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wl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采用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获得重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比活力达565 U/mg.重组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0.9 kDa,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8.3 kDa,该酶为同聚四聚体蛋白.重组酶对氯仿-乙醇和SDS敏感,对H2O2不敏感,并且它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位于279 nm,判断其属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类型.1.0 mmol/dm3Mn2+对重组酶有激活作用,同浓度的其他金属离子Mg2+、Ca2+、Ba2+、Co2+、Cu2+、Zn2+和Fe2+对重组酶活力都有抑制作用,其中以Co2+的作用最强,抑制了约64%的酶活性.重组酶在70℃下处理1 h,保持原有活力的60%,即使在90℃下处理1 h,仍保持原有活力的35%.在pH值为4.0~11.0的缓冲液中25℃下处理1 h,保持65%以上的原始活力.由此可见,重组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宽pH稳定性,在工业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南、北极地区,极地气温升高对于极地生物链的基础部分产生巨大影响.南极生物链中的关键初级生产力是微藻,南极冰藻是极好的生态指示种.南极冰藻在高于生长适宜温度下生长受到抑制,抵抗高温胁迫的机制和能力制约着南极冰藻的生存,南极冰藻生存威胁到极地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和极地生物链的完整性.持续低温环境进化过程对极端适冷微藻热适应机理的影响是理解极地气候变化对南极冰藻生态影响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讨论了南海北部水温距平及上层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表层水温距平的年较差,以广东省沿岸水量大,巴士海峡最小。冬、夏两季,广东大陆架、大陆坡上的表层水温等距平线走向与等深线走向近似平行。  相似文献   

4.
北印度洋的经向热输送与热收支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赤道以北印度洋的热量收支及变化机制。根据积分10年(1987~1996)的全球海洋模式(MOM 2 )资料,利用积分形式的热量平衡方程,系统地研究了北印度洋的经向热输送和热量收支的季节与年际变化。主要结论为:在季节尺度上,越赤道的经向热输送和赤道以北印度洋热含量变化有年循环特征,而海面净热通量呈现半年周期变化特点;在年际尺度上,热含量的变化主要由经向热输送的变化引起,其它项的影响较小;经向热输送集中在上5 0 0m ,尤其在15 0m以上;在总的经向热输送中,经向翻转环流的贡献起主要作用,涡动项的贡献比较小;某一纬度上经向热输送异常以及此纬度以北印度洋总的海面净热通量异常与此纬度上纬向积分的纬向风应力异常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还分析了10°N阿拉伯海和10°N孟加拉湾的经向热输送与越赤道的经向热输送的关系,以及海面净热通量各分量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北太平洋地区,人们已经在利用火山卫星图象探究热异常与火山喷发的关系。卫星图象是用高级超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在勘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至阿拉斯加一带拍到的。该地区是世界上火山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活火山占世界总数的近20%。活火山平均每年喷发5次,其化学物理特性不同。这些火山不仅对当地居民而且对北极及亚北极地区的商业往来、货物空运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这些火山无法靠得太近,利用地面设施监测是非常困难的。阿拉斯加火山观察所研究的接近实时的遥感技术可谓监测该地区火山活动的有效方法。最近有若干人利用卫星数…  相似文献   

