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立足于大西洋的形成与演化,划分了贝宁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厘定了裂陷期盆地的边界,分析了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明确了盆地构造样式。贝宁盆地经历裂陷期、漂移期两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发育盐岩。受早白垩世裂陷期盆地东、西部应力差异控制,盆地形成了东部拉张构造区和西部走滑构造区,盆地裂谷分布具有"东宽西窄"的特征。东部拉张构造区发育近东西向断裂体系,主要为拉张作用形成的铲式正断层,西部走滑作用区发育NE—SW向走滑断裂体系,发育陡直的走滑断裂,主要为走滑作用形成的走滑断层。受早白垩世东、西部应力差异和晚白垩世构造反转、新生代重力滑脱作用的控制,盆地发育拉张、扭张、挤压、重力滑脱4类构造样式,丰富的构造样式为盆地构造圈闭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万安盆地位于南海西南部印支块体东南端即万安断裂以西地区。前人关于万安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万安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万安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地质特征以及万安断裂走滑活动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万安断裂是一条早期形成(中生代晚期)、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万安断裂活动切割了盆地新生代地层,形成较多负花状构造,但该断裂仅引起盆地局部区域新生代地层产状变化,远离该走滑断裂的地层未受影响。万安盆地走滑伸展特征不甚明显,而具有明显的裂谷盆地特点,初步分析认为,万安盆地应为具有走滑性质的大陆边缘裂陷盆地。  相似文献   

3.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右旋走滑断裂系统,是南海扩张的西部边界,两端形成具有明显走滑特征的“Y”型和“人”型构造。其前锋端形成走滑-伸展叠瓦扇,尾端形成走滑一收缩叠瓦扇,中部形成走滑一拉分双重构造的右旋走滑系统。其动力主要来源于白垩纪以来的印一藏碰撞、新生代印支挤出和南海扩张作用。经历了两期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该断裂系统对其周边盆地的形成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海南部廷贾-西巴兰线断裂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北西向走滑断裂,渐新世开始活动,早期具有强烈的右旋走滑特征,晚中新世以来走滑方向变为左旋,更新世至今,走滑方向变为右旋,是曾母盆地与北康盆地、南沙海槽的分界。为了理清廷贾-西巴兰线断裂特征与曾母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断裂两侧地震剖面特征、重磁特征、地热流分布特征以及地壳性质和岩石圈厚度的分析,探讨该断裂在曾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活动为曾母盆地后期的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断裂走滑作用导致曾母盆地具有良好的圈闭,后期的反向走滑使得盆地的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断裂沟通深部热源,有利于油气生成,形成的伴生断层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发育的大量近S-N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后期演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此,为明确其形成时期、探索其对区域构造格局演化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石臼坨凸起东侧428构造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典型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析,对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428构造带与石臼坨凸起东侧连接处存在一条近S-N向走滑断裂;(2)该走滑断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印支期。根据古生界褶皱和薄底构造的分布特征可知,该走滑断裂最初为近E-W向逆冲推覆断裂的侧向断坡;(3)近S-N向走滑断裂阻挡了燕山期NWW向的逆冲推覆作用,从而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大量协调褶皱的发育。而近E-W向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控制了中生界雁列式褶皱的形成。基于以上认识,认为该近S-N向走滑断裂在印支-燕山期均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转换带...  相似文献   

