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浙江东部海岸,山岭多由花岗岩、火山岩构成。花岗岩经漫长岁月风化剥蚀后,易形成球状“石蛋”地貌,如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就是一座花岗岩造就的大石蛋。石蛋有大有小,一旦断开崩塌滚落平坦的盘石上,往往形成“风动石”奇景。福建东山岛的风动石、泉州的碧玉毯和浙江普陀山的磐陀石,就是这类奇石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
巧发奇中海獭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它捕食蚌、海胆等贝壳等动物时.先潜入水底.用一只脚抓住一只蚌.另一只脚拿着一块拳头般大的石头.游到海面后,象个淘气的孩子似的.仰卧在水面.将石块稳稳当当地放在腹部.两只前脚握住蚌向石块撞击.这样”以蚌击石”.要不了几下,蚌壳碎裂.海獭便吃到了鲜美的蚌肉。  相似文献   

3.
据考古资料说明,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各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在近海活动并相互交往。台湾出土的石锛,同山东历城城子崖出土的石锛,属于同一型制。山东的黑陶与辽东半岛、福建、台湾出土的黑陶型制、质地都极为相似。另一种彩陶,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出土的也为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所记载的福建海区浅水石珊瑚、柳珊瑚和近期有关调查成果综合分析,福建沿海浅水石珊瑚累计记录17种,隶属6科14属,其中造礁石珊瑚4科8属9种,非造礁石珊瑚3科6属8种.在石珊瑚中,共有1种造礁石珊瑚陀螺珊瑚(Turbinaria sp.)、2种非造礁石珊瑚Dendrophyllia arbuscula和1个珊瑚待定种(Cladangiaexusta sp.)属于中国新记录.柳珊瑚累计记录9科22属54种,未收入《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和《厦门湾物种多样性》等名录的有17种.珊瑚主要分布在沿海岛礁区,港湾内甚少;南起东山,北至福鼎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种类空间分布呈由南往北递减趋势,从大陆沿岸朝沿海岛礁呈递增趋势.受盗采珊瑚和生境破坏等影响,福建大部分海区的珊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应加强调查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成器 《海洋世界》2004,(1):46-46
石头鱼也称鬼脸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各地水域。它形状怪异,外形像浅海里的石头,头大身细,并布满厚厚沙泥积垢,青灰骇人。由于它的鳍刺毒性很强。人们一旦被其刺中,则剧痛难忍,因而捕捉它时要十分小心谨慎。也因其容貌十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岩性、沉积结构、胶结物成分、胶结类型和产状等特征区分海滨砂丘岩与海滩岩,从而把福建莆田笏石半岛—湄洲岛地区的海滨砂丘岩从以往所称的海滩岩中划分出来。为了便于鉴别,文中对海滨砂丘岩、潮上带海滩岩和潮间带海滩岩的特征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福建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资源潜力巨大、现实基础厚实、发展前景广阔的海洋经济,如何为转型的福建经济创优势、增后劲、壮实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增强福建发展后劲必然选择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福建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作为海洋大省,有着优越的海洋资源条件,要取得新世纪经济和社会的跨越性发展,必然选择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之路。(一)海洋是福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福建从总体上看,陆地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滨海湿地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滨海湿地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福建滨海湿地具有南北潮差不一、海平面高于黄海平均海平面、容易受到污染等特点,同时借助了GIS空间插值技术,提出了福建滨海湿地面积的测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福建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大开发背景下,福建滨海湿地利用与保护存在的各种矛盾,并作了成因分析,最后针对滨海湿地各种矛盾提出了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969年,根据爱加·凯斯的的预言———传说大西洋中的神密岛屿,最后沉在海底的阿特兰提斯岛,将于该年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出现。因此,两个名叫罗伯特·费罗和米歇尔·格兰门里的英国作家到比密里岛一带探索。2月16日,他们和其他几个同伴在离比密里岛北岸约四分之三千米处下锚。他们的巴哈马向导对他们讲起了这一带水下奇特有趣的石头。他们决定前往一观。从水面俯瞰,这些石头像摆成了几何图形。潜水下去后,费罗和格兰门里发现几乎所有的石头都非常大,且均呈矩形。其中最大的有18-20米长,10米宽,2-2.5米厚。海底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产于中国北部沿岸海域的4种石枝藻作较全面的分类研究。它们是:尖顶石枝藻Lithothamnium aculeiferum L. R. Mason,异石枝藻 L. fretense Fosl.,中间石枝藻 L. intermedium Kjellman 和太平洋石枝藻 L. pacificum (Fosl.) Fosl。其中,异石枝藻和尖顶石枝藻为我国首次报道;太平洋石枝藻为分布局限于潮间带的种。作者先前报道的太平洋石枝藻(张德瑞、周锦华,1981),经反复对比分析,现在认为它是异石枝藻的误鉴定。  相似文献   

