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09利用船载Simrad EK60科学鱼探仪(38kHz)对南海深海声学散射层进行了连续监测,并结合变水层拖网采样分析了其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南海深海存在2个明显的声学散射层,特征深度分别为0~100m和350~700m,并且2个散射层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其随时间变化情况为:16∶00-19∶00,350~700m散射层中的部分生物逐渐向上移动到0~100m散射层;04∶00-07∶00,这部分上升的生物又逐渐移回至350~700m散射层。变水层拖网采样结果发现,白天0~100m散射层内渔获物数量较少,夜间0~100m散射层内渔获物较多,验证了声学映像所检测到的2个散射层间确实存在昼夜移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用锰纤维富集-射气法测量了北黄海水体的224Ra,研究了该海域夏季和冬季2个季节224Ra比活度及其垂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北黄海夏季224Ra比活度为0.24~3.48Bq/m3,平均值为1.14Bq/m3;冬季224Ra比活度为0.37~6.68Bq/m3,平均值为0.94Bq/m3.北黄海的表层水有3个224Ra高值区,分别位于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南部和北黄海中北部海区.30m水深将224Ra比活度的垂直分布分成上层和下层2层.在0~30m水层,夏季,随着水深增加224Ra比活度逐渐增加,比活度变化较小;冬季部分站位由表层向下224Ra比活度逐渐降低.30m水深以下,224Ra比活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变化幅度较大.由224Ra比活度的垂直分布得出该海域的垂直涡动扩散系数为2.5~43.5cm2/s,夏季北黄海冷水团中心海域底层溶解态化学物质输运补给到上层所经历的时间为9~15d左右.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对不同季节千岛湖蚤状潘的垂直分布情况以及昼夜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蚤状潘在千岛湖分布广泛,春季和夏季蚤状潘主要分布在15-25m水层,而在秋冬季分布相对均匀,从表层到60m水深都有分布;比较了蚤状漫在不同季节的迁移现象,春季和秋季蚤状潘为夜间迁移模式,而在夏季和冬季虽然都存在迁移现象,但不同于常见的三种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4.
用锰纤维富集-射气法测量了北黄海水体的^224 Ra,研究了该海域夏季和冬季2个季节^224 Ra比活度及其垂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北黄海夏季^224 Ra 比活度为0.24—3.48Bq/m2,平均值为1.14Bq/m2;冬季^224 Ra比活度为0.37~6.68Bq/m2,平均值为0.94Bq/m2.北黄海的表层水有3个^224 Ra 高值区,分别位于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南部和北黄海中北部海区.30m水深将^224 Ra比活度的垂直分布分成上层和下层2层.在0~30m水层,夏季,随着水深增加^224 Ra比活度逐渐增加,比活度变化较小;冬季部分站位由表层向下^224 Ra比活度逐渐降低.30m水深以下,^224 Ra比活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变化幅度较大.由^224 Ra比活度的垂直分布得出该海域的垂直涡动扩散系数为2.5~43.5cm2/s,夏季北黄海冷水团中心海域底层溶解态化学物质输运补给到上层所经历的时间为9~15d左右.  相似文献   

5.
刘永芹  孙松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2013,44(5):1200-1207
本文对2006年12月、2007年5月和6月在南黄海两个连续站S1-4和S3-3采集的梭形纽鳃樽的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域该种昼夜垂直移动行为略有差异。在S1-4站位, 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从未到达底层(50—70m), 在0—50m的水层中表现出不规则的昼夜垂直移动。从中午(12:00)到傍晚(18:00)主要分布在表层, 之后移动到较深的水层(10—30m), 而单体由于数量较少而未进行昼夜垂直移动分析; 5、6月份, 该种单体和复体都出现了明显的反向昼夜垂直移动, 即白天迁移到表层, 夜间向底层迁移, 5月份尤为明显。在S3-3站位, 12月份和5月份梭形纽鳃樽的单体和复体几乎在整个水层都有分布。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在夜间有向下移动的趋势, 在06:00时到达最底层, 白天主要分布在20m以上的水层中。5月份梭形纽鳃樽单体和复体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 但主要分布在10—20m的水层中。  相似文献   

6.
