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第11卷3期刊载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斯波尔(Henry Spall)撰写的他对米莱蒂(Denis Mileti)的访问记《地震预报的社会问题》。米莱蒂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是专门研究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影响问题的社会学家。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
实现准确的地震预报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是当前地震科研工作的中心课题之一。伍德和古登堡早在1935年就曾指出:要使地震预报有意义,就必须准确地标出未来地震的地区和时间。6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日益重视探索地震预报方法;进入到70年代以来,国外地震工作者和有关学者开始意识到地震预报的社会代价问题。美国的哈斯(J.E.Haas)和米莱蒂(D.S.Mileti)认为,两年或两年以上的预报时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一次地震本身引起的损失或许相当。  相似文献   

3.
根据《美国地震预报情报讨论会的会议录》报介绍的美国于1980年1月28日至30日召开的地震预报情报讨论会的情况,编译如下:近几年来,美国对地震预报,尤其对地震社会学的研究日趋重视。尽管要对地震作出时空强三要素的正确预报还是若千年以后的事,但由于美国和许多其它国家一样越来  相似文献   

4.
参加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第 2 3届大会 ,笔者注意力自然集中在地震预报及其相关问题上。总的印象是 :日本、美国近年来在该领域 (主要是地震预测领域 )进步很快。1 从日本谈起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惨烈的国家 ,因而对地震及其预报特别重视。从 1 96 5年起 ,连续实行了 7个地震预报国家 5年计划 ,并在该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加上 1 995年阪神大地震损失巨大 ,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与对地震预报战略的讨论。同年 8月 ,日本政府建立了研究推进总部 ,实施新的战略地震研究基本调查观测…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们最近作出了一项地震预报:1986年至1993年期间,在美国加州的帕克菲尔德将发生一次6级左右的地震。这次预报对于提高关于地震的认识和增进预报的能力,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会。为了充分记录这一高概率事件的前后过程,需要在帕克菲尔德设立地震预报实验场。1985年6月,上述意见和要求通过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和美国全国科学院(NAS)引起了联邦政府和加州政府的注意。目前由联邦政府和加州政府拨款,资助在帕克菲尔德地区设置仪器的工作,其目的在于试图在数天或数小时之前预报这次地震。实验场的具体计划正在完善和落实中。这是美国1985年地震学方面的一次重要事件,本文述及以下五个方面:1.美国地震预报工作背景;2.建立实验场的基本思路;3.实验场地点的确定;4.实验场的做法;5.组织和国际合作。主要是从美国地震预报工作的背景出发,较详细地介绍1985年以来美国在地震预报实验场方面的工作,特别着重于他们的新观点和新做法。  相似文献   

6.
国家川滇实验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中心(SCEC)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实验的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14年选择在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川滇地区,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力争将该实验场建成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台。为搭建和完善实验场区的地震动力学模型,收集实验场区内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化学等基础资料,编制了《川滇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1︰500 000)》。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对策已成为各国地震工作的主体。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一主体的实际效益。地震预报对策又是主体的核心。当前,地震预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实验场内观测研究或实验性的预报。前者,以日本预报可能发生东海地震为目标而制订的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它囊括了预报对策到防灾、抗灾和救灾对策;后者虽不向社会发布预报,但为了控制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美国制订了地震灾害减轻法。近年来,一些国家(希腊、墨西哥、秘鲁等)受地震预报误传或谣传造成骚乱的教训,世界地震学界制订了地震预报的实施法规,对预报者进行自我约束。可以说,地震预报正日益趋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协调组和山西省地震局于2006年5月21—23日在山西太原联合举办了2006年度地震预报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1)地震预报新方法探索(特别是数字地震资料的应用)。(2)“十一五”攻关内容研讨。(3)会商会制度改革讨论与地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盖勒认为地震无法预测,该观点在地震界占据上风.但是,我国曾在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成功预报,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只是,这种地震预报的成功案例是具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值得地震学家深思. 1966年3月8日邢台6.7级地震发生后,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不能再让地震杀人.周恩来总理指示,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做到准确及时,要对地震中的各种现象,任何微弱变化记录下来,综合、辩证的分析,争取从邢台地震中找出地震预报的头绪.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新中国地震预报科学事业,以邢台地震为起点,踏上了征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今 ,人们把地震预报与防灾对策比喻成汽车两侧的轮子。自 1 96 2年《日本的地震预报现状及推进计划》草案发表后 ,美国、前苏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 1 975年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震惊了整个世界。在地震预报由研究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的时候 ,日本颁布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 (大震法 ,1 978) ,这是以预报为前提 ,首次将灾害对策立为国家的法律。但是 ,由于 1 992年虽已作出警报但却以失败告终的美国加州帕克菲尔德地震 ,以及 1 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没能作出临震预报这 2个失败的例子 ,使人们误以为地震预报研究确确实实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地震预报有关的对策问题作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1)地震预报的地震社会学分类;2)地震预报尺度与地震预报精度;3)地震预报评分及统计决策函数在地震预报对策中的应用;4)集成预报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文从理论上对地震预报的对策给出了若干准则。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地质时代》1980年4月号刊登美国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成立的消息称:为了协助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正式发布地震预报,美国成立了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8名地学专家组成,他们将审阅其他人员收集的数据资料,并向局长建议是否有必要发布正式地震预报。美地质调查局地震研究办公室主任韦森1979年1月在洛杉矶的一次会议上说,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是使地震预报走向现实的重要一环,但他认为“要准确地作出科学的预报,指  相似文献   

