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防治黄土土壤侵蚀和治理黄河,本文根据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热释光法),并结合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等方法,对河南省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的陆沉积黄土进行分析。将区内黄土划分为上更新统黄土(Q3^eol)、中更新统黄土(Q2^eol)、下更新统黄土(Q1^eol)。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黄土,其岩性、结构、古地磁特性以及古土壤层数等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不同时期黄土所含的值物孢粉组合特征亦不相同,从而反映了更新世冷暖交替的古气候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侵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初现面和末现面资料,将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太平洋V_(28-239)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了本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认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本区气候温暖,沉积环境属陆架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2—1993航次和1999航次获得的2000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QC2钻孔岩芯的测年数据,对南黄海中西部海域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进行了地质年代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统可划分出8个地震地层单元(U1~U8),它们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上相一致。根据沉积厚度、QC2孔岩心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推测,晚更新世早期(氧同位素5e)QC2孔附近区域发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而晚更新世中期(氧同位素3期),研究区西部也发育古三角洲沉积,究竟是古长江还是古黄河形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南黄海北部盆地边界断层的构造活动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自西部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晚更新世海平面上升时岸线向陆的推主牛、大面积湖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表明,在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发现数条第四纪断层。他们有的切穿第四系底部,有的切入中更新统甚至晚更新统之中。结合对该区历史地震及近期地震资料的分析,这些第四纪断层可能与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其中切穿上更新统底部的F12(NE向)断层,与1996年11月9日的Ms6.1级地震震中及1505年10月19日Ms6 34级地震震中的距离都比较近。该断层与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极有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同时也说明该区域第四纪断层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地壳新构造活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效识别了薄层砂泥岩交互特征和细微沉积体。通过对高频分量进行瞬时属性提取,明确了目的层段水下分支河道的平面展布特征。与常规叠后地震属性相比,经过希尔伯特?黄变换后的叠后地震资料提取的瞬时属性显示了更多沉积体系的细节特征,为水下分支河道的内部结构、发育期次、切割关系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6.
黄海晚更新统表层与全新统底层的沉积相及其界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界面特征对划分晚更新统与全新统地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界面埋深的变化是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等沉积环境要素的反映.黄海晚更新统与全新统地层有两种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在黄海深水区以整合接触居多.黄海晚更新统与全新统地层界面存在若干分区,这些界面分区的特征,全面反映黄海从晚更新世末期过渡到全新世初期时,古地理环境变化的多种信息和各种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1948)认为,更新统与上新统界限应位于由海相动物化石记录的意大利新第三系中气候开始恶化的层位.近年来,意大利南部的弗里卡(Vrica)剖面被建议作为含有该界限的层型剖面.剖面中首次出现 Cytheropteron testdo寒冷种之下的物理层作为层型界限;约距今1.6百万年,但尚未定论.根据上新统一更新统连续陆相沉积系列中各种资料面记录的地质、生物、气候及磁性变化,估计气候首次恶化的时期,并与海相沉积的记录对比,有助于确立行之有效的更新统/上新统界限.杨仲健根据动物群,沉积相及地文期的分析,认为华北更新统的下界应位于含泥河湾动物群的泥河湾地层之下.随着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对华北第四系下界有着不同的看法:1)根据古冰碛和古人类资料,将第四系底界置于距今约350或300—320万年前的层位;2)根据Hyalinea baltica等有孔虫组合的古地磁年龄(据曼金宁和达尔林普尔的磁性年表及华北气候首次恶化等,认为更新统底界大体相当于松山/高斯期  相似文献   

8.
