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张鹏飞教授近照我们热忱地庆贺我国著名沉积学家、煤田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和《古地理学报》编委张鹏飞教授八十华诞暨从事地质事业 5 6周年。张先生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学识渊博、成果丰硕。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诚和甘为人梯的高尚品德 ,深受大家敬佩。张鹏飞教授 1 92 1年 1 1月出生于河北安新县。 1 944年至 1 947年先后在西北工学院矿冶系、西北农学院及天津北洋大学地质学系学习 ,1 947年至 1 95 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 95 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 95 1年中国矿业学院成立之初 ,即来该校任教 ,…  相似文献   

2.
郑秀娟 《地质科学》2006,41(4):563-563,611
在中国石油大学资深教授、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著名沉积学家及古地理学家冯增昭先生执教55年暨80华诞之际,来自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长江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油气、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加了为庆贺此事而举行的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为庆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连俊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载暨八十华诞,在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下,于1993年4月22日至24日在京举行了庆祝会和《沉积地质学新进展》学术讨论会。旨在表彰叶连俊教授几十年来在沉积地质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通过学术研讨,推动我国沉积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庆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连俊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载暨八十华诞,在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下,于1993年4月22~24日在京举行了庆祝会和“沉积地质学新进展”学术讨论会。旨在表彰叶连俊教授几十年来在沉积地质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通过学术交流推动我国沉积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热忱地庆贺著名古生物学家、古地理学家、地质教育家和《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刘本培教授八十华诞暨从事地质教育事业60年!刘本培教授193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1950年3月以同等学力从上海同济大学附中考入清华大学地质地理系,1952年夏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从事地质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年曾受聘担任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  相似文献   

6.
为庆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连俊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载暨八十华诞,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下,于1993年4月22日至24日在京举行了庆祝会和“沉积地质学新进展”学术讨论会。旨在表彰叶连俊教授几十年来在沉积地质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通过学术研讨,推动我国沉积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地质矿产部、冶金部、石油天然气开发总公司、化学工业部、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7.
《古地理学报》2011,13(5):0-0
热忱地庆贺中国著名沉积学家、煤田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和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张鹏飞教授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事业66 周年。张鹏飞教授1921年10月出生于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年轻时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从而立志勤奋学习,为改变国家的面貌不懈努力。1944年至1947年6月他先后在西北工学院矿冶系、西北农学院及天津北洋大学地质学系学习,1947年8月至195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51年北京矿业学院成立之初他来校任教,后担任矿岩教研室主任,是学校地质系和煤田地质专业的奠基人之一。60年来,张鹏飞经历了中国矿业大学从天津到北京、北京到四川、四川到徐州、徐州到北京的曲折发展历程。虽经风雨沧桑,他仍矢志不渝,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62年,他被评为副教授,1985年被评为教授。1986年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鹏飞教授长期从事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为本科生开设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及沉积环境分析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沉积学原理、碳酸盐岩岩石学、砂岩岩石学、沉积环境研究方法等课程。他主编《沉积岩石学》、《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分析》等教材,还撰写《吐哈盆地含煤沉积与煤成油》、《华北晚古生代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和成矿机理研究》等专著。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还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任务,其科研成果曾获原煤炭部飞马奖及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张鹏飞教授还是《沉积学报》和《古地理学报》的编委,1979年被推荐为沉积学会第一届理事。张鹏飞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为此,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研究课题涵盖古今地质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研究生们一起承担广西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沉积相及聚煤模式、南方石炭纪沉积环境及聚煤模式、云贵川晚二叠世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以及西北吐哈盆地早中侏罗世成煤环境及沉积古地理研究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对这些地区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成煤模式及成煤古地理演化等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幕式聚煤作用”理论。他认为,煤层底板根土岩是基底暴露期间潮湿气候下的古土壤层,煤层是在基准面抬升过程中堆积而成的,煤层和根土岩之间的界面代表了一次间断面,可以作为层序地层学中的准层序界面;厚度较大、大区域分布的煤层,是主要聚煤作用幕期形成的,而厚度较小、局部分布的煤层,则是次要聚煤作用幕期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加强了对碳酸盐岩岩石学及沉积相方面的工作,出现了碳酸盐岩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高潮。陆表海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含煤岩系,引起了广大地质学者的重视。中国南方广西上二叠统合山组及贵州东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与长兴组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型含煤岩系。经过多年研究,张鹏飞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提出了包括台地总体变浅成煤、台内滩丘变浅成煤以及台地边缘浅滩变浅成煤等3种碳酸盐岩台地聚煤模式,并发现碳同位素在上二叠统的吴家坪阶与长兴阶的界线处的突然降低事件。此外,他还对湖南石炭系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最早大规模聚煤期湖南早石炭世煤层形成于障壁砂坝—潟湖—潮坪沉积体系,并对煤层形成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张鹏飞教授及其研究生对中国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南缘及吉黑海西褶皱系某些有代表性煤田进行了含煤岩系的沉积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性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在著名地质学家冯增昭教授主编的《中国沉积学》一书中,张鹏飞教授以滇东、黔西、淮南、黑龙江鹤岗、湘中及桂中等地区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含煤岩系为例,着重介绍了煤层和沉积体系,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河流、复合型三角洲平原、湖泊、障壁砂坝和碳酸盐岩台地,并探讨了不同沉积体系下的聚煤特征和含煤性。高岭岩(土)资源理论研究及其开发应用构成了近代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形成一个研究热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鹏飞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对中国煤系高岭岩物质组成及成矿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鲁西A层高岭岩、夹矸及底板型高岭岩、木节土型软质高岭土、淮南下石盒子组B层高岭岩等4种成因模式。研究认为,生物和有机质在高岭岩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严谨求实,追求卓越”是张鹏飞教授60多年来从事地质工作的体会,而“活到老,学到老”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退休以后,他仍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关心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他还继续对中国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的发展以及《古地理学报》的创建和发展辛勤工作并献计献策。几十年来,张鹏飞教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自己的肩膀托起一代代学子,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人梯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张鹏飞教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煤田地质科技人才,其中包括博士3 名、硕士18 名以及退休后协同年轻教师指导的许许多多博士和硕士。如今,张鹏飞教授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有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及博士生导师,他们在各自工作中取得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对张先生的最好回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先生是一本书,那最精彩的篇章一定写着“园丁”二字;如果先生是一卷画,那最壮美的一幅就是一支蜡烛,始终放射出燃烧自己和照亮别人的光辉。衷心祝愿张先生健康长寿,为中国沉积学、煤田地质学、古地理学以及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思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沉积盆地与能源资源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治学严谨、不畏艰辛、锲而不舍、不断开拓和创新。在盆地分析、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能源资源预测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为我国的煤、油气资源勘探和预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言传身教,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值此李思田教授80华诞暨从事地质事业60周年,特出版“盆地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向及新挑战”为主题的专辑,予以庆贺。  相似文献   

