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南冈底斯晚白垩世岩浆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冈底斯南缘努林花岗闪长岩开展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同位素示踪研究。结果显示,该岩体具有富SiO2(66.62%~67.81%)、高Al2O3(15.11%~15.66%)、高Sr(>481×10-6),低Y(≤8.13×10-6)和低Yb(≤0.73×10-6)特征,Sr/Y比值达59~111,显示埃达克岩的特征;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显著的Eu正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87Sr/86Sr)i=0.704011~0.704244,εNd(t)=+3.61~+5.75,总体反映地幔源区的Sr、Nd同位素特征。锆石U-Pb LA-ICP-MS测年显示存在83Ma和89Ma两组年龄。结合地质及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努林花岗闪长岩是新特提斯洋洋脊俯冲引起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苗儿山岩体位于湘西南与桂北交界处,为由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构成该复式岩体的主体,可划分为六个侵入次。本次通过锆石LA-ICP-MS测年,获得第一、第二、第六侵入次的年龄分别为(428.1±3.6)Ma、(420.3±3.4)~(421.3±3.2)Ma和(408.3±3.5)Ma。加里东期花岗岩的(87Sr/86Sr)i为0.71765,εNdt)为-9.7,δ18O值为9.8‰,总体属壳源弱过铝-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碰撞挤压峰期之后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其早期和晚期的源区岩石类型和形成温度有所区别:早期花岗岩的上地壳源区成分较为复杂,不仅存在泥岩,还有砂屑岩和/或变质火成岩,其形成温度较高(>875℃);晚期花岗岩的源岩为上地壳泥岩,属典型的S型花岗岩,其形成温度较低(<875℃)。  相似文献   

3.
云南马厂箐铜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上著名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与铜、钼、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马厂箐富碱斑岩为一复式岩体,存在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早期岩浆活动始于54~56 Ma,中期岩浆活动时间为45~49 Ma,晚期岩浆活动最强烈,发生在29~37 Ma,末期岩浆活动时间为23~25 Ma。采用辉钼矿Re-Os测年法,对马厂箐矿床的斑岩型铜钼矿石进行了精确测年,获得斑岩型铜钼矿石Re-Os模式年龄(35.3±0.7)Ma。利用40Ar-39Ar同位素方法对乱硐山地段矽卡岩型铜钼矿石和人头箐地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矽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5.25±0.36) Ma,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0±1.8) Ma和(34.8±1.9) Ma;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5.35±0.32) Ma,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4.44±0.99) Ma和(34.4±1.2) Ma。证明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形成于同一成岩成矿地质事件,成矿作用主要与矿区晚期富碱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应处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造山之后的晚碰撞走滑阶段,总体上属于西南三江地区第一次成矿高峰期,即斑岩型Cu-Au成矿高峰期(65~35 Ma)。  相似文献   

4.
高黎贡构造带西北缘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厘定将为揭示腾冲与保山地块之间的关系补充强有力的证据。本文通过对构造带内高家寨和濮家寨一带的流纹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前人对同时代侵入岩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高家寨和濮家寨流纹岩的形成时代相同,分别为122±2.2Ma和121±1.9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说明高家寨和濮家寨流纹岩都属于科迪勒拉型、镁质、弱过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类,具有轻稀土富集、分馏程度高、重稀土相对亏损、Eu中度亏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原始地幔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HSFE)Nb、Ta、P、Ti及Sr强烈负异常的特点;流纹岩的Mg#值较高,在SiO2-Mg#图解上分布于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区上方;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9.6~-2.6)和tDMC值高(1189~1572Ma);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所有样品落在大陆边缘弧区;流纹岩斑晶中普遍存在黑云母。这些特征与高黎贡构造带早白垩世岩浆岩带内壳幔混源的中酸性侵入岩一致,说明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有少量幔源岩浆的混入,是怒江洋壳向腾冲地块下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59—1988年水文和水质资料计算了海南岛河流多年平均物理侵蚀率(13.99mg/cm2·a)和化学侵蚀率(15.97mg/cm2·a)。此二值大大低于台湾岛河流侵蚀率的数值,主要原因是“台湾岛自上新世以来一直处于迅速上升运动中”。夏威夷群岛河流的物理侵蚀率和化学侵蚀率很低,但由于那里的玄武岩孔隙的渗透性强,其地下水的化学侵蚀率较高,所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化学侵蚀率与海南岛相比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6.
