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开采沉陷观测的基本过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得出了地表基本移动参数,并在总结我国开采沉陷地面以及地下变形观测的基础上,对我国矿山测量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该文分析了金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因素,认为该矿井开采2,3煤层的直接充水水源为山西组3煤层顶板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通过分析研究井下多年水文观测数据和水文地质钻孔分层抽水试验获取的基础数据,采用“比拟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算,确定出矿井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为矿井今后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3.
三角形联系测量是地面控制点数据引入井下、指导井下开矿的重要手段。鑫汇金矿、金兴金矿已于建矿时进行联系测量,现已开矿10余年。2005年5月,利用54北京坐标系、56黄海高程系建立地面控制网,分别对两竖井进行三角形联系测量及巷道导线测量。对两矿巷道顶板导线点起到检核作用,为处理井下越界开采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4.
案例2019年3月,某公司依法取得了A县M镇N村一采矿权,采矿许可证规定开采矿种为石灰石。2020年5月,A县自然资源执法人员巡查时发现,该公司开采矿区范围内石灰石顶板上层建筑用凝灰岩,并进行销售。在案件调查过程中,针对以上行为,执法人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某公司开采凝灰岩系在石灰石采矿证范围内开采,且是在开采石灰石过程中揭露顶部岩土层过程中对废石资源的再利用,属开采过程中对采矿废石的再利用,不构成违法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某公司擅自开采凝灰岩,属未按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种开采矿产资源的情形,已构成非法开采,应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5.
1 矿井开采工艺1.1 单井对流1964年,俄罗斯巴什基尔有9口双管单井对流井,寿命最短的几个月,最长的10年.盐层埋深500 m~700 m,盐层厚度200 m,上溶速度24 cm/d,大于侧溶速度2倍,开采丢矿多.采出40万m3后顶板就垮塌了,采收率K为0.02(2%).要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控制上溶速度,加大侧溶速度.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井眼出砂问题是当前水合物产业化急需突破的瓶颈之一,解决水合物开采时防砂与产能平衡问题是实现水合物安全高效、长期可控开采的关键.我国海域典型水合物储层属于弱固结的低渗泥质粉砂储层,其面临的防砂控泥与增产矛盾较为突出.厘清不同水合物储层和开采条件下的井眼出砂规律并揭示其机理,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砂控泥措施以实现产能最大化是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所在.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采4个角度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已开展的水合物出砂防砂情况,分析总结了水合物储层出砂影响因素及出砂机理,最后探讨了目前出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后续水合物开采井眼出砂预测和防控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砂金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恢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金开采是造成高原脆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工程行为之一。笔者通过对青海省砂金矿区开采方式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分析,指出了砂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工程措施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龙水金矿区冷水冲构造蚀变带的成矿地质条件作了重点论述。冷水冲构造蚀变带是与目前正在开采的龙水1号脉带同归一构造体系的“潜伏”脉带。该“潜伏”脉带的金矿化限于寒武系以硅质岩为顶板的碳质页岩中,明显受成矿前产生的韧性剪切带控制。据已知矿区矿化元素分布的化探模式,提出利用元素组合的特征寻找该类矿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4.5万m3/d开采性抽水试验的观测表明长孝水源地具有较好的富水性及调蓄能力,开采潜力巨大。为保证长孝水源地的长期开采,应尽早采用外引内拦等工程措施,在孝里铺洼地地区实现地表水的回灌补源。这对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区118个钻孔资料和测井曲线,详细编录了12个钻孔岩芯,并进行了岩矿、地球化学和校度分析等工作,重塑了山西组二_2煤层顶板的沉积环境。通过编制层序图和分层图,推测二_2煤层顶板主要为淡水湖泊、沼泽、分流河道.天然堤和决口扇等三角洲平原上的沉积物,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的顶板稳定性及开采管理方法等问题。本文为沉积环境在煤矿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1.