6.
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连片资料,通过对辽中南洼断裂体系和地层发育特征的精细解释,明确了辽中南洼的构造发育演化特征,探讨了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辽中南洼发育走滑和伸展2类断裂,主干走滑断裂整体NNE走向,深浅均有发育;伸展断裂主要发育在深部,被走滑断裂切割改造。受控于走滑和伸展作用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强弱差异,辽中南洼整体东西分带、南北分段,自西向东辽中南洼可以划分为西部斜坡带、中部走滑带和东部斜坡带,东、西两个斜坡带为典型的伸展半地堑,走滑断裂条数的变化、中央走滑断裂的走向弯曲造成了中部走滑带的南北分段性。辽中南洼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古近纪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沙三段—沙一段沉积期、东营组沉积期、新近纪—第四纪4个阶段,经历了伸展断陷、构造转型、走滑—断拗转换、走滑—拗陷的构造演化过程,体现了伸展和走滑作用强弱的时间差异。辽中南洼现今复杂多样而又独特的构造特征并不单纯受控于单一构造背景,而是形成于伸展和走滑应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复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岩性等基础资料,对沙垒田凸起西段走滑断层平面、剖面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通过物理实验模拟了其形成机制,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各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西段F2走滑断裂平面、剖面特征差异较大;平面上,F2走滑断裂中深层表现为平滑孤立断层,浅层表现为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帚状构造样式;剖面...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为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的新生代半地堑.郯庐断裂带分东西两支穿过莱州湾凹陷东部,在新生代盖层中表现出渤海最复杂最典型的为NNE向的右旋走滑断裂特征.其中东支断裂在渐新世以后活动强烈,发育多条NNE向走滑断层及NE向伴生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走滑断裂带内断层展布符合右旋单剪作用下的脆性走滑剪切模式,地震方差切片存在右旋运动拖拽断裂证据.通过对主断裂活动期次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有三期大的构造活动,同时形成了三期构造反转.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征的差异性,产生了褶皱、挤压反转、掀斜断块、花状构造等典型的构造类型.研究区首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本区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走滑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构造背景、优越的油源及运移等成藏条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渤海辽北地区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对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开展精细研究,并进一步完成对走滑转换构造的宏观判识和精细刻画,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圈闭样式的差异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辽北地区断裂体系整体表现出强烈的右旋走滑性质,在走滑断裂叠接带、弯曲、尾端等构造位置,因构造应力调整而发育大量走滑转换构造;(2)依据走滑转换带的力学性质划分为增压型和释压型2大类,每一大类依据断裂空间展布关系进一步细化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复型,其中,单支弯曲型表现为单条走滑断层平面呈现“S”型变形,双支叠复型则表现为右旋左阶或右旋右阶;(3)增压型和释压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发育的圈闭类型分别以断背斜和断块构造圈闭为主,增压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的圈闭相对于释压型具有更大的勘探潜力。该研究丰富了走滑转换构造体系,填补了辽北地区走滑转换构造研究的空白,对渤海海域郯庐走滑断裂带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海西南走滑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我所1988年、1989年两次南沙地质调查以及大量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南海西南断裂构造的特征及性质,指出南海西南主千断裂为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是它们控制了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局部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惠民凹陷走滑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内广泛分布着走滑构造系统,其形成主要受控于其东边的郯庐断裂带。通过详细的地震解释,得出了济阳坳陷深层的绝大多数走滑构造以负花状构造为特征,表现出离散式走滑或走滑伸展型断裂性质,且多是在早期正断层的基础上继承发育。平面上主要以NNE向与NE向展布。  相似文献   

12.
Luedm.  J Wong  HK 《海洋地质》2000,(4):11-33
1989年至1994年间,德国太阳号调查船SO-50B、SO-72A和SO-95航次在南海香港岩外做了6600km的地震测线。对剖面的地震地层学解释确定了更新纪地层中T0不整合的时代归属。东沙隆起的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削蚀形成新第三纪T1和T9不整合,这次隆升事件由岩浆侵入上地壳所引起。地震剖面显示穿入沉积盖层的火成侵入岩体使接触带原有的层理现象消失。岩浆-构造事件也许瑟台湾和中国东部大陆边缘5-3Ma以及3-0Ma两次碰撞有关。碰撞事件以及随后台湾NNW和WNW向的拉移使台湾与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的挤压转变为走滑。张裂活动停止洋壳冷却下沉并消亡在马尼拉海沟之下并产生拉张应力,形成张扭应力场。走滑运动使多数裂陷期和漂移期形成的断层重新活动,给岩浆上拱提供了通道。南海北部构造格局以中新世NE-SW向断裂为特征,这类断层数量虽少却在整个研究区都有分布。ENE-WSW向和NE-SW向上新世断裂集中分布在东沙岛西部,且多为走滑断裂。现代断裂总体为NW-SW走向,与裂陷期形成的断层大致平行,部分断层因局部上隆而产生,一般为正断层性质,但也有走滑性质。上述多数断裂至基底,可见这些是裂断陷和漂移期薄弱带重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南沙群岛海域断裂体系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地块从中生代晚期开始裂离华南陆缘,在其向南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欧亚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几大板块的联合作用,导致该区断裂构造较为复杂。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域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沙群岛海域断裂构造可分为伸展断裂系、走滑断裂系和逆冲断裂系3类。伸展断裂遍布全区,主要受SE—近S-N向拉张作用,经历两大期次的构造活动;走滑断裂主要分布于南沙地块的周缘,受周缘地块与南沙地块相对运动控制,经历三期构造活动;逆冲断裂主要分布于南沙地块的南缘,受古南海俯冲和逆时针旋转控制,经历三期构造活动。从不同断裂体系的活动期次可见,南沙群岛海域应力系统主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早期主要受拉张作用控制,中期主要受拉张和走滑应力控制,而晚期主要受压剪应力控制。  相似文献   