13.
对地震预报方法的实际效能给以客观的数值评定称为地震预报评分。实际的地震预报方法可分为以下类型:1.单向预报—只能预报某个时空范围内将有地震或是只能预报没有地震,具体分为:(1)有震预报(2)无震预报2.双向预报—该方法有时预报有震,有时又可预报无震,可进一步分为: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1980年10月20日至24日在阿根廷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估计科学讨论会的概况,着重介绍了两位美国地震学者对南美地区所作地震预报的物理依据,地震界人士对此次预报的评论以及预报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反应。  相似文献   

15.
马厄查(I.V.M rza)系罗马尼亚地球物理和地震中心的研究人员,1968年毕业于克鲁日纳普卡(Cluj-Napoca)大学物理系。先后从事过爆炸的地震效应、爆炸对建筑物的影响、诱发地震、地震活动性、地震统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在罗国内及美国地震学会会刊等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论文。1975年起在康斯坦丁内斯库教授指导下进修博士学位,1977年3月4日罗马尼亚弗朗恰地震后主要转为地震预报方  相似文献   

16.
从经验性预报向以物理为基础的概率预报过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渭宾 《内陆地震》1990,4(4):319-331
前言 地震预报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有地震记载。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但是,世界性的比较科学的地震预报研究大体上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本从1965年开始执行第一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苏联虽自1948年阿什哈巴德地震之后就提出地震预报,但是,在地震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探索前兆,真正取得进展也始于六十年代末。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从1966年邢台地震现场开始。美国地震预报起步稍晚,但进展很快。 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和预报实践推动了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地震预报已从束手无策的  相似文献   

17.
各级公共当局和非政府组织机构的预报与警报的含义;法律后果;作为履行建设性反应的对策和阻碍的法令;制定公共政策;公众对承受危险的决心。1.专业组织机构对地震预报的重要性2.对地震预报的感性认识:新西兰的震例研究3.地震预报的法律含义4.政府对负担地震预报额外费用的责任5.群测群防在中国地震预防工作中的作用(略)6.对已作出的地震预报的反应:政治机构的调节作用7.预报的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后果8.日本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9.地震预报——机构的作用:新西兰的观点10.地震预报后机构对危险消息的处理11.承受危险的决定因素:执行地震安全法规的情况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地震的复发周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正荣 《地震研究》1990,13(2):117-121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某一地震带(区)上地震复发周期的简单公式: T_M=m·10~(bM-a)式中T_M为震级是M的地震周期,m表示在求震级—频度关系式logN=a-bM中的系数a及b时,使用了m年的资料(时间单位也可以采用年、季度、月、旬等等)。 采用上述公式,作者研究了地震预报中的长期、中期及短临预报的问题。一些震例的研究表明:复发周期在地震预报的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不失为地震预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8—1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北海联合召开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印度洋8.7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及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②“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研讨;③地震预测新  相似文献   

20.
无前兆地震     
为了预报地震,必须能够观测到前震等前兆现象。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教授最近以实验证明:因产生主震的断层面状态不同,这种前兆现象有时几乎没有,有时不明显。这一现象将影响地震预报观测网在各地的配置。茂木教授的这一发现在1981年7月加拿大伦敦市召开的国际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会议上发表。1979年夏美国旧金山近郊的凯奥蒂湖地震(M=5.9、无伤害),是在设置有世界一级观测网内发生的,完全没有捕获到地震研究人员所期待的前兆现象,从而引起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大波动。“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的悲观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