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丰江水库1959年截流蓄水,蓄水后第一个月即记录到地震活动.1962年3月19日,在水库蓄水两年半之后,库区发生6.1级强震.随后,库区大坝附近地震活动不断.60年来,共发生有记录的地震十万余次,其中4.0级以上地震58次.新丰江水库地震的发生,开始了中国大陆水库地震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3年云南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特征分析及地震触发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云南大姚先后发生的6.2、6.1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两个主震的震中位置相当接近,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线性分布,地震序列精定位后的结果同震源机制解吻合很好,两个地震的发震断层均是近乎直立的右旋走滑断层。此次大姚6.2、6.1级双震,和云南地区大多数其它双震有所不同,余震分布并不呈现共轭分布,而近乎一条直线,两者间有部分重叠,表明两者受控于同一发震断层。相对主震而言,余震都呈不均匀分布,近乎一种单侧分布,6.2级地震的余震集中于主震的西北方向,6.1级地震的余震集中于主震的东南方向,并且6.1级地震是6.2级地震在同一断层向东南端延伸的另一次破裂。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Δσf研究结果表明,7月21日6.2级地震对10月16日6.1级地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两个主震对断层外余震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应力触发作用,并且2000年姚安6.5级地震对大姚两次地震的发生也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据云南省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和全国地震台网速报测定,1985年4月18日13时52分53秒在北纬25°50′、东经102°51′,发生一次6.1级地震。震中位于禄劝县转龙区境内,震源深度5至10公里。据云南省地震局核定,该次地震后2分多钟随即发生一次4.9级强余震,也是迄今最强的一次余震。初步统汁,6.1级地震发生后9天中共发生1.7级以上地震近600次,其中4级以上余震23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余震震中分布、震源机制解、地震记录波形、等震线分布形态、地裂缝及地质构造资料,对大同一阳高震群序列中5.7、6.1、5.6级三次地震的破裂方向进行探讨。认为5.7级地震破裂方向为近东西向,6.1、5.6级地震破裂方向为北北东向,由二组破裂形成共轭剪切破裂,大同一阳高震群序列就发生在共轭剪切破裂面上。 1989年10月18日—19日在山西大同—阳高—带相继发生了5.7、6.1、5.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笔者参加了地震现场分析预报组的工作,工作中发现5.7、6.1、5.6级地震破裂方向并不一致,有必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水库区发生6.1级地震。蓄水前本区是少震区,1959年10月水库蓄水后一个月,库区开始出现Ms=2~3级的有感地震,此后高潮起伏,绵延不断,至今已记录到大小地震32万余次。1960年10月在大坝附近建立了第一个地震台,1961年7月以后,形成了观测台网。 本文利用新丰江中心地震台新近汇编的地震目录和报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我们所做的工作,总结了新丰江6.1级主震前测震资料表现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6.
新丰江水库于1959年10月20日开始蓄水,库水水位由原河道37.8米开始迅速上升,约一个月后(此时水位标高为56米),库区出现有感地震。随着水位上升,地震频度及强度日益加剧,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一次震级为6.1级强震。由于库区出现频繁地震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研究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基岩体附加应力及位移分布状态,对说明诱发地震是有意义的。本文就水库荷载后产生的附加应力及位移计算结果加以总结,并对它的诱震作用做一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卡里巴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应力场变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惠红  张怀  朱伯靖  郑亮  石耀霖 《地震》2013,33(4):32-42
水库地震是近几年国际上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为世界上库容最大的卡里巴(Kariba)水库在其蓄水后库区地震活动性不断增加, 并于1963年9月23日发生M6.1地震, 是世界上公认发生过6级以上水库地震的四大水库之一。 对该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应力场变化进行量化估算, 有助于对特大—大型水库蓄水后库区应力场变化及应力触发地震这一基础性科学问题的深入了解。 本文分别应用解析解和数值解方法对卡里巴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弹性应力场、 不排水和排水孔隙压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 卡里巴水库蓄水引起M6.1地震震源处孔压变化为0.015~0.22 MPa, 库仑应力变化约0.03~0.17 MPa, 触发了此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2、6.1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出大姚两次强震的构造应力,定量给出其构造应力变化量。以反演得到的2003年大姚6.2、6.1级地震构造应力为基础,分别计算两次强震后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大姚6.2级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是否触发了6.1级地震。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发生后震源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S1作用由北东向近水平作用为主转为北东东向水平作用,6.2级地震对6.1级地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震》1981,(2)
世界上因水库蓄水而发生地震、甚至发生强震的例子颇多,科依纳水库区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科依纳水库蓄水前,库区附近无地震活动。1962年蓄水后,地震接连发生,至1970年为止,7年的时间内计大小地震数千余次,其中三级以上地震450次;五级以上地震达15次之多。特别是1967年12月10日(格林威治时间)M_S=  相似文献   

10.
1 强震前震中区水位异常特征云南地区2000-2007年共发生了4组5次Ms≥6.0地震,分别是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2001年10月19日永胜6.0级地震,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2、6.1级双震和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  相似文献   

