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邱兰 《物探与化探》1990,14(2):93-100
根据电性与岩性、矿化度的经验关系,通过对电测深不同极距等视电阻率值平面电性分布特征,综合钻探地质、测井曲线反映的沉积相规律,推断黄河冲积扇的演变,由深到浅,或者说从老到新的规模是由小到大,即面积大约为11800km2→52000km2→66700km2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苏干湖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古气候意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干湖盆地是嵌套在柴达木盆地中的一个封闭盆地。苏干湖是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中心,也是地下水的循环基准面,由源自小苏干湖的苏干河及其以南的天鹅河、绿草河与水鸭子河补给,这些河流均为地下水出渗形成的河流,具有较低的矿化度;湖水面积103.68km2,平均矿化度31.83g/L,现代湖水为ClSO4NaMg型。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高度3000m;盆地西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7mm,蒸发量为2967.2mm,属于极端干旱区;苏干湖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3℃;盆地植被稀少,盆地东部山麓地带、中部努呼图一带以及地下水出渗的湖泊东部小苏干湖  相似文献   

3.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浅层地热能作为节能环保能源,其勘探开发及利用力度亟须加强。基于现场热响应测试、抽水及回灌试验以及岩土体热物性测试,获取水文地质和热物性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成都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评价,估算浅层地热能热容量、换热功率、资源潜力及环境效益。实测成都市研究区200 m以浅平均地层温度在18.59~19.76℃,地层平均导热率介于1.89~3.12 W/m·℃。成都市浅层地热能适宜采用地下水和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开发,地下水地源热泵方式适宜区面积占16.36%,较适宜区面积占19.72%,不适宜面积占63.92%;除原芒硝矿采空区域外,研究区均适宜及较适宜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开发。浅层地热能夏季制冷换热功率总量为1.19×107 kW,可制冷面积达1.98×108 m2;冬季供暖换热功率总量为1.48×107 kW,可供暖面积达1.57×108 m2。据估算,成都市开发浅层地热能每年可节省标准煤169万吨,减排各类废气污染约425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苏干湖盆地是嵌套在柴达木盆地中的一个封闭盆地。苏干湖是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中心,也是地下水的循环基准面,由源自小苏干湖的苏干河及其以南的天鹅河、绿草河与水鸭子河补给,这些河流均为地下水出渗形成的河流,具有较低的矿化度;湖水面积103.68km2,平均矿化度31.83g/L,现代湖水为ClSO4NaMg型。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高度3000m;盆地西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7mm,蒸发量为2967.2mm,属于极端干旱区;苏干湖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3℃;盆地植被稀少,盆地东部山麓地带、中部努呼图一带以及地下水出渗的湖泊东部小苏干湖  相似文献   

5.
土地荒漠化的生态环境地质研究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年丰  汤洁 《第四纪研究》1999,19(2):191-191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在60年代每年为1600km2,到90年代中期达2460km2。吉林省西部平原的面积为47000km2,半个世f己以来已有1/4的草地和耕地荒漠化,土地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粗略估计,近30年吉林西部耕地碱化速率为2.64%/a,沙化速率为066%/a;草地碱化速率为2.47%/a,沙化速率为0.83%/a。若任其发展,50年后将有二分之一的土地沦为荒漠,百年之后大部分土地将变为荒漠。土地荒漠化的形成与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到当代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加速了土  相似文献   

6.
