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洋  赵怀勇  张红菊  柴强 《中国沙漠》2016,36(3):681-687
针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密植潜力薄弱、水资源不足、生产实践中难以同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问题,在河西荒漠绿洲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个(5.25、6.00、6.75、7.50万株·hm-2)玉米密度水平下玉米间作豌豆群体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期为构建禾豆间作在密植条件下的高效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豌豆的土地当量比(LER)平均达到1.16,且LER随玉米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单位面积间作玉米的产量平均达到了相应单作的74.87%;随玉米密度的增大,作物产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高密度(6.75、7.50万株·hm-2)处理中。间作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平均低于单作玉米1.60%,但平均高于单作豌豆6.70%;两年内单作玉米和间作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均在高密度(7.50万株·hm-2)处理时最大。由于土壤贮水量、降雨量、灌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间作较单作增加了耗水量(ET),上述间作的ET比单作高19.23%~23.66%。与单作WUE加权平均相比较,间作的WUE分别高于单作11.08%、13.32%、18.86%和28.06%;不同玉米密度处理中,密度3(6.75万株·hm-2)的WUE表现出了优势。因此,在河西荒漠绿洲区,同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间作和密植条件。  相似文献   

2.
曾从盛  王维奇  仝川 《地理研究》2008,27(6):1321-1330
对闽江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电子受体(硝酸盐,三价铁和硫酸盐)及盐分(氯化钠)输入对其的影响进行了厌氧培养实验及测定。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范围是0.0202~0.0871 μg · g-1 · d-1,0~10 cm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最大;电子受体及盐分的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具有抑制作用,3种电子受体对甲烷产生潜力抑制程度从大到小为硝酸盐>三价铁>硫酸盐,不同浓度硝酸盐与三价铁添加后甲烷产生潜力与对照土壤差异显著(P<0.05),而硫酸盐与盐分的添加抑制作用不显著,对于每一种电子受体及盐分其不同浓度处理对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差异也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3.
在下列情况下进行了雪的力学特性研究:温度-10℃,单轴张力下雪块滑动的速度范围6.8×10~(-8)至3.1×10~(-4)米·秒~(-1),雪的密度240—470公斤·米~(-3)。从阻力—变形曲线发现,雪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变形,即分别以高应变率和低应变率进行的脆性变形和延性变形。已经发现,区分两种变形模式的临界应变率取决于雪的密度。在延性变形的情况下,出现许多贯穿整个雪样的小裂隙。用制备的薄切片观察它们的特点,并且将它们和山坡上自然积雪中形成的小裂隙进行比较。已经发现,雪的最大强度取决于应变率:在应变率高于10~(-5)秒~(-1)左右时,最大强度随应变率下降而增加,但应变率低于10~(-5)秒~(-1)时,最大强度却随应变率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南极海洋动物粪氨(NH3)的挥发与沉降过程是无冰区苔原生态系统氮素重要来源,对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南极典型海洋动物粪氨的挥发过程仍然很少有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室内模拟,研究了低温(4℃左右)与冻融条件下南极帝企鹅粪、阿德利企鹅粪和海豹粪土氨气产生与排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帝企鹅粪氨气排放通量最大,变化范围为0.765-17.4mg·kg-1·h-1,平均通量约为6.26mg·kg-1·h-1;阿德利企鹅粪氨气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0.652-3.707mg·kg-1·h-1,平均通量约为1.27mg·kg-1·h-1;而海豹粪土氨气排放通量很小,平均通量约0.141mg·kg-1·h-1。冻融过程对帝企鹅粪氨气排放通量影响很大,而对阿德利企鹅粪影响较小。另外,帝企鹅粪和阿德利企鹅粪氨气排放量在通气条件下明显大于封闭条件,表明南极野外大风条件下可能加速海洋动物粪氨的挥发过程。