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锚泊列阵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随着海洋开发和浮水作业的需要而出现了动力定位的船舶和海上建筑,但锚泊装置作为定位用途,因其较好的经济性而广泛用于水深不大的海域的海上结构物的定位中。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对锚泊装置的研究成果,以布设了具有复杂地形地貌海域的10kW潮流实验电站为例,探讨针对复杂海底地形的锚泊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法,并给出完整的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2.
地转流是海洋中的一种基本流动。准确地计算和预报海洋中的地转流速,对于国防军事、航海运输以及渔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各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历来对地转流速的计算极为重视。本世纪初, Sandst?m 及 Helland-Hansen根据Bjerknes的环流理论,于1903年首次发表了应用温、盐度资料计算地转流速的著名的“Helland- Hansen公式”,即海流的“动力计算方法”。这是海流计算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对深海大洋来说,通过选取“动力零面”的办法。可以得到地转流的绝对流速。如果“动力零面”选取得当,应用“动力计算方法”得到的绝对流速与实测流速极为接近。但在浅海中广泛应用这种“动力计算方法",显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关于浅海“动力零面”"的恰当选取以及如何处理由于海底深度不等所引起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间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外的海洋科学工作者,如Helland-Hansen(1934,转引自 Φомин,1964), COMOB(1937,转引自3yσoB及Mamaeb,1956;,下称3aσon方法),斯费德鲁普等(1946)和Grcen(1948)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过各自的“浅海动力计算方法”。总起来看这些方法,都假定海底以下的泥土岩石层中(以下通称“假想水体")某一水平面(一般取通过海底最深点)为“动力零面”作为地转流速计算的起点。对于海底及海底以下的“假想水体”中的海水比容分布。却有着几种不同的设想和处理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如Helland- Hansen,3yσoB等)是假定海底及其“假想水体”中流速和水平压强梯度同时消失,即那里的等比容线呈水平分布,从而采用线性内插的处理方法去确定其比容分布;第二类(如Sverdrup, Groen等)则假定海底及其“假想水体”中水平压强梯度并未消失,即那里的等比容线不,呈水平分布,从而采用灵活性和随机性较大的非线性内插的处理方法去确定其比容分布。 但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尚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我国近海是广阔的大陆架浅海,并且陆架和陆坡毗连区域的海底坡度变化很大,因此研究“动力计算方法”在浅海应用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近海海流研究工作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我们曾经分别采用过“3yσoB方法”和“Groen方法”,计算了我国近海的地转流速。实践证明,这两种“浅海动力计算方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对海底地形变化剧烈的海区,尤为突出,其计算结果和客观实际相差甚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初步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浅海地转流速的计算”方法。 国外现有的“浅海动力计算方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海底以下的泥土或岩石当作水体(即“假想水体”)来处理。从而引进所谓浅海动力计算中的“订正项”(通过“假想水体”对“真实水体”予以订正)。我们认为计算浅海海水质点的运动速度,不是把基点放在真实的海水中,而是人为地放在海底以下的泥土或岩石中;这种处理方法,可能有一定的主观性。由此而确定的“订正项”也就缺乏足够的客观依据。本文将摈弃国外在“浅海动力计算方法”中迄今所采用的所谓“假想水体”,直接通过真实海水中海水密度水平梯度的差分近似计算:;在不引进任何人为的“订正项”的情况下,去确定浅海地转流速。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所提出的通过密度水平梯度去计算浅海地转流速的计算方法,比国外现有的“浅海动力计算方法”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早在五十年代,海洋科技工作者已开始利用浮标布设海洋调查仪器,进行海上观测的试验工作。目前被采用的浮标系统,大体有三种类型:(1)锚泊浮标系统,利用各类自含式海洋调査仪器进行测量,定期收回资料;(2)遥测浮标系统,利用无线电遥控和收发各种海洋观测数据;(3)漂移浮标系统,利用浮标本身的漂移,进行海流和其他要素的观测。本文主要介绍浅海锚泊浮标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情况。 对锚泊浮标系统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国家已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关于浮标的设计和锚泊方法尚无統一意见,但是可以看出,大多趋向于采用水下浮标张缆锚泊。这种方法使得浮标系统比起遥测浮标系统来,较为轻小、经济、方便,适合于进行多站同步观测。国外在海洋调查中经常利用这种系统作较长期的海流观测。 我所在六十年代初就已开始了锚泊浮标系统的研究、实验,1964年进行了新的研究设计工作,并在“全国海洋仪器会战”期间,完成了整套系统的计算设计与海上实验,经过鉴定,建议作小批量生产。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利用该浮标系统作过多次海上试用,取得了海流长期观测资料,初步考验了该系统的性能。我们最近又对某些部件作了一定的改进,并进行了海上实验。但是,实验也表明:此方法不宜在渔场区和台风盛行季节使用,因易被渔网拖损和丢失。现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南部水深30—60m海底首次发现文昌鱼大面积分布”;“发现了多毛类一个新属三个新种”;“台湾浅滩南部存在着上升流、平潭岛东北和泉州湾外海区也发现有上升流现象”;“台湾海峡内存在着浅海声道”。这些是从最近在厦门召开的“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成果评审验收会上获悉的。来自全国24个单位的同行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70多名,在听取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关于“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的工作报告和海洋水文气象、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地质地貌、海水声速和海洋人工放射性等专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之后,根据国家海洋局下达的任务与要求,认真地审查了全部成果。认为该调查是一次较全面、较系统、范围广、站位多、同步周日连续观测和分片准同步大面的调查。海水化学要素做到现场过滤分析;海水声速应用声速仪直接测定;海洋沉积  相似文献   

