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A history of British seismolog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work of John Milne, the centenary of whose death is marked in 2013, has had a large impact in the development in global seismology. On his return from Japan to England in 1895, he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a global earthquake recording network, centred on his observatory at Shide, Isle of Wight. His composite bulletins, the “Shide Circulars” develope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to the world earthquake bulletin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Summary and eventually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re, which continues to publish the definitive earthquake parameters of world earthquakes on a monthly basis. In fact, seismology has a long tradition in Britain, stretching back to early investigations by members of the Royal Society after 1660. Investigations in Scotland in the early 1840s led to a number of firsts, including the first network of instruments, the first seismic bulletin, and indeed, the first use of the word “seismometer”, from which words like “seismology” are a back-formation.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a chronological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ology in the British Isles, from the first written observations of local earthquakes in the seven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theoretical writing on earthquakes in the twelfth century, up to the monitoring of earthquakes in Britain in the present day.  相似文献   

2.
以1975年以来中国大陆6.0级以上地震震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的扫描时段和扫描半径等条件的约束下,选择了10种物理意义明确、独立性较强的测震学指标,对大陆西南、华北、西北3个研究区进行了强震前震源区附近地震学参数中期震兆标志研究,结果发现,西南研究区15个震例异常的平均对应率为0.8,华北研究区10个震例的异常的平均对应率为0.7,西北研究区18个震例异常的平均对应率为0.7。提取了中国大陆强震测震学指标分区预测标志,西南研究区为0.8,华北研究区为0.7,西北研究区为0.7。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学研究中,高效的微震检测方法是既重要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对波形模板匹配检测方法、匹配定位技术、波形自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和对比,对国内外应用实例进行总结,并展望微震检测方法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利用基于图形处理器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北京地区19个台站记录的2015年连续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筛选出245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检测得到1229个地震事件,约为地震台网原始地震目录数量的5倍。精定位结果可显示小震沿黄庄-高丽营断裂周边小断裂分布形态特征,本文微震检测和定位结果可为研究北京地区地震活动性与发震断层深部构造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学研究中地震检测与震相识别是最基础的环节,其拾取速度和精度直接影响其在地震精确定位以及地震层析成像中的应用效率和精度。近年来,机器学习在地震学领域中引起广泛关注。机器学习可以改进传统地震检测和震相识别方法,使它们能达到更加准确,识别率更高的效果。把机器学习方法按照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分类介绍,并对机器学习方法流程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在地震检测与震相识别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机器学习方法(卷积神经网络、指纹和相似性阈值、广义相位检测、PhaseNet、模糊聚类)进行综述。结果表明:机器学习在地震事件检测和震相识别将会是主要的手段。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和物理模型的联合运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冯甜  吴建平  房立华 《中国地震》2021,37(2):261-272
随着地震观测台站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地震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震研究受到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发震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相比,微震复发周期短、发生频次高,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壳内部介质物性和应力状态等变化信息.微震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研究断层几何形态、前震与地震成核的关系、余震时空演化特征及余震触发机理、远程动态触...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地震学的观点,在研究地震复发周期与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的基础上,研究了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小、中、大震之间的烈度差值。指出该烈度差值只与b值有关,因此是因地而异的。建议今后修改规范时考虑。  相似文献   