已在沙捞越深水区开展了地震层序地层的解释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可行的确定地层界面的年代地层表,并对地层内部的深积体系和岩相进行识别,编图及解释,用来解释的数据包括8000km的地震测线以及四口钻井资料。该项研究辨认和对比了8个地震层位的顶界面,以南海区域构造事件为基础,又将8个沉积层序合并为四个超层序(A,B,C和D),其中六个地震地层与利用四口钻井和古生物资料,确定其中六个地震层序的年代,另外两个较老的地层通过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比确定其年代。根据四口钻井的古生物,岩性,古岩相资料的GR编录进一步划分层序。在研究区同时开展了地震相分析,解释出四个主要的从非海相到深海相变化的地震相(相I-IV)。超层序C渐新统一下中新统的地震相图表明自下而上含有这四个主要地震相。该超层序为海侵体系,其古海岸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超层序D中中新统至现代地震相图表明其含大部分外陆架到深海相沉积(地震相Ⅲ-Ⅳ)。其古海岸线为东西向展布,已制订出了一个有效的年代地层表,该表可将该研究区的二级一四级层序联系起来。并可将Ru和Pigott(1986)所提出的断陷事件,局部构造演化历史,Shell的Ⅰ-Ⅷ沉积旋回(Ho,1978)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Haq等,1988)进行对比。该项研究同样有助于确定潜在的储集类型。非海相至浅海相的构造圈闭主要集中在超层序C中,而盆底扇的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超层序D中。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陆架北部湾盆地古湖泊与烃源条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结合钻井资料,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湖泊规模最大达5000km^2,沉积了巨厚沉积物,最大沉积厚度达4700m。井资料分析显示,在始新统流沙港三段、二段各古湖沉积物中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含量高,说明该两段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流一段和涠洲组沉积物中仅在涠西南古湖和乌石古湖内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具有较高的含量,因此涠西南与乌石具有更好的烃源条件。  相似文献   

10.
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表明,在少井、无井及低分辨率地震资料的海域,利用地震沉积学的方法和技术,可有效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刻画沉积体系演化规律,这是陆相断陷湖盆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为例,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基于高分辨率处理地震资料,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以体系域旋回为单位,结合单井的岩性资料,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及定量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始新统文昌组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研究,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地层岩性与地震极性关系,并对已钻井开展岩石物理分析,最终在SQ2筛选不同时期切片,雕刻了文二段沉积时期,东、西两侧向湖盆推进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展布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伶仃洋东岸sz17QZ-20-3钻孔硅藻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和粒度,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依据沉积物岩性粒度变化判断,晚更新世时期在23.6~11.0 m层段发育了一套河床相-溺古湾相-岸滩相-冲积相的垂向沉积序列,在花斑黏土层中有海水种Ethmodiscus rex碎片的存在,指示晚更新世海侵海退旋回。早全新世海侵在9000 cal.aBP左右到达研究区,海水种硅藻含量开始迅速增加,发育滨海平原相沉积;在8000 cal.aBP左右达到最高海平面,海水种硅藻含量最高;随后研究区处于海平面停滞状态,并缓慢下降,发育浅海相沉积;中晚全新世4.2~0 m层段为海退时期,发育河口湾相沉积。中全新世4.4~4.2 m层位海水种含量突然增加和4.4~4.6 m层位贝壳碎屑层指示可能有风暴潮事件发生;晚全新世0.3~0 m层段表层沉积物中硅藻丰度异常偏高,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14C测年等资料,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河口或近海湖沼环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废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等4个阶段.气候和植被在不同阶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粤东南澳—澄海海域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合陆区前人的资料,分析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通过对钻孔资料的分析,将该区上第四系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具有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一般由砾砂或中粗砂开始,以淤泥或黏土结束。通过对该区不同层位14C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系沉积开始于晚更新世中期,与韩江三角洲平原区开始接受沉积的时代一致,这表明二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开始接受沉积的。该区前两个沉积旋回形成于晚更新世,第三旋回形成于全新世。全新世后海平面波动对该区的影响并未像对内侧平原那么明显,说明该区进入全新世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相对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4.
