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90年3月至1992年6月对南海大鹏湾盐田附近海域的夜光藻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调查,发现夜光藻种群的出现期间一般是1-6月,数量高峰期为3-5月,种群密度的波动极为显著。调查期间共发生10次赤潮,且都发生在3月初至5月初。大鹏湾诳光藻赤潮的发生特点是赤潮的发生和消失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d。  相似文献   

2.
厦门湾水体中^234Th的垂直分布及其时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舟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9,18(3):259-265
1996年9 ̄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水柱中溶解态、颗粒态^234Th(PTh)和溶解态^238U,获得了^234Th的时空分布图象,研究海域水柱中DTh、PTh和总^234Th(TTh)的放射性比度分别在0.80 ̄3.95Bq/m^3、1.93 ̄5.65Bq/m^3和3.47 ̄9.18Bq/m^3之间,整个水柱中DTh、PTh和TTh均与^238U呈不平衡,其特征是^34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拮抗微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抗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表明,海洋动植物体表或肠道存在细菌10^4 ̄10^5个/g、真菌10^3 ̄10^5个/g和放线菌10^3 ̄10^4个/g,其菌量随宿主而变化;在289株分离菌株中,53株菌株有抑菌活性,28株为细菌,17株为放线菌,8株为真菌,30%的拮抗菌可抑制3种以上敏感菌的生长;鉴定结果表明,拮抗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放线菌为链霉菌和小单孢菌,真菌分  相似文献   

4.
中华鲟于闽江的人工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金忠  王军  苏永全 《台湾海峡》1999,18(4):378-381
1997年10月20日首次将中华鲟受精卵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空运至福建省莆田市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23日孵化出仔鲟,喂养至1998年12月4日,选择全长78 ̄98cm,体重2 ̄5kg的1龄幼鲟400尾,闽侯白沙镇的闽江段进行标志放流。1998年12月21日至1999年5月10日分别在福清市、惠安县肖厝管区、福鼎县、长乐县和连江县沿海的流刺网作业中误行情流放标志和2尾丢失标志的中华鲟幼  相似文献   

5.
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即将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家喜 《海洋预报》1997,14(2):81-82
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即将形成宋家喜(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在1991~1995年的五年中,赤道东太平洋共发生了三大厄尔尼诺事件,即1991年5月至1992年6月,1993年3月至10月,1994年10月至1995年2月。也有人认为是一次长厄尔尼...  相似文献   

6.
厦门黄厝文昌鱼保护区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曾国寿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2):174-181
本文报道了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厦门黄厝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文昌鱼的数量较大,(平均密度142尾/m^2,平均生物量8.10g/m^2),体长组成以11-40mm为多,其性成熟主要在4月上、中旬,生殖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文昌鱼栖息地义南类型以粗中砂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0.14(m/m);区内底栖生物58种,种类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数量则以棘皮动物  相似文献   

7.
厦门同安湾浮游植物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杜庆红 《海洋通报》1996,15(6):20-26
厦门同安湾1987-1991年浮游数量年平均为3.91×10^7-2.14×10^8个/m^3,数量大,每年有2-3个数量高峰,5年中数量没有显著变化趋势,浮游植物较多,但出现种类数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9.
于1990年3月-1992年6月对中国南海大鹏湾盐田附近海域的夜光藻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夜光藻种群的出现期间一般为每年的1-6月,最早是1991年的12月,娄量高峰期为3-5月,种群密度的波动极为显著;调查期间共发生8次赤潮,且都发生在3月初至5月初;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发生特点是,赤潮的发生和消失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d。  相似文献   

10.
九龙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江素菲  陈枫 《台湾海峡》1993,12(4):351-358
1987年3月到1988年2月在九龙江口的5个固定站位上,逐月进行鱼卵和仔,稚鱼调查的资料。结合1983年至1984年的鉴定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的鱼类生态结构系由淡水,半咸水,沿岸和海水鱼类等4种生态类型组成。鱼类主要产卵期为3-9月,盛期为5-8月。鱼卵数量以河口上游最多。种数则以河口下游较多。仔,稚鱼相对集中于河口中游,其数量和种数均为最多。在九龙江口放流,增殖或引进鱼类新种成功的机  相似文献   

