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古红土的发育与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布于江南丘陵地的第四纪红色粘土,通常由均质红土质、网纹层和砾石层所构成,它是第四纪初期的沉积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成土作用的特征,故称为古红土。深厚的红色风化壳、酸性和高度富铝化是古红土的特点,而古红土上发育的红壤继承、保留了古红土的原有特征,又在生物作用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生物富集的、表层复硅的、高度风化、发育的特征。因此,人有昔日和现在环境双重特征的地表红壤是由古红土发育、演变而成的典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积型红土和下蜀黄土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第四纪沉积物。测试了加积型红土的粒度、矿物与石英砂表面特征、磁化率、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理化指标,并与下蜀黄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在理化特征上具有整体相似性,显示风成特性,但较下蜀黄土经历了更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同一剖面自下而上为加积型红土至棕黄色下蜀土的沉积序列,揭示了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风化成壤强度减弱、气候由湿热向干凉转变的趋势;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沉积年代相当的下蜀土风化特征差异反映了古环境变化的纬度效应。  相似文献   

3.
金衢盆地第四纪红土沉积粒度组成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浙江金衢盆地第四纪红土分布广泛,是开展红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场所之一。汤溪红土沉积剖面的粒度组成研究表明:砂(>63μm)含量极少,平均1.58%,粉砂(4~63μm)和黏粒(<4μm)为众数粒组,其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8.51%和49.91%,频率曲线呈双峰式,推测红土母质具风成特性,沉积后经历了较强的风化成壤作用;均质红土与网纹红土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但网纹红土的分选更为复杂,底部有近源物质的混入;汤溪红土粒度的纵向变化旋回和纵向变化趋势,可能指示了中更新世以来南方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气候逐渐变干冷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浙江长兴更新世红土中的分子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GC/MS从浙江长江更新世红土中检测出种类繁多但含量甚微的分子化石,主要包括正构烷烃、长链三环萜、五环三萜、一元正脂肪酸、正脂肪醇、正烷基-2-酮等系列。红土中的这些分子化石,特别是正构烷烃的特征表明本区的红土是在多水的环境下形成的,并且其上发育了以草本植物为主的高等植被。三环萜烷与三萜烷比值(C23/C30)随地层的变化与红土网纹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具有潜在的古气候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项目,从选择最佳地质剖面入手,对元谋盆地茂易-马头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测量,编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作者对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岩相古地理的主要特征了简要的总结;并对第四纪下限(N/Q界限)的各种标志进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元谋盆地第四纪下限为2.48MaB.P.左右,并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作者认为过去对元谋盆地第四纪地层划  相似文献   

6.
西峰地区晚第三纪红土稀土元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基于对甘肃西峰地区晚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风成黄土及古土壤稀土元素的分析,揭示出红土稀土元素丰度与黄土及古土壤相比变化范围较大,可能与碳酸盐的相对淋溶与沉积有关;红土∑LREE/∑HREE值明显低于黄土,批示着一定程度的风化作用;而稀土参数δEu、δCe等变化不大,红土、黄土和古土壤稀土模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特别是将红土的稀土元素丰度用碳酸盐校正后,这个特点更加明显,反映了红土与第四纪黄土和古土致  相似文献   

7.
四国海盆起源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国海盆位于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菲律宾海的东北部,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而形成的一个目前已不活动的弧后盆地,具有高的热流值和洋壳裂开历史,并且具有双翼不对称扩张模式。其磁条带具有“东西不对称、南北不对等”的特点,从而造成四国海盆“北宽南窄、东凸西平”的地形、地貌特征。四国海盆具有典型的弧后盆地沉积特征,主要包括半远洋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少量的远洋沉积。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一定的岩相组合特征,并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中中新世在盆地的北部和东部,晚中新世在盆地的北部、东北部,上新世和更新世在盆地的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均发育有碎屑沉积。由于中更新世南海海槽的形成及其对物源的阻隔作用,在盆地北部发育了远洋粘土和钙质生物沉积。中中新世,盆地的北部、东侧和西侧均有火山活动发育,晚中新世仅在东部岛弧区有火山活动;上新世仅盆地的北部有少量的火山活动,晚更新世火山活动在盆地北部发育。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地貌、岩性和相关沉积环境调查分析基础上,对浙江长兴中—晚更新世红土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较丰富的植硅体形态类型,主要来自草本、阔叶和裸子植物等,植硅体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组合特征。在温暖指数和草本覆盖指数计算基础上,获得了中—晚更新世以来的3个古植被、古气候演化组合带;运用植硅体和分子化石的相关指标(C21-/C22 、C23/C30)揭示了洪积扇红土沉积时期的植被与气候信息,即间冰期气候暖湿,风化作用强,降水较多,高等草本植物繁盛;而冰期时气候干凉,风化作用弱,降水减少和地下水位降低等则有利于洪积扇体上木本类植被发育。  相似文献   