14.
琼东南盆地西南部反转构造发育机制物理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琼东南盆地西南部反转构造的发育机制,利用物理模拟方法设计了一组实验,基于模拟结果讨论了在软弱地质体与构造应力共同控制下琼东南盆地反转构造的发育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软弱地质体的存在对琼东南盆地西南部的反转构造的发育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有软弱体的区域首先发育裂陷和褶皱隆起。由于NW向红河断裂的不断走滑,导致该盆地西北部受压,使得反转褶皱自NW向SE发育。模拟结果与实际构造对比表明,琼东南盆地西南部反转构造发育主要受软弱地质体及NW向红河断裂走滑导致盆地西北受挤压有关,推测该挤压应力来源与印支地块的旋转挤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阳江-一统东断裂是珠江口盆地西部一条重要的NW向区域大断裂,是盆地东西分块的重要分界线。南海北部陆缘在新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裂离-海底扩张-热沉降的过程,阳江-一统东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动是这一复杂过程的一部分。对分处断裂两侧的从陆架延伸至洋陆边界的两条NNW向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质解释,研究了珠江口西部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利用2D-Move软件及构造回剥法建立了平衡剖面模型,计算了断层活动速率,结合构造位置、构造演化史、标志构造和应力分析推断了阳江-一统东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动史。结果表明,阳江-一统东断裂可以中部坳陷带为界分为两段,从65Ma到32Ma,断裂整体表现为左旋活动,继承了断裂在中生代时期的先存左旋走滑,其中,在此时期断裂南段主要表现为伸展活动,伴随着轻微的左旋走滑,这种伸展活动控制了云开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从32Ma到23.8Ma,断裂北段的左旋走滑活动持续,而南段逐渐转为轻微的右旋走滑或左旋活动停止。在23.8Ma之后,断裂南段的右旋走滑活动持续,北段的左旋走滑逐渐停止,或转为轻微的右旋走滑。阳江-一统东断裂的这种走滑旋向的转变可能与在珠江口盆地南部洋陆过渡带区域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根据对盆地构造活动强度和裂谷格架的分析,认为阳江-一统东断裂的新生代活动在珠江口盆地裂谷伸展过程中起到了应力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渤海地区新近系断裂体系复杂,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使得渤海油田的构造非常的破碎。在秦皇岛28构造的勘探评价过程中,发现局部地区断裂在平面呈现羽状分布,且存在掉向相反断裂带,这种特征是走滑断裂的依据之一,但仅依靠地质理论来确定是否存在走滑断裂是不客观的,需利用地震属性验证其客观存在性。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技术的组合应用及对比分析,发现常规的边缘检测、相干属性等技术很难对该区复杂断层进行有效识别。基于倾角中值滤波技术去除部分噪音的干扰,凸显断裂信息,应用最大似然属性技术识别出了较为清晰的"隐性走滑"断裂,结合平面特征,进一步落实构造,直接新增资源量约300万t。为扩大秦皇岛28油田的储量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今精细勘探阶段,推广应用微断裂识别技术,将会进一步提高复杂断块区断层系统解释的可靠性和精细程度,提高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的钻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研究了巢北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推断了栖霞组形成的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栖霞组主要形成于正常外台地海的浅水环境,沉积期间陆源物质供应较少;期间气候波动较小,海平面相对较高,主要处于贫氧环境中,海侵范围较大,总体上来说经历了一个大的波动式海侵-海退旋回,可分为4个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8.
山东崂山劈石口断裂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劈石口断裂早期属左行走滑,晚期属右行走滑且滑距约为69米,估计它的左行水平滑距可能比晚期的右行水平滑距还大.该断裂活动特征的转化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变化有关,在40百万年前,太平洋板块的运动由北北西转向北西西.  相似文献   

19.
利用琼东南盆地的反射地震剖面等资料,重点分析了盆地南部坳陷带内12号断层平面、剖面及断层附近地层沉积特征,指出该断层为玉琢礁凹陷和华光礁凹陷内部控凹断层之间的转换断层。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进一步将该断层演化划分出以下几个阶段:从始新世—渐新世,12号转换断层活动强烈,它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受其两侧凹陷的伸展断层所制约,如华光2号、11号等控凹断层;中新世后,盆地处于裂后沉降期,随着盆地控凹断裂活动停止,12号断层活动亦停止;晚中新世之后,可能受吕宋岛弧向西聚合影响,此转换断层表现为走滑性质;进入第四纪断层完全停止活动。  相似文献   

20.
渤中坳陷及邻区构造分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中坳陷及邻区的平面构造分布特征、剖面构造特征和布格重力异常等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渤中坳陷及邻区构造具有分带性,从西向东可分为3个带:(1)西部凸起带:发育大量的凸起和断裂,凸起和凸起之间以小凹陷相隔,布格重力异常呈不规则团块状;(2)中部凹陷带:由渤中凹陷和辽中凹陷组成,很少发育凸起和断裂,布格重力异常呈等轴斑块状、椭圆状;(3)东部凸起带:由大量的凸起和凹陷相间组成,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形成大量的断层,主要为走滑断裂及分支断裂,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呈线状分布。这种构造分带性受郯庐断裂带的多期构造活动控制,对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西部凸起带和东部凸起带由于长期处于构造的较高部位,已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