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金  高原  徐甫坤  向阳  向元  刘庚 《中国地震》2015,31(2):245-252
2014年5月24、30日,云南盈江分别发生了MS5.6和MS6.1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后在震源区附近架设的流动地震台卡场台(KAC)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对盈江MS6.1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MS6.1地震震前序列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震后相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及更小的离散度,且盈江MS6.1地震余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前震序列可能有一个偏转。对比MS6.1地震的震前、震后发现,震前6天的数据显示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总体上呈现较低的水平,而震后的时间延迟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2014年5月24、30日,云南盈江分别发生了MS5.6和MS6.1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后在震源区附近架设的流动地震台卡场台(KAC)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SAM 分析方法对盈江MS6.1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MS6.1地震震前序列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震后相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及更小的离散度,且盈江MS6.1地震余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前震序列可能有一个偏转。对比MS6.1地震的震前、震后发现,震前6天的数据显示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总体上呈现较低的水平,而震后的时间延迟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2014年5月24、30日,云南盈江分别发生了MS5.6和MS6.1地震。本文利用2014年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后在震源区附近架设的流动地震台卡场台(KAC)记录到的波形资料,使用SAM分析方法对盈江MS6.1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MS6.1地震震前序列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震后相比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及更小的离散度,且盈江MS6.1地震余震序列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前震序列可能有一个偏转。对比MS6.1地震的震前、震后发现,震前6天的数据显示出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总体上呈现较低的水平,而震后的时间延迟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大同—阳高Ms5.8级地震前S波分裂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北京白家疃台数字地震记录资料探讨了1989年10月19日大同一阳高Ms5.8级地震S波分裂异常变化,所用方法为极化矢量转向法,即偏振分析法。初步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前(约从1988年9月开始)曾出现过S波分裂异常。震前快S波偏振优势取向为北东向,符合华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特征。由此得到,在北京与大同之间,地壳中直立平行排列裂隙取向亦为这一方向。本文结果说明,利用近震(200km左右)数字化记录可发现较大地震前S波分裂异常现象,增大了把S波分裂法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行性。最后,对比了近震与S波窗口内S波偏振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搜集与整理了我国几十次大、中强地震,震前、震时的地倾斜异常图象,按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五类:Ⅰ.震前倾斜记录曲线渐变——回复——发震(多见于远震);Ⅱ.震前倾斜记录曲线突变(阶跃)——发震(多见于近震);Ⅲ.震前倾斜记录曲线扰动或单向脉冲——正常——发震;Ⅳ.震前倾斜潮汐记录曲线畸变——发震;Ⅴ.震前倾斜记录曲线脉动(曲线加粗)——发震,其特征为:1.异常形态呈多样性;2.异常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到几十小时;3.异常幅值一般在几毫秒至十分之几角秒(10-8——10-6rad),个别达几角秒(10-5rad);4.异常倾斜方向多半与震中方位有关;5.异常有由远及近、从外到内(震中)的迁移现象。文章作者还结合模拟实验和地震模式,讨论了地震前倾斜异常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8年2月—2010年3月南极长城站记录到的地震事件数据进行剪切波分裂研究. 选取近震事件对Sg波进行剪切波分裂计算,结果表明快波偏振方向有两个,分别为北东向和近南北向; 慢波延迟时间的范围为1.45—5.17 ms/km,平均值为3.54 ms/km.同时选取长城站记录到的远震数据SKS波震相进行剪切波分裂计算,得出上地幔快波偏振方向优势取向为北东向, 慢波延迟时间平均值为1.60 s. 剪切波分裂结果显示长城站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并显示长城站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快波偏振方向几乎平行,表明壳幔变形的一致关系.另外,地壳和上地幔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不仅与长城站附近的海沟方向平行,同时也与绝对板块的运动方向平行.该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绝对板块的运动是构成上地幔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S波分裂研究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及中国地震局ldquo;十五rdquo;期间在新疆地区布设的宽频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最小能量法和旋转相关法分别对SKS、 SKKS震相进行了偏振分析,计算了台站下方介质各向异性的分裂参数:快波的偏振方向(phi;)和慢波延迟时间(delta;t).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造山带和阿尔泰造山带大多数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与台站下方构造走向方向接近,其快慢波分裂延迟介于0.8——1.8 s之间. 这与印度 欧亚碰撞导致的岩石圈缩短有关.相比而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部的各向异性强度明显要弱,表明其自前寒武形成以来并没有经历强烈的变形作用.阿尔金断裂带附近台站下方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断裂带的走向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表明该断裂已经切穿整个岩石圈.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前郭地区地震各向异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11月吉林省前郭地区连续发生地震,本文利用11月1日到24日前郭地区6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初步获得了每一个台站的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并初步探讨了研究区域地壳应力的分布.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但是在整体上北西向的一致性较好,北东向的结果较为零散,反映了研究区域内复杂的应力特征.北西向的各向异性方向与发震断裂的走向垂直,与地震在空间上的展布方向一致.北西向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地表运动速度场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快波偏振方向的分布与逆冲兼走滑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吻合.慢波延迟时间的结果在0.85~6.93 ms·km-1范围内.MS5.3、5.8级地震前后慢波延迟时间的特征性变化反映了地壳应力的积累,以及随着地震发生应力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基于上海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利用台阵处理技术研究了PpSmS、P660S及SKS震相的分裂。根据三震相的分裂参数(快慢波延时时间及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对上海地震台阵地区地壳、上地幔及下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云南姚安Ms6.5地震余震序列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利用云南姚安MS6 5地震后在震中附近架设的 3个三分向数字记录台站的地震资料 ,对该区S波分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① 2 36条处于横波窗内的记录S波分裂现象明显 ;②延迟时间大部份在 3 5~ 10 5ms km范围 ,平均值为 7 0ms km ;③快波偏振方向大部份在N140°E~N16 4°E范围 ,平均值为N15 2 4°E ;④快波的优势偏振方向与主震的发震断裂 (马尾菁断裂 )和余震的发震破裂方向不一致 ,而与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比较符合 ;⑤姚安地震余震序列的S波分裂是应力场控制的EDA裂隙各向异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The ultra-low-frequency (UL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is recent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short-term earthquake (EQ) prediction. This paper reviews previous convincing evidence on the presence of ULF emissions before three major EQs. Then, we present further statistical study on the ULF occurrence, our networks of ULF monitoring in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Japan and finally we present several signal processings to identify the seismogenic emissions by showing latest results for recent large EQs.  相似文献   