11.
新丰江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省新丰江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性有很大增高,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坝附近的深水峡谷区,形成一条北西方向的密集带,震源深度极浅,随后,在蓄水后约二年半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6.1级强地震。 根据水准测量与地震波波谱资料的分析确定了主震的断层参数;用P波初动振幅确定了主震前后18个月内150次小地震的断层面解,用平滑P波初动图案求得了2000余次小地震的发震应力方向;计算了水库荷载在库基岩体中产生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分析了主震及其几个大余震前的地震纵波与横波的速度比变化情况。 结合地震活动性和地质背景初步讨论了新丰江水库地震的诱发机制,认为:水的渗透作用是诱发这次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62年3月19日新丰江水库区发生的6.1级地震,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水库蓄水而诱发6级破坏性地震的震例。它也是在大坝抗震设防标准低(Ⅵ度)蓄水后诱发频繁地震的情况下,正确决断,立即实施紧急抗震加固措施,并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0月25日甘肃民乐发生6.1、5.8级地震、11月13日甘肃岷县发生5.2级地震,这3次地震均发生青藏块体东北缘区域重力监测网内.流动重力较好地反映了孕震过程中出现的重力前兆信息,并作了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结合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万全井水位动态在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并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的加强与减弱过程,而地震活动与该过程有关。大同6.1级地震是在1983年万全井水位上升异常背景下发生的。相应于异常背景,发生了几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到1985年7月,地震活动迁移到NEE向六棱山断裂带上,水位动态由连续三年上升于8月出现下降转折。此后,包括大同6.1级地震,六棱山断裂带上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水位动态虽然有时呈现突升变化,但动态趋势仍为下降。直到1991年3月26日大同5.8级地震后,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异常过程逐渐趋向结束。  相似文献   

15.
地震前兆叠加异常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12月19日距我台190公里的西克尔发生了一次6.1级地震,震前地应力有一年多的明显趋势异常和一些短临异常显示,据此我们对这次地震作了较好的中期予报和一定程度临震予报。相隔三个月于1978年3月距我台120公里的汗腾格里峰又发生了5.0级地震,距我台226公里的苏联伊塞克湖发生了7.2级地震。这两次地震我们未能予报。当时认为趋势异常对  相似文献   

16.
对1989年1991年山西地区3次5级以上地震预报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1年,山西发生了大同-阳高6.1、忻州5.1和大同-阳高5.8级3次5级以上地震(不含余震),有对大同-阳高2次地震普提出明确的中期预报意见。山西省地震局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对1991年1月29日忻州5.1级、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分别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期或临震预报,本文对这3次地震的预报过程做了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丰江水库地震的成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丰江水库位于我国广东省境内,1959年10月建成蓄水,祠后,水库地区地震活动性随即有很大的增高,并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6.1级主震,震后不少研究者对这次水库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专门报告。为进一步认识这次水库地震,本文利用这些报告所提供的资料,分析了新丰江水库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波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云南大姚6.2级和6.1级地震余震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成栋  付虹  刘杰 《地震》2006,26(1):1-9
利用2003年云南大姚6.2、 6.1级两次地震的余震资料对该区进行了S波分裂研究。 结果表明, 云南大姚地区的快剪切波偏振的优势方向约为N33°W, 与该区域的区域主压应力的方向一致。 通过对比6.2级余震和6.1级余震的偏振方向和延迟时间, 可以看到6.1级地震后明显的应力释放现象, 在几次强余震前, 均观测到延迟时间呈现增加的特征, 并且几次地震在即将发生之前的短时间内还观测到延迟时间有减小的现象, 这一现象符合震前应力长时间积累和短时间应力释放的结论, 时间延迟在强震前会出现下降具有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意义。 研究认为S波分裂参数可以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信息, 为应力场研究与地震预测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09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巴东市发生7.6级地震。之后,印度尼西亚又接连遭受了几次强震袭击,如2009年12月23日6.1级、2010年3月6日7.1级、2010年4月7日7.8级和2010年5月9日7.4级地震。2010年6月16日一天之内,印度尼西亚又接连发生了3次地震,震级分别为6.3级、7.0级和6.3级。2010年2月,由John McCloskey领军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就2009年9月巴东地震致函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Nature Geoscience),题为:The September 2009 Padang Earthquake。信中提出警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沿海地区或将发生引发巨大海啸的强烈地震,其灾害程度足以造成与2004年南亚大海啸相匹敌的惨重伤亡,提醒居民要为更加强烈的地震来袭做好准备。为此,"Nature Geoscience"特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Earthquakes off Sumatra(见本期译文"苏门答腊近海地震")。下边是John McCloskey等致"Nature Geoscience"的信函译文。  相似文献   

20.
大同—阳高2次地震前后震源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89、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后几年的地震记录资料,详细分析了其震源应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6.1级地震前震源应力场中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曾发生逆转,主压应力轴逆转时间约10个月,主张应力轴逆转时间为2个月。6.1级主震前4个月,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仰角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且与华北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基本一致,而1991年5.8级地震前却没有出现上述现象,说明大同-阳高2次地震是在同一震源应力场作用下孕育、发展的,亦说明5.8级地震是6.1级地城的晚期强余震,指出山西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的孕育发生似是在华北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之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