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微地貌特征探测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利用近海底探测设备声学深拖和ROV遥控潜水器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进行的微地貌探测成果。结合前期地震调查成果,在地震剖面上显示的三个贯穿海底的气烟囱区域对应的海底探测到麻坑、海底丘状体。另外,在水合物喷发的冷泉区,首先使用搭载在声学深拖上的侧扫声呐对目标区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查,利用声呐图像上的"亮斑异常"确定冷泉喷口的位置,再利用ROV遥控潜水器开展精准下潜探测,在冷泉区识别出碳酸盐岩结壳、泥火山特征地貌、羽状流现象和一些典型的生物特征。  相似文献   

2.
针对瓯江口区域潮汐强烈及浅水作用明显的特点,海底管道的敷设及安全运营危险性大、且无法用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的问题,采用了侧扫声纳系统的海底声学技术对海底管道穿越段地貌特征进行了有效探测。本次探测工作对发现的平坦海底、大型沙波、潮沟、小型洼坑、蚀余凸起等自然微地貌和抛锚等形成的锚沟及其后期自然发育而成的次生微地貌进行了特征分析,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海底地貌提出解决对策以及有效地减轻不良地貌形态对海底管道稳定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1]。  相似文献   

3.
海底浅表层信息声探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我国海洋仪器研发的历史,综述并对比了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和浅层剖面仪等海底浅表层信息声呐探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经过数十年的海洋技术研发,国内在设备研发、数据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和探测数据资料应用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发现在当前国内海洋技术研发中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与国外相关海洋技术尚存在一定差距。以维护海洋权益为目标的系列重大海洋基础勘测项目的启动和深海资源勘查及研究的纵深发展是近年海洋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声学底质分类、声学海底原位测试、动力地貌和构造地貌等是目前海底浅表层声探测信息资料应用于海底科学研究的热点。对海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①提高理论研究水平;②加快仪器设备研制的国产化进程;③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发;④进行探测数据资料的深层次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微地貌特征及其海床侵蚀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旁侧声纳图像和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清晰地揭示了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4种微地貌形态,分别为冲沟、凹坑、沙波、光滑海底。金山深槽内海底扰动、切割十分强烈,微地貌以冲沟、凹坑为主,局部成沙波片发育。深槽外缘的水下平地微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光滑海底和冲沟交替出现,局部也有沙波分布。旁侧声纳图像和底质综合分析表明杭州湾北岸水下地貌面貌是水动力和泥沙来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冲沟、凹坑和沙波代表的水流方向与涨潮流方向一致,指示了强劲的潮流对海床的侵蚀和改造;另一方面,由于底流水动力较强、底质沉积物粒径较细,冲沟得以普遍发育,而沙波仅在局部的砂质海床中出现。水下岸坡微地貌分布显示了海床侵蚀与地貌格局和水深条件密切相关,表现为主槽内冲刷和改造后再沉积作用较强,主槽外缘的水下平地冲刷作用明显变弱,出现弱能条件下的光滑海底;水下平地中,浅水区冲沟较为发育,深水区则以光滑海底为主。总体而言,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侵蚀性微地貌广泛分布,海床处于侵蚀状态。  相似文献   

