongchang area on the west limb of the Bakjisan Syncline have been obtained, and synthesized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data from the Jeongseon area on the east limb of the syncline. A total of 350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21 site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magnetized areas and the thrust system in the Taebaeksan Basin. Th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hRM) isolated from all samples was a remagnetized component acquired after tilting of the strata and carried by various magnetic minerals (magnetite, hematite and pyrrhotite). From rock magnetic studies,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and XRD analyses, the pervasive remagnetization is interpreted to be associated mainly with a fluid-mediated chemic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RM).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work in adjacent areas. The paleomagnetic pole position (88.3°E, 83.9°N, A95 = 4.9°) from the Pyeongan Supergroup in the Bakjisan Syncline indicates that the timing of the remagnetization event is Early Tertiary times (i.e. Paleocene to Eocene) by comparison with reliable paleopoles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Early Tertiary CRMs are also report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of an adjacent region with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Taebaeksan Basin. In contrast, a primary remanent magnetization was repor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Taebaeksan Basin. This implies that the major thrust system (the Gakdong thrust) which separates the two regions has caused them to experienc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geologic histories since deposition of the strata. Since many thrusts with NS trend are observ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Taebaeksan Basin compared with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it appears that the remagnetizing fluids pervasively penetrated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by utilizing the already well-developed thrust system.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月19 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作为已知输入,利用F-K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反演结果显示,这次安庆地震是一个带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1°,倾角30°,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15°,倾角75°,滑动角116°,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属于浅源地震.从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安庆地震极有可能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上.  相似文献   

20.
安徽西南宿松-枞阳断裂中段活动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西南的宿松-枞阳断裂有历史记载以来曾发生多次中、小地震。综合近年来在该地区进行的一些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积累的资料,利用宏观、微观构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配合断层物质测年等手段,对该断裂中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说明了近代中、小地震沿断裂发生的地质背景,并对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水平进行了初步预测,为弱震地区断裂活动习性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