千岛湖蚤状溞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季节与昼夜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对不同季节千岛湖蚤状溞的垂直分布情况以及昼夜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蚤状溞在千岛湖分布广泛,春季和夏季蚤状溞主要分布在15-25m水层,而在秋冬季分布相对均匀,从表层到60m水深都有分布;比较了蚤状溞在不同季节的迁移现象,春季和秋季蚤状溞为夜间迁移模式,而在夏季和冬季虽然都存在迁移现象,但不同于常见的三种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长江口外海域海流的特征及其季节和垂向变化规律,于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在长江口外海域(平均水深约46.0m)利用大型浮标进行了1年的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结果表明:(1)该海域海流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流,在垂向上流向较一致,季节变化不显著。(2)长江口外海域水平流速总体较大,夏季表层最大流速为128.5cm/s,冬季最大表层流速为105.5cm/s;垂线平均流速相近(差异<8.0 cm/s),夏季流速最大为47.0cm/s,冬季为40.8cm/s。小潮的平均流速为26.5cm/s,大潮平均流速为小潮的2倍。(3)剖面各层流速垂向差异明显,最大流速出现在表层(春季和冬季)或次表层(夏季和秋季),最小流速均出现在底层;各层的最大平均流速为57.9cm/s,出现在夏季的18m层。(4)垂线平均余流为7.5~11.3 cm/s,春季最强冬季最弱;春季和冬季各层余流均为东向,夏季和秋季基本为东北向或北向。(5)观测海域海流受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季风、潮汐等动力作用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8.
南沙群岛西南大陆斜坡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转移的关键环节,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饵料,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均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利用2011年4月在南沙群岛西南大陆斜坡海域开展的18个站点90份样品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1)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富,共出现18个类群580种(类);(2)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垂直变化明显,特定水层出现的种类数占总种数的43.6%,各水层均出现的种类仅占总种数的15.8%;(3)优势种组成复杂,垂直变化明显,单一种类的优势度不高;(4)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湿重生物量分别为206.27ind/m3、94.03mg/m3,密度和生物量均以0~2m层和30~75m层较高,沿水深梯度的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型;(5)浮游动物数量的垂直变化主要受温跃层影响,温跃层内浮游动物数量最高,温跃层上方和下方的水层内数量较低;(6)南沙西南大陆斜坡区浮游动物生产力水平较高,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北半球夏季中高纬海洋声散射层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八次北极调查走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结合太阳高度、海冰密集度和实测水体环境参数数据,统计分析了中高纬海洋声散射层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纬度越高,声散射层在海表滞留时间越短,即使在极昼期间及全海冰覆盖海域,虽然其迁移幅度和后向散射强度减弱,但仍受太阳高度变化影响,且二者具有较强的时序相关性;在北极中央海域,不仅声散射层迁移活动较弱,且出现无明显散射层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该海域浮游动物和鱼类聚集度相对较低且迁移活动微弱,超出了本文所用ADCP的探测精度范围;从鄂霍次克海至白令海西南海域,往返ADCP数据均显示有两个后向散射强度上高下低,但垂直迁移时间同步的声散射层,且二者间距随纬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并合为一体,这可能是由不同生活习性的海洋生物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物声散射层全球分布广泛,其昼夜垂直迁移机制与周围海水的物理特性息息相关,对海洋内部碳的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收集整理了海洋生物声散射层的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在各领域上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散射层的声学探测手段、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变化情况等。海洋生物声散射层渔业资源丰富,研究和探索散射层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洋物理环境和当地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沙海槽海域声速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沙海槽海域实测的58个声速剖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区内声速剖面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特征-表面层、中间跃变层以及深海恒温层。表面层普遍有声速稳定次层,平均厚度约18.6m,表层声速最大值一般出现在下午3点至4点之间,最小值则出现在早上6点至7点之间。声速极小值出现在跃变层与深海恒温层间的过渡水层,其深度最浅为830.7m,平均深度为1220m,但当水深大于1300m以后,声速与水深成线性相关,声速梯度稳定,平均为每百米1.34m/s。  相似文献   

12.
