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前 言 双城市属松嫩平原,土地肥沃,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适合大面积耕种玉米,玉米一直是双城市稳产、高产作物。几年来,玉米总产一直在20亿市斤左右,占总产的80%,所以玉米的丰欠决定了双城的粮食总产。双城的粮食总产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名列全省第一,从长远看,稳定粮食生产对  相似文献   

2.
如梦令     
赴玉林市,闻应用气候区划,实行“双季稻往中间靠拢”,连续两年夺高产。有感。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玉米、水稻是我省主要的高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玉米每年的种植面积在200多万hm~2,约占粮食总面积的60%,产量占粮豆总产的70%左右;水稻是我省高产细粮作物,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作物,从全省目前的生产状况看,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县(市)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玉林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双季稻栽培,是广西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沿海经济改革开放区,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居广西前列。但是,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稻产量年际波动较大,增产年与减产年几乎各半,交错出现,高而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比,平均相差103.3公斤,最大相差220公斤。因此,找出原因及其对策,是玉林市水稻高产稳产综合开发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和灰色关联度系统分析了玉林市早晚稻单产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找出了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及其变化规律,应用“反设计”原理和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生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气象》1977,3(3):3-3
俺新城沟大队气象哨自1975年春建立以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气象站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为普及大寨县做贡献,使全大队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粮油棉产量一年一大步,在过去被人称为“兔子不拉屎”的山岭薄地不断夺高产,粮食产量由文化大革命前的亩产二、三百斤提高到1976年的七百斤,棉花由过去的亩产三十多斤皮棉,闯过了百斤大关,广大干部群众称赞说,产量大提高,有气象哨的一份功  相似文献   

6.
通过松花江地区典型年农业总产量的具体分析,得出气象条件、社会环境形成的粮食总产增长率.指出气象条件对粮食总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因素人类活动每年可提高粮食产量一至二个年成.提出社会因素是今后预报产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之一,年春植夏收21万亩以上,由于春旱严重,历年单产低。研究春旱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对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根据本地气候规律科学决策生产,夺取春玉米高产丰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玉林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参照历年的旱情资料,确定出干旱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47a来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并针对玉林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防御干旱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玉林市近50年来干旱的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玉林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参照历年的旱情资料,确定出干旱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47a来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并针对玉林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防御干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96年粮食总产达到98447吨,安顺地委、行署再次奖励给紫云一部小车。这是紫云战胜低温,洪涝和干旱袭击的第7个丰收年,它饱含着各级党政干部的不懈努力,也浸润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气象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1989年粮食总产只有55020吨,人均吃粮只有124kg,温饱——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农业科技人员义不溶辞地承担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他们在分析研究紫云过去粮食生产低而不稳的原因时,充分应用了1980年《紫云县农业气候区划手册》提供的大量资料,总结了“一个种子打天…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我区栽培比较广泛的高产作物之一,它对实现以农业为基础、发展粮食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粮食较多,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吃饭问题之后,玉米生产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玉米生产意识,决不可放松,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才会避免对未来经济的发展造成失误。一、自治区玉米生产的历史概况新疆玉米栽培历史悠久,但1949年前生产比较落后,缺乏科研工作,品种、栽培技术、管理都比较差,因而产量也很低。解放后对玉米生产比较重视,加强了科研工作,提高了栽培技术,推广了优良品种,产量也不断提高,对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自1949年到1988年40年内,全区播  相似文献   

12.
通过确定基本无灾年的期望产量,建立气象灾害统计评估模式,并作出相应的农业产量预报。以呼市地区的资料为例,介绍了农业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给出了呼市地区作物不同生育期气象灾害的影响参数。利用此方法制作呼市地区1997年粮豆总产预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用气象卫星资料估算吉林省主要农作物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分析是全球变化研究中广为利用的方法,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获得年际植被指数(Iv)估算Npp建立不同作物的Npp与其产量的关系模型,即可实现对粮食总产和不同作物产量的估算。文中介绍了应用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NPP—RS)模型对吉林省粮食总产和主要作物产量进行估算的方法。采用NPP—RS模型,对1995~2000年吉林省的粮食总产及主要农作物玉米、水稻产量进行了动态估算。对粮食总产估产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6%,玉米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6%,水稻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7%。要提高用此方法进行遥感估产的精度,还需要对当年的种植制度、种植结构的变化有所了解,注意当年的灾情,增加灾害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14.
曾国光 《气象》1984,10(7):38-38
一、问题的提出 我县晚稻生产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60—70%,它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影响晚稻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寒露风”(干北风或低温冷害)。但1980年我县晚稻生产并无明显的寒露风和病虫害的大发生,亦出现了严重的减产,究竟原因何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曾到群众中进行过调查了解,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兴趣。例如:“早禾怕北风,晚禾怕雷公”。“晚禾怕打闪”、“晚禾怕夜雷(雨)”等,为了摸一下晚稻减产与“雷公”的关系,我们分析了1980年晚稻抽穗扬花前后的雷电记录,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从减灾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1949~1992年的粮食产量、气象资料,分析了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水平因素、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尤其是气象因素)分别对粮食单产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在此基础上,从减轻气象军家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陕西粮食供需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是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通过陕西1980年以来粮食总产与夏、秋粮单产分析。并计算陕西粮食实际生产力和光能生产潜力。对陕西粮食生产与消费总量平衡对比分析、粮食消费水平逐年变化和粮食供需平衡关系对比分析。得出陕西粮食单产目前已属较高水平,粮食增长有潜力。但短期内增长幅度有限。陕西今后粮食缺口将扩大。并将持续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粮食总产预测预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 《湖北气象》1997,(4):26-28
1 前言 湖北省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除需要提前了解当年全省各主要作物产量之外,更关心全年粮食总产的丰歉。因此气象部门开展全年粮食总产预测预报业务与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气象科技人员多年开展单项作物产量预报业务的一个升华。湖北省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复杂多变,影响粮食作物总产的气象要素多样,再加上境内粮食作物品种较多、分布较广,一旦气候波动或异常,就会引起粮食总产不稳。因此,开展全省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预测预报业务与服务有利于政府部门合理制定农业经济计划和进行宏观经济决策。  相似文献   

18.
汉中地区位于北纬32度至34度之间,北有高大的秦岭横亘,南有宽厚的巴山对峙,地形为—东部敞开的盆地。大部分稻作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稻麦两熟。水稻是本区主要高产作物,面积占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产量超过粮食总产的一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三十年来的单产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趋势产量(指通过各阶段平均产量的一条回归直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新民市主要的种植作物,历年播种面积都在百万亩以上,约占全市耕地220万亩的41%,清种玉米占90%以上,平均亩产不足500kg,效益不高,灾年产量较低。为促进种植业改革,发展效益型农业,探讨粮食作物创高产的新路子,我们于1992~1993年进行玉米、小麦垄畦(台畦)高产攻关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20.
宁强县地处陕南西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无霜期二百四十天,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一九七七年粮食总产高达一亿八千七百万斤,一九七八年突破二亿大关,达二亿一千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在我县粮食总产中,比重最大的是玉米产量。一九七六、一九七七、一九七八,三年玉米产量都连续稳定在七千万斤以上。对大自然来讲,农业生产还是处于必然王国。由于自然灾害比较多,玉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