5.
前言     
海洋测绘主要包括海道测量、海洋大地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专题测量以及航海图、海底地形图、各种海洋专题图和海洋图集等的编制。我国以往开展的海洋测绘主要是海道测量,施测范围有限,所编制的航海图主要是为海上作战、训练及交通运输等活动提供安全航行保证。近年米,随着我国海岸带及浅海调查工作的深入进行,随着海  相似文献   

6.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1):25-25
2004年11月20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出资建造的“业治铮”号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船成功试航(见封底照片)。以我国已故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教育家、中科院资深院士的名字命名的这艘科考船,配备了卫星导航、GPS定位、测深、测流、旁侧声纳、多波束、地震勘探、箱式和重力取样、海底钻探等先进仪器设备,可以承担我国近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浅海工程勘探等工作,将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海洋油气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以及近海和海岸带地区环境调查评价等方面做出贡献,本科考船的规格和性能如下:“业治铮”号海洋地质科学考…  相似文献   

7.
一、海底地貌调查方法 (一)传统调查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海底地貌学是从海底地质学和地形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因此,依据“1∶10万海洋测绘”以大陆架海底地形和重磁测量为主(本次试点后项暂缺)、以底质和地貌调查为辅的要求,利用上述相关学科同步调查的成果,基本上可以满足传统海  相似文献   

8.
海洋水文观测中对实测流的定点观测,一般采用双联浮筒测表层流(0~2米层的流);用印刷式海流计或直读式海流计测表层以下的海流,如何对海峡、河口及海角附近的强流区测流?海洋水文调查规范中还没有明确规定。为开发利用成山头海区的潮流能,我们采用表层浮筒、HLS-1型声学多普勒海流计、LS25-A型旋浆式流速仪(河道流速仪)和ZD-3型直读式海流计进行了尝试。成山角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其尖端伸向黄海,此海区由于海底地形复杂,又离北黄海无潮点较近。因此,这里的潮汐、潮流特征是潮差小,潮流大。实测流速有时可达四节以上。由于海底石棚较多,流大水急,涡旋多,锚泊测流船只会出现走锚现象。在这样海流复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5月 1 0日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从广州黄埔启航 ,赴太平洋进行富钴结壳资源的勘察和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调查。这一航次是中国大洋勘察开发活动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拓展为面向国际海底多种资源战略调整的重要航次。“海洋四号”船预计行程 1 90天 ,肩负着 3项重要的科学考察任务 :一是在国际海底区域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山区和中太平洋海山区进行富钴结壳新区和预选区的加密调查 ,为基本圈定满足商业开发规模所需资源量要求的富钴结壳区域打下基础 ;二是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实施示范区的详细调查 ,为结核…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地质调查所在蒙特雷湾国家海洋圣地用旁侧声纳和多光束水深测量所得的海底图揭示了圣地的一些新资料,包括地质、地貌和活动地质过程。从自然样品、通用的锚泊系统和海底照片得出的综合数据在GIS中与新的海底图和其他已有的各种图件综合起来。主要资料包括底图(海...  相似文献   

