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1988年10月-1989年9月一年内对双色列北部(海法港东北)的11个控制点的季节性垂直位移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用以色列北部的若干水准环作为例子,对各种水准测量平差方法,即传统的最小方差估计、自由网平差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之间的数学等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由网平差法与最小二乘配置法(LSC)之间没有显著的区别。秀自由网平差法和条件平差法计算的水准点之间的高差相同,但高程不同。尽管LSC方法较为复杂和费时,但它验证了基岩上点的稳定性和高压极上点的垂直位移。因此,自由网平差法或LSC法都可用于精密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2.
固定点法GBSAR大气扰动误差改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扰动是影响GBSAR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基于固定点法的误差改正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基于GBSAR的IBIS-L系统获取监测区域实时位移信息,利用不同分布的固定点对位移进行了改正,得到目标点实际位移量。将改正后位移量与传统正垂线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固定点法可剔除大部分大气扰动影响,改正效果显著,且不同点位的固定点改正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的各种方法及新技术,重点讨论和分析了视准线法、极坐标法与角度交会法,结合误差传播定律分别对各方法监测点精度进行推算;在极坐标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监测精度更高的双极坐标法。论文结合具体基坑监测工程,分别利用每种方法对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进行精度估算,并分析不同监测方法的适用情况,为类似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案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比例尺航空摄影影像位移量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影像位移量的概念,列出了不同比例尺,不同飞行速度,利用不带像移补偿的相机,控制影像位移量的指标和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施工场地狭窄,无法运用传统方法进行变形观测的情况下,对深基坑的水平位移监测提出了全站仪坐标法。对全站仪坐标法监测水平位移的精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与工程实践,验证了对于不同等级要求的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只要选择适当的全站仪进行作业,即能保证精度符合要求,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6.
抗差拟合推估在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峰  曹必武  卜建阳 《现代测绘》2003,26(1):24-25,39
本文提出了利用二次曲面函数和多面函数法构建基坑监测面变形模型的方法,并将稳健估计应用于监测数据处理中。通过实例分析,指出了二次曲面函数法适合无支撑的苦坑监测面位移模型拟合,多面函数法适合有支撑的基坑监测面位移模型拟合。最后,对如何确定多面函数法的中心点个数作了讨论.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特定基准下的异常位移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壳运动和变形研究中存在的位移资料的参考基准、异常位移等问题,主要讨论了位移资料特定基准的转换和异常位移诊断的数学模型——特定基准转换模型为七参数相似变换模型,转换保持了变形体内部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并使转换后的位移矢量更能体现区域内的相对运动信息;异常位移诊断采用拟准检定法(QUAD),在选定拟准观测的情况下,使得位移真误差具有明显的分群性;模拟算例结果显示,本文采用的线性变换模型、粗差拟准检定法都表现出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登杰  邢智聪 《测绘通报》2019,(12):132-136,146
针对自由设站方案,建立了通过观测监测点与基准点的水平距离,利用距离收敛值监测基坑边坡水平位移量的方法,特别给出了采用全站仪对边测量深层水平位移的方法。借助等影响原则和基准点已有信息,分析了基坑位移监测方法和距离收敛测量原理及精度,实现了位移监测点的差分计算与数据处理,讨论了两种距离收敛法监测水平位移的精度,并将其用于实际观测。分析结果与工程实测数据均表明该监测方法观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且量测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金本斌 《四川测绘》1997,20(4):162-163
