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金鑫 《地理教学》2014,(17):31-32
正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包括诸多的因素和环节。"破窗效应"理论的出现带给了教育教学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对教学中一些因素和环节的忽视或者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系统由各个因素和环节构成,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则成为被引导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化的因素和环节,如果教师忽略某一个因素或环节,则会造成其他因素或环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抛锚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提供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发现问题,再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从而自主建构知识。思维导图是进行头脑风暴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在抛锚式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思维导图在构建抛锚式教学流程、情境设计、"抛锚"、探究活动开展、知识网络构建等方面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炳飞 《地理教学》2007,(9):11-13,10
地理课堂教学的多数程序和内容是教师预设的,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循着教师的思路分析和理解问题,教学流程多会沿着教师设计的方向进行。但是,由于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并不完全吻合,以及学生已有地理知识和方法不足等原因的存在,也会有学生突然提出或独自嘀咕一些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与正常教学思路不同的“意外”问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氛围会越来越平等、民主和宽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意外”问题也会随之增多,探讨这类问题的特点、作用和应对策略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理课堂教案的设计为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型,但是,由于地理知识和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地理学科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出现多样性,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他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06,(2):32-33,31
“即兴”本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思维反应。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者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教学。教师根据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生求知欲望、自我实现欲望、审美欲望和创新欲望等表现,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乃至可能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沈朝伟 《地理教学》2012,(23):20-21,14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高效的地理课堂也必定有一条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它是教师在反复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思路。教学主线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教学好像“顺藤摸瓜”,教师作为新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和实施者,应在备课时预没、编写一根思维之“藤”(教学主线),并以此流程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7.
白玲 《地理教学》2011,(9):7-10
一、地理“活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机械照搬“活动”的多,深入理解“活动”案例功能的少尽管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多年,教师们对“用教材教”也已经耳熟能详,但受惯性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常常将地理教材奉为“圣旨”,对教学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如何“用教科书教”还存在着某些困惑。一方面,机械照搬和使用教材中“活动”栏目所提供的案例,不考虑“活动”内容是否适用  相似文献   

8.
沈艳 《地理教学》2009,(5):9-11
在上海市地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开展地理有效教学。而地理有效教学指的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地理教学。地理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地理教学有没有效益,它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9.
李军杰 《地理教学》2013,(16):22-24
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是困扰高中地理教师的普遍难题,传统区域地理课堂中侧重于区域空间地理事象描述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也难以适应高考区域地理考查要求的变化。笔者以《中亚》教学为例,提出在"先学后教"教学理念指导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入手,构建注重学生地理问题发现和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型、能力型、思维型区域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教学语言反应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同样地理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反应了一个地理老师的功底。笔者平时在观察那些资深地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时,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饱含地理智慧、富涵地理思维、张扬地理个性。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概括,就是相当"给力"!  相似文献   

11.
沈海燕 《地理教学》2008,(12):41-41
所谓“明知故犯”,就是教师故意犯错,逼着学生质疑。这对于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高中学生而言,意义是重大的。要知道怀疑中往往孕育着新的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正是地理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新的教育教学观,不要把学生思维的火花扼杀在摇篮里,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丁继昭 《地理教学》2023,(10):10-12+44
许多教师在高中必修“地理1”模块“地球的历史”的教学中,存在不注意体现学科本质的问题,对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地理学科本质的“地球的历史”教学,关键目标有三:一是基于宏大尺度,构建“宙—代—纪—年”地理时间认知体系;二是结合地层构造,认识“以空间换时间”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三是遵循学科逻辑,养成“化石—生物—环境”的地理思维路径。将关键目标落实到教学实施层面上,一是要妥善处理好地理本质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关系,确保地理课程“不变味”;二是要在具体内容教学中注意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3.
林华 《地理教学》2011,(16):20-23
高中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倡对话教学,问题教学。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事先准备了相关的案例和设计了若干问题,课堂上“层层逼问”学生,学生只能从教师给的案例材料或教材中找到教师满意的答案进行回答。一堂课下来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活动时间多了,主动思考少了。  相似文献   

14.
在地理教师看来,“3+X”综合科目中的实际问题越来越简单,但实际上学生却存在着新的困难,问题在于传统的地理教学使学生已经习惯于听从老师讲解及“录音机”的状态,也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思维方式,更习惯于记忆书中知识且不联系实践,当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了,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强化地理图表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成继龙  严乃超 《地理教学》2009,(12):10-12,2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整个学习与探究过程的主题。好的课堂问题除了来自教师外,学生生成问题也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但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则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差距。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生成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我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的整合和比较、图像预设等方式引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相似文献   

16.
李军杰 《地理教学》2012,(24):37-39
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高中地理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观察目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对高一内容的简单重复;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虚化;课堂教学方法传统,气氛沉闷;缺乏地理思维养成和地理能力训练的要求。笔者以一堂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目标达成反馈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尝试探讨了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课堂构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循循善诱,是古人的教学方式,也是我们现在很多教师的不二法宝,因此还产生了“引导式教学法”,这种学说认为,作为教师,要善于“教”,更要善于“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入手,或者是精心设计好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进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8.
耿文强 《地理教学》2010,(14):37-38,60
建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因此,“建模”是学习中关于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的一种方法和策略。地理高考复习中,在“考查主干知识,注重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思想指导下,师生都充分认识到了“建模”的重要性。但在复习指导中教师缺乏有效的建模策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建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笔者以传统文化为例,阐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意义和价值,深度挖掘了鲁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师的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之后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问题提出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发挥问题的最大作用的研究却并不太多。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评判“对”与“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就算这一“问题”结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