11.
海风的杰作     
大自然真是美妙绝伦,巧夺天工,它能使人世间的丑陋变得美丽,又能使美丽变得丑陋,间或演绎出稀奇怪诞的故事。在浙江舟山群岛与普陀山相对的朱家尖岛上,有一处很出名的乌石塘景点。数百米长的海滩上遍地都是清一色的大大小小的黝黑卵石,这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并不多见。乌石塘上的黑石头从何而来?对此,人们提出了种种推断和解释,最后还是地质学家解开了谜底,这满地乌黑的石  相似文献   

12.
被海水环绕的陆地通称为岛。如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钓鱼岛等。海岛的别称还有如下:岛的别称之一——屿,如浙江的两兄弟屿,台湾的花屿、兰屿、琉球屿,福建的鹭鸶屿、鼓浪屿、塘屿、茅屿等。岛的别称之二——山,如上海的余山、小金山,浙江的大鹿山、大猫山、积谷山、白沙山,广东的万山等。岛的别称之三——沙,如江苏的双山沙、永隆沙,上海的横沙、石头沙,广东的罗斗沙,海南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等。  相似文献   

13.
北太平洋海温与福建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苏万康 《台湾海峡》2005,24(1):7-14
本文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给出同期和前期北太平洋海温与福建后汛期降水量相互匹配的空间典型分布型.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同期还是前期北太平洋海温与福建后汛期降水量之间均存在着清晰的遥相关.同期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高、日本以东洋面海温偏低,福建后汛期降水量偏少;另外,闽南地区后汛期降水量与同期NINO西海区和黑潮海区的海温成正相关关系.冬、春季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次年福建尤其是闽南沿海后汛期降水量将偏少.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初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构建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对外开放三个战略通道,这是加快福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海洋经济作为福建沿海地区最具有潜力和活力的经济载体,在三个战略通道的构建中如何发挥作用,成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系统一段时间以来思考研究的一个热点。一、海洋经济是福建构建三个战略通道的“桥头堡”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的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对外开放三条战略通道,从根本上看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是推动福建走向大开放、大交流和大发展的通道。从…  相似文献   

15.
日前,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由海洋三所和厦门大学牵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等单位参加完成的“福建罗源湾环境容量调查研究”和“福建泉州湾环境容量调查研究”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的核苷酸序列研究了深圳杨梅坑海域20种47个造礁石珊瑚样本的共生藻。通过ITS序列分析,与GenBank上的4种不同的共生藻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进行石珊瑚共生藻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的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属于2种不同的种类(亚系群),19个样品属于C1亚系群共生藻,1个样品属于C15亚系群共生藻,C1和C15两个亚系群共生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 01。将深圳杨梅坑海域得到的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上的福建东山海域、广东徐闻地区的C1系共生藻进行比对,只有深圳杨梅坑海域藻类样本平均(A+T)碱基含量为49. 4%,(A+T)含量小于(G+C)含量。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表明,深圳杨梅坑海域石珊瑚共生藻与福建东山海域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广东徐闻地区的亲缘关系较远,地理隔离是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镍铝水滑石为前体(主体),以蒸馏水为分散介质,用离子交换法组装丁二酸根(客体)插层水滑石,同时用一步合成法合成丁二酸根插层水滑石,并用XRD,IR,TG-DTA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法制得的产品中丁二酸根阴离子取代了镍铝水滑石前体层间的碳酸根离子,组装得到晶体结构良好的丁二酸根插层水滑石,层间距为1.23nm。  相似文献   

19.
福建暴雨频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引起旱涝灾害最重的暴雨频数进行分析探讨,揭示其演变规律和影响背景,主要结论有:1)福建暴雨频数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准2a和准11a主要振动周期;2)随着气候的增暖,福建暴雨频数存在增多之趋势;3)若冷空气势力偏弱、欧亚盛行纬向环流、西太平洋和南海副高偏强、以及西太平洋海温偏高时有利于福建暴雨频数增多;反之,有利于暴雨频数减少.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