西藏纳木错沉积物单水方解石出现前后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在西藏纳木错水下60m处钻取一支332cm的湖芯,沉积物皆为灰黑-黑色碳酸盐粘土。对湖芯1cm间隔取样并进行X射线、扫描电镜、Sr/Ca和碳酸盐含量的分析。研究发现,纳木错湖底0~258cm沉积物中出现了单水方解石,扫描电镜下该矿物晶形完好,这是个亚稳定矿物,具有重要环境意义。利用碳酸盐含量(24.12%~54.52%)、Sr/Ca比值(<0.006)、方解石中Mg含量(MgCO3mol%<3.325%)、石膏、粘土矿物(伊利石和镁绿泥石)、单水方解石成因和沉积速率讨论了单水方解石形成前后湖泊环境的变化。2.1cal.kaB.P.单水方解石开始出现,此时纳木错湖水性质推断为pH>8.6,mol Mg/Ca>6.5,Ca2+和SO2-4离子浓度足以沉淀少量石膏,演化至现代,表层湖水性质为pH=9.4,mol Mg/Ca=10.03~15.03,SO2-4浓度较高,Ca2+含量低,不足以沉淀石膏。单水方解石出现之前的3.0~2.1cal.kaB.P.时期,沉积速率低(0.134mm/a),蒸发作用强度不稳定,湖水温度低,矿化度呈上升趋势。该矿物出现后的2.1~1.7cal.kaB.P.时期,沉积速率快(1.639mm/a),矿化度稳定,气温低,1.8cal.kaB.P.温度达到最低值,为气候冷事件的表现。较快的沉积速率(>1.168mm/a)是纳木错单水方解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碳酸盐沉积加快和入湖碎屑物质增加是沉积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CH4排放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海拔 3400 m,面积 4038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分布区。2001年 5~9月的非冰冻期,其主要沼泽类型木里苔草沼泽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 0.51~ 8.20 m g/(m 2· h),平均值为 2.87 m g/(m 2· h);乌拉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范围是 0.36~10.04 m g/(m 2· h),平均值为 4.51 m g/(m 2· h)。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沼泽类型之间CH4排放通量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季节变化上,没有明显的排放高峰。根据代表性观测点的CH4平均排放量、日数和沼泽总面积推算,非冰冻期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CH4的排放量为 0.052Tg/a。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硅藻土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先锋大型褐煤矿区共生的硅藻土是我国第二大硅藻土矿区,有机质含量高达15%~30%,传统工艺的经济利用价值低,属难于开发利用的劣质硅藻土,因而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本文以实现先锋高有机质含量硅藻土废弃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先锋煤矿区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目标出发,将先锋硅藻土矿经酸性水洗提纯后,在N2保护气氛下500~800℃高温煅烧,将有机质碳化,形成无定形活性炭/硅藻土的复合材料。经电镜观察复合硅藻土发现,无定形活性炭均匀分散于硅藻土表面和孔隙内,形成稳定的无定形活性炭/硅藻土复合体。活性炭/硅藻土比表面积和亚甲基蓝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5.79 m2/g和41.87 mg/g,吸附性能远高于常规硅藻土制品。活性炭/硅藻土复合吸附剂对重金属Pb2+、Co2+和Sr2+具有显著吸附作用,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4.47、37.34和25.1 mg/g。通过聚丙烯酰胺改性活性炭/硅藻土吸附性能可进一步提高。本文利用先锋高有机质硅藻土制备高效无定形活性炭/硅藻土复合吸附剂的技术路线有利于大幅提高先锋硅藻土矿产的经济利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2600年来黄河下游沉积量和上中游产沙量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基于华北平原上93个钻孔中沉积物详细观测和分析数据,结合182组14C测年和埋深数据、参考前人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估算出2600年以来黄河下游在602BC~11A.D.,11~1034A.D.,1034~1128A.D.,1128~1855A.D.和1855~1997A.D.等5个历史时期的年平均沉积量分别是3.89×108t/a,2.24×108t/a,6.63×108t/a,6.78×108t/a和8.47×108t/a。通过建立黄河下游有无堤防和决溢频率与泥沙输移比的关系,计算出5个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平均年输沙量分别是6.2×108t/a,6.8×108t/a,8.3×108t/a,11.5×108t/a和15.3×108t/a。