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对永安地震台TJ-Ⅱ型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资料分析,总结日常观测可能遇到的多种干扰因素.从自然、仪器自身、人为干扰、外界环境等干扰因素的典型表现,加深对非地震前兆的干扰识别,以便更好地排除干扰,提高仪器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泉州地震台TJ-ⅡC钻孔应变仪的概况,对观测资料质量进行简单的分析。利用观测资料分钟值,对2002~2010年发生在中国台湾地区与印尼苏门答腊及附近区域强震记录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记录地震应变波的震级与震中距、记录到时差、记录振幅等有关问题,通过对记录到的震前应力异常变化的相关分析,寻求其映震能力的有关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漳州地震台TJ-Ⅱ型体应变资料的映震效应分析,并利用多种方法对形变前兆异常分析,探讨区域地下形变资料对地震短临预报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TJ-Ⅱ型钻孔应变仪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山东省TJ-Ⅱ型钻孔应变仪运行现状,通过研究M2波潮汐因子及相对中误差,衡量其总体精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泰安地震台和青岛地震台的观测精度和稳定性较高,与钻孔的岩性和观测环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6—2020年宁陕地震台TJ-Ⅱ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观测资料,基于观测质量和映震能力,系统分析应变仪运行状况及地震监测效能。结果表明:该台体应变观测资料质量整体较好,但数据连续率及完整率尚有待提升;体应变仪映震能力较强,可记录国内MS≥7.0和国外MS≥7.4地震;同震形变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同震响应最大变幅与震中距满足A = aeblg D的负相关关系,与震级满足A = aebM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乌什地震台TJ-Ⅱ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和RZB多分量钻孔应变仪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同步性较好的两套仪器在地震前后呈现的异常变化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BBVS地震波与TJ-2体应变波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六安台BBVS测震与TJ-2体应变量观测记录震波进行比较,分析两个观测系统观测量异同之处.通过系统地面位移、应变脉动记录与地震波关联分析,为台站开展综合观测在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方面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西安地震台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子午镇秦岭北麓,台基岩性为前震旦纪片麻状花岗岩。TJ-Ⅱ型钻孔体应变仪于2007年开始试运行。井深70 m,探头深60 m,终孔直径150 mm。是一个较为完整的钻孔应变观测系统。西安地震台TJ-II钻孔体应变资料从总体来看,观测精度较高,可以清晰地记录到应变固体潮现象。但也存在一定的干扰和漂移现象(图1)。  相似文献   

9.
短时气压干扰是形变观测中常见且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选取易县地震台2015年3月1日至12月31日的TJ-Ⅰ型和TJ-Ⅱ型体应变观测分钟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受气压干扰的主测项与钻孔气压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分别提取出高、低气压环境干扰下两台仪器观测值在不同频段的频谱特征,结果显示:对于短时气压干扰,TJ-Ⅰ型与TJ-Ⅱ型体应变均与气压变化发生同步响应;在高气压干扰下,两套体应变主测项及其辅助气压测项分别在其小波6阶细节上的变化同步且相关系数接近;对于低气压干扰,TJ-Ⅱ型体应变主测项与其钻孔气压测项在高频6阶的节相关系数更大,说明TJ-Ⅱ型体应变更易于在高阶细节部分识别低气压干扰。  相似文献   