蔡依超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11):11-12,16
放顶煤开采是在开采过程中沿厚煤层的底部布置采煤工作面进行开采,并利用矿山压力及其他辅助措施将顶煤从工作面后方一起放落的一种采煤方法。该文从放顶煤工作面顶煤的稳定性入手,详细阐述了采矿活动中顶煤受力破坏情况,支架与围岩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控制顶煤的有效措施,对煤矿放顶煤工作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滨湖煤矿16煤开采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涌(突)水现象,影响了矿井的正常生产。全面分析16煤开采的充水条件,才能排查出水患威胁的各种原因,从而制订出合理有效的防治水措施,对保障滨湖煤矿16煤层的安全顺利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对滕县煤田其他煤矿16煤的开采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在分析江苏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7煤层瓦斯赋存的控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煤层瓦斯含量与上覆基岩厚度、顶板20 m含泥率及煤厚的相关性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又根据瓦斯地质数学模型法计算公式,得到了该煤矿回采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并对矿井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伊昭井田位于伊犁盆地中西部,煤层资源储量36亿t。赋煤层位为侏罗世水西沟群西山窑组,共含煤12层,其中可采煤层6层,3号煤层和5号煤层为井田主采煤层。对各煤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煤层特征及赋存规律及各煤层煤质特征及工业利用方向。对指导伊犁盆地的煤炭勘查、开发利用及生产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厚煤层水淹区残余煤量的回收一直是衰老矿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残余煤复采安全技术研究对资源枯竭的老矿井有着再生的作用并能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该文对水淹区残余煤量的复采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老空水的贮存及残余煤量的赋存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合理疏放老空水、优化巷道布置和开采工艺设计,对原已搁弃的呆滞煤量进行了充分的回收,为类似条件下残余煤的回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对济宁何岗煤矿16上、17煤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补充勘探。研究认为济宁何岗煤矿井田内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纪砂砾层,山西组3上、3下煤层顶底板砂岩、太原组三灰、十下灰、十三灰及奥陶纪灰岩。16上、17煤的主要水害是太原组下部灰岩水和奥灰水,16上、17煤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局部复杂类型,开采时的矿井最大涌水量为816m3/h。断层和裂隙是诱发突水的主要因素,生产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水措施。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单县煤田张集井田主采煤层为3煤,该煤层结构简单,煤质优良,为低灰、低硫、强黏结性、成焦率较高的焦煤(JM25),次为肥煤(FM26)和1/3焦煤(1/3JM35),是山东省稀缺的优质炼焦用煤。煤质的综合研究表明,为达到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并使其效益最大化,该煤层应以冶金和铸造用焦为主要加工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地下采煤造成的地表沉陷进行及时、精确的监测监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该文以济宁市为例,介绍了D-InSAR技术在大范围采煤沉陷区监测及其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使用D-InSAR技术对采煤沉陷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以5cm下沉线作为采煤沉陷区边界线,选取15期RADARSAT-2 Wide模式数据,采用多基线累积叠加方法分别提取各期采煤沉陷区边界并使用岩移观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检核。以花园煤矿为例,分析D-InSAR监测采煤沉陷范围及程度的时序变化特征,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沉陷范围及沉陷量逐步增加,受临近工作面开采影响,沉陷中心的沉陷量呈周期性增加。结果表明,D-InSAR可以精确有效地对采煤沉陷区范围及其时序变形过程进行监测,可以应用于大尺度采煤沉陷区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9.
宁阳—汶上煤田鲁西井田内的岩浆顺煤层或煤层顶底板侵入,对煤层和煤质都有严重影响。该文分折研究了岩浆岩的侵入层位、层数、厚度、岩性及其矿物成分,初步探讨了岩浆岩的来源、地质时代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煤层开采对所在矿区地下水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单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较多,而对多煤层的影响研究甚少,特别对于我国西部缺水矿区。以南梁煤矿为例,运用地下水系统演化理论和岩石力学模拟等,对该矿井水文地质结构、矿井涌水变化规律、矿井地下水流场演变、矿井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重构了多煤层开采条件下南梁矿井地下水系统流动模型,初步揭示了矿井水化学成分的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2煤单煤层开采时,顶板导裂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42.1 m,而2-2和3-1煤层重复开采时则增大为83.1 m,相应地应力、位移、塑性区范围后者也比前者增大许多。这揭示出多煤层重复采动明显增大了顶板导裂带的发育高度,加剧了矿井水文地质结构变异,进一步地,导水裂隙带改变了天然地下水渗流路径,沟通了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增强了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整体扩大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从降雨入渗→导裂带渗流→各煤层涌水→井底水仓排水构成了一个自然-人工复合地下水流动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南梁煤矿的矿井水害防治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类似矿区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