当三向前方交会监测位移需要作严密平差时.本文对其余件方程式作了详细推导,对复测后的位移量用微分法可直接计算,并具有计算快捷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测量球面无标记特例定轴转动角位移的客观散斑法。通过记录球面散射的散斑位移,计算球面物体的定轴角位移,并给出了实验验证。测量方法简单、测量精度高。实验结果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工程建筑物的垂直沉降、水平位移或研究地壳形变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变形监测网。选择合适的基准对监测网进行平差后,要根据平差结果给出的信息,分析基准点及监测网的稳定性,尽量排除干扰,求出位移量的最或是值。因此,基准的确定是变形监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水平位移监测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基准(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基本要求是在整个变形监测期间保持点位稳定可靠、使用方便;本文介绍的后方交会法即是一种建立基准的方法,在基坑周边场地狭窄、基坑自身形状不规则、监测精度要求高的条件下,实施本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大桥变形监测基准网稳定性分析的几种经典方法和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自由设站法在大桥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优势和特点。同时运用独创的VT检验法进行基准点稳定性判断,可以大大提高基准点稳定性判断的正确率,使基准点保持相对稳定,已达到保证和改善监测成果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GPS监测网数据处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处理大尺度GPS监测网多期复测成果的时期,数据处理方案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在处理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数据的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和大量试算,提出了制定数据处理方案的基本原则:要采用一个自洽的地球参考框架和常数系统;要采用精度最高的同一种粗密星历和相应的地球自转参数;要采用最先进的同一种数据处理软件以及采用同一的参考基准和约束条件。由于地壳处于运动之中,大尺度GPS监测网的参考基准应是动态基准。研  相似文献   

15.
金武正  何军 《北京测绘》2020,(2):282-284
对隧道进行变形监测是保证其安全的重要内容,而要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就要保证监测基准点的稳定性。本文则基于国内某隧道变形监测实例,结合平均间隙法与分块间隙法,通过多期基准点观测数据,提取其中不稳定点,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有效分析出不稳定的基准点,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今后的隧道变形监测工程实例提供一种可靠的基准点稳定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铎  黄观文  杜源  白正伟  陈孜  李杨 《测绘学报》2022,51(10):2117-2124
实时相对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实时滑坡监测,其高精度定位依赖于连续稳定的基准站数据。然而基准站数据由于供电、通信等原因时常发生中断,严重影响滑坡监测结果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本文提出顾及运动状态改正的GNSS滑坡监测基准站切换方法,首先根据待切换新基准站长期监测时间序列确定其运动状态,然后基于滑坡体变形演化规律,结合运动状态建立新基准站位移模型并定期对模型检核,最后根据新基准位移对各监测点位移进行修正。该方法成功应用于甘肃黑方台滑坡监测基准站切换,且改正后各监测站位移与真实变形接近。以改进型切线角作为滑坡预警判据,使用改正前后的监测位移-时间序列进行预警,预警结果表明,不进行改正可能导致预警的误判。本文方法针对基准站数据中断问题,通过切换新基准并对基准误差进行修正以获取连续可靠的滑坡监测序列,保障了滑坡监测的连续性和预警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一种在作业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利用已知控制点,而是以相对固定点为已知点,用后方交会的方法建立一个近似于隧道施工坐标系的独立坐标系统作为变形监测的参考网.  相似文献   

18.
基于CORS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了以河北省CORS系统为基础,综合运用GNSS卫星空间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光伏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可能由地表位移引起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形变分析,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电力行业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业务中存在的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权威性无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没有集成、效率较低等问题,本文结合电力行业变形监测技术规范和要求,研究了数据权威性与安全性保证措施、数据格式转换、基准网稳定性分析、电力建筑变形分析以及预测预报等方法,并研发了"电力工程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工程案例进行了验证。这些方法的研究可为电力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肖海威  秦亮军  刘洋 《测绘工程》2010,19(5):71-74,80
以广州新光大桥为研究对象,对其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进行试验研究,包括桥梁高程监测控制网测量的方法和精度分析、桥梁平面监测控制网测量的方法和精度分析以及桥梁关键监测点位置布设研究。其中在高程监测控制网测量中,分别采用了跨河水准测量、测量机器人三角高程法测量、GPS测高3种方法进行比对实验;在平面监测控制网测量中则采用高精度测量机器人和GPS两种方法进行比对实验。由试验结果,得出结论,为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