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人物     
海洋人物希尔德布兰松,H.(HugoHildebrand-Hildebrandson,1838.8.19~1925.7.29)瑞典气象学家。1838年8月19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25年7月29日逝世于乌普萨拉。1878~1906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气象...  相似文献   

2.
海洋人物     
海洋人物霍夫,S.S.(SydneySam。elHotlgh,1870.6.11~1923.7.8)英国大文学家。生于1870年6月11日,卒于1923年7月8日。在南非的开普敦完成在完全由海洋覆盖的地球上的潮汐理论。此外,于1897年研究因蒸发和降...  相似文献   

3.
弧—陆碰撞是俯冲带发生的主要造山过程之一。在西太平洋 ,台湾、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还发生着活跃的弧—陆碰撞。其中台湾的构造是最不复杂的 ,因而其地质记录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以前对台湾弧—陆碰撞的研究基本上依据陆地地质和地球物理 ,近年来台湾东部和南部的海洋调查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台湾弧—陆碰撞的演化。笔者综合了19°~25°N、119°~122°E的陆地与海洋资料 ,提出台湾陆上及其周边地区现今同时依序发生着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洋内俯冲、初始弧—陆碰撞、高级弧—陆碰撞、弧的塌陷/俯冲)。台湾4个地球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TAICRUST计划和琉球弧-沟系西端的深地震反射调查刘家TAICRUST计划是台湾、美国和法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一项综合地震计划,目的是研究台湾弧-陆碰撞带的深部结构。在1995年8月至9月间,用M。Ewing号船在台湾东部和南部外采集了超过4800...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观测点内潮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北部-观测点连续9d(1988年5月8—16日)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及跨越该期间较长的(1988年4月24日-7月22日)潮位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点存在着一种内潮现象,其波动的周期在24h左右,它传播的方向大体是偏北。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美“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科学合作第7航次(1989年10月16日~12月4日)、第8航次(1990年6月1日~7月16日)的海上船舶观测资料,对影响季和年际时间尺度全球平均大气环流演变的下垫面重要物理量变化,如海表水温(SST)、表面风场、表面通量和海表净热量收支等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这些现象学的图型或诊断分析,对改进区域气候特征认识,扩大对海气相互作用机理了解,提高修正表面通量参数化方案及改善区域或全球气候数据模式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用改性粘土去除赤潮生物的优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5年5月9日-8月29日,每周量次采集了青岛城阳区上马镇对虾养殖池的水样并进行生物鉴定。结果表明,7月4日和7月11日该养殖场的北场3号小池水中浮游植物总量已达到赤潮密度,其优势藻种分别为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nutum)、裸甲藻(Gymniodinium sp.)(7月4日)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nutum)、新月菱形藻(Nitz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6种中上层鱼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竹矬鱼、羽鳃鲐等6种鱼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肝指数、脂肪系数、丰满度的周年变化均与生殖过程有一定关系。成熟系数及性腺组织学观察得出6种鱼的生殖期分别为:蓝贺:3~7月;金色小沙丁鱼:3~7月;鲐鱼:1~5月;颌圆:4~7月;竹矬鱼:12至年4月;羽鳃鲐:3~8月。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要介绍台湾1996-1998年IMAGES计划,在论述西太平洋和南海第三航次(IMAGESⅡ/MD106-IPHIS)的目标与部分初步结果,在来自5个国家的科学合作下,该航次完成于1997年6月,此外,我们特介绍由台湾科学家提出并设计的南海研究之主要目标,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东亚季风,黑潮与西太平洋暖池系统的第四纪变化,同时,我们以该航次在南海获得的岩心及其现场测量取得的初步科学成果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芝罘湾长竹蛏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0-1993年烟台芝罘湾自然生长的长竹蛏为材料,对其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竹蛏一年有一个肥满期,一个消瘦期。5月至11月较肥,肥满指数(1)为57.3-93.7。12月至翌年4月较瘦,肥满指数(1)为47.2-56.6。二龄蛏肥满度最高。由肥满指数推断,长竹蛏一年有一个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1.
海洋人物     
海洋人物帕诺夫,..(1909.6.16—1965.7.24)苏联自然地理学家、地貌学家。1909年6月’16日生于弗拉基米尔。1965年7月24日逝世于顿河罗斯托夫。193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1961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起任列宁格勒大...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一观测点内潮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邱章  徐锡祯 《热带海洋》1996,15(4):63-67
采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北部一观测点连续9d(1988年5月8-16日)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及跨越该期间较长的(1988年4月24日-7月22日)潮位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点存在着一种内潮现象,其波动的周期在24h左右,它传播的方向大体是偏北。  相似文献   

13.
按照国家海洋局统一部署和《98年渤海联合执法行动天津市实施计划》的要求,天津市海洋局配合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于1998年3月22日~4月10日,6月28日~7月3日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渤海联合执法行动,并对我市重点海域进行监察监视,进一步摸清了天津市...  相似文献   