在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海域进行了密集网格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勘探,测线间距主要为120 m和200 m。沉积物穿透厚度最大约80~90 m,划分为2个地震层序(SQ1和SQ2),细分为5个亚层(U1~U5)。位于下部的层序1(U1)为晚更新世陆相沉积,上部的层序2(U2~U5)以全新世海相沉积为主。根据地震相特征研究了各亚层的沉积环境,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三角洲辫状河流—河流刻蚀—古河道充填—河口滨海—三角洲滨浅海—现代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在早全新世中期,研究区发育了一条窄河口型潮流沙脊,并随海平面的快速上升而被掩埋。现代潮流沙脊形成于末次高海面后,与古潮流沙脊没有继承关系,与晚更新世古地形也没有关系,受控于潮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变迁,作为地球环境演変过程的最新一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第四纪地质和海岸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沉积物中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对古气候及植被变化、海陆变迁等自然环境演变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宁波地区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 宁波滨海平原,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仅850平方公里。本区的第四纪地质调查主要是由浙江省地质局等有关单位进行的。我们利用浙江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提供的钻探岩芯祥品,作了孢粉、微体古生物、软体动物化石分析,并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C14实验室,作了部分样品的测年。本文总结已获得的资料,提出宁波地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福建九龙江和东屿地区全新世微型硅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九龙江地区中全新世剖面和东屿中-晚全新世剖面的微型硅藻(细胞大小为2~20μm)的组成和丰度.共计硅藻12属26种(包括变种).对每个种的生态分布作了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的壳面电镜照片.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是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的优势种;九龙江中全新世地层的优势种为Navicula climacospheniae,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东屿中-晚全新世地层中,Cyclotella striata,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是优势种.微型硅藻在各个样品中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最高可达86.7%,表明微型硅藻在沉积硅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根据舟山群岛峡道地区的钻孔资料,在有孔虫、花粉和沉积特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晚更新世海面变化,探讨了晚更新世末期峡道内的地面高程,进而根据海图量算结果,讨论了舟山群岛峡道底部的泥沙冲淤及其对浙闽沿海泥沙供给的影响。本文认为,晚更新世以来舟山群岛地区发生了三次海进海退,其中晚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时,舟山群岛峡道高程约位于吴淞基面以下38m左右,全新世海侵以来,受峡道水动力的作用,除部分峡道内海湾发生淤积外,舟山群岛峡道底部发生了明显的冲刷,其最大冲刷厚度可达80m左右,为杭州湾乃至整个浙闽沿海提供了大量的泥沙  相似文献   

18.
According to pala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on the fossil fauna dominated by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core QC2 contains 8 marine transgressive beds, called (from up to bottom) Transgressive Beds Ⅰ,Ⅱ, Ⅲ, …,Ⅷ respectively. Together with dating data, the transgressive sequence since 1. 7 Ma B. P. has been established, indicating that the core went through middle and late Early Pleistocene, early and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early and late (Substages A and B) Late Pleistocene and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s. Within these 8 transgressions,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early Late Pleistocene and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s-had rather strong activities proved by shallow sea (of 50 or 20-50 m water depth) deposits in the prime, while 2 of the 8, during middle Early Pleistocene and late Late Pleistocene (Substage A), were much weaker only with supratidal deposits. The transgressive cycles also differ from each other. Transgressions in the Holocene and in Substage B of late Late Pleistocene are made up of 3 and  相似文献   

19.
X射线技术在结晶矿物学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测量精度较高,快速简便,对样品无破坏作用,是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还广泛地用于大陆架地区的沉积物研究(俞旭等,1982; Devine,1972)。本文将对北部湾东北部x1钻孔近百米的沉积物岩芯全样进行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研究,并根据矿物组合特征,探讨北部湾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陈园田  谢志平 《台湾海峡》1996,15(3):235-242
台湾地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成因类型复杂,它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头科山组、中更新世中期大南湾组、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冲-洪积层、晚更新世中-晚期恒春石灰岩层、全新世冲积层和全新世珊瑚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