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造山带。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不同深度的结构特征、立交桥构造、盆-山转换中的结构样式、商丹带与勉略带的构造特征以及中央造山系(秦岭)中独特的南北向构造,深入讨论这些特征在秦岭造山带中的非板块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岭陆内造山带形成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抽拉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2.
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详细论述了北秦岭与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和太白-佛坪-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重新划分和阐述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位及其发展演化。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并拼贴、镶嵌、叠置、堆垛而成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其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三叠纪板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期以来陆相沉积盆地和造山带转换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东秦岭早古生代两条不同构造—岩浆杂岩带的形成构造环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周鼎武  张成立 《岩石学报》1995,11(2):115-126
东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500Ma~400Ma)分别在北秦岭和南秦岭发育两条构造-岩浆杂岩带。北秦岭带由洋盆消减的火山杂岩和深成侵入杂岩组成,是活动陆缘挤压构造背景的产物;南秦岭带由辉长、辉绿岩体、岩脉,超浅成隐爆的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和粗面岩组成,是被动陆缘拉张裂陷环境的产物。它们平行造山带走向分布,南、北对峙,构成时空有序的构造-岩浆杂岩带。其形成的构造机制整体上受旱古生代古秦岭洋盆沿商丹一线的俯冲和消减作用的控制,造成北部俯冲挤压,南部拉张裂陷,同时南部的拉张裂陷也受陆壳之下地幔热柱上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认识:①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②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③南北向沉积盆地转变为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深部构造岩片抽拉-逆冲推覆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④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3类沉积盆地,3种盆-山转换,3个发展阶段及3种型式(Ⅰ、Ⅱ、Ⅲ)的造山带;⑤重新厘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首次提出秦岭受3种体制,4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由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⑥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⑦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代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⑧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⑨提出中国和秦岭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秦岭造山带的新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地槽回返造山和板块碰撞造山之外,尚存在第三种造山模式,即抽拉-逆冲岩片构造造山模式,秦岭-大别造山带就是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典型代表。文中详细介绍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基本概念、运动方式和在大陆造山带发展、演化中所起的作用,运用抽拉-逆冲岩片的观点对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并明确提出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是一种新的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6.
白瑾 《华北地质》2003,26(1):38-44,51
造山带主要发育在板块边界或邻近板块边界的活动大陆边缘以及陆内裂陷带。平卧格皱伴随韧性剪切带是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典型的区域构造样式。轴面陡立或刨转扇形格皱伴随道冲断裂是陆内裂陷造山带的构造标志。往往由于经历过多期的构造变形和后天构造的干扰,不能直接辨认造山带的原始构造样式和方位。因此,需要进行系统观测—,明辨变形形迹及其世代关系,分别获取必需的产状数据,因地制宜地进行构造解析,恢复造山带初始的构造样式及其方位,为鉴别它的构造环境性质和编制大陆块体的构造格架图提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杜远生  盛吉虎 《地质论评》1999,45(6):563-570
南秦岭西段勉略构造混杂岩带是由不同的构造岩片组成的非史密斯地层区。本文建立了勉略构造带太古宙-石炭纪的地层系统。勉略构造带及其邻区地层格架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寒武纪勉略构造带及中秦岭为扬子板块北缘的一部分。奥陶纪--志留纪大致沿勉略构造带秦岭型陷槽。泥盆纪-石炭纪该裂陷槽进一步开裂形成勉略洋。该洋盆从石炭纪开始俯冲萎缩并最缍三叠纪后期碰撞、闭合并造山。  相似文献   

8.
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据北秦岭及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太白一佛坪一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结合深部资料,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论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拼贴、镶嵌、叠置、堆垛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经历了太古代一古无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一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一三叠纪饭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或以来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抽拉一道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9.
秦岭—巴山地区成矿背景和成矿作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进展:1.创立了抽拉-塑夺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3.南北向沉积盆地转谈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深部构造岩片抽拉-逆冲推覆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4.首次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三类沉积盆地,三种盆-山转换,三个发展阶段及三种型式(Ⅰ,Ⅱ,Ⅲ)的造山带,这在国内外均属首创。5.重新厚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首次提出秦岭受三种体制,四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受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6.最先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7.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厚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界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8.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9.创立了在统一地质-成矿场制约下的多重岩片控矿论和构造一成矿体系,首次在秦岭提出三种统一地质-成矿场,三大构造一成矿体系,三种矿床模式及三种区域找矿模式。10.首次在秦岭提出超大型矿床的富集部位,大型矿床受鞘褶皱控制的观点。11.对若干矿床的成因提出新认识,特别是西成铅锌矿床,漳腊金矿床的新认识有重大的指导作用。12.划分出三级成矿远景区三个,四级远景区十三个,五级远景区:A级11个,B级9个,C级7个,还提出10个寻找大型矿床和穆龙套式金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锁龙地区逃逸构造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秦岭地区在印支期受南北方向的挤压 ,北东向逃逸构造较为发育 ,通过几何学、应变学、运动学等特征的研究 ,认为逃逸构造是造山带中重要的构造格架 ,而滑覆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的地球物理、构造分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构造演化及地质成矿比较复杂,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笔者从板块构造学、地球物理学、事件地层学等多学科观点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东秦岭发育的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有9条,它们均具有多期次、长期性活动的特征;垂直板缘构造带走向,从北向南可划分出低变质变形带、强变质变形混杂带、刘岭复理石推褶构造带、大别地块、断褶推滑构造带等五个地质构造带;东秦岭的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经历了7个阶段,即华北、杨子板块形成、漂移阶段;华南板块形成阶段;板缘增生带形成阶段;板块对接阶段;剪切走滑阶段;板块挤压推覆阶段以及断块掀斜阶段.  相似文献   