本文模拟的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南极生物圈氨的挥发过程及其对南极苔原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炭屑是探索自然火和人类用火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指标。作者试图通过孢粉提取法获得毛乌素沙地东缘锦界剖面全新世中期(7.5~4.6 ka)的炭屑记录, 用来揭示该地区炭屑变化特征和火灾历史, 并探讨其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5~4.6 ka期间炭屑浓度变化范围为340~17 420粒·g-1, 平均为3 350粒·g-1。剖面炭屑总浓度变化趋势曲线呈“弓形”, 即在7.2 ka以前炭屑浓度较低, 平均约为1840粒·g-1 ;在7.2~6.6 ka浓度最高, 平均约为5 280粒·g-1, 并在6.8 ka前后达到峰值17 400粒·g-1 ;在6.6 ka之后浓度下降, 平均为1720粒·g-1。同时, 炭屑粒径指标表明<50 μm的炭屑占主导,>100 μm的炭屑稀少。炭屑浓度主要反映火灾频率和强度, 炭屑粒径则反映火灾距离和范围, 即毛乌素沙地东部在全新世中期火灾活动相对频繁并在6.8 ka左右达到最大值, 同时炭屑物源较远, 主要为区域性火灾。锦界剖面的化学风化指数、地球化学元素和粒度变化特征表明该地区在7.5~4.6 ka气候条件整体较好, 湿度增加, 处于全新世适宜期, 并在7.2~6.6 ka达到最佳值, 这表明毛乌素沙地的火灾主要发生在气候最佳时期。结合毛乌素沙地及其邻区的孢粉资料推测, 该地区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时植被相对茂盛, 为毛乌素沙地的火灾提供了丰富的可燃烧物, 可能是火灾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南极洲总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与北冰洋面积大体相同,比澳大利亚和欧洲还要大。南极是世界上最高的洲,海拔高度平均为2040米,比其它大陆的平均高度高2.8倍。南极洲大部分地区被平均厚度达1720米的冰层所复盖,冰层最大厚度约4000米,体积为24.10~6立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细根(≤2 mm)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不同土层细根化学计量的认识非常有限。本研究在福建省三明陈大国有林场内对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细根养分含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杉木人工林0~10 cm、60~80 cm土层0~1 mm细根碳浓度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10~20 cm、20~40 cm土层则显著低于米槠次生林;杉木人工林10~20 cm、20~40 cm土层1~2 mm细根碳浓度显著低于米槠次生林,其余土层则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2)杉木人工林0~1 mm和1~2 mm细根氮浓度在所有土层深度均显著低于米槠次生林,两个林分0~10 cm细根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余土层。(3)杉木人工林0~1 mm和1~2 mm细根碳氮比在所有土层深度均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结果表明,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在演替过程中不同林分同一土层以及同一林分不同土层的细根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这可能反映了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细根在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资源获取策略。  相似文献   

8.
森林转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转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28.8%、11.0%(P0.05)。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0~10 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6 mg·kg-1、209 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91%;10~20 cm分别为210 mg·kg-1、158 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88%;两林分0~1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508 mg·kg-1、460 mg·kg-1,10~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373 mg·kg-1、327 mg·kg-1。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微生物生物量碳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  相似文献   

9.