5.
据地貌声图判读研究海底地貌和底质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旭东  冯文科 《地质科学》1978,13(4):373-382
侧向扫描声呐这项新技术方法及其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问题,最近作者已作过介绍。1975年,我们应用侧向扫描声呐(侧扫声呐)、精密回声探测、海底采样等方法,对中国南海某浅海区进行了海底地质调查,了解海底地貌和底质类型及其包括砂矿等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海洋动力过程对深海海底边界层的影响,研发了“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观测系统(In-situ Observation System for Bottom Boundary Layer in Abyssal Sea)”,ABBLOS。观测系统主体为坐底式深海运载平台,最大工作水深可达6 700 m(实际工作水深取决于搭载设备的耐压水深),是研究深海海底边界层问题的重要技术创新。观测平台由上下两部分框架结构组成,上部框架用于搭载和回收观测设备,下部支撑架为配重,并且用于提供距离海底1 m的观测空间;同时创新性地设计了“卡槽定位-螺栓紧固”的连接方式连接上下两部分,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保证了平台回收成功率。ABBLOS集成了75 k-ADCP、高频ADCP、ADV、高精度压力计、海底摄像机等设备,以及甲烷、温盐深、浊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内波、中尺度涡等海洋动力过程与海底边界层物理化学参数的动态变化同步观测,特别是可以观测距离海底1 m高度范围的水体流速剖面,并且达到7 mm一层的垂向空间分辨率。研制完成后,2020年在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655 m和1 405 m水深处分别成功布放并回收,观测时间共计34天,采集到观测站位上覆海水的流速剖面结构,捕捉到了平均周期为1天1次的内波作用过程,以及海底边界层的多种物理化学参数。初步分析655 m水深处的观测数据后,发现深海海底边界层的温度、压力、溶解氧、密度和盐度等参数受控于海洋潮汐过程,尤其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基本与潮汐周期同步。海底边界层氧化环境较为稳定,甲烷浓度由高变低,但是基本在海洋溶解甲烷平均浓度范围内。与潮汐相比,内孤立波对深海海底边界层水体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是明显可以引起沉积物的再悬浮,引起的海底边界层的海水浊度从背景值的0.01 NTU增大到48 NTU,海底摄像机也记录到了内孤立波期间深海底层海水突然变浑浊的过程,说明南海内孤立波可以影响海底沉积物的输运。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运用高密度电法观测系统作常规电法联合剖面的野外工作方法及数据整理过程,运用高密度电法观测系统,将高密度电法测量与常规联合剖面测量同时进行,有利于对异常体作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8.
海底冲沟作为比海底峡谷、水道地貌尺度小1个数量级的微地貌,与海底峡谷、水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深水沉积输运系统。由于调查数据分辨率的限制,在前人研究中,海底冲沟的重要作用一直被忽视。海底冲沟是深水沉积输运系统的“毛细血管”,数量巨大,主要分布在大陆坡、岛礁边缘、河口冲积扇前缘、海底峡谷和水道内部,与深水工程安全、岛礁安全、深水沉积体系和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息息相关。从识别特征、沉积环境、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海底冲沟的研究进展;从分布区域、坡度、形态和沉积特征等方面,探讨了海底冲沟与海底峡谷和水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给出了区分三者的方法。通过归纳不同沉积环境的海底冲沟特征,将其定义为:在坡度大于2°的地形中,重力流成因、直线型的微地貌尺度沟槽,具有宽度小、深度浅、长度短和形态笔直(弯曲度接近于1)的特点,其中,片状浊流成因的海底冲沟还具有相互平行和等间距分布的集群特征。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征与近代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测深和旁侧声纳资料,对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近代微地貌动态变化。滨海地貌主要有河口港湾、水下浅滩、水下岸坡、水下三角洲、潮流三角洲、海底沙波、潮流沙脊、海釜等;内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堆积平原、水下阶地、古海岸线、古河道、小丘和坑洼群等;外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平原、古浅滩、古三角洲、浅槽、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等残留地貌。滨海地区水动力作用强,加上人为因素,地貌形态变化较大,内陆架和外陆架水动力作用较弱,地貌形态基本处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将高密度电法技术引入到新疆磁海地区某铜多金属矿点详查工作中,应用长剖面测量技术,获取长测线的高分辨率数据。通过对不同数据质量的测量电阻率的反演RMS值进行研究,验证子剖面连接法的可行性;对长剖面数据进行连接的具体流程进行规范化,为实际工作提供重要指引。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区分矿区0~180m深度范围内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下寒武统双鹰山组的电性结构特征,进而指导地表探矿工程的开展,达到浅部间接找矿目的。  相似文献   

11.
海上油气化探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吴传芝  程同锦  宣玲 《物探与化探》2004,28(5):377-381,393
海域油气化探测量指标一般为海底沉积物中的烃类及其蚀变产物和海水介质中的烃类,以烃类浓度及其蚀变产物为主要测量对象的油气化探是评价海上油气远景为数不多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底层水采样分析与海底沉积物取芯分析已成为海上油气化探一种有效且相对经济的技术组合,海底沉积物取芯测量和海水嗅探器现场分析是海上油气化探的主要手段。国内外众多海域油气化探研究结果证实,海域油气化探在含油气远景区块识别和含油气远景构造油气属性判识方面可以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测定天然流场和人工流场下的地下水渗漏隐患,从能量测量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水文地质测井的新方法——声呐渗流矢量法,系统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理论、原型仪器和测试步骤等内容。以时差法测量原理为基础,融合了矢量声呐技术、航空定向技术、压力传导技术、GPS定位等多种新技术,自主研发了声呐渗流测量仪及其显控软件,能够准确测定渗漏部位、渗漏通道以及流速、流向、流量等量化指标。并以富水地层地下连续墙基坑为工程案例,建立三维可视化渗流场成像系统,揭示三维空间渗流场分布特征,动态指导基坑渗控设计和堵漏处理,通过复测验证堵漏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声呐渗流矢量法能够实现地下工程渗漏缺陷精准定位,在无强噪声干扰的情况下,检测结果完全满足工程渗控需要;提出以渗透流速为主、单孔渗流量和渗透系数为辅的基坑渗漏风险预警分级判定指标;结合地质勘察、监测预警、现场巡查、应急处置等手段,与其他方法相互验证,提前采取处理措施,有效规避渗漏水风险。  相似文献   

