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是我地区尽快地把粮棉生产搞上去,实现在1980年前“粮棉单产超纲要”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区北部开始试种旱三熟,中、南部地区不断扩大麦(油)稻稻三熟制。现就麦稻稻生长期间的热量条件和资源作一  相似文献   

2.
我县三十多年来,生产条件的改变,技术的进步,复种指数的提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但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小气候,限制了“麦—稻—稻”三熟制的发展。《富阳县综合农业区划》提出:“光、热、水条件较差的地区可搞“肥—稻—稻”或“麦—稻”二熟制的粮食生产;对适宜种三熟制的地区应适当调整全年粮食作物的品种搭配”。为了调整光、热、水资源不足的山垄田的熟制,县科委于81年冬,列题由县区划办组织力量进行为期三年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徐思俭 《四川气象》1996,16(2):31-32
中稻稻桩处农田小气候观测试验徐思俭(宜宾地区气象局邮编644007)通过有水田的林间与裸露,有水田与无水田等不同条件距泥面30厘米稻柱高度处进行的温湿对比观测,找出其小气候差异。证明未收或延迟收割的水稻植株有遮光降温保温,改善小气候条件的显著作用。为...  相似文献   

4.
候光良  苏永清  倪建华 《气象》1979,5(12):19-20
桃源县位于湖南西北部,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境内有山区、丘陵和平原,目前,在丘陵和平原地区的耕作制度主要是三熟制:稻、稻、麦;稻、稻、油;稻、稻、豆;稻、稻、菜等。其中小麦应占多大比重,是当地农业布局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小麦的生育条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鉴定。 县内小麦(品种:凡六、竹叶青、友谊等)自11月1日播种到5月20日成熟。该期间内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均是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见图1。对于喜长日照和温凉的冬小麦来说,上述光照是不充分的,温度显得稍高,前、后期的降水条件也是偏高的。这必然会影响到小麦的单产。本文用稍加修改的费希尔(Fisher)方法研究桃源县的光、热、水因子对小麦单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井冈山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吉安地区气象局遂川县气象局根据丘陵山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经过认真调研、论证后在遂川县进行莲一萍一鱼一稻立体农业试验推广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气象灾害、热量条件、产量、经济效益等综合分析,得出临安市河谷平原地区实行麦稻两熟制优于麦稻稻三熟制;通过对单季稻各生育期生长发育的气象要求与临安市河谷平原气候资料结合分析,得出单季稻的最适播种期为5月下旬。  相似文献   

7.
“红宝石”稻为遗传工程稻3号的别称,因米色红润而得名。既可做中稻,又可做双季晚稻栽培。属一级保健型优质未,经济效益较好。1995年从湖南农业大学引进,在宁冈县试种0.3公顷,1996年在原地又续种0.3公顷,现将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及其经济性状简要介绍如下,供生产和服务参考。1立地条件“红宝石”稻试种地段为四周空旷开阔的冲积平原,地下水位小于2米,座北朝南,排灌方便,土质中壤,肥力中上,海拔高度约250米,种植制度为稻、油一年两熟,前茬作物是油菜。2主要生育期1995年“红宝石”稻在宁冈试种,5月8日浸种,5月10田种为破胸…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高原山地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机制,该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山地条件为背景,对2001—2010年稻纵卷叶螟迁入资料与高空流场及天气系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5月下旬—6月上旬是迁入高峰集中期;2夜间降雨与迁入关系密切,中雨以上强度降雨导致成虫大量迁入;3迁入高原山地的稻纵卷叶螟除了具有水平流场迁飞外,还存在异层面垂直迁飞;4昆虫在晨昏朦影起飞除高温和短日照剌激外,趋光性起着诱导作用;5大气环流为昆虫迁飞架起了"立体通道",其迁入量取决于迁出地虫源量、高空流场流线密集度、辐合强度和迁入地降雨强度。  相似文献   

9.
田林县浪平乡近几年来平均亩产600多斤,从81-85年测产知道,每年都有亩产超千斤,实测亩产高达1298斤。可见,中稻生产潜力还很大,可以进一步提高单产,增加粮食产量。现从气候方面分析浪平乡中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浪平乡中稻农业气候条件分析 (一)热量资源充足,有利中稻生长 根据水稻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日平均气温大于12℃才能开始生长发育,大于21℃才能正常抽穗开花。浪平乡地域目前中稻常用品种需要大于0℃积温和生育期,见表一。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广西双季稻区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1986-2016年水稻物候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双季稻低温冷害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水稻生育期低温阴雨、五月寒、寒露风平均频率分别为84%、41%、81%,三种低温冷害的高值区均在桂北稻区,低值区一般出现在沿海地区。(2)广西绝大部分县区水稻低温阴雨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呈微弱减少趋势;大部分县区水稻五月寒呈微弱减少趋势。(3)桂北稻区以及桂中、桂南稻区的部分县区寒露风总次数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余县区寒露风总次数呈微弱减少趋势;绝大部分县区寒露风总天数及强度呈微弱减少趋势。(4)低温冷害年平均出现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均是桂北桂中桂南,三个稻区低温冷害中五月寒强度最小,桂南、桂北稻区寒露风强度稍比低温阴雨强度大,桂中稻区则是寒露风与低温阴雨两者强度相近。  相似文献   