山西襄汾农田土壤磁化率和养分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萍果 《中国沙漠》2013,33(3):813-818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山西省西南部襄汾县农田土壤的环境磁学和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低频磁化率、高频磁化率、频率磁化率、pH值、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平均含量分别为92.54×10-8 m3·kg-1、86.93×10-8 m3·kg-1、6.03%、8.26、1.94%、1.02 g·kg-1和2.39%;变异函数分析显示,土壤低频磁化率的空间相关距离最大为14.33 km,说明在一个较大的距离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比为23.41%,说明土壤磁化率主要取决于土壤母质、土壤性质、地形等结构因素。耕作和施肥等人为活动虽对土壤磁化率有一定的影响,但未改变其原有空间结构。本结果揭示土壤磁化率和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的冻结始日、冻结终日、年冻结日数、年累积冻土厚度、最大冻土深度等特征指标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突变、气候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等方法,分析近56 a该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气温变化亦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的持续性较强,升温幅度0.03 ℃·a-1、0.29 ℃·(10 a)-1、0.74 ℃·(30 a)-1。(2)在1960-2015年期间,该地区季节性冻土呈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冻结始日推迟,冻结终日提前,年冻结日数减少,年累积冻土厚度减小,最大冻土深度减小。(3)在1960-2015年期间,该地区季节性冻土持续退化趋势持续性强。(4)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对气温变暖的具体响应呈现为退化状态。(5)按气候升温率Gt;0.034~0.046 ℃·a-1 计算,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季节性冻土到2050 年(较2000 年)的冻结始日将推迟12~15 d、年冻结日数将减少21~27 d、年累积冻土厚度将减少36.3%~46.7%。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路交通的重金属排放及其对土地污染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本文研究了全国各省市机动车Pb、Cu、Zn、Cd排放总量和公路两侧土壤中Pb含量的分布及其面积。结果表明,东部发达省份机动车的重金属排放量较西部地区大。使用含铅汽油的1990~1996年期间,北京市公路两侧土壤中Pb的年输入量为2.48~3.17 mg/ (kg · a)、累积量为11.4 mg/kg;1997~2003年使用无铅汽油后,两者分别下降到0.26~0.29 mg/(kg · a)和1.30 mg/kg。公路两侧的土壤中Pb含量随垂直距离的外延呈指数形式下降。公路交通对道路两侧土壤产生严重和轻度Pb污染的范围分别为距公路0~10 m和10~65 m。2003年北京市和全国受公路交通Pb污染的土地面积为2310 km2和28900 km2。公路交通的重金属排放是导致我国土地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和德国在地理学方面的交往开始于1930年。当时,四位名叫京特·克勒(Günther khler)、赫尔曼·冯·费师孟(Hermann von wissmann)、威廉·克兰特纳尔(wilhelm Credner)和沃尔夫冈·潘策尔(WolfgangPanzer)的地理教授,由国际联盟(1920—1946)派遣来到中国任教,他们中间有的人一直工作到1938年。下面介绍这四位德国地理学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名词解释     
墨西哥湾流(英文 Gulf stream,德文 Golfstrom,法文 Gulf stream,俄文,日文湾流)简称湾流,是世界上最大的永久性暖流,与西太平洋的黑潮一样,同属世界大洋的西部边界强流。  相似文献   

14.
马磊  闫浩文  何毅  张乾  刘波 《干旱区地理》2017,40(2):405-414
本文应用喜马拉雅南麓地区MODIS NDVI 植被遥感数据和格点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该研究区2001-2015 年植被 NDVImax 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Person 相关分析探讨了植被 NDVImax 时空变化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15 年,喜马拉雅南麓地区年内平均 NDVImax 1~3 月份呈下降趋势,4~6 月份开始缓慢生长,6~9 月份进入植被生长高峰期,10 月份开始逐渐降低;植被 NDVImax 平均值为0.59,植被覆盖度较高;空间上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平均 NDVImax 随海拔变化表现出明显规律性,80%的植被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区(<4 050 m)。(2)15 a 间,喜马拉雅南麓地区植被 NDVImax 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年均 NDVImax 呈三个变化阶段:2001-2006 年和2010-2015 年分别以0.003 9·a-1、0.005 3·a-1 的速率增长,而2006-2010 年以-0.007 0·a-1 的速率减少。植被生长季 NDVImax 呈4 个阶段:2001-2004 和2007-2010 年分别以-0.001 8·a-1、-0.010 6·a-1 的速率逐年减少,但2005、2006 两年(0.014 8·a-1)快速增长至最大值,2010-2015 年(0.006 3 a-1)波动增长。空间上大部分地区表现出不显著退化,但少部分地区表现出不显著改善(0.05< p<0.01),而西段低海拔区表现出极显著改善。(3)喜马拉雅南麓地区植被的变化主要由温度和降水量共同影响,此外,高海拔区气温上升引起的冰川融水对植被生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中部低海拔区可能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全新世滦河三角洲相和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滦河发源于内蒙古高原,中游横穿燕山山地,自滦县大桥向南流入下游平原,在乐亭县王庄子公社汇入渤海,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约44,900平方公里。 滦河是渤海湾北岸一条强流量多沙性河流。据滦县站实测,年平均流量148米~3/秒(历年最大洪峰流量34,000米~3/秒,1962年),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2,670万吨(最大8,790万吨,1959年)。  相似文献   

16.
