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基于无人飞艇平台的航磁测量数据野外快速处理系统的研发背景,阐述了该系统的研发环境、系统架构、数据组织、系统数据处理框架、系统功能以及系统特点。结合基于无人飞艇平台的航磁测量实际情况,研发了数据管理、数据质量评价、数据校正以及数据制图等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区域尺度近地表气候要素驱动数据研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小多  李新  钞振华 《地球科学进展》2010,25(12):1314-1324
区域和流域尺度的陆面、水文和生态模拟与同化,都需要高分辨率的大气近地表层风、温、压、湿、辐射、降水等资料作为驱动。介绍了流域尺度驱动数据的重要性,对现阶段大气驱动数据的制备方法进行评论,总结了降水、辐射、气温和其他近地表要素的若干产品,探讨了北美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欧洲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和中国西部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中大气驱动数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制备流域尺度驱动数据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西部复杂地形的高时空分辨率驱动数据制备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主要功能等方面介绍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的研制思路,建立了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库,开发研制了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入库、编辑、可视化查询和数据输出等基本功能的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4.
交互式河流预报系统数据管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平  肖立贤 《水文》2002,22(4):42-44
为了有效地实现河流预报系统的各个功能,需要管理大量的数据。合理地组织和管理各种数据,对提高系统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美国交互式河流预报系统为例,从数据结构、数据流程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交互式预报的数据管理模式,为开发我国的交互式洪水预报系统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数据字典技术在基于网络B/S结构的“全国煤炭资源网络信息系统”——煤炭数据发布平台中的应用情况。系统通过数据字典技术进行用户访问控制、数据语义规格化和显示页面动态定制等工作。数据字典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 不仅使系统管理人员能够统一、高效、灵活地进行访问控制, 而且能根据需求定制显示内容,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功能的完善性。   相似文献   

6.
吕小婷  施艳  张振芳 《地质通报》2012,31(9):1531-1536
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存储原有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对数据存储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基于SAN结构的地质调查存储系统的技术方案,包括基础结构,软、硬件配置等内容。系统满足了各项业务对数据的高可用性、数据存储的可靠性、数据的安全性日益增高的需求。系统运行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是地质调查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实现了地质调查和野外填图数据的全流程获取,获取的数据具有大数据的特点;目前,地质信息化已经进入大数据应用的数据驱动时代,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应用地质大数据,对基于DGSS系统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工作流程与数据库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不同专题图件提取应用以及利用数据驱动技术缩编1:50万乌兰浩特幅地质图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DGSS系统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小比例尺地质图数据库更新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液压模拟实验仪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程序设计.该系统由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信号前置放大和信号隔离、A/D转换器、微机系统、外部设备及系统软件等部分组成.该系统的研制成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数据的精度和采样频率,而且为液压模拟实验仪的自动控制系统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地貌巨变往往与海底地质灾害息息相关,会对海底管线和海上平台等海洋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因而对海底地貌进行原位观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团队常年自主研发仪器经验,研制出了剖面声呐海底微地貌原位观测系统,详细介绍了观测系统的组成、功能、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并提出了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方法;然后,使用观测系统进行了标志物检验实验,通过将观测系统测量数据与其他设备测量数据相对比,验证了观测系统的可行性和数据准确性;最后,使用观测系统在舟山海域朱家尖滑坡区进行原位观测,进一步验证了观测系统的可行性。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剖面声呐观测系统可以用于海底微地貌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在国际、国内都有迫切的需求。由于地球系统科学固有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如何建立科学、通用的数据分类体系是困扰该领域数据共享和服务的难题。首先综合分析了国际上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主要的数据分类体系,重点对美国全球变化主目录(GCMD)分类系统及其2005—2013年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指出当前该数据分类呈现扁平化、两极化的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用户服务记录,揭示了用户访问频次最高的数据集和检索关键词。结合GCMD系统化、结构化的分类思想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用户化的数据服务需求,提出扁平化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目录分类和规范化的关键词表体系2种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自2001年启动以来,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区域环境演化、陆地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承担“西部计划”项目数据产出的收集、管理、集成,并面向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科学数据服务。“西部数据中心”的总体框架是以“西部计划”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科学需求为导向,建成以数据共享、知识积累、合作交流和数据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集成平台,为“西部计划”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成果的综合集成及地球科学发展的长远目标服务。以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集成针对西部环境与生态现状与变化的基础背景数据、环境与生态观测数据、模型数据集、数据工具及数据文档;并以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原则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数据服务。目前,“西部数据中心”已完成了数据共享平台、知识积累平台与合作交流平台的开发和集成,初步形成了科学数据平台,整理并发布了大量的西部环境生态科学所需的关键数据集。  相似文献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致力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的共享.在介绍西部数据中心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西部数据中心的在线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实现方案、开发模式和数据库结构,元数据标准、数据知识关联、分类和导航等关键技术实现进行了介绍.西部数据中心共享平台本着方便查询、详细数据说明、易于管理、着眼未来和突出服务等原则,充分利用最新的Web和GIS技术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最后,讨论了数据中心之间集成、模型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铀矿项目地质成果数据中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把数量庞大的数据分为单点空间数据和图形空间数据两类。在EXCEL软件平台下,使用VBA编写空间数据平面四参数程序,实现四参数模型计算和所有单点坐标的2000国家坐标批量转换。又由于90%的铀矿地质成果图采用MapGIS格式,故采用EXCEL结合VBA在MapGIS二次开发平台上编写程序,实现对MapGIS格式图件的2000国家坐标系的批量转换。