12.
新疆和田ML7.1地震前ULF电磁辐射的激发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和田地区发生了ML=7.1地震. 在这次地震发生前,观测到了地震的超低频(ULF)电磁辐射前兆. 电磁辐射前兆的特点是电位漂移、极化椭圆主轴的垂直方向指向震中和大幅度的电磁辐射. 本文根据电磁辐射特征建立了地震电磁辐射前兆垂直电偶极子模型,并且给出了观测结果的物理解释. 偶极子产生一个不稳定的静电场使水平分量的电位日均值发生明显漂移,震前电偶极子中电荷复合放电产生的随机弱电磁噪声造成在ULF频段上水平分量偏振主轴方向偏转. 喀什台站和安西台站观测到的电势比值与模型估计值相近,从水平分量判断出偶极子间电流方向向下,与垂直电偶极子模型一致.  相似文献   

13.
There are many reports about the abnormal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observed before great earthquakes. In particular, the signals of electromagnetic anomalies before the Hyogo-Ken Nanbu, Japan, MS=7.2 earthquake on January 17, 1995 (Hayakawa, et al, 1996) and those before the Loma Prieta, USA, MS=7.1 earthquake on October 19, 1989 (Fraser-Smith, et al, 1990) are especially remarkable. However, what the above authors reported are only the phenomena of one or two observatories. In order to …  相似文献   

14.
Recent satellite and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prove that during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earthquakes VLF/LF and UL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are observed in seismogenic areas. This work offers an original model of self-generated 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s of local segments of the lithospheric origins of the emissions. In the paper, the seismogenic area is considered to be an oscillatory-distributed system. This model simplifies physical analyses of the nonlinear effects and qualitatively explains the mechanisms that generate ver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the period prior to 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前后的几个月,河北省高碑店和宁晋超低频地震电磁观测台记录到高值电磁辐射异常信息,本文对两台记录的异常信息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了法国DEMETER(detectionofelectro—magneticemissionstransmittedfromearthquakeregions)地震电磁卫星的科学任务,以及所搭载载荷和观测模式。利用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2006年6月20日16点52分(UT时间)发生在我国甘肃境内的5.0级地震。结果发现,在此次震前第5天电离层就开始出现异常现象,在震前大约1~2天时,这种异常达到最大。最后简述了发展卫星观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辛勤的努力,地震预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具有实际意义的短临预报还有待解决。与地震相关的电磁异常现象近来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解决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方法。在宽频范围内已经积累了前兆信号事件,ULF现象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短期预报很有希望通过ULF方法来实现。本文主要介绍探测ULF电磁扰动方法的接收原理和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8.
例举了杭州地震台投入超低频数字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以来的两组临震前电磁辐射观测异常资料现象,并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汶川M_S8.0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法国DEMETER卫星记录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10天连续轨道的电磁数据进行了时-频功率谱分析,发现在震前第6天存在低于截止频率的窄带电磁辐射.为进一步分析该电磁辐射的传播特性,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在时-频域下分析了电磁辐射的极化特性、波矢量特性等电磁波传播特性,发现该电磁辐射呈现出很强的平面波特征,传播方向呈现上行传播.而在震前10天连续轨道数据的分析中,在非震区上空并未发现类似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地磁秒采样数据,采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计算了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极化值,对2019年中国大陆西部(110°E以西)极化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 2020年于田Ms6.4等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后续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地磁极化异常具有空间成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