进而探讨了黄河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历史上王景治河后出现的600年安流时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荷花坪锡多金属矿床是南岭中段湘南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发育有印支期和燕山期2期成岩、成矿作用。文章对不同期矿石中的黄铁矿分别进行了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印支期矽卡岩型矿石中的黄铁矿:3He/4He=0.15~2.49 Ra,38Ar/36Ar=0.18733~0.18902,40Ar/36Ar=310.45~523.98,20Ne/22Ne=9.727~9.830,21Ne/22Ne=0.0286~0.0310;燕山期蚀变碎裂岩型矿石中的黄铁矿:3He/4He=0.15~4.33 Ra,38Ar/36Ar=0.18750~0.18843,40Ar/36Ar=331.78~602.62,20Ne/22Ne=9.736~9.858,21Ne/22Ne=0.0286~0.0305,显示区内两期成矿流体均为大气饱和水、地壳流体和地幔流体的混合流体。印支期矽卡岩型矿石中地幔He所占比例为2.34%~41.40%,平均18.16%;燕山期蚀变碎裂岩型矿石中地幔He所占比例为2.34%~72.12%,平均27.41%,燕山期幔源流体的作用强度略高于印支期。湘南地区印支期基性岩浆活动及荷花坪矿床印支期成矿过程中有幔源物质的参与,二者共同指示南岭地区中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或岩石圈伸展减薄可能始于印支主期(244~230 Ma)之后的224 Ma左右,即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地热资源特征研究及开发潜力分析是开发区域地热资源的重要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将前人研究成果与最新钻井资料相结合,通过对沧县隆起北部地区地热地质背景、热储分布、地温场特征、水化学资源类型等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建立了该区的地热成藏模式。【研究结果】沧县隆起北部地区是在渤海湾伸展型沉积盆地高大地热流值背景下,由北部燕山裸露区基岩接受的大气降水作为近源补给水源,进入基岩的冷水在深层循环过程中受到深部热源加热增温,沿断裂破碎带和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富集,形成的以传导型传热机制为主的地热系统。【结论】本区地热资源特点为热储类型多、盖层地温梯度高、补给速度快、资源量巨大。主要表现为:区内分布馆陶组砂岩热储,奥陶系、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热储三套主力热水储集层;地温场分布主要受基底构造形态控制,基岩凸起区的平均地温梯度为45℃/km;地下水类型随着埋深的增加由HCO3-Na、HCO3·SO4-Na型水向成熟的Cl-Na型水过渡;本区内三套热储的可采地热资源量为1.67×1010GJ,折合标煤5.72×108t,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供暖面积2亿m2,若在采灌平衡的条件下,沧县隆起北部地区年可采地热资源量为7.06×107GJ,折合标煤2.41×106t,可满足供暖面积0.85亿m2,具有良好的地热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河北汤泉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汤泉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为山前丘陵地貌,地热资源丰富。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地热流体研究发现:Na+、Ca2+、K+、Mg2+与SO2-4、HCO-3、Cl-、NO-3是该地区地下热水的主要成分,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2-4-Na+型,属于未污染的天然弱碱性水;流体中F-含量平均为9.36 mg/l,远高于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ⅴ级;可溶性SiO2的含量可作为地热温标;地热流体总矿化度平均为782.33 mg/l,属于淡水;为中等腐蚀型水,不结碳酸钙垢,无CaSO4?2H2O垢和SiO2垢生成的可能;地热流体属于含岩盐地层溶滤的陆相沉积水;根据氢氧稳定同位素可知,河北汤泉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3.
人为因素在西藏中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玉祥 《第四纪研究》1998,18(2):187-187
科学分析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沙漠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普遍认为,人为因素是当前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滥垦、滥牧、滥樵是其主导因素,其中尤以滥垦的作用为主。现以西藏中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回土地沙漠化现状区内有沙漠化土地314.IX104m2,占区域面积13.l%,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分别为133.9X104m2,164.4X104m2和15.8x104m2。区内沙漠化土地分布广泛且又相对集中,并造成了多方面危害,计有2.88X104m2耕地、331.28X10‘hln‘草地、462个村庄、292.3kin公路、186.0k  相似文献   

14.