选择鄂尔多斯市巴音青格利铀矿地质普查项目进行空间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的转换,并对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在生产中精度可靠且容易操作,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铀矿地质资料空间数据的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值得在其他铀矿勘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景明  高鹏鑫  王增祥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15-2024010015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探工作形成的宝贵资源,确保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安全妥善保管是实现其潜在价值有效保存和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而如何改进日益增长的重要岩芯保管需求和有限的库房建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在制度建设、库房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统筹保管工作的总体布局、机制建立等方面的建议,为提升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统筹保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球一致性和权威性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是资源与环境评价的定量标尺。中国实施的"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的一部分,于2008—2014年实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按照1∶20万图幅为网格单元,在全国1600个网格单元中,共部署3382个汇水域采样基准点,每个基准点同时采集了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共计采集6617件样品,使用高精度分析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分析了81个地球化学指标。本文首次给出了全国土壤81个指标地球化学基准值数据,初步阐释了地球化学基准值数据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背景、成矿作用、表生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e data acquired by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satellite provides a new way for monitoring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in China. It is vital to underst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roundwater storage monitoring in China based on GRACE data. First, we used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clarify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studies. Then, we elaborat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and uncertainties of groundwater monitoring based on GRACE data. Furthermore, 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range, accuracies and findings.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undwater storage monitoring in China based on GRACE data has gradually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numbers of relevant publications and total citation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methods mainly include the principle of water balance and calibration of hydrological models using GRACE satellite data. Most of the relevant studies focused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monitoring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groundwater data, and thei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re higher than 0.6. We suggested that the challenges such as low spatial resolution of GRACE data and the uncertainties in monitor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nd groundwater level observation data can be integrated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groundwater storage monitoring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亮温数据, 选取Chang算法、GSFC 96算法、AMSR-E SWE 算法、青藏高原改进算法和Savoie算法等5种雪深反演算法, 利用2010年2月10-12日3 d的气象站台雪深观测数据, 对比分析了5种雪深反演算法在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的精度和适用性. 结果表明:总体验证中, 青藏高原改进算法3 d的结果均优于其他算法, 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9.16 cm、9.96 cm和9.63 cm, 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59.77%、52.79%和48.47%. 分区验证中, 结果最佳的算法分别为:在新疆地区, GSFC 96算法RMSE为6.85~7.48 cm;内蒙古地区, 青藏高原改进算法的RMSE分别为5.9 cm、6.11 cm和5.46 cm;东北地区, 青藏高原改进算法RMSE为6.21~7.83 cm;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5种算法的适用性不佳;青藏高原由于缺乏实测数据, 无法得到该区验证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古地磁研究看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古地磁学是进行大陆板块或微板块(地块)运动演化过程和古地理重建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中外学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中国大陆上积累了大量的古地磁数据,为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的起源、构造演化和碰撞拼合过程等提供了定量约束。文中根据现代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标准,对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筛选,结合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中国大陆的形成和演化提出了几点认识:(1)古生代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基本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早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块与东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2)中生代是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发生碰撞和拼合的主要时期;(3)中国大陆主要块体间的碰撞和拼合具有局部首先碰撞、相互旋转、完全拼合、陆内挤压造山和伸展反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锦轶 《中国地质》2009,36(3):504-527
基于对中国大陆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特别是把中国大陆已有地质记录与现今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形成的岩石组合对比,笔者提出了中国大陆太古宙以来的地质历史可以划分为至少6个大陆形成演化旋回的新论点,根据它们对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贡献并考虑全球大陆形成演化已有认识,建议把它们分别命名为始华旋回、古华旋回、北华旋回、南华旋回、华夏旋回和泛华旋回.建议以大陆裂解记录作为划分这些旋回的标志,每个旋回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为裂解离散阶段、汇聚重组阶段和陆内发展阶段.在简要论述了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这6个旋回以后,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时空演化差异和板块构造与地幔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讨论,认为(1)此张彼合的地球表层构造运动规律和陆缘与陆内环境并存是导致不同地区大陆时空演化差异的根本原因;(2)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和地幔柱活动(即地球不同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上同时存在的两种相互独立的构造体制,它们有可能在一个地区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0.
基于DSpace的地质资料数字仓储系统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目前电子文档和数字格式的地质资料越来越普及、各单位之间地质资料共享困难的情况,基于DSpace开源机构仓储系统,重点对其用户注册、权限管理、业务工作流等功能进行了改进与功能扩展,使其能够提高地质资料在机构间共享的效率和灵活性。该地质资料数字仓储系统目前作为全国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平台,为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数据服务工作迈出了积极探索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