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苑跃 《四川气象》1997,17(3):57-59
1概述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国际气象探测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探测能力显著增强,观测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重视观测方法、观测网的设计,讲究观测工具的最佳配合;直接观测、遥测和遥感等三种观测技术并存。本文对近10多年来一些国家在大气探测技术方面的进步作一简要总结。2地面和高空探测在地面和高空的常规探测方面,各种感应元件的精度均有显著提高。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利用遥测和自动气象站发展中尺度地面观测网,M点间距小至17KM。目前已有30来个国家在研制和使用自动气象站,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2.
8月20-2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在参加了8月19日在鸟鲁木齐召开的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后,率调研组一行7人在新疆调研。24日,在新疆气象局机关全体公务员和直属单位处级干部、高级工程师大会上,秦大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新疆区局的工作在省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局党组要在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下,认真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把工作做好。秦大河提出四点要求:一、切实提高测报和服务质量,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科技内涵,不断丰富观测内容;二、积极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三、加强内部结构调整以适应改革的发展;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智  林莉  周红 《气象科技》2014,42(2):219-224
利用宁夏25个气象站1951—2011年地面气象台站元数据LD数据文件质量控制信息,分析了台站元数据各项内容,特别是观测仪器、站址迁移变动次数的时间分布。结果表明:观测仪器变动次数占到变动总次数的89.6%,各站观测仪器每年平均变动次数是其他项变动次数的30~140倍;建国初期观测仪器匮乏、执行新版观测规范、观测仪器换型等是造成台站元数据变动次数增多的主要原因;1951—1960年站址迁移最多,但对气温观测要素均一性的影响较小,而2001—2011年因城镇化发展站址迁移对气温观测要素均一性的影响较大;经质量控制的台站元数据疑误数、疑误率、修改疑误数、修改率均降低,特别是修改疑误数、修改率降低十分明显,元数据质量已显著提高、质量可靠,可为气象业务科研提供高质量的元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义流场的斜压性度量参量,利用观测资料,对大气运动的斜压特征量与夏季风变动的联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夏季风流场具有较强的斜压性;纬向气流的斜压强弱的时间变动与夏季风进退相吻合;强斜压区的范围可反映夏季风活动的基本范围。经向斜压运动强弱的水平分布及时间-经度剖面上斜压运动动能的纬向传播都与亚洲季风体系中季风子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多种资料,对2019年4月9日发生在四川东北部的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为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型,低层西南急流和暖脊使得热力不稳定增长,配合低槽东移影响,加强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最终触发了本次飑线天气过程。飑线后部存在的中尺度雷暴高压和超强冷池,造成了强冷池密度流,利于产生大风;后向入流和低层显著干区加强了降水粒子的蒸发、冷却,形成了强烈的下沉气流;高空动量下传,对地面大风有增幅作用;飑线移动迅速,前向传播明显,有利于大风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全球观测资料质量监视评估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全球观测资料质量监视评估系统是为监视评估国家气象中心所接收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而设计开发的。该系统以资料同化的6小时预报场为背景场,计算观测资料与背景场的偏差;运用质量控制技术排除观测资料中的可能是错误的资料;实时和非实时地统计分析各类观测报告的状况和观测资料的质量。采用的质量控制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都尽量和国际上发达气象中心相一致。所有产品都以图表形式在气象系统内部web网页上发布。该系统应用于日常观测资料质量监视评估及中国区域探空资料问题的详细分析、探空站综合评分、探空观测资料归档、探空观测资料偏差订正效果检验、L波段探空资料质量分析等,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加强观测业务管理、保证观测资料质量、改进观测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的历史总是离不开对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积累、加工处理、储存 传播和分析利用。气象测报工作就是担负着对原始气象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积累,是一切气象 活动的基础。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 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纵观我省地面气象观测发展历史,至今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50—80年 代;人工观测,手工编报;第二阶段:80—90年代;人工观测、PC—1500编报及资料统计到 微机数据采集编报、资料处理、报表制作。在第一阶段,目测和器测项目均由人工观测、编 报,月(年)报表编制也由人工完成,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测报和报表质量也难以有 效提高。80年代以后,气象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气象部门得到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地面气象探测业务在手段和技术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PC—1500计 算机在地面测报工作的推广应用,大量的气象电报由手工操作转为直接通过计算机编报,既 减轻了广大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增加了报文的准确性,提高了业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俞小鼎 《气象科技》2002,30(1):15-18
现有观测网的粗分辨率已成为影响初值场精度从而制约数值预报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善和加强我国现有的观测网对提高我国数值预报准确率至关重要。利用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方法确定在有限的经费投入前提下最佳的观测系统配置。条件成熟时进行一次展示观测的加强对数值预报效果影响的大型外场试验,以检验根据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结果而加强的观测是能有效地提高数值预报水准。  相似文献   