11.
To obtain baseline information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and reproductive features of sea star Asterias amurensis, monthly surveys of the population were carried out from May to December 2010 and March to May 2015 in coastal waters off Yantai, China. Spawning period was predicted by gonad and pyloric caeca indices as well as 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methods. In the A. amurensis population, both large individuals(143 mm) and small ones(42 mm) were present in all sampling months. The population size structure was driven by the appearance of big cohorts of individuals less than 55 mm from May to August. The appearance of small individuals in all months suggested a prolonged spawning period at other sites in this bay or sea stars growing slowly because of food shortage. An arm length is a good predictor to wet body weight for A.amurensis. The development of gonad was relative slow from May to September but rapidly reached a peak of20.95 in October 2010, and then dropped remarkably, indicating its spawning lasted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The same phenomenon was found from March to May 2015, suggesting another spawning during March to May,which was also verified by the results of histologic analysis on ovary. The gonad index(GI) and pyloric caeca index(PCI) tended to show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Due to the poor food availability, the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ea star were most likely affected by the shellfish mariculturein Yantai coastal waters.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烟台多棘海盘车种群个体大小分布及繁殖特征,自2010年5月至12月及2015年3月到5月,在烟台近海对该种群分别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利用性腺指数(GI)和幽门盲囊指数(PCI)以及解剖组织学方法预测其产卵周期。结果表明:在所有的采样月份中,体长大于143mm的个体与体长小于42mm的个体在种群中均同时存在;在5-8月期间,种群结构特征以体长小于55mm的个体为主。同时该海域不同站点的采样月份中均有小个体存在,说明种群的产卵周期存在延后现象或者由于食物短缺造成了海星生长缓慢。腕长可以很好的用来衡量还行身体湿重。性腺在2010年5月-9月发育相对缓慢但在十月份迅速到达峰值20.95,之后明显下降,表明其产卵期从10月份持续至11月份。2015年3月-5月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表明该种群自3月-5月存在另一个产卵期,且通过对卵的组织学分析也进一步证实该产卵期的存在。性腺指数和幽门盲囊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由于食物来源短缺,烟台近海海星种群的繁殖特征极有可能受到当地近海扇贝养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8—2019年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采集的礁栖鱼类黑缘尾九棘鲈(Cephalopholis spiloparaea)样本, 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肥满度、年龄与生长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南海这两个珊瑚礁海域中黑缘尾九棘鲈生物学特征的地理差异。结果表明: 在南沙海域和西沙海域中黑缘尾九棘鲈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05.5±10.5mm和110.4±13.1mm, 两海域间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 南沙海域与西沙海域样本体长和体质量关系的异速生长因子b值分别为2.881与2.797; 耳石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范围为0.58~1.44a, 两个海域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所得的生长参数显示, 南沙海域的黑缘尾九棘鲈比西沙海域的体型相对较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两海域黑缘尾九棘鲈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为主, 且西沙海域样本性腺成熟比例高于南沙海域; 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 两个海域间的摄食等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西沙群岛海域相比, 南沙群岛海域的黑缘尾九棘鲈群体表现出肝体比较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作为珊瑚的天敌之一,因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破坏而备受关注。然而,长棘海星在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于2020年9月、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对西沙群岛礁区表层海水进行取样,借助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表层海水中长棘海星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TS-mtCOI)基因片段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pH、叶绿素含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20-2022年,西沙礁区COTS-mtCOI片段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13×107拷贝数/m3,且永乐环礁附近一直有较高的COTS-mtCOI片段浓度。对于华光礁、晋卿岛、羚羊礁、全富岛和赵述岛而言,2020年9月表层海水中COTS-mtCOI片段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p<0.05)。此外,COTS-mtCOI片段浓度与表层海水的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长棘海星...  相似文献   