为解释南冈底斯晚白垩世埃达克质岩石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本文对西藏扎囊县札佐地区二长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札佐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为80.43±0.62 Ma,其SiO2为66.19%~66.84%,Al2O3为15.17%~15.48%,MgO为1.67%~1.91%,Mg#为47.4~51.5,K2O为3.86%~4.09%,A/CNK=0.91~1.01,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岩石轻稀土富集明显,高Sr(492×10-6~670.2×10-6),低Y(8.27×10-6~14.99×10-6),Yb(1.07×10-6~1.79×10-6),高Sr/Y(35.0~81.0),高La/Yb(17.4~21.4),弱负Eu异常,具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锆石εHft)值为10.5~14.1,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1)为184.8~326.1 Ma,平均为203.4 Ma,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47.2~476.0 Ma,平均为287.1 Ma,略大于侵位年龄,指示岩浆物质来源于俯冲洋壳,并可能卷入俯冲沉积物。岩石中地幔组分印记Mg#值和相容元素Ni、Cr含量较高,表明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上覆地幔楔发生反应。研究分析表明,在新特提斯洋洋脊俯冲作用下,高温热流透过板片窗导致洋壳(及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札佐埃达克质二长花岗岩。同时表明,在80 Ma左右,新特提斯洋仍处于洋脊俯冲阶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宜阳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时空关系,对宜阳地区开展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结果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85±8 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49±3 Ma~41±3 Ma,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宜阳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共经历了两期较大规模的构造改造,分别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印支运动和始新世—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的影响。这两期构造运动与鄂尔多斯三叠纪原型盆地萎缩及秦岭造山带快速造山均有很好的等时性,说明宜阳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自中生代以来具有相似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晋中盆地位于汾渭断陷盆地带的中部,新生代最大沉积厚度超过3800 m,建立晋中盆地精确地层年代框架和高分辨率沉积层序对于理解汾渭断陷盆地带的演化、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对晋中盆地东北部晚新生代标准孔ZK01(钻孔深度870.5 m)岩心开展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研究结果】将ZK01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6个岩性组。首次通过磁性地层学研究,划分出13个正极性时段和12个负极性时段,建立了ZK01孔地层年代框架。晋中盆地新生代沉积物底部最老年龄约8.1 Ma,将晋中盆地活动的起始时间从前人一般认为的上新世初期,确定为中新世晚期,提前了约3 Ma。区内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为新近系中新统灞河阶(N14)和保德阶(N15),上新统高庄阶(N21)和麻则沟阶(N222),第四系下更新统泥河湾阶(Qp1),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结论】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是盆地沉积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共同导致了上新世早期和早更新世中晚期的两次湖泊大规模发育。全新世时期,早中期即先秦(约2.5 ka以前),盆地中仍是河湖共存阶段;晚期(2.5 ka以来),出现湖消河长的局面,直至明、清时期湖泊全部消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是盆地中湖泊最终消失的主要原因。创新点:首次通过磁性地层学将晋中盆地发育时间确定为中新世晚期约8.1 Ma;盆地的湖泊发育早期主要受构造和气候控制,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湖泊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9.
沧县隆起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之一,对该区地层长尺度的沉积环境演化分析可为盆地演化、水工环地质勘查以及区域古地理研究等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通过对沧县隆起上的ZKQ1孔岩芯详细的沉积特征研究和综合测井、测年(AMS14C、OSL、古地磁)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B/M界线位于62.80 m;M/G界线位于130.60 m;钻孔底界年龄不早于3.6 Ma;上更新统、全新统底界分别位于50.30 m、13.10 m。②沧县隆起3.6 M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为晚上新世(<3.6—2.58 Ma)由泛滥平原→湖相三角洲→曲流河演变;早更新世以泛滥平原为主,夹湖沼和分支河道;中更新世存在沉积间断;晚更新世—全新世表现为三期河海交互作用沉积演化时期。  相似文献   

10.