9.
王超球 《广西气象》2002,23(3):52-54
引入障碍物遮挡率和遮挡程度两种评定方法,对广西各站观测场四周障碍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地面观测场四周障碍物影响程度属于轻度或以下的台站占50%;属于中度影响占15%;达到重度占35%。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地面加密雨量计观测资料,以1 h、3 h、6 h、12 h和24 h等多个时间尺度分别评估了全球降水观测GPM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计划降水产品IMERG (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对台风"妮妲"降水中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量级降水的估计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降水累积时长会影响IMERG降水产品的估计精度。随着降水累计时长的增加,IMERG与地面雨量计观测结果的一致性加大,相对偏差和偏差的随机性均减小;(2)降水累计时长1 h时,IMERG对不同量级降水的观测精度均存在较大偏差;(3) IMERG降水产品会高估小雨时地面雨量计的降水量,且低估小雨事件发生的概率,对于小雨等级降水的观测能力还有待提高;(4) IMERG能较好地观测到暴雨降水的空间分布区域,但对暴雨的估计量级会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气象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新的观测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观测数据;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日趋完善;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开始试运行;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全面铺开等等。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气象事业的进步。气象科学紧跟信息技术的步伐,不  相似文献   

12.
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陆面参数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根据目前流行的陆面过程模式的需要,利用2000年5-6月敦煌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的一些关键陆面过程和土壤参数的特征和规律。并且利用相对反射为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典型干旱区敦煌荒漠戈壁的平均反射率为0.255±0.021;剔除建筑物干扰后,利用对数平均法计算的粗糙度长度平均值为0,0019±0。00071 m;剔除绿洲影响后,用无降水影响的资料确定出土壤湿度影响因子为0.0045;剔除降水影响后,用观测资料计算的敦煌典型干旱区荒漠戈壁的热容量平均值为1.12×10~6m~(-3)K~(-1),比“黑河试验”在戈壁和在其它沙漠观测的有关值略小一些,但热扩散率和热传导率都比“黑河试验”在戈壁观测的值小一倍左右;观测的敦煌戈壁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非常小,基本上不超过1%。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四川现有156个国家级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统计分析了沿革内容05~11项(台站位置、观测仪器、观测要素、周围障碍物、观测时制、观测时间、守班情况)变动情况。结果表明:从建站到2016年,四川气象台站05~11项变动总次数为42588次,平均每站变动273次,其中观测要素和仪器占变动总数的88%。观测仪器变动主要发生在1953、1960、1980、2003、2013、2015年,各观测仪器变化趋势接近,风速风向仪器变动最为频繁。四川省共有132个台站发生过迁站,迁移总数264次,占站点总数的85%,建站初期迁移台站较多,迁移距离一般较近,而2010年后迁移次数呈上升趋势,距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自1993年开始以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在青藏高原上观测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三个部分:观测仪器的特点、观测环境的气候特征和观测项目(要素);观测资料的特点;部分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结果介绍。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青藏高原冷湖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开展了气象要素变化及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研究,从气温-降水、云量-日照时数、大风-沙尘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冷湖地区进行天文观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①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低,最高和最低气温差值存在年代际转折特征,转折后气温差值降低(最低气温增加趋势超过最高气温),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减少而其他季节降水增加,低温少雨的环境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减少湍流,提升天文观测数据质量;②日照时数在年代际转折以后增加,云量减少,低云量有助于电磁波的传播、提升天文观测精度;③风速和大风日数在转折以后均为减弱趋势,这使得浮尘日数也减少,这有助于减少天文观测仪器的磨损、增加天文观测仪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对农作物高度测量的几点建议植株高度是衡量作物生长速度的标志之一,是农作物生长状况测定的一个主要方面,农业气象条件对其影响极其显著;新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对原《农业气象观测方法》中高度观测作了较大修订,减少了观测次数,使之更科学。通过一年多的实际观测...  相似文献   

17.
人工增雨农业减灾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项目在河南、山东、吉林3省建立了层状云人工增雨外场观测作业试验区,研制了层状云数值模式,结合分析得出了层状云人工增雨新的概念模型、相应的催化条件判据和作业指标;研制了催化条件的飞机实时识别技术和地面综合集成识别技术;建立了中尺度层状云系数值模拟预报的实时业务和省级的人工增雨综合技术系统(催化条件综合识别判据、实时监测识别技术、催化指标和作业决策系统等),提出了相应的作业流程。 在鄂西北(十堰市)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区进行了大量外场观测和作业试验,用研制的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进行实时预报和催化数值试验,初步提出了催化的最佳部位、时机和剂量;开发应用了高成核率火箭;用雷达识别作业条件并建立了指挥作业的技术流程,因而大大减少了作业的盲目性,提高了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自动站与人工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济南、福山、莒县三站的2003年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的辐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福山和莒县站总辐射对比差值较小、一致率较高,而济南站10—12月总辐射对比差值较大,一致率低;济南的冬季净辐射对比差值较小,一致率较高,而夏季对比差值较较大;福山7-8月的净辐射对比差值较大,其他月份对比差值较小,一致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区地表辐射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利用2000年5-6月敦煌(戈壁)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以及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站1991年同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晴天地表辐射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区和沙漠区总辐射略高于敦煌戈壁区;地表反射率沙漠区和敦煌区明显高于绿洲区,地面有效辐射戈壁区最大,张掖绿洲区最小,地表净辐射张掖绿洲区明显大于沙漠和戈壁区。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夏季,以北京325m气象塔为观测平台,进行了大气污染物臭氧(O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和气象要素加强期的同步观测,并对观测资料做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臭氧浓度垂直差异;低层(120m)O3浓度呈明显的日变化,且昼夜振幅较大;夜间高层(280m)O3的化学消耗较弱,可维持较高的浓度;稳定度(Ri)在低层以中性态居多,振幅较小,而在高层以不稳定态居多,振幅较大。两层O3湍流输送通量都呈单峰变化。白天,在O3前体物和局地光化学反应共同作用下,120m左右处的O3污染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