蒲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宜生长在水深0.3—0.9米,最深可达1.2—1.5米的湖塘。春季水(气)温大于10℃开始萌发,大于15℃加快生长,秋季水(气)温低于15℃时,叶梢开始枯黄,低于10℃地上部分枯黄。塔里木河上游水库(平原型),最高水位时库容1.8亿立米,淹没面积13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3米。实际蓄水的平均水深1.0米左右,季节变化不大。六十年代初期刚建库时,蒲草面积约占最大淹没面积1/2,割蒲草后遇涨水,伤口淹  相似文献   

17.
于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分别对米槠人工幼林进行6次抚育管理,同时对幼林地抚育前后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观测,并与米槠次生林内的自然流失量(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第1次抚育(2012年7月18日)外,其余5次抚育显著增加了幼林地径流和泥沙量,抚育后的径流量是抚育前的1.7~2.5倍,平均为2.1倍;抚育后的泥沙量是抚育前的2.2~9.8倍,平均为4.7倍;抚育前米槠人工幼林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分别是米槠次生林自然产流量的2.4~6.0倍和2.3~4.7倍,抚育后人工幼林产流量和泥沙量分别是次生林的4.4~14.7倍和3.2~24.8倍;幼林抚育极大地增加了米槠幼林地和次生林之间的水土流失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结构中,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上的气象台站仅有四个,按全省国土面积计,相当每个气象台站平均代表着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因此难以反映出错综复杂的丘陵山区的气候面貌。为使气候要素场的分布更接近于实际、需要把大尺度气候要素场转化为中、小尺度的要素场,即把气象台站网所代表的范围(平方公里)由10~3转化为10~2、10′—10°量级。本文采用中尺度小网格法,绘制地面温度场图,进而探讨它的地域性分布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室内外气温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以温带城市北京、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和热带城市景洪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影响的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未受城市化影响的郊外气象站气温资料,得出3个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平均气温均升高,增温幅度在(15.6~20.7)×10-3℃/a间,以温带城市北京增温最显著;受城市化影响,年平均气温变率为(40.5~45.9)×10-3℃/a间,以昆明最大;年平均室内气温变率在(20.6~133.1)×10-3℃/a,北京最大。各气温变率在11~4月以温带城市北京最大,5~10月则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最大,显示了气温较低时气温变率有增大的趋势;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了受城市化影响气象站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11~4月增温幅度大于5~10月;其中温带的北京朝阳气象站和低纬高原的昆明气象站的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呈现显著的城市效应,而热带的景洪气象站室内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小于室外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20.
分析山地的风速和风向,对认识山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合理利用风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祁连山区11个气象站点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最大风速的风向数据,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风速和风向的时空变化分布规律作了探讨。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春季的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是年内风速变化的峰值区,其中中段和东段的最大风速出现在冬季。(2)全区的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年变化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下降率分别为-0.07和-1.56 m·s~(-1)·(10a)~(-1)。(3)1970—1979年风力资源最丰富;年际和季节(冬季除外)平均风速的突变均发生在1993年,东段和中段的平均风速均在1990—1999年发生突变,全区和各个区段平均风速的周期均为22a。(4)祁连山区平均风速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5)最大风速的风向以西南风为主,而东段则以偏东南风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