11.
一、日本海洋开发产业的产生日本产业界真正着手进行海洋开发的时间是六十年代初期。1948年,美国开发路易斯安娜海底油田首先获得成功。随后,在世界各海区相继发现和开发了大型的海底油田。通过“国际地球观测年”(1957—1960年)和“国际印度洋观测年”(1959—1961年)等大型海洋调查活动,发现在太平洋海底存有大量的含锰、镍、钴等团状矿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海洋地球物理已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海洋电磁法的研究因受观测技术及仪器发展水平的限制,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电磁法的研究不仅可用于浅海地质调查(了解大陆架内海海底的沉积层结构及勘探油气和砂矿等),同时也成为研究海底深部构造的有力工具,为全球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电信息.因此,有必要评述近年来海洋电磁学研究的进展,并讨论在海洋地质勘探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海洋磁大地电流测深的理论及实验的一些问题.关于开展与此有关的海洋电法勘探研究问题,作者已有另文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为厘清海底沉积层声学特性信息的水声环境保障需求,构建浅海两层海底环境参数模型,并参考Hamilton海底底质9种分类设置沉积层声速、密度、衰减系数及厚度的参考值及计算采样区间,利用Kraken简振波模型,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了浅海沉积层声学特性参数对声传播损失的影响;开展了建模理论推导及数值技术分析,研究了海底沉积层声学特性参数在模型计算过程中调用过程,并从建模计算的角度对仿真计算的结果进行解释,对海底沉积层声学特性调查装备发展及调查重点参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海洋沉积物俗称海底土,海洋沉积物腐蚀学系海洋腐蚀科学中的新学科;一些资料表明,钢在海底土中的腐蚀程度要比在海水区、潮差区、飞溅区低(友野理平,1976;岡本刚,1977),这些资料(Schumacher,1979)是通过近海钢结构的观察和采用打入浅海中的试验钢桩取得的,但由于宏观电池的作用,它们不能反映单独埋在海土中钢的腐蚀情况。实际海士中的腐蚀是相当复杂的,由于这项研究难度高,耗资大,因而至今报道很少(Schmidt,198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底工程设计急需海底土的腐蚀资料,作者在确保海土结构不变的前题下,首创了“移植埋片法(MD)”,对3种海洋用钢在海土中的腐蚀电位和极化阻力进行了海上测量,为海洋沉积物腐蚀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对海底钢铁工程的防腐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B.T.波戈罗夫曾径在“海洋与湖沼”1卷1期上发表的“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方法的标准化”这篇文章中,主要地介绍了一些浮游生物分布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远离海岸的深水地区。因此,对于沿海地区和浅海(渤海、黄海和北部湾等)说来,波戈罗夫所提出的方法是不适用的。所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对上述方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这些修改的内容是在浅海以及用小船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工作时必须考虑的。1958年8月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物及其声学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海洋沉积物声学物理性质的研究,是近二、三十年间由于以下各方面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由于回声测深仪在航海和海洋调查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不断有人尝试从回声测深记录中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亦即希望遍及世界海洋底部的大量回声测深结果不仅提供单一的海洋水深读数,而且能附带地给出有关底质类型及其分布范围、海底浅层物质的结构和层理等资料。这对军事部门和海洋研究者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回声测深记录曲线的灰度进行分析和判读,似乎能解决前一个要求,即确定底质的类型和分布。旁测声纳的发明和投入使用,更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给以新的有力推动。 (二)水声学特别是浅海水声设备作用距离的研究表明,在基本相同的水文条件下,不同底质的海区可能使传播条件出现重大差异,因而引起了水声学家们对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特性的注意。实践表明,海底沉积物的性质对海洋中声的反射、散射和吸收等一系列特性都有重要的影响,水声学的许多问题不能脱离海底这个下部边界的条件而取得准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孙东昌  田海庆 《海洋工程》2006,24(4):56-61,67
简要介绍了国内浅海油田的发展现状和胜利浅海油田采用“卫星平台—海底管线—中心平台—海底管线—陆上联合站”的生产运行开发模式,以及国外管道维修技术和装备的手段。重点介绍了一种能潜入海底自动探测跟踪和准确定位坐底、对管线进行维修的水下装置,它在结构型式、操作控制定位方式、管线探测跟踪、维修手段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海洋”是地球上与“大陆”相对应的巨大水体及其底土,而“海”是大陆边缘区较浅的“洋”,也是沿海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和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区域。由于海洋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因此海洋管理和海洋科学研究中,常以“近海” “近岸海域”“浅海海域”等概念表示特定的海洋区域,尤其是在海洋管理中,这些特定的海洋区域往往指向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管理目标,如《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主要量化目标即是针对“近岸海域”。然而,在海洋管理中,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海洋的区域划分方案,这也对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阻碍。文章以海洋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中的海洋区域划分方法为基础,结合国际海洋法规和国内海洋管理实践的研究,尝试提出一个兼顾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海洋区域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9.
黄河巨量泥沙入海后,在迳流、潮流、海浪及科氏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泥沙沉积分布及河口位置摆动都表现为海底地形的坡降变化。行河岸段,泥沙淤积延伸加剧,海底坡降由缓变陡,河口附近浅海0—10米等深线处出现坡降极大值,由此可以判断河口的摆动位置和趋势。而停河岸段被海洋动力冲刷,沉积泥沙再悬浮再搬运,海岸线后退,海底坡降由陡变缓。在科氏力作用下,游荡性的黄河口不断自左向右偏转摆移,从而可知黄河三角洲海岸为不稳定性质的海岸,地形变化激烈,海底坡降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直至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陆架沉积是海洋地质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共同研究的对象.我国陆架海底沉积调查已有几十年历史,编制了大量底质类型图件,但却未能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尝试编制海底第四纪地质图.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利用底质调查资料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其中主要涉及海洋地质学上的“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在第四纪地质图上如何处理,陆架表层沉积物成因类型如何划分,沉积物地层时代如何确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