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综合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江西省综合减灾工作的实践,总结了综合减灾宣传工作的一些经验。认为在综合减灾宣传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准确把握好宣传政策和实际,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好科普工作;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机关干部、群众和学生4个层次入手,做好综合减灾宣传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宣传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缪强  张成宏 《四川气象》2005,25(4):42-43
本文提出了整合自贡市有关防灾减灾信息于一个综合信息网站的技术方案。按照技术方案要求,由加密自动观测资料与各种防灾减灾信息资料提供支撑,采用JSP编程语言、SQL Server2000数据库和Resin结合IIS服务器,建成了“自贡市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网站。实现了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增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在2005年的汛期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我国防雷减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防雷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及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开展防雷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广西防雷产业十年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广西从1990年起开展防雷减灾工作以来,经历了起步经营、调整探索、依法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广西防雷减灾机构、防雷减灾管理职能的变化、防雷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确保防雷事业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赴日考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日本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加强江西省防灾减灾工作的体会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吴建军 《青海气象》2007,(F06):4-5,14
1引言 防雷减灾是气象事业中的一个重要服务领域,随着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政革的实施和深入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肪雷减灾的工作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青海省气象局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中,按照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成立了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1997年10目7日,省减灾协会召开了“纪念世界减灾日暨江西省减灾协会专家组成立座谈会”,孙用和副省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栏目以论文摘要的形式刊出本次会议的部分交流材料,旨在广泛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我省防灾减灾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全社会的防灭减灾意识。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长期以来制约着种植面积较大的粮、棉、油产量及持烟品质的提高。根据江西近40年的资料分析,洪涝是造成我省早稻、棉花歉产的主要灾害,其次是伏秋干旱。本文就洪涝、干旱的御防措施提出如下建…  相似文献   

8.
广西减灾防灾天气预警系统由区、地、县三级计算机网络组成,对广西各种天气进行监测、预警,在广西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西减灾防灾天气预警系统的由区、地、县三级计算机网络组成,对广西各种天气进行监测、预警,在广西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县雷击事件及一系列重大雷击事故的发生,指出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提高防雷减灾的能力,从源头上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全社会防雷减灾安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重点分析化学级用硅企业防雷减灾工作,以及指出了建(构)筑物设备和人员的防雷安全工作的着重点,从而达到企业的综合防雷保护,减少雷电灾害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雷电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方面研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方法,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利用气象探测资料、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雷电灾情等数据,采用统计方法、灾情解析、调查问卷确定权重等方法,建立起评价指标与风险评估的定量关系,利用GIS技术将易损性构成要素进行图层叠置,在GIS平台上将所有数据落实到1km×1km的格栅上进行处理,各地的雷电灾害易损性便以1km×1km的单元进行计算量化,最终得到精细化的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区划图,完成基于GIS图层叠置法的精细化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模型研究,形成较科学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技术方法体系,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为发展智慧气象,提升防雷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供科学参考,对开展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以及防雷减灾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雷灾分布特征及易损度区划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根据江苏省近9年来的雷电灾害资料、45年的雷暴日资料以及近4年的地闪资料,以江苏省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为背景,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雷电灾害分布特征,指出江苏省雷电灾害多发生在6~8月,雷电灾害主要是物理损坏和电气与电子系统失效,其中无锡和苏州最为典型.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的资料中提取了7个雷灾易损性评价指标,用SAS软件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级市的雷灾易损性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区域雷灾易损性不仅取决于区域自然条件对雷电磁场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而且还取决于区域社会体系对雷电灾害的承受能力.用聚类分析法生成了江苏省的雷灾易损度区域划分图,为区域防雷减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做好防雷减灾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从六个方面的防雷减灾工作入手,重点介绍提高防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好防雷的宣传工作、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树立良好形象、加强自身建设的的工作的思路与做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揭示南宁市雷电灾害分布特点和发生规律,科学有效指导防雷减灾工作,基于南宁市2006-2019年二维雷电监测定位资料和1998-2019年雷电灾害汇编资料,分析研究了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暴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宁市雷电灾害逐月分布特征呈单峰型,5-9月是雷电灾害多发期,10月至次翌年2月是雷电灾害低发期;1998-2019年南宁市发生286起雷电灾害中城市占比略高于农村,农村雷灾以人员伤亡为主,城市则以经济损失为主;5-9月是南宁市闪电活动高发期,6月云地闪最多,11月至翌年2月闪电较少发生;雷电灾害事故数与雷暴活跃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桂西北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雷减灾工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桂西北山区农村中的雷电灾害防护现状,分析山区农村雷电灾害事故的成因,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雷减灾防护措施,为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角度出发,利用河北省11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雷暴日资料和2003—2009年雷电灾害数据,结合河北省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选取雷击大地密度、雷电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模数、生命易损模数4个指标,采用灾后分析法对河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唐山、保定、秦皇岛为高易损区,邢台、衡水、廊坊、张家口、石家庄为较高易损区,承德为中易损区,沧州、邯郸为低易损区。初步形成了各地易损性结构和河北省雷灾易损度区划,绘制了河北省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图,为河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防御雷电灾害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雷电临近预警技术在雷电灾害防御业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电子系统的雷电灾害特点,在传统被动防雷技术基础上,提出基于雷电临近预警的主动防雷技术,应用雷电临近预警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开发以B/S结构为架构的雷电临近预警应用系统。对2013年8月—2014年8月福建省泉州市4个无线电监测站的主动防雷应用效果进行两种方法的预警效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主动防雷技术是对被动防雷技术的一个较好的完善和补充。采用闪电数量对比分析,4个监测站的有效预警率为69%,采用预报评分方法对比分析,4个监测站的平均准确率为53%,对雷电活动发生较为集中的区域预警效果较好,对雷电活动发生较为零散的区域预警效果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贺新平 《内蒙古气象》2011,(6):65-67,118
文章对国泰商务广场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进行了雷击风险评估,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邱洋 《气象科技》2020,48(1):121-126
雷电流幅值是研究区域雷电分布极其重要的一个参数,目前河南省在雷电流幅值方面的研究较少。利用2008—2017年河南省气象部门ADTD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监测数据,对规程法、IEEE工作组和CIGRE工作组推荐公式的特征函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河南正、负地闪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存在差异,采用IEEE工作组推荐的公式对河南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进行的拟合效果最佳,同时得出了河南省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表达式,为更好地研究河南省雷电特征和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