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物.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分析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云南省旅游产品整合是对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以及要素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探讨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的模式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的对策: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共拓市场,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联合营销,构建整体旅游形象等.  相似文献   

2.
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对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云台山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云台山景区的主要指标的演变过程,分析探讨了云台山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研究结果表明,云台山风景区已经历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和成长期,目前已步入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为使其生命周期控制在理想阶段,此时,云台山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根据旅游市场变化趋势,通过优化现有产品、整合现有资源、区域合作、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力发展旅游相关服务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延长成熟期。  相似文献   

3.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及战略规划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为旅游地市场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并以大连国内旅游市场为例,详细分析该市国内旅游市场的结构状况、时空分布特征、供需状况,探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旅游资源空间整合、产品深化、产业信息化等战略规划策略,以促进大连市旅游经济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2,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虽然近年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提高景点、景区档次,打响品牌,增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以科学合理地整合旅游资源为思路,预期可产生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旅游企业规模、整合旅游资源的品牌形象、促进再就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效益。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提升可通过对市场品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建、建立战略联盟和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等几种模式实现。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合作是整合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空间结构、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文章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客源市场等方面论证了贵池旅游区融入“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可行性.揭示了贵池旅游区与黄山、九华山等“两山一湖”重点景区合作的演化关系,最后提出强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与客源市场共享是贵池区成功融入“两山一湖”旅游区的3种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云南红河县独特地理环境和奇异人文景观基础上,对其尽管拥有绝美的梯田风光、壮丽的红河峡谷、迷人的哈尼风情和厚重的马帮文化等丰富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云南省总体旅游发展水平的原因进行了思考。经过实地考察和调查访谈,研究发现导致红河县旅游业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资源缺乏整合和深度开发,将优势资源打造为优势产品的转化力度差;产品缺乏包装和宣传推介,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推广力度差。针对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3项对策措施:挖掘与展示独特旅游资源、塑造鲜明独特旅游形象、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等,以推动红河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针对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缺乏整体旅游规划、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旅游合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问题,提出加强旅游各要素整合、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整合作用等对策,建议构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竞合模式,加大政府间区域合作的力度,发挥旅游中介组织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协调作用,完善与创新长三角区域企业的市场、产品、管理等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评述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现阶段旅游产品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苏州旅游产品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苏州长期赖依发展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园林旅游面临着产品老化.对主要客源市场上海及周边地区游客吸引力下降之事实,并对近期主打产品江南古镇过度商业化、产品雷同.相互竞争性强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苏州旅游产品发展规划的策略,即凭依“旧瓶装新酒”这样的开发模式,通过实施旅游产品的整体发展与整合策略,继续发扬老产品的品牌效应,并重点打造度假休闲.商务及会展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开发,以及整个城市自身旅游功能的全面提升,实现苏州旅游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延川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但旅游资源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出来。为了有效开发该县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该县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景点主题化、加强文化资源的外化表现、整合民俗文化资源等、加大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开发与保护并重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一体化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旅游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区域文化的相似性奠定了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基础。推动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需要从观念、机制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观念更新是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关键,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历史文化为线索,以交通为纽带,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联动,统一市场建设,整体形象营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制定旅游合作规划,加大旅游市场拓展、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共同构建长三角旅游经济圈。   在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必需加强政府的合作和联动,打破地区分割,加强统一市场建设;同时,加强地区间发展的协同和协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旅游圈的旅游资源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脉络,以交通为纽带,针对圈内外市场特点,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实现多样化产品形式,构建若干个主题不同、功能互补的旅游业圈。长三角旅游合作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保障措施。通过旅游资源的重组和共享、旅游产品的更新和提升、区域旅游功能分工、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与互换、联合促销、旅游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及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构建等,长三角范围内不同城市的旅游产业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山会展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展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个蕴涵巨大价值的旅游项目,是都市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山会展旅游不仅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而且具有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但中山会展旅游的宜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匮乏,市场运作不完善,旅游辅助作用有限,同时,面临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对此,应把会展旅游作为培育中山旅游的重要动力来认识,加强对会展旅游的宣传推广,提高认识;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会展旅游组织;强化特色,准确定位;广泛协作联合,使广州的会展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李官海滩旅游规划的客源市场分析与容量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通过对辽宁省大连市李官海滩的客源市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引力模型,还考虑到影响李官海滩旅游市场开发的的因素,运用比例缩小法和类比法分析李官海滩旅游规划的客源市场结构,并根据李官现有的旅游环境和设施接待能力,综合分析李官海滩旅游开发的客源容量。对比分析李官客源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以距离衰减规律为依据,预测出客源市场规模,并将客源市场进行分级分类。  相似文献   

14.
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   总被引:70,自引:10,他引:70  
陆林 《地理科学》1995,15(1):88-95
  相似文献   

15.
旅行社作为联结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纽带,其营销行为不仅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旅游地产品乃至旅游地的前途命运:旅行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营销行为以及规避“外部经济”的产品开发行为可直接导致旅游产品的大众化趋势,继而加速旅游地的发展、成熟乃至衰退过程;旅行社特殊的业务功能和行业地位,使其自身拥有旅游开发与促销的影响优势,对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诱导力。以滇西北旅游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遵循协作共生原则,实施“联合营销”举措是谋求旅游地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林芝县域及邻近地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一平  傅绶宁 《山地学报》1999,17(2):168-173
为全面了解该区旅游资源地位,确定旅游定位,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旅游资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五个方面对该区旅游资源进行了总结评价,得出了该区隶属二级旅游区的结论,确立了以科考,探险和研究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GIS技术,以景点可达性为切入点,从市场供需的视角,依据市场供需的影响因素将潜力模型进行分解,得到旅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潜力模型。研究发现:①哈大高铁使东北各地到区域内各旅游景点平均时间压缩2.5 h左右,填补了东北一日游市场区的空白,拓展了两日游市场区的范围,形成以高铁为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一日游、两日游及七日游为主要形式,向高铁两侧和中心城市周边依次扩散的圈层+轴带状区域旅游空间形态。②东北城市旅游供需潜力变化均呈现随到高铁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促使供需市场向高铁沿线集聚,带动了高铁旅游经济带的形成,并导致东北旅游空间集散特征更加明显。③高铁对短期游(一日游、两日游)供需市场的带动明显好于七日游市场。④基于旅游可达性,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结合旅游供需潜力发展状况,将东北城市旅游市场区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过渡区、边缘区4类。本文认为,应以高铁等快速交通方式和旅游枢纽城市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供需空间网络的优化与对接。  相似文献   

18.
组团旅游空间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组团旅游在旅游地开发及旅游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旅行社设计的组团旅游路线在空间上表现出异于个体旅游的特点,从而对景点的开发和服务设施的选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旅游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区域旅游整合的概念,从旅游地理和相关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简述了区域旅游整合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空间条件和背景条件,进而分析了开发者、旅游者和经营者行为等主观因素和旅游资源、可进入性、空间竞争、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对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