11.
1引言我市产粮区的耕作制度一般为油、稻、稻一年三熟制。由于近年来早稻滞销严重,往往是丰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币委市政府拟改部分早稻田种经济效益较好的春玉米。这样,其耕作制度将变为油菜一春玉米一晚稻一年三熟,而做这样的调整是否能适应我市的气候条件?若要调整应如何调整更趋合理?2适应性分析人1温度玉米届青温作物,种子发芽所要求的最低温度为6-7℃,10-12℃发芽整齐,最适宜温度为25T。苗期抗害能力为-2-3℃,尚未抽穗的抗寒能力-1-2℃。从出苗到拨节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12℃,拔节到抽穗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  相似文献   

12.
李勇  谢小康 《贵州气象》1999,23(1):22-25
从赤水市的气候条件出发,分析了赤水市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生态环境,对该市水稻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并重点针对高温危害提出了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吨粮田建设的气候对策范毓聪(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安·710015)目前吨粮田的形式有:稻稻、稻麦、麦玉、春玉米四种,而关中地区吨粮田的形式比较单一,除北部条件很好的地块,春玉米亩产达吨粮外,大面积基本上都是冬小麦一玉米一年两料创吨粮。所以本...  相似文献   

14.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豫南稻区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涝灾。由于降水冬前比冬后变化大,常出现生育前期旱涝和中后期湿害。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早熟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第三代多发生在7月下旬,主要危害一晚禾苗和二晚秧苗,或带卵至大田孵化。秧苗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变成白叶,对返青分蘖都大为不利,因此在生产中,很有防治必要。 笔者所在的农气室与市义成乡农科站经1977—1994年18年的气象与虫情联合观测结果可以看出,第三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发展、危害程度同气象因子的关系极为密切。盛蛾高峰期温度高(30℃以上)对成虫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湖南省桃源县枫树公社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同志,1974年种的五亩麦—稻—稻—年三熟试验田,平均亩产3129.4斤。他65岁时,曾向党组织表示要“年满七十,粮过三千”,即他满70岁时要达到亩产三千斤粮,结果他提前一年(即在1974年)实现了自己的誓言。1975年产量又有所提高,为革命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生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豫南稻区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涝灾。由于降水冬前比冬后变化大,常出现生育前期旱涝和中后期湿害。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早熟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气候条件与病虫害生命活动关系密切,是决定病虫害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世界性害虫之一。研究表明,其暴发原因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分析气候变化影响下该虫适生区的变化。利用稻纵卷叶螟地理分布信息和环境数据,借助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 Ent)和Arc GIS,评估稻纵卷叶螟"当前时段"的分布状态,预测2020年时段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的风险区变化。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中国的极高风险区为上海、浙江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大部、湖北中东部、湖南东部、四川西南部、广西中部等地;高风险区为贵州、广东、福建、江西、重庆、广西大部。2020年时段A1b情景下极高风险区在中国分布范围变化不大,高风险区面积变化亦不明显;A2a情景下分布范围变化显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极高风险区面积大幅度减少,高风险区面积显著增加;B2a排放情景下风险区变化情况与A2a情景类似,极高风险区面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褐稻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省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后期生长威胁甚大。农业观察研究指出,褐稻虱发育进度与温度关系甚为密切,摸清褐稻虱各虫态历期与温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进行褐稻虱发育期的预报,对掌握防治适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西双季稻区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1986-2016年水稻物候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研究广西早稻生育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明气候变暖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频率为35.4%,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桂南稻区的左右江河谷以及桂东南梧州市。(2)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各有差异,桂南稻区早稻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而桂中、桂北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呈微弱减少的趋势或者基本不变,强度则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3)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总天数为124.9d,平均总次数为28次,平均强度为4.5d/次。三个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和强度桂南桂中桂北。(4)桂南、桂中和桂北稻区的年代产量波动变化大,尤其是桂南、桂中稻区进入21世纪以后产量波动更明显。大多数稻区高温热害多的年份,其早稻产量就低。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合理调整早稻播期及品种属性搭配、稳产高产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