在IONESS系统中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IONESS系统对浮游动物的分层采样结果,研究浮游介形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浮游介形类存在着整个类群的昼夜垂直移动,白天其丰度最大值记录于200~300m层,并往上层水域递减,而夜间则明显往上层密集,丰度最大值提升至50~100m层;就物种多样性而言,由于工作水层(0~1000m)以深水层的众多种类于夜间上升至1000m以浅水层,导致工作水层内总种数由白天的49种剧增至夜间的78种,增幅达60%,各分层的种类数都有较明显的增加,750~1000m层的增幅最大,达150%,其次为50~100m层(增幅达125%);各种浮游介形类有不同的昼夜垂直移动模式,但绝大多数种类属于夜间上升型,少数种类属于不敏感类型,极少数种类却具夜间下降的移动特点.浮游介形类虽具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但这一变动往往局限于一定水深范围,从而反映出介形类的层状分布特点,可划分为广深分布型、上层分布型、中层分布型和下层分布型.  相似文献   

13.
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武昌 《海洋科学》2000,24(11):18-21
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DVM———DielVerticalMigration)是指浮游动物以24h为周期有规律地分布在不同水深的现象。它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1)大多数种类白天在水体深层 ,晚上上升到表层(Nocturnalmigration) ;(2)有的种类傍晚和拂晓在表层 ,其他时间在深水 ,叫做“晨昏迁移(Twilightmigra tion)” ;(3)少数种类白天在表层 ,晚上在深水 ,叫做“反向迁移(Reversemigration)”。这些表现形式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谱。浮游动物垂直…  相似文献   

14.
海草床是滨海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改善、资源养护和减灾防灾等生态功能,亦是全球重要的碳库。2016年8月,通过对荣成马山里海域的现场调查,发现了面积为58.26 hm2的海草床,其海草的种类为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和丛生鳗草(Zostera caespitosa)。红纤维虾形草分布面积为54.50 hm2,占该海域海草床总面积的93.5%,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带状区域,平均茎枝密度为(368.0±18.2)shoots/m2,平均生物量(干重,下同)为(297.0±41.5)g/m2。丛生鳗草分布面积为3.76 hm2,占海草床总面积的6.5%,呈现斑块状分布,与红纤维虾形草交错而生,平均茎枝密度为(691.2±17.1)shoots/m2,平均生物量为(534.0±70.7)g/m2。马山里海域海草床主要分布在平均水深为(2.8±0.3) m的以岩礁为主的底质上。海草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与水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深和陆源污染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该海域海草床退化现象较严重,其主要威胁因素是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渔业生产、养殖活动和陆源污染输入。建议合理规划周边海域的养殖规模和密度、加强陆源污染物管控和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以期为温带海草床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分析北黄海夏季浮游病毒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2006年夏季北黄海水域31个站点的病毒丰度进行了检测,对浮游病毒丰度在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上进行了探讨.北黄海水域浮游病毒直接检测量(Virus Direct Count,VDC)为(1.58×106~1.38×107)/mL,平均为5.86×106/mL.在水平分布上,表层、30 m和底层水在辽东半岛头部附近出现了病毒较高区域,近海水域的病毒丰度较中部水域高(P<0.05).在垂直分布上,表层浮游病毒丰度高于30 m水层和底层(P<0.05).在昼夜变化上,表层水体中浮游病毒量有明显的变化,10 m水层和30 m水层的病毒丰度昼夜变化较明显,底层病毒丰度昼夜趋势平缓.利用多元相关分析可知,北黄海夏季浮游病毒丰度与站位总水深(P<0.01)和盐度(P<0.05)成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温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6.