黄河深切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山地中,留下了山地和黄河形成演化的记录,但其高阶地年龄因超出常规测年技术的范围而存在困难。文章尝试用原地成因宇宙核素10 Be和26 Al以及垂直剖面取样技术,通过剖面X2最小统计同时求出了年龄、侵蚀速率、继承浓度以及阶地沉积物密度等参数,所获得的黑山峡口247m最高基座阶地的参考年龄和剥蚀速率分别约为2.4Ma和15.5 +8 -4 m/Ma,这是该河段高阶地测年的一次新探索。根据这一结果及相关的构造地貌特征,认为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2.4Ma前以逆冲为主,以后逐渐过渡到左旋走滑,该段黄河诞生于逆冲作用减弱时期。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盛冰阶的时限与干盐湖地质事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高原盐湖原生石盐矿物包裹体流质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包裹体流质的Na、Mg2+测定讨论了青藏高原北部近五万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论述了末次冰期盛冰阶在高原地区的时限问题,初步确定盛冰阶的时限为21000-15000aB.P.,该期的平均温度比现今低约6-7℃。由于高寒的气候环境,促使高原盐湖补给水锐减,在其盛冰阶的晚期普遍形成干盐湖地质事件,这从各不同时间形成的原生石盐包裹体的流质中vg2+/Na值的分布得到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市县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为国土资源与空间更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宜昌市农业生产适宜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划分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5类区域。结果表明宜昌市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为3412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7143 km2;适宜进行城镇建设的土地面积为748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14679 km2。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均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条件好;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难度大。适宜性评价结果与规划数据有部分出入,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差不大,农业生产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耕地保有量红线面积多132 km2,分布于农业生产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98%;城镇建设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建设用地底线面积少611 km2,分布于城镇建设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7.99%。将评价结果叠加在谷歌卫星图上,在空间上观察是否与土地现状一致,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适宜区的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不适宜区的准确率为93%;城镇建设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17.
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雄 《地质与勘探》2012,48(1):24-30
[摘 要]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是典型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以钼、铜为主,共生铅、锌。本文通过硫、铅同位素研究,获得含矿岩浆岩的硫同位素δ34S( -0.48‰~12.2‰,平均3.80‰)与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δ34S( -1.5‰~ +4.3‰,平均0.98‰) 组成一致,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点(δ34S=0译);含矿岩浆岩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 比值分别变化于38.857~39.857、15.620~15.704、18.684 ~ 18.768 之间,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 比值分别变化于18.752~18.825、15.712 ~ 15.718、39.348~39.463 之间,显示其具有正常铅同位素的特点,可能同源,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或起源;特征值及铅同位素图解显示其具有壳幔混合特征,以壳源为主,可能主要来源于参加造山带的上部地壳。  相似文献   

18.
王治华 《地质与勘探》2012,48(3):618-628
[摘 要] 大坪金矿区岩浆活动频繁,矿区出露的二长花岗岩体规模较大,岩性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含量为67.32%~71.71%、Al2O3为14.54%~16.66%,属于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U、Rb 和Ba)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和Ti), 且Ta、Nb 和Ti 具“TNT"负异常;啄Eu 值为0. 80~1. 44,负Eu 异常不明显;87 Sr/ 86 Sr 值范围为0.7078~0. 7436,均值0. 7256,高于原始地幔现代值0.7045;143Nd/144Nd 值范围为0. 5119~0. 5122,均值0. 5120,低于原始地幔现代值0. 512638;εNd值范围为-2. 5~-4.2,均值-3.98。表明矿区二长花岗岩源区应来自于“壳-幔混合带"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同碰撞或碰撞晚期的构造环境。二长花岗岩体与大坪金矿成矿流体具有相同源区,岩体为大坪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主要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水资源、灾害及水环境状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180×104km2,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5。长江及其流域不仅以其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其他江河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约占全国的36%、拥有9616×108m3的年径流量(为黄河的20倍),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这不仅对长江流域资源优势的发挥和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负面效应相互叠加,导致了流域环境的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降低,引起了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退化、洪涝灾害威胁加剧等问题。文章首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做了分析,肯定了其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该流域在占全国不足18%的土地上,集中了40%以上的人口及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其经济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在水量及水能的蕴藏上,全流域湖泊面积达10323km2,占我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37.2%,水能蕴藏总计达2.7×108kW。另外,对长江流域日趋严重灾害及水环境问题做了探讨,尤其中游的洪水、淤积以及随着经济发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水资源、灾害及水环境状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180×104km2,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5。长江及其流域不仅以其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其他江河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约占全国的36%、拥有9616×108m3的年径流量(为黄河的20倍),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这不仅对长江流域资源优势的发挥和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负面效应相互叠加,导致了流域环境的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降低,引起了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退化、洪涝灾害威胁加剧等问题。文章首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做了分析,肯定了其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该流域在占全国不足18%的土地上,集中了40%以上的人口及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其经济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在水量及水能的蕴藏上,全流域湖泊面积达10323km2,占我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37.2%,水能蕴藏总计达2.7×108kW。另外,对长江流域日趋严重灾害及水环境问题做了探讨,尤其中游的洪水、淤积以及随着经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