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尺度,是地震的一个主要参数,也是地震学里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参数。目前世界上所用的震级很不统一,测定的偏差也大,这对地震的研究带了很多麻烦。随着地震学的发展,震级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近十几年来,它已成为国际地震学家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专门成立震级委员会来研究它。近年来,我国地震学界对震级问题的研究也很重视,已将它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本文简介三个问题,一是较为常用的震级标度;二是震级标度存在的问题;三是改进震级标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震级是地震学研究中的地震基本参数之一,在地震予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研究震源性质、以震报震及各种前兆现象与地震的关系,都需要精确的震级值。对区域地震采用震级标度M_L,1935年里克特提出  相似文献   

3.
近震震级M_L是地震学最常见的震级标度,其测定方法常使用位移记录的S波最大振幅。本文提出了一种由衰减关系引申得到的基于峰值加速度值来计算震级的方法 M=F(A,R),并利用四川强震台网获取的加速度记录进行了验证计算,并将结果与四川测震台网给出的震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对同一地震不同记录计算震级的离散性现象。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频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地震学地震震级公式和目前连续GPS研究震级标度的成果,使用国内外M_W5.9~9.1的17个地震事件的高频GPS测站的峰值地动位移数据,构建了新的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震级标度关系。依据新建立的关系和实际数据分析认为,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适用于M_W5.6以上大地震的震级计算,并得到不同震级的地震使用该标度关系的震源距适用范围,提出使用场地校正项和震源辐射与传播路径校正项修正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  相似文献   

5.
IASPEI新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地震台网中心几十年来震级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针对数字地震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工作组于2003年提出了新的震级标度和测定方法,新的震级标度包括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c(20)和Ms(BB)、体波震级mb和mB、区域Lg震级mb(Lg)和矩震级MW,本文介绍了这些新震级及其测定方法,并将这些震级与我国传统震级mb、mB、MS7、Ms在计算公式、振幅量取、周期范围和震中距范围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W(7.9±0.2)表...  相似文献   

7.
谱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地震参数。在地震预测和工程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谱震级测定还可得到地震辐射的能量,再通过和标量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地震震源处的视应力,而视应力也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文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谱震级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地震台(KMI)记录的近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图垂直分量上的P波,采用 Duda等人提出的谱震级的测定方法,改进并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直接用速度谱值测定地震谱震级的方法。所得谱震级结果与ISC给出的Ms震级对比后,发现相差不大;所得的能量结果与NEIC用远震体波测得的能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将来还可对不同地区更小的地震进行谱震级的测定,这无疑对地震学的进一步研究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地震震级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新推荐震级标度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震台网地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指出,地方性震级ML与不同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具有密切关系,区域性特征明显,为保证中国地方性震级的一致性,宜沿用中国传统测定方法.建议:用IASPEI新推荐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宽频带体...  相似文献   

9.
地震震级的综合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大小的基本参数。不言而喻,震级标度的统一和如何测准震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国际上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于1967年专门为此设立了震级分委员会。着重研究各种震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由数字化地震记录测定震级谱,频谱的特征方法,将天文学上对天体星等色指数的办法移植到地震学中,用模拟地震记录测算4种震级标度所定义的震级,进而计算“震级色指数”,并用以判别地震系列的类型;1)红地震;2)蓝地震;3)前震型;4)混合震群型;5)单主余震型;6)孤立型地震的频谱生物及其频谱成分标志。  相似文献   

11.
引言在将近50年以前里克特引入地震震级的概念,在地震学的领域内,已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功。地震震级满足了按强度把地震加以分类这个明确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前进,提出了几种震级标度。按年代顺序为,第一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地震产生的近震震级 M_L(里克特,1935).为了把震级标度应用于远震事件,引入了20秒面波的震级 M_S,称为面波震级(古登堡和里克特,1936)。最后,为使震级标度适用于任意震源深度,定义了体波震级 M_b(古登堡,1945a、b)。不辛,由于这个不一致的发展,立刻出现了困难。明显的问题是如何使得三个震级标度彼此相连系,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解  相似文献   