13.
海洋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地球物理的海底探测技术在20世纪里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的进展。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技术是实现海底高精度探测的基础。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包括水面船只和水下探测系统的精确定位。现代水面船只定位依赖以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为主的导航定位系统;水下定位系统主要发展有超短基线定位系统(USBL)、短基线定位系统(SBL)和长基线定位系统(LBL)等。海洋重力测量系统的主体技术得到改进,陀螺稳定平台广泛采用光纤陀螺技术,开发出改正交又耦合效应的新技术,系统实现数字化控制,卫星测高技术引入海洋重力测量领域。海洋地磁测量发展出光泵式测量技术、多分量测量技术和梯度测量技术,近数十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海底声学探测技术有多波束测深技术、声纳侧扫技术和浅层剖面测量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在当代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勘查、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等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世纪里,海洋地球物理仍然保持着前沿科学的地住。  相似文献   

14.
刘彦华  杨晓军  袁超 《江苏地质》2019,43(4):619-626
海洋物探方法是海洋调查的主要方法,在海上风电地质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勘察中,通过浅地层剖面结合单道地震,查明了场区覆盖层厚度,绘制了基岩埋深图;采用多波束测深和侧扫声呐,并结合浅地层剖面探测和钻探取样成果查明了海底障碍物分布;通过浅地层剖面,初步查明了研究区浅层气分布范围;将海洋磁法成果绘制成研究区磁场等值线图。根据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海洋磁法、浅地层剖面和单道地震等海洋物探方法特点,通过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展示了应用海洋物探技术在海上风电勘察领域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侧扫声纳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开展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评价,利用Sonar Beam S-150D侧扫声纳系统在琼州海峡海底开展了地形地貌调查,获得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的侧扫声纳影像。通过数据分析、图像判读,分析了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可能的危害。在琼州海峡海底发现软土、活动沙波、岸坡及活动构造等微地貌单元,跨海通道工程施工、运行阶段都将遭受相关地质灾害的危害。这些资料和分析为跨海通道工程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工程规划线路优选、建设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表明侧扫声纳技术可应用于海底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Detailed marine geological–geophysical survey of the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GD) system at Stoupa, Messinia (Greece) was conducted as part of an offshore study aiming at the evaluation of the discharge rate,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potential ways for exploitation. Systematic mapping of the seafloor included swath bathymetry, seismic profiling and side-scan sonar imaging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ecise morphology of the submarine discharge sit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GD system and the nature and thickness of the sedimentary cover, and finally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data for a potential exploitation design. The SGD system is located in an E–W trending ellipsoidal depression characterized by two depth maxima at 27 and 29 m. This depr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on the hanging wall of a N–S trending fault, whilst the groundwater discharges occur at the base of a 10-m-high steep and faulted rocky slope developed on conglomerates or limestone formations, also occurring in the coast. Recent sand deposits cover the seabed around the depression. The complex morphology of the discharge site, the steep slopes, and the rapid changes (due to erosion with subsequent slope collapse) during enhanced water flow periods, do not favor submarine constructions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SGD system.  相似文献   

17.
Marine Geohazards: Review and Future Perspectiv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海底地貌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之上,综述我国海底地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历程,探讨今后我国近海地貌的研究发展方向:我国现代海底地貌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更新,由宏观向微观、从大的地貌类型向特定的地貌体、从形态特征到地貌过程的研究,并着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貌过程的响应关系。针对"908专项"在我国近海海域的调查成果,着重介绍其在我国东海近海海域地形地貌研究中的新发现、新认识:长江口外古潮流沙脊群可分为堆积型、侵蚀—堆积型和侵蚀型潮流沙脊群3种类型;在福建闽江口近岸的马祖列岛和白犬列岛之间发现多条呈SW—NE走向、条带状分布的潮流沙脊,面积约200 km2,水深在15~30 m;在东海陆架沙脊区与金门岛外发现2处新的海底礁石。这些全新的发现和认识对于我国近海海底地貌的研究将起到丰富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Xiu  Zongxiang  Xu  Qiang  Shan  Zhigang  Sun  Yongfu  Xie  QiuHong  Song  Yupeng 《Natural Hazards》2021,108(2):2225-2248

Submarine landslides are a great hazard to offshore pipelines. The comparison and optimisation of pipeline routing schemes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submarine landslide risk is a key issue in offshor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proved group decision-making evaluation method for offshore pipeline routing optimisation in areas prone to submarine landslides. An information integrity variable is proposed to adjust the relative weight of each factor considering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and data. The credibility level of each expert involved in the evaluation, which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the experts’ judgment matrices, is introduced to correct the information integrity variable, relative weights, and memberships. The group decision-making for offshore pipeline routing selection is then obtain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ajority rule. Finally, a case of pipeline routing optimisation in the submarine canyon area of the Baiyun depressio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assess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group decision-making method can enhance the objectivity of the assessment for the offshore pipeline routing optimisation under a subjectiv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