北秦岭宽坪岩群变质沉积岩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宽坪岩群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主要由广东坪岩组斜长角闪岩、四岔口岩组云母石英片岩及谢湾岩组的大理岩组成。通过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研究,宽坪岩群谢湾岩组碎屑锆石年龄为400~3502 Ma,其中最年轻一组的206Pb/238U年龄在380~418 Ma,结合黑云母40Ar/39Ar(370.9±2.0)Ma的变质年龄,表明谢湾岩组形成在晚泥盆世。四岔口岩组碎屑锆石年龄介于512~3598 Ma,最年轻的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在512~549 Ma,其黑云母40Ar/39Ar变质年龄为(370.4±1.8)Ma,表明该组形成于512 Ma(早寒武世)之后,晚泥盆世之前,主体很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宽坪岩群是由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岩片构成,应该进一步解体。宽坪岩群物源来自华北陆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陆块。其变形变质时代为晚泥盆世,代表了北秦岭造山带碰撞造山的结束时代。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fission track dating of apatite, and measurement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rock samples from the Longmenshan (Longmen Mountain)area and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and computer modell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l)the Songpan-Garze fold belt has uplifted at least by 3-4 km with an uplift rate of no less than 0.3-0.4 mm/a since 10 Ma B.P.; (2) the Longmenshan thrust nappe belt has uplifted at least by 5-6 km with an uplift rate of more than 0.5- 0.6 mm /a since 10 Ma B.P.; (3) the Longmenshan detachment belt has uplifted by 1 - 2 km at a rate of 0.016-0.032 mm/a since 60 Ma B.P.; (4)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has uplifted by 1.7-3 km at a rate of 0.028-0.05 mm/a since 60 Ma B.P.; (5) the uplift rate of the area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Beichuan-Yingxiu-Xiaoguanzi fault for the last 10 Ma is 40 times as much as that on its east side; (6) the uplifting of the the Songpan - Garze fold belt and the subsidence of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60 Ma ago exhibit a mirro-image correlation, i.e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南缘的武家湾河流经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较太行山内部其他水系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更为敏感,能较好地记录区域地壳抬升历史。以武家湾河下游平甸河为研究重点,通过野外河流阶地级序及沉积特征的调查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厘定了平甸河4级河流阶地,T4、T3、T2及T1阶地河拔高度分别为61~96 m、35~54 m、19~43 m、3~5 m,分别形成于974 kaBP、739 kaBP、483 kaBP、23 kaBP,根据对阶地成因的探讨,认为T4、T3、T2阶地为构造阶地,T1阶地为气候阶地,阶地资料揭示晚更新世(Qp3)太行山南缘经历3次间歇性构造抬升后至少隆升了90 m: 第一次抬升26~42 m、抬升速率111~179 mm/a,第二次抬升11~27 m、抬升速率043~105 mm/a,第三次抬升16~39 m、抬升速率035~085 mm/a。本研究为河流阶地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研究提供了实际材料,对晚更新世太行山的形成及演化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ermochronological dating was used to study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plutons and uplift history of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ling history of the plutons is complicated, corresponding to the inhomogeneous uplift process of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Panshan granite cooled fast during 226.48-204.95 Ma at a rate of 10.22℃/Ma after its emplacement at a depth of about 10 km, and its fast uplift occurred in about 96-35 Ma at an average rate of 0.115 mm/a. The Wulingshan pluton cooled fast during 132-127.23 Ma at a rate of 94.34℃/Ma, and its rapid uplift occurred in 86-45 Ma at an average rate of 0.186 mm/a. The Yunmengshan granite cooled fast during 143-120.99 Ma at a rate of 19.51℃/Ma, and its rapid uplift occurred in 106-103.95 Ma and 20-0.0 Ma at a rate of 1.06 mm/a and 0.15 mm/a respectively. The Sihetang granite-gneiss uplifted rapidly since 13 Ma at an average rate of 0.256 mm/a. The Badaling granite uplifted rapidly since 6 Ma at an average rate of 0.5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及邻区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照宇 《第四纪研究》1992,12(3):252-264