12.
针对数字地震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IASPEI震级工作组提出新的震级标度及测定方法,本文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10—2015年4级以上地震,按照新震级标度测定地方性震级M_L、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矩震级M_W,与传统震级M_S进行对比研究,为震级测定的连续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大小的基本参数,许多工作都要用到它。所以震级标度的统一和如何测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为此在1967年成立了专门的震级分委员会。又于1975年分设了五个小组:①均匀震级系统。②近震震级的测定。③深震震级的测定。④震级标度的物理基础。⑤历史地震震级。但由于震级问题的复杂性,虽然这些小组开展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工作,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4.
陈章立 《地震》2020,40(1):1-10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 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 mb(mB), 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 “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的“局限性”, 以及不同标度的震级之间不可相互换算等问题。 而由在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震源区“等效力”所做的功出发导出的地震矩M0是对地震大小最科学的度量。 为继续应用“震级”这一术语来描述地震的大小, 由M0所定义的矩震级标度MW不仅克服了传统震级标度存在的各种问题, 而且适用对不同大小、 不同震中距、 不同震源深度地震大小的度量。 因此近20年已被国际地震学界普遍采用。 最后强调推进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国际接轨是推进中国地震科技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不仅有利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合作, 而且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同时期各观测系统所用震级标度、仪器性能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各种中国地震目录中所列震级值常不一致。本文在收集和整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仪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震级标度修定震级,以期给出该时期的均一震级目录。为此,采用古登堡-里克特1945年面波震级公式和1956年体波震级公式,作为基本震级标度,并将1962年的莫斯科-布拉格公式用于较短周期面波的面波震级测定,以作补充。统计表明,在这段时期内,两者之间是比较一致的。 根据这种标度,重新核算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的手稿资料,并用所有能收集到的台站振幅、周期资料计算了震级;建立了徐家汇台的量规函数和应用观测到P波的最大距离估计震级的计算公式;统计出各种震级目录中的震级值对古登堡-里克特震级标度的归算关系。从而得到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修订震级。文中列出6.5级以上的中国地震目录。 修订后的震级与国内外已有目录的统计对比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震级与阿部的全球大震目录中我国地震的震级相近,而与1983年编《中国地震目录》(未计入直接引用徐明同震级的部分)所列震级平均偏差虽小,但离散较大。 本文根据修订后的震级目录,探讨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中震级的含意,结果与盖勒-金森的结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不同时期各观测系统所用震级标度、仪器性能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各种中国地震目录中所列震级值常不一致。本文在收集和整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仪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震级标度修定震级,以期给出该时期的均一震级目录。为此,采用古登堡-里克特1945年面波震级公式和1956年体波震级公式,作为基本震级标度,并将1962年的莫斯科-布拉格公式用于较短周期面波的面波震级测定,以作补充。统计表明,在这段时期内,两者之间是比较一致的。 根据这种标度,重新核算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的手稿资料,并用所有能收集到的台站振幅、周期资料计算了震级;建立了徐家汇台的量规函数和应用观测到P波的最大距离估计震级的计算公式;统计出各种震级目录中的震级值对古登堡-里克特震级标度的归算关系。从而得到了1900——1948年间中国地震的修订震级。文中列出6.5级以上的中国地震目录。 修订后的震级与国内外已有目录的统计对比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震级与阿部的全球大震目录中我国地震的震级相近,而与1983年编《中国地震目录》(未计入直接引用徐明同震级的部分)所列震级平均偏差虽小,但离散较大。 本文根据修订后的震级目录,探讨了《全球地震活动性及有关现象》一书中震级的含意,结果与盖勒-金森的结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实验地震学是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地震预报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自从1962年茂木清夫证实岩石在破裂过程中的微破裂频幅关系与天然地震的频度震级关系同样遵从古登堡-李希特公式后,人们更进一步地将岩石样品和模拟样品的破裂过程与地震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寄希望于从这类模拟实验研究中得到地震预报的启示。1966年Brace等提出粘滑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一种物理机制,有关断层粘滑的模拟实验也随之受到更多的重视。伴随实验室研究的深入开展,若干地震震源理论  相似文献   

18.
用宽频带辐射能量检验地震能量标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宽频带辐射能量的能量-频度关系,并试图以此对地震能量标度性假说进行重新检验.结果表明,宽频带辐射能量与其他震级标度之间似乎并不存在一个理想的能量-震级关系,然而至少对所研究的日本和阿拉斯加地区而言,直接针对宽频带辐射能量的频度统计可以得到更好的标度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中国地区震级标度的演化及震级水平概念提出的过程,并引入系统科学方法的思路,以探索震级标度统一的途径。利用1978~1985年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各年面波震级Ms≥4.5,震源深度h≤60km地震的面波振幅和周期资料,计算出均匀震级M~(ch),然后计算出M~(ch)0震级与ISC、MOS、NEIS、UPP报出震级的偏差及平均偏差,弄清各系统逐年震级水平变动的趋势,以及各系统的平均偏差波动的幅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旨在从中探索其规律,使得各系统测定的震级可以进行折算,以求得相对一致的震级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数据统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收集了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对报告中提供的震相和震级数据进行统计,并详细介绍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相类型、震相数量,以及观测报告中测定的各种震级标度和震级计算公式。本文目的在于迎合地震监测技术,为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地震观测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