6.
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利环境因素刺激下应激合成的一族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综述了热休克蛋白在热休克因子和热休克元件调节下的基因表达调控,并讨论了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它们在海洋生物养殖方面潜在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柏  吴晶  过增元 《海洋学报》2010,32(10):7129-7134
基于热质理论,类比经典力学,给出了热质运动遵循的Hamilton原理以及相应的导热Lagrange方程.由于考虑了热质动能,热质运动的Hamilton原理有望应用于非Fourier效应的讨论,在忽略热质动能时,回归到Fourier热学.应用Lagrange方程对含内热源一维瞬态导热问题进行了近似求解,计算结果与解析解符合较好.从分析力学的角度对传热理论以及热学与力学的统一做了新的阐释,指出了现有文献中采用分析力学方法讨论导热问题时存在的某些不足,为导热问题的近似求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说明了热质和热质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超声速矩形湍流导管和等离子电弧加热器模拟了发动机燃烧室内流和高超声速飞行器外壁面外流热环境,进行了平板表面冷壁热流测量和燃烧室内壁材料考核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辐射换热的影响,在选取的两个典型来流条件下,发动机燃烧室内流热环境下的冷壁热流比外流热环境下的高出21%和40%,但是冷壁热流的增量基本相当,约为0.70~0.80MW/m2。随着冷壁热流的增加,辐射换热产生的热流增量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小。材料考核时,相同配方的C/SiC复合材料在内流热环境下的表面温度高出约400℃,背面温度高出约90℃,这种差异对于发动机燃烧室内壁面材料考核至关重要,必须在材料考核试验中加以考虑。 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 4 种经济贝类--泥蚶 Tegillarca granosa、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和贻贝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rmark 的临界热最大值(CTMax)进行了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自然起始水温为 28.0 ℃时, 泥蚶、长牡蛎、缢蛏和贻贝的 48-h CTMax 分别为 39.3 ℃,38.8 ℃,38.3 ℃和 32.2 ℃.泥蚶、长牡蛎、缢蛏和贻贝的热忍受能力分别为泥蚶>长牡蛎>缢蛏>贻贝.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海洋上层的热振荡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1961-1973年南海南部(14°N以南,106°-120°E)海区0-400m的温度-深度资料、以2个月为时间步长、在2(经度)×2(纬度)的网格上进行统计,并计算了表层至100m垂直平均温度(TAV)。结果表明,TAV的年平均和季节分布是东南高、西北低,等温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TAV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区的TAV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存在着约2-4年的振荡周期,且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在埃尔尼诺年,本海区的TAV增加,且有沿海盆向赤道增大的趋势。这种异常状况也存在于100m以深水层。在ENSO事件期间等温线普遍下沉,下沉的深度随深度而减少,随纬度由西向东减少,下沉的幅度随ENSO事件、季节及海域而异。究其原因主要与埃尔尼诺年季风减弱和海洋中的涡旋活动变化有关。此外,强副高的影响也使海洋上层得热增多。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海热含量分布及其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虹  胡敦欣 《海洋科学》1989,13(3):7-12
本文利用1986年及1987年秋季在菲律宾以东海域进行的CTD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上层海水热含量分布及变化,得出,热含量由南向北随纬度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北赤道流引起的等温线自南向北下倾造成的,另外也与南部和北部的冷涡和暖涡有关。本文认为,两年里热含量的差异可能与1986年生成的El Nin有关。另外,北太平洋赤道流体积输送量的变化与菲律宾海热含量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冬季南黄海热输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佳  冯明  袁业立 《海洋与湖沼》1989,20(3):274-280
本文应用守恒法计算并讨论了冬季南黄海的环流热输送以及海-气界面的热收支,同时提出了一个应用于边缘海的冬季热量输送的物理模型,并将海流的平流热输运与垂直的海-气热交换结合起来,计算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及其物理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盆地热历史模拟是一门新兴的盆地研究技术和当前必不可少的一项盆地研究内容,本文简要介绍了盆地热历史模拟中的正演和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14.
沉积物中水合物热物理性质测试实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套水合物热物理特性模拟实验测试装置,核心技术为3套不同结构的热-TDR探针:双棒型集成探针、单棒探针和平行板探针。以双棒型热-TDR探针为例,对沉积物中水合物及多种介质的热物理性质进行测定,实验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黄海热结构的三层模式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本文建立了黄海热结构的一维三层模式.模式中包含海面热输入和风混合作用下形成的上均匀层,由潮流混合作用形成的下均匀层以及具有一定厚度的温跃层.我们分别得到了上、下层的卷挟速度.本模式较好地描述了黄海季节温跃层的成长和消衰过程,并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了黄海冷水团、苏北沿岸锋及其表层冷水等重要水文现象,对它们的形成机制和青岛外海水域的强温跃层现象作了较合理的解释,认为潮流混合对苏北沿岸锋及青岛外海水域强温跃层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风混合和潮混合作用下,一部分高营养盐的下层水被卷挟到上层,这对提高海区的生物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渤、黄海每日海面热通量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黄海是三面环陆的半封闭海区,该海区的水平环流较小(一般5~10cm/s),温跃层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海面热交换和垂直涡动混合及对流;东海是开阔海区,近岸海区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深水区有世界著名的黑潮,温跃层除受海面热交换和垂直涡动混合及对流影响外,还受平流影响,中国海最强的温跃层出现于渤、黄海。国内现有的中国海海面热通量计算结果有《渤、黄、东海海面热平衡图集》和《西北太平洋表面热平衡图集》,都是关于月平均的热通量,但计算温跃层的发展变化需要每日的海面热通量。我们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气象组提供…  相似文献   

19.
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由于栖息环境的特殊性,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的诱导及其生态意义具有不同于陆生动物的特性.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热休克蛋白的调节机制及其功能,归纳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对温度、环境污染和其他因子的反应,着重分析热休克蛋白表达在水生动物中热耐受性和交叉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对水生动物分布和适合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析讨论了南海北部水温垂直连续分布特征,得到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结果。断面年均水温分布受年均风应力与在大陆架/斜坡地形相互作用制约,南海北部年均风为东北风、大陆架/斜坡区上基本是暖水带。除台湾浅雀同部大陆架/斜坡外,暖水中度与在陆坡坡度成正比。断面上的温踵怪,春季强度开始加强,温跃层上界深度变浅,夏季强度最强,上界深度最浅;秋季强度开始变弱,上界深度深;冬季强度最弱,上界深度最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