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 江泽民同志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明确指出:“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党的十五大也强调要“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世纪,我国林业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林产品的两大重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而林业的科技进步关键在创新。  相似文献   

2.
林业空间信息是区域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基础信息 ,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迫切需要掌握全面的、系统的、可靠的基础资料 ,但是目前尚无系统的、全面的基础数据 ,需要数字化并与基础地理空间信息集成 ,集成后的林业空间数据 ,不仅能够反映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还能够反映其准确地理分布和特征。具有准确地理分布的林业资源信息 ,通过统一空间基底技术 ,也可方便地与其他社会经济信息和资源环境信息复合、集成 ,形成综合的信息 ,高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 陕西以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德国、比利时、日本以及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我省的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我省形成了国际国内共同建设生态环境的大好局面,林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林业技术推广部门是联系林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与农村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承担着林业科技的创新、引进和推广应用,还起着科技试验示范和林业经济导向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逐年加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实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理应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经济林产业发展当中占有至  相似文献   

5.
林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国将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 ,由于体制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 ,仍然面临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如何 ?各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有哪些特点和问题 ?各地区应该采取哪种技术和发展模式 ?这些问题的解答 ,迫切需要掌握全面的、系统的、可靠的、翔实本底资料。但是目前尚无系统的、全面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数据。。林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的目标是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及研究长期积累、采集的分散的、缺乏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人口问题在国土资源评价中的意义 国土工作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图1简示了“人地关系”的结构模式,它表示国土工作处于经济活动的外围,是经济发展的“维护层”;作为国土基本要素的人口及劳动力主要是通过经济过程与自然资料、生态环境发生联系的;在“人地关系”系统中,人占着主导地位,人口(及劳动力)问题是国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口评价是国土资源评价中不可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社会,信息交流的多少,速度的快慢,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信息作为一种产业,早已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蓬勃发展,而我国的信息业发展起步于八十年代。据专家估计,我国的信息业同世界先进国家平均  相似文献   

8.
周立三 《地理学报》1990,45(3):257-263
本文从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简要地探讨了我国国情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向,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认为只有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强化人力开发利用;节约资源,增加投入,挖掘潜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综合防治措施等有效途径,辩证地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我国农村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完成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和逐步启动“十五”计划的一年。世纪之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全国农业科技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结合我国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我就我国林业和林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议题发表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血吸虫病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危害严重。在长江流域有1亿多人口受到血吸虫病流行的威胁。历史上血吸虫病曾流行于12个省的373个县、市,严重危害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疫区的经济建设。建国  相似文献   

11.
12.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臣松 《盐湖研究》1999,7(1):74-78
阐述了科技论文手稿撰写的一般方法,针对科技论文手稿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讲述了科技论文手稿的写作要求和一般规律,为提高科技论文手稿质量作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14.
15.
<正> 1.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自古以来,人类文化的进步都是以材料的发展为其标志。一种新材料的发展可以引起人类的文化和生活以新的变化。石器、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玻璃、钢、水泥、有机高分子、单晶材料……等的发明为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技术是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再创造。材料的发展保证了科学技术的实现。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  相似文献   

16.
17.
卢芳华 《极地研究》2016,28(4):523-531
北极在气候、资源、航道、科考等诸多领域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科考活动在资源争夺上的工具价值更是独一无二,同时,科考作为低敏感领域的活动也最容易开展合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是目前北极科考活动主要的法律规范。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既有对北极科考的法律依据又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北极科考活动的拓展关涉中国在北极航道、渔业、投资等领域重要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我国未来在北极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北极科考活动力度,参与北极科考活动法律规范的制定,进而提升我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  相似文献   

18.
1995年,在全国林业科研院(所)绩效考核中,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所)综合实力挤进省级林业科研院(所)十强,在湖南省的科研院(所)绩效评估中名列前茅。1998年建院以来,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科研面向生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方针,从推动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增强本院经济、科技综合实力出发,围绕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湖南林业两个“五五”目标的实现,高起点、大目标、勤攻关,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开创了科研、推广和科技外事工作新局面。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增强,项目经费逐年稳步…  相似文献   

19.
<正>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数量显著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这使人们在享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其中最为严重的当数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其原因,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规模的发展。当代人对自身生存的环境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MFOZ hereafter) is the guideline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entails bo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t argues that there exists a trend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average value which indica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ny region. Based on this finding,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zone sh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narrowing of regional gap and that free flow of resources between regions is the prerequisite to spatial equilibrium.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erritorial functional evolution o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equilibrium and suggests that the maximization of benefits derived from zoning proposal is interrelative with the method of regional division and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goes on to examine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ontradictory func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MFOZ. It is then probes into the rationality of achieving dual goals of efficiency and equality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spatial equilibrium. The paper ends with discussions on the posi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MFOZ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spatial governance including law, planning and government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