9.
琼东南陆坡深水水道主控因素及勘探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物源供给特征和地形条件,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发育在琼东南盆地陆坡区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中水道的形成主控因素及其在深水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提出琼东南陆坡上新世水道的主要因素是物源供给,包括来自红河和海南岛的物源,构造活动是关键诱发因素,上新世早期莺歌海盆地发育的大规模滑塌体与该水道的形成关系密切;给出更新世水道形成模式,其形成与第四纪冰期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有关,地震活动诱发了中南半岛的小型山脉河流复苏,并对南海西部陆坡直接供给形成了该期水道。深水水道对于全球海平面变化、陆坡区物源供给情况和陆坡层序界面具有指示作用,并可作为良好的深水油气勘探目标,具有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期获得的一些资料,认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比较特殊。冰期气温下降达10°-17℃以上,风的作用比较强盛,因而冰期风积物的发育比较普遍。还因为冰期海面的大幅度下降,曾引起中国东部河流强烈下切,形成被埋藏的深槽。最后还提出中国东部第四纪历次冰期的气候与环境是有差别的,中国东部山地在早-中更新世冰期有可能曾出现过与现代山地冰川不一样的冰川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东亚和东南亚第四系对比中,有关的几条界限,本文建议如后。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作为本区海相第四系的下界,其位置大致在古地磁Olduvai亚时的下界,时间约为距今1.9Ma。在南中国海、东海及沿岸地区,发现了以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生物事件,如Pulleniatina finalis的初现位,Globigerinoides obliquus和Globoquadrina altispira的灭绝位,以及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loculata壳体旋向的变化。此界限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是相当稳定的。在陆相地层中,以泥河湾组为代表,狭义的泥河湾动物群(相当于晚维拉方动物群)所在地层的底界,其古地磁位置为Olduvai亚时的底界。以此作为陆相第四系的下界,与上述海相第四系底界一致。 以古地磁布容/松山界线作为中更新世和早更新世的界限,其年代为0.73MaB.P.。中国中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周口店组,其底界恰为布容/松山的转换面,北京猿人的年代为0.60—0.23MaB.P.。在洛川黄土剖面上,布容/松山界线为古土壤S_7的底界。雷琼地区中更新统下部的北海组的底界也是布容/松山界线,所产的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0.687—0.733MaB.P.。在黄海,布容/松山界线是第Ⅶ海侵层的顶界。通过岩石地层标志,以及动物群、古人  相似文献   

12.
According to pala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on the fossil fauna dominated by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core QC2 contains 8 marine transgressive beds, called (from up to bottom) Transgressive Beds Ⅰ,Ⅱ, Ⅲ, …,Ⅷ respectively. Together with dating data, the transgressive sequence since 1. 7 Ma B. P. has been established, indicating that the core went through middle and late Early Pleistocene, early and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early and late (Substages A and B) Late Pleistocene and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s. Within these 8 transgressions,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early Late Pleistocene and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s-had rather strong activities proved by shallow sea (of 50 or 20-50 m water depth) deposits in the prime, while 2 of the 8, during middle Early Pleistocene and late Late Pleistocene (Substage A), were much weaker only with supratidal deposits. The transgressive cycles also differ from each other. Transgressions in the Holocene and in Substage B of late Late Pleistocene are made up of 3 and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鸿  杨建明 《台湾海峡》1994,13(2):166-175
本文选择了六类79个具有^14C年龄和准确高程的古海面标志物,按北,中,南三个岸段分别建立了三条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讨论了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特征和规律,通过比较也分析了不同岸段新构造差异升降情况。  相似文献   

14.
黄海南部陆区冰后期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内全新统与上更新统间普遍发现沉积间断。晚更新世古地形呈东个完南向西北逐渐抬高的掀斜状。本文以李堡孔为例,讨论了全新统垂向层序,自下而上由滨海,河口海湾,近岸浅海和潮坪相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层序。全新世海侵层受古地形及三角洲进积、主河道南偏影响,表现明显的水平相变。通过对区内十几个钻孔剖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垂向演替及水平相变的规律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恢复了全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东营市东辛2-4井磁性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东辛2—4井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整段岩心呈现以正极性为主的混合极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的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极性时和布容极性时内清晰显示出的哥德堡和布莱克亚时的界限分别位于井深28.0m、161.0m、274.5m和452.0m。据黄河口南北5个钻孔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长江口、苏北盆地和东营地区,吉尔伯特、高斯和布容极性时的沉积速度较快,松山极性时较慢或近于缺失;黄河口以北至河北地区,高斯极性时地层不发育,吉尔伯特、松山和布容极性时则较厚,表明它们所处的构造单元、地质基础和沉积环境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侵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初现面和末现面资料,将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太平洋V_(28-239)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了本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认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本区气候温暖,沉积环境属陆架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末次冰期以来黄河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黄河在末次冰期时代解体消亡,在晚更新世末期贯通,贯通后下游经历了漫流,填淤泻湖,堤坝束可决口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第四纪沉积及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6个钻孔和461km浅层地震剖机测量获得的测年、微古、孢粉、藻类、古地磁以及岩持征和地震反射界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本区第四系划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对各时期的沉积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地揭示。  相似文献   

19.
陈园田  谢志平 《台湾海峡》1996,15(3):235-242
台湾地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成因类型复杂,它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头科山组、中更新世中期大南湾组、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冲-洪积层、晚更新世中-晚期恒春石灰岩层、全新世冲积层和全新世珊瑚礁。  相似文献   

20.
福建晚更新世海侵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沿海在晚更新世大约距今90—80ka、70—60ka、44—39ka和34—20ka期间分别发生过4次海侵。最末一次海侵(距今34—20Ka)期间有过明显的海面下降波动,时间大约在距今28ka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