12.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东特提斯东段位于现今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做为洋壳的岩石学记录——蛇绿岩带的现行展布呈U字形,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南海的扩张以及菲律宾-太平洋板块的向西推挤时,特提斯构造带受到扭曲而形成的。通过古地磁和岩石学记录复原其在白垩纪末古近纪初时的位置和形态,为一位于现今印度次大陆南端经加里曼丹北缘向东延伸的近EW向的挤压构造带,它向西和青藏地区经中亚扎格罗斯山脉和欧洲阿尔卑斯山脉联接成全球性的特提斯构造带,受控于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研究表明,冈瓦纳的裂散、亚洲的增生和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都受控于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是控制板块边界和运动的重要的支配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秦岭造山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纪念老一代地球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思考地球科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创新发展。文章以秦岭造山带为例思考大陆复合造山及其动力学,认知概括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质,探索认识中小多板块多期洋陆俯冲造山-陆-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板块复合造山,并又强烈叠加复合陆内造山,造成复杂组成与结构,形成立交桥式四维流变学分层的多层非耦合动态演化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模型,及其新的演化趋势动态和构成国家人类需求的成矿成藏物质财富与宜居的地表系统环境等,期望前瞻探索认知地球发展的未来。文章还就秦岭造山带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共求新的探索研究发展。期盼学习李四光先生学术理论精华,尤其在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认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方面,创新发展地质力学,以宇宙太阳系视野探索地球动力学,推动大地构造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NW-SE trending paleotectonics are recognized from the WNW-ESE trending Qinling complex in the core of the Qinling belt. They consist of trending stratum, boundary shear zones, deformed linear plutons and ophiolite. The field relationships and ages of the deformation, magmatism and metamorphism suggest that the paleotectonics formed in Neoproterozoic. The ages of deformed and undeformed plutons approximately constrain the peak deformation during 958-889 Ma. Both the two trending tectonics constitute an orogen-scale tectonic replacement by S2 (Phanerozoic WNW-ESE tectonics) of S1 (NNW-SSE trending Neoproterozoic), similar to structural replacement in outcrop. The strong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granitic magmatism that evolved from syn-collisional (S-type), to post-collisional (I-type) and to post-collisional (A-type), as well as regional extension at 885-700 Ma in Qinling, display a cycle of a collisional orogeny. Thus, the NW-SE trending paleotectonics could be remnants of a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 The belt originally could trend NNW-SSE, if reworking and modification of Paleozoic and/or Mesozoic NNE-SSW contractional deformation are eliminated. Accordingly, assemblage and breakup of some continental blocks occurred in Neoproterozoic in Qinling, which seems to correspond to assemblage and breakup of Rodinia supercontinent in the world.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of China, and also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recognition of an old orogen from a young orogen.  相似文献   

16.
论构造筛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系统论述复合构造的筛分方法和构造筛分的定义、内涵、基本原理、原则、定律和方法步骤,并结合我国区域地质实际和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若干例证。该文是"论构造复合"的续篇,对我国及东亚-西太平洋复合构造域的复合构造体系的筛分作了若干说明。最后对星球级规模的全球复合构造体系的构造筛分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区域构造至少可以划分出三大构造单元:(1)陆内裂谷带(2.30~2.60Ga);(2)陆缘造山带(2.30~2.60Ga);(3)再造的太古代克拉通区(麻粒岩相带)(大于2.50Ga).太古代末—古元古代重要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序列依次为:(1)克拉通中部不同地壳层次伸展及裂谷盆地的发育;(2)克拉通北缘构造活动、增生及陆壳基底再造;(3)与大陆裂谷盆地闭合过程相联系的板内造山-前陆盆地发育.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构造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