15.
左涛  王俊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6,38(10):94-104
拟哲水蚤是莱州湾桡足类中周年出现的优势种;是上层鱼类幼鱼早期开口饵料的重要贡献者;掌握其种群动态分布特点;有利于了解湾内生物环境状况、次级生产力生产水平。基于2011年5月至20 12年4月采集的浮游生物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莱州湾拟哲水蚤的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均表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季节中;4-6月以成体居多;其他季节以桡足幼体CⅢ-CⅤ较多;其中10-11月和3月主要由后期桡足幼体CⅣ和CⅤ期构成。成体中以雌体为主导;雌/雄比介于1.46~9.62;该比值在3-4月最低;10-11月最高。拟哲水蚤各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个体大小以4-5月最大、8月最小;并与水温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总生物量月变化与丰度变化相同;即以8月值最高;3-5月值最低;月均值为2.69 mg/m3(以碳计);日生产力估算值为0.74 mg/(m3·d)(以碳计)。由上述结果;推测莱州湾拟哲水蚤的种群结构周年变化主要可分3个阶段;4-6月是莱州湾拟哲水蚤开始繁殖期;7-8月为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期;9月之后为种群增长相对停滞期。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南海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种群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2018年于我国南海珊瑚礁海域以手钓及流刺网采集的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的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摄食强度及肥满度等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四带笛鲷的体长范围逐渐缩小,平均体长及最大体长均呈减小趋势; 2013—2018年四带笛鲷体长结构与1998—1999年差异极显著; 1998—1999年全部群体的优势体长组为165—180mm,2013—2017年各年份优势体长组趋向分散, 2017年5月优势体长组包括105—115mm和125—150mm,2018年5月优势体长组为140—165mm,优势体长组呈缩小趋势;(2)异速生长因子b存在年际变化和季节波动,但基本在2.5—3.5范围内;体长范围及其集中程度的差异是导致b波动的主要因素;(3) 1998年4月、1999年5月、2016年4月、2017年5月和2018年9月雌雄比分别为0.62、0.77、1.69、1.08和2.65,雌鱼所占比例逐渐升高,1998—1999年雄鱼多于雌鱼,2016—2018年雌鱼多于雄鱼,性成熟比例和初次性成熟体长总体呈降低趋势;(4)低摄食等级个体占比不断升高,而高摄食等级个体占比则明显下降,平均摄食等级逐渐降低,如雌性及全部群体的平均摄食等级1999年5月分别为2.40和2.47, 2018年5月分别下降至1.45和1.50;胃含物含有未消化的鸡骨和鸡肉残余,这表明礁区人类活动已经直接影响到其物质流通环节;(5)肥满度持续减小,雌性、雄性和全部群体2016-2018年的肥满度极显著低于1998—1999年,如1998年的4月和1999年的5月全部群体的肥满度分别是110%和105%,而2017年和2018年的5月只有97%;肥满度雌雄及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与平均摄食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四带笛鲷种群特征演变表明,其生境恶化,种群健康和食物供给受到威胁。为促进珊瑚礁鱼类种群恢复,笔者建议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资源,改善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decline in fish resources worldwide, the ecological dominanc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crustaceans have obviously increased. Among crustacean species, mantis shrimps are increasingly dominant in many coastal waters of the world. In China, Oratosquilla oratoria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d productive species of mantis shrimp, and its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is the highest in the Bohai Sea. In this study, we analysed the long-term and monthly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 oratoria in the Bohai Sea, including its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body siz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of O. oratoria in the Bohai Sea increased from 3.59 kg/h in 1982 to 14.48 kg/h in 2018,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is species that serves as a fishery resource increased from 4.22% in 1982 to 35.27% in 2018, based on the mean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in May and August. The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of O. oratoria in the fishing moratorium season from May to Augu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months of fishing season, and the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decreased rapidly after the fishing moratorium ended. The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of O. oratoria was the highest in summer (August), followed by in autumn (October) and spring (May), and it was the lowest in winter (January). The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of O. oratoria in the western Bohai S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Bohai Sea. The mean body weight of O. oratoria in the Bohai Sea decreased from 21.95 g in 1982 to 14.34 g in 2018, based on the mean body weight in May and August. The body size of O. oratoria in the fishing moratorium seas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ishing season, and the body size decreased rapidly after the fishing moratorium ended. Overall, in the context of declining resources of most fishery species, the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of O. oratoria increased due to its hardiness and adaptability, and its body size decreased under intensive fishing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fishing moratorium system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O. oratoria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resource density and body size in the Bohai Sea.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90年4月、10月间的理化分析数据,结合2002年9月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环境的调查状况,首次从珊瑚礁生态系的角度初步探讨该岛区浮游动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岛区浮游动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既体现了珊瑚礁生态系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特征,也体现了浮游动植物具有显著的季节交替现象。相关分析显示,水温、盐度、N,P,Si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均有明显影响,但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不大;N是该生态系中浮游植物的限制因子,P限制状况只有在珊瑚礁生长带较深的海域出现,Si呈相对富足状态。  相似文献   

19.
2020年秋季(9-11月)大气环流特征表现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9-11月,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经向度不断加大,冷空气势力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出现了19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6次,台风大风过程4次,入海气旋大风过程1次,冷空气与热带...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1—2010年台北、台中、福州和厦门4站2—3月降水资料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南东部过渡季节(2—3月)降水变化的一致性和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台北、台中、福州和厦门4站过渡季节(2—3月)降水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华南东部过渡季节(2—3月)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存在着很好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降水异常年份,有着不同的海温距平分布特征,降水偏多年,表现为厄尔尼诺分布型,降水偏少年,则表现为拉尼娜分布型,且这种距平分布型在其前期9月开始出现端倪,12月发展成熟。前期12—1月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和西风漂流区关键区海温变化,对华南东部过渡季节(2—3月)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