14.
美国红鱼繁殖习性及诱导产卵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亦称眼斑拟石首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此鱼肉质鲜美,生长迅速,是美国、台湾等地重要的养殖鱼种。1991年7月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1995年9月自然性成熟、产卵,在我国首次育出第一代红鱼幼苗。1996年、1997年和1998年连续3a,通过控制红鱼的饲养水温和日光照周期,成功地使其在2~9月份保持连续产卵。关于美国红鱼的繁殖习性和诱导产卵技术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1 材料和方法1 …  相似文献   

15.
热带西太平洋耦合海气系统物理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中美“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科学合作第7航次(1989年10月16日-12月4日),第8航次(1990年6月1日-7月16日)的海上船舶观测资料,对影响季和年际时间尺度全球平均大气环流演变的下垫面重要物理量变化,如海表水温(SST),表面风场,表面通量和海表净热量收支等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这些现象学的图型或诊断分析,对改进区域气候特征认识,扩大对海气相互作用机理了解。提高修正表面通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沉积物捕捉器取样,研究了大亚湾海域2000年6~9月孢囊(Cyst)种群动态,同时 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期间(8~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赤潮前一个月,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为2.05× 105cysts/(m2·d),丰度为50.22%, 该时期以有性生殖产生的静止期孢囊为主;在赤潮盛期的8,9月初,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达到 2.01 ×106cysts/(m2·d),丰度为96.97%,此时期的孢囊多为营养细胞所形成的暂时性孢囊; 赤潮结束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暂时性孢囊的形成达到高峰,平均日形成率为1.24×l07 cysts/( m2·d),丰度为99.53%。结果表明大亚湾丰富的孢囊是潜在的种源(Seed bed),2000年 的夏季、秋李持续高温(>25℃),台风减少及风力减弱等有利锥状斯氏藻的环境条件诱发孢 囊萌发,开始了该种类的赤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82年4月21日~5月12日,7月23日~8月5日,10月12~30日在34°30′N以北.124°E以西黄海水域污染现状综合调查中获得的样品和资料,分析了本海区水母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调查海区共鉴定有34种水母,其中优势种有盘形美螅水母Clytiadiscoida,四枝管水母Proboscidactylaflavicirrata,五角水母Muggiaeaattantica。秋季(10月)为水母类总个体数的高峰期(8.67个/m3)。水母类的分布与水温、盐度密切相关,海流或水团也起重要作用.水母类分布的变更可以反映出沿岸水和外海水相互推移和消长状况。  相似文献   

18.
1993年青岛流亭镇对虾爆发性流行病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岛流亭镇位于胶州湾东岸。对虾养殖面积6000余亩,虾池350余个。从80年代初开始养虾,产量逐年上升,1990~1992年达到全盛阶段,平均亩产250kg左右,最高可达500kg,每亩净利达3000~5000元。虾池面积大多10~20亩,配备水泵2~3台(300m3/h)。1993年暴发的对虾流行病[2],流亭一带也未幸免于难,从7月28日第一家因病出虾开始,到8月10日前后仅10余天时间,90%左右的养虾户被追将虾出池,虾规格约8cm,平均亩产30~50kg.仅为往年的20~30%,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19.
1993年,于文登市小观海珍品育苗养殖场,在海湾扇贝和对虾育苗结束后,利用其配套的单胞藻培养地进行真鲷育苗,利用对虾育苗池和卤虫孵化池培养轮虫。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前提下,育成全长3.01~6.50cm,平均全长3.44cm的真鲷商品鱼种161116尾,从仔鱼培育到商品苗种的成活率达到24.72%,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2685尾,1993年7月19日通过了文登市科委组织的验收。正材料和方法1.1育苗设施亲鱼产卵池(1个)和鱼苗培育池(6个)皆用单胞藻培养池(规格为3.8m×3.7m×0.8m,水…  相似文献   

20.
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700年以来的黏土矿物组成以及结晶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区的沉积特征、物质来源以及黏土矿物所记录的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黏土矿物组合总体是以伊利石(59–77 %,平均含量69 %)和绿泥石(11–17 %,平均含量14 %)为主,而蒙脱石(5–23 %,平均含量12 %)和高岭石含量(2–6 %,平均含量4 %)则相对较低。通过黏土矿物研究对物源进行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研究站位的黏土矿物中,蒙脱石主要是来自于长江或者东海大陆架的再沉积。伊利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主要来自于台湾河流,尤其是兰阳溪。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的大小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1320 AD以来的黏土矿物组合的变化较好地记录了部分中世纪暖期后期、小冰期以及现代暖期3个时期在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该指标显示,相对于中世纪暖期后期,东亚季风强度在小冰期(1405–1850 AD)和在现代暖期(1955 AD)均存在明显的减弱,指示该时期台湾东北部-冲绳海槽南部地区处于相对湿润强降雨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