7.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8):1749-1766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强烈地震频频发生,势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地震活动时期.我国大陆内部、周边和台湾岛内一系列强烈地震(MS≥6.5)的发生,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的突发与其震前的异常平静表明:地表与上地壳均未见有明显的或确切能构成短、临强烈地震预测的浅表层活动过程,大地震由深部壳、幔物质运动,即深层动力过程所致.基于对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初步研究提出:(1)面对强烈地震的预测必须强化震源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的研究与探索,以达对未来地震发生地点的预测.(2)在地震强烈活动地区长期坚守介质破裂效应及其派生物理响应的井中观测,即"抚模"震源区介质与结构的动态"脉搏",以达对地震发生时间的逐步逼近或预测.(3)深入剖析强烈地震活动区、带、点的深、浅层空间结构与动力过程,历史地震在地震活动地域的纵向和横向的分布特征及可靠前兆信息的同步性经验和统计效应与发展态势,以对未来强烈地震发生强度的估计.这三个方面均必须以地壳深部信息的采集和研究为前提,是地震学和地震预测深化研究与探索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8.
人工神经网络在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炜  宋先月   《地震》2000,20(1):10-16
将BP神经网络用于地震中期预报。使用一些常用的地震学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而将BP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表征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参数W1,并将其用于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3年未来震中周围通常出现明显的W1值中期异常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9.
冰川地震学结合了冰川学和地震学的综合优势,形成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冰震是指冰川运动和破裂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包括从微小的嘎吱声到相当于7级地震的突发性破裂或滑动.当前,根据冰震发生的位置以及发生机理的不同,将冰震大概分为五类:冰川表层破裂、冰川终端崩解、冰内水力压裂、冰腔水流震荡、冰层基底黏滑.冰震研究除了可以采用传统地震学方法外,也可以结合GPS、数值模拟、冰川物性等多学科综合方法来研究,进一步可以探究冰崩的发生过程及危险性评估.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冰川地震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冰川地震研究工作,综合探讨了冰川地震对天然地震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宽频带地震学与中强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宽频带地震学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进展之一,现代的观测技术实现了仪器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记录数字地震信号,宽频带资料含有更真实和更全面的震源和地下介质的信息,利用宽频带资料可以对广泛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研究,中强地震的破裂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宽频带地震学的分析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破裂图象,未来的十年里,宽频地震学将会是地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火山地震学是火山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测火山喷发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火山地震监测的历史,分析汇总了火山地震的类型和特征,并介绍了各类地震的形成机理。然后,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火山地震学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如地震活动性分析、实时振幅比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和重复地震等,同时列举了具体的应用实例。最后,介绍了火山地震学方法在中国大陆火山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The Chilean subduction zone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of the world with M?=?8 or larger interplate thrust earthquakes occurring every 10?years or so on the average.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ulses propagated from dominant asperities that control the rupture of these earthquake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for seismology and especially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since it can reduce the earthquake destructiveness potential. A number of studies of large Chilean earthquak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source time functions of these events are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distinct energy arrivals. In this paper, we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the high frequency pulses of dominant asperities using near source strong motion records. Two very well recorded interplate earthquakes, the 1985 Central Chile (Ms?=?7.8) and the 2007 Tocopilla (Mw?=?7.7), are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the 2007 Tocopilla earthquake was recorded by a network with absolute time and continuos recording. From the study of these strong motion data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arrival of large pulses coming from different dominant asperitie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key role of dominant asperities i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can reduce overestimations due to scattering of attenuation formulas that consider epicentral distance or shortest distance to the fault rather than the asperity distance. The location and number of dominant asperities, their shape, the amplitude and arrival time of pulses can be one of the principal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ea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seismic design. The high frequency pulses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have permitted us to extend the range of frequency in which the 1985 Central Chile and 2007 Tocopilla earthquakes were studied. This should allow in the futu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seismological result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3.
针对潜在破坏性大地震的早期预警系统已在几个发达国家或地区运行多年,并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地震预警系统研究的参考文献,以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4.
从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中的参考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卫星观测数据中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是近年来的一个跨空间物理、地震学和板块构造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收集整理了部分近年来国外学者在该方面研究的论文,以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5.
16.
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美国内华达大学地震实验室的矩张量反演程序,采用JAVA和HTML语言,研发了一套近实时全波形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用于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的快速产出.该系统由区域地震速报系统触发,能自动实现中等强度地震矩张量的快速反演,同时也包含人机交互模块,可进行人工校正,最终以网页形式对外服务.本文将系统运行以来成功反演的结果与USGS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18.
云南近期姚安、澄江及丘北地震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永莉  蔡静观 《地震研究》2001,24(3):213-218
从地震学的角度对姚安、澄江和丘北地震的孕育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3个月时间内发生多次中强震,震前云南省地震学的波速比,小震调制比以及震源深度等多项参数出现了中期同步异常,并且有区域性中小地震活跃,能量的加速一平静过程以及前兆震群出现等明显的近场异常,表明云南地区快速发生的多次中强地震,在地震学方面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的孕震特征。  相似文献   

19.
威海市区地震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克明 《地震地质》1994,16(1):38-42
张家口-渤海-威海断裂带通过威海市区,加强该断裂带的研究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十几年来取得的地震、水文、工程地质资料,对该断裂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其具有明显的新活动特征。结合已取得的历史地震资料,对本区的地震地质条件有了较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新疆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现阶段大部分采用基于走时的方法。单纯形定位方法作为一种直接搜索类的方法,在新疆测震台网日常地震目录产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新疆测震台网现有布局,结合“3400”走时表,分析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新疆测震台网的测定精度。研究表明,对于新疆测震台网网内浅源地震,单纯形定位方法能够得出较为精确的震中位置,而得出的网外地震震中位置存在一定偏差;初至折射波对震源深度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对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测定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