徐亚军  赵亮  原野 《海洋学报》2016,38(8):124-131
浮游动物的昼夜迁移活动与其种群变动和摄食节律紧密联系,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种群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夏季在浙江东部近海,结合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激光粒径分析仪(LISST-100)等仪器进行了一次定点周日连续观测。通过声学反演方法,得到后向散射强度剖面的时间变化,结合LISST-100得到的水体悬浮物粒径谱,研究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及其习性。分析发现了可能是精致真刺水蚤的一次昼夜垂直迁移过程,其在夜间进入跃层附近进食,白天蛰伏于底层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水中,垂向迁移速度达到了0.05 m/s。LISST-100观测还发现在夜间跃层边界处大粒径颗粒聚集和100~150 μm大小的颗粒物的减少,水体中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推测水体中不同层次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公海区域为我国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海域,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该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种,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海域日本鲭渔场的形成机制。根据2015年4—6月春季航次和2016年6—7月夏季航次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船各站点的调查数据,对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ure,SST)、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为736.94 kg/h,高于夏季的498.87 kg/h。日本鲭渔场的分布范围随季节变化而略有差异,春季主要集中在40°N、151°E~153°E海域,夏季主要集中在41°N、154°E~160°E海域。春、夏两季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渔场SST范围为7~19℃,最适SST为11~15℃;夏季渔场SST范围为8~24℃,最适SST为8~12℃。分析了不同季节的5~50、50~100和5~100 m水温垂直梯度与站位平均渔获率的关系,表明不同季节渔场的水温垂直梯度差异明显,从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在0.10~0.15℃/m组距内达最大;夏季,站位平均渔获率随水温垂直梯度增加而减少,在-0.05~0.00℃/m组距内达最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ΔT_(50~100)(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日本鲭渔获率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991,纬度、经度和T_(50)等次之。同时分析了所选取的3个代表性站点的水温垂直结构,表明在50~100 m水深范围内有温跃层的站点渔获产量较高,因此,日本鲭渔获率的大小可能与50~100 m水深范围内温跃层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11月和1999年1、4、8月在三亚湾(109°28′6″E,18°13′36″N;水深约15m)进行了24h的浮游动物昼夜连续分层采样。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在中上层(0—10m)分布,夏季营显著的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移动。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划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大类型,前者又可划分为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白天上升、夜晚下降,傍晚和清晨上升、白天和夜晚下降3种类型;后者又可划分为中上层分布和各水层均匀分布2种类型。此外,有些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无明显的规律。光照是影响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密度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关系不密切。夏季浮游动物的大型种类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可以穿越温跃层的上界而进入表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不但与种类的个体大小有关,而且也与水深和种类的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n的变化范围为(8.58×103~8.54×105) mL,平均值为2.39×105 /mL;Euk的变化范围为(7.80×102~3.02×104) mL,平均值为4.54×103 /mL.Syn丰度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出现高值区域,胶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各水层Syn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Euk丰度在胶州湾内及湾口为高值区域,胶南海域表层和10 m水层出现高值区域;崂山东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为Euk丰度低值区域;各水层Euk丰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24 h昼夜连续变化的观测发现,夏季Syn、Euk都有明显昼夜波动.对Syn,Euk与Chl-a、水温、盐度、电导率、浊度、溶氧浓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yn,Euk与Chl-a、浊度呈正相关,与盐度、电导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海温跃层判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佳佳  陈永利  王凡 《海洋科学》2008,32(12):17-24
根据东海以及南海东北部多组资料,探讨了拟阶梯函数法和垂向梯度法在浅海区(水深〈200m)、陆架坡折海域(水深在200m左右)和深水开阔海区(水深〉200m)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温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比分析表明:在浅海区,两种方法结果比较一致,特别对某些垂直温度梯度较弱的曲线,拟阶梯函数法和实际水文廓线符合更好。陆架坡折海域,垂向梯度法对于温度梯度相对较弱的跃层刻画不好,而拟阶梯函数法可以对较弱温跃层进行判定,与实际垂直水文结构一致。深水开阔区域,垂向梯度法所得温跃层特征量与实际符合较好,而拟阶梯函数法获得的温跃层强度偏大。因此,对本研究海域来说,当水深≤200m时,采用拟阶梯函数法,当水深〉200m时采用垂向梯度法,最小判定标准统一采用0.05℃/m,可以有效避免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不连续问题,与实际水文廓线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