10.
锦州地震台钻孔应变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积式应变仪是测量地应力应变变化的一种地震前兆手段。对其大量的观测资料进行同震变化与阶跃的整理与收集,系统地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同震变化;利用TJ-1C型体应变仪记录曲线的同震变化来探讨地震时应力应变运动与构造断层间的微弱错动。将提高我们运用观测资料的能力,有助于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TJ-Ⅱ型钻孔应变仪维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TJ-Ⅱ型钻孔应变仪的基本原理与系统构成,着重介绍仪器常见故障的现象与原因,以及检修方法与流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研究区域,利用G-R震级能量经验公式和Benioff地震应变能释放曲线,对该区域内1500年以来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文中给出了各断裂带和断块区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周期表,及相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地震应变能的释放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整体上各断层断块区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符合准周期模式,某些断层和断块区上的地震周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步现象。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处于大释放期中,地震的危险性不能忽视。局部结果显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的危险性很高,对于这些危险区要重点跟踪研究。今后仍需结合不同研究方法来提高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6级以上强震前的地震应变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地震应变场作为地震活动的变量,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6级以上强震前的地震应变场,提取出震前时间因子的异常变化.计算结果分析发现大地震前时间因子在平稳背景上会出现突跳上升或突跳下降变化,且震前地震应变场前4个典型场中至少有3个典型场会出现异常变化,具有多分量显示异常的特点,而异常出现的最早时间大约在震前3年,并且一些地震前出现短临的时间因子异常变化特征.通过震例研究表明用地震应变场分析地震活动异常,提取的时间因子异常结果比应用地震能量场更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讨论了应变场与能量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震灾防御技术》2022,17(4):727-734
采用平面应变模型对地下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其核心问题是中柱的二维等效简化。常用的简化方法是将中柱的材料性质(如弹性模量和密度)进行折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空间约束影响系数和三维还原系数,提出新的中柱二维等效简化方法。针对不同简化方法,分别建立对应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平面应变模型,计算各模型的地震反应。通过与三维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简化方法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本研究建议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地下结构平面应变模型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壳应变场研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领域, 以往文献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地壳形变的测量和研究上, 包括大面积水准测量和GPS观测等。 文中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利用哈佛CMT目录和现代中国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大陆不同区域面波震级与标量地震矩的统计关系, 进而采用中国大陆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给出地震最大剪切应变率场的分布。 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最大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 帕米尔和阿萨姆地区的应变率值最大。 与GPS得到的应变场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的结果存在一致趋势。 利用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研究了中国大陆的地震视应变分布, 显示地震的视应变分布与地壳应变水平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且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的视应变水平较高。 这些研究结果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体应变与测震宽频带数采并行观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对2009年至2010年昔阳地震台体应变和测震数采并行观测记录到的地震震相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测震宽频带记录到的体应变地震波更为精确,震相清晰。建议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钻孔应变观测中使用测震宽频带数采提高采样率,以积累体应变地震波的准确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7.
尝试对敦化地震台YRY-4型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应变地震波持续时间进行研究,以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Ms≥7震级为参考震级,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考震级公式:MF-P=1.92+1.48 lg(F-P).通过验证,公式有意义,为现阶段应变地震波的应用找到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8.
Decomposition of seismic moment tensors for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nerally the decomposition of a seismic moment tensor is not unique. However, to favorably 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ertain seismic source, one must decompose a seismic moment tensor into parts according to assumptions about the properties of the seismic source. Different from natural earthquakes in which the shear dislocation component plays a predominant role in the source process, and the seismic moment tensor can be separated into an isotropic component, a double couple, and a compensated linear vector dipole (CLVD),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hav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in their source process, i.e., the explosion, the tensional spalling, and the tectonic strain release associated with the explosion. In such a situation the conventional moment tensor decomposition for earthquakes is not convenient to estimate the yield of the explosion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tectonic strain release. In this paper, an alternative decomposition scheme is proposed to deal with the moment tensor of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which might benefit the approach to study the tectonic strain release induced by underground nuclear detonations.  相似文献   

19.
The rapid release of strain energy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leading to seismic events or rock failures during the excavation of deep rock.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rain energy adjustment during blasting and mechanical excavation,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sured seismicity in the Jin-Ping Ⅱ Hydropower St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partition and induced seismicity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energy release rates.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art of the strain energy will be drastically released accompanied by violent crushing and fragmentation of rock under blast load,and this process will result in seismic events in addition to blasting vibration.The intensity of the seismicity induced by transient strain energy release highly depends on the unloading rate of in-situ stress.For mechanical excavation,the strain energy,which is mainly dissipated in the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releases smoothly,and almost no seismic events are produced in this gradual process.Field test reveals that the seismic energy transformed from the rock strain energy under high stress condition is roughly equal to that coming from explosive energy,and the two kinds of vibrations superimpose together to form the total blasting excavation-induced seismicity.In addition,the most intense seismicity is induced by the cut blasting delay; this delay contributes 50% of the total seismic energy released in a blast event.For mechanical excavation,the seismic energy of induced vibration(mainly the low intensity acoustic emission events or mechanical loading impacts),which accounts only for 1.5‰ of that caused by in-situ stress transient releasing,can be ignored in assessing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urrounding rock.  相似文献   

20.
基于钻孔应变地震波记录确定地震面波应变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发展的高采样率的钻孔应变仪可以记录到地震波造成的水平应变,是动态库仑应力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应变地震波确定地震震级,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课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0个应变台站四分量钻孔应变仪2020年1—3月记录的10 Hz采样应变地震波资料,共选出震级M≥4.0的浅源地震68个,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应变震级公式为Mε=lg E max+1.65 lg(Δ)+1.43.对于6.5级以下的地震,计算得到的应变震级ε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的震级M CENC基本一致:M CENC=1.03ε-0.23,但本研究中的两个7级地震,应变震级出现了震级饱和现象.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应变定震级是可行的,但对于两个7级地震的饱和现象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它们不但涉及震级确定,而且涉及远震动态库仑应力触发地震的研究.今后要对更多的大震钻孔应变波形记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