中国黄土高原及邻区可划分为六个构造地块和构造接合带,其中央主体部分为一具中等强度活动性的环状构造,2.4Ma以来垂直运动幅度为930—1000m,平均速率为0.39—0.42mm/a。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四个主旋回、三个主幕。1.67MaB.P.前后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转为近东西向。黄土-古土壤系列和水系沉积物-古土壤系列可作为新构造运动新的时间标尺。  相似文献   

15.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揭示隆升历史及幅度等相关问题,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法对研究区淡色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17.0~5.7 Ma之间,小于其地层时代或侵入年龄(40~17 Ma),表明研究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强烈隆升开始于晚新生代.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可知,研究区内花岗岩5.7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8.421 ℃/Ma和0.526 mm/a.5.7~9.2 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229 mm/a,9.2~17.0 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032 mm/a.用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来计算知,研究区内花岗岩16.2 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2.963 ℃/Ma和0.370 mm/a,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均小于用磷灰石计算的结果.因此说喜马拉雅造山带从9.2 Ma到现在隆升和剥蚀的速率是处于加快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23个钻孔的约200个岩芯样品和6个露头剖面的20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划分了11个孢粉带和8个亚带以及相应的气候期。以多种喜热与喜凉植物孢粉含量的比值作为温度变化的半定量指标,绘成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气候变化半定量曲线,并用历史时期气候记载检验该曲线。认为存在多次约1000a 尺度的气候变化。用107个已测年的古海面标志物绘制了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用古文化遗存的性质和区域分布检验该曲线。初步认为,气候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海平面升降是本区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并制约先民的生产和栖息。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的冰碛层与环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最近3.4 Ma青藏高原尤其是南部可见七套冰碛层(自新至老M0—M6),M1—M6上对应发育古土壤MS0—MS5,除M0和MS0外,形成于六次冰期和五次间冰期。通过与黄土高原对比,除M6外,可用黄土-古土壤序列确定它们的年代。分别以M0—M5上的古土壤为标志,算出高原于1.56—1.23 Ma B.P.、平均高程约2500m开始整体隆升、经历时约0.4 Ma的三个阶段,在0.075 MaB.P.已升到4300m,上升速率从2.0、2.5、2.8增至8.7 mm/a,导致冰期雪线升高,冰进范围缩小。冰期和季风气候变化及阶段性隆升共同决定了高原的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18.
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森  王跃 《地质论评》1993,39(3):259-267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来上升约800m。由于特定的地貌位置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本区新构造运动完全受制于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昆仑西段野马泉地区所获得的5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 探讨该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为153.8 Ma、106.8~81.0 Ma、48.7~44.4 Ma 3个年龄组, 其中153.8 Ma记录了班公湖-怒江洋闭合事件; 106.8~81.0 Ma是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拼合事件对东昆仑地区的远程效应; 48.7~44.4 Ma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后伸展事件的体现.野马泉地区热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30~110 Ma)持续隆升, 对应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拼合事件; 第2阶段(110~14 Ma)持续隆升, 90 Ma之前隆升速度较快, 与阿尔金断裂走滑及西大滩断裂韧性变形有关, 90 Ma之后进入一个时间较长的平稳抬升期; 第3阶段(14 Ma至今)受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 快速隆升.3个阶段的隆升速率和隆升量分别0.021 mm/a和0.42 km、0.01 mm/a和1.0 km、0.1 mm/a和1.43 km, 平均隆升速率为0.028 mm/a, 总隆升量为2.86 km.   相似文献   

20.
震旦系地质年代学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中国南方震旦系的基础上,近年来对长江峡东、滇东、皖南、赣西北、川西等震旦系典型剖面及有关花岗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年代学研究,并参照收集到的年龄资料,对震旦系顶、底界线和分统界线年龄作了综合研究,并提出了震旦系新的地质年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