9.
《古地理学报》2006,8(4):486-486
在中国石油大学资深教授、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著名沉积学家及古地理学家冯增昭先生执教55年暨80华诞之际,来自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长江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油气、中国  相似文献   

10.
正李继亮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岩石圈演化重点实验室首届副主任。他在沉积学和大地构造学领域造诣很深,特别是在中国开创性地引入沉积大地构造学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并力行实践,成果斐然。他在浊流沉积、大陆板块构造、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领域均有建树,尤其对我国碰撞造山带及大地构造相等领域的学术贡献巨大。他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教书育人、造诣深厚。为庆贺他的八十诞辰以及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年,《岩石学报》出版本期  相似文献   

11.
祝贺施雅风院士八十华诞贺词摘登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贺信尊敬的施雅风先生:值此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成立40周年,同时庆贺您即将到来的八十华诞暨从事冰川学研究40周年之际,我们谨代表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并以我们本人的名...  相似文献   

12.
《古地理学报》2002,4(4):109-109
第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已在 2 0 0 2年 8月 2 1— 2 4日在甘肃省敦煌市青海油田召开 ,会后还有两天地质考察。会议开幕式由青海油田徐凤银副总地质师主持 ,青海油田黄立功总经理致欢迎词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杨遵仪教授致贺词 ,冯增昭教授致开幕词。会议闭幕式仍由徐凤银副总地质师主持 ,黄立功总经理讲话 ,杨遵仪、张鹏飞、杨式溥、何锡林和乔秀夫等老科学家对大会进行学术评议 ,刘焕杰教授宣读青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并由会议主席团成员及老科学家向获奖人员颁奖 ,最后冯增昭教授作大会总结报告。这次会议是我…  相似文献   

13.
第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 2 0 0 2年 8月 2 1至 2 4日在甘肃省敦煌市青海油田召开 ,会后有两天地质考察。会议开幕式由青海油田徐凤银副总地质师主持 ,青海油田黄立功总经理致欢迎词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杨遵仪教授致贺词 ,冯增昭教授致开幕词。会议闭幕式仍由徐凤银副总地质师主持 ,黄立功总经理讲话 ,杨遵仪、张鹏飞、杨式溥、何锡林和乔秀夫等老科学家对大会进行学术评议 ,刘焕杰教授宣读优秀青年论文获奖名单 ,并由会议主席团成员及老科学家向获奖人员颁奖 ,最后冯增昭教授作大会总结报告。这次会议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14.
10月14日,水工环地质老科协工作者联谊会暨陈梦熊院士90华诞庆贺会在北京召开。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及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水工环地质老科技工作者近百人到会祝贺。陈梦熊院士194  相似文献   

15.
<正>恩师孟祥化教授一生孜孜不倦研究沉积学和国家急需矿产油气资源,值此孟祥化教授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之际,我和当今国内外地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同道们决定在  相似文献   

16.
《探矿工程》2010,(5):55-55
本刊讯 “李世忠教授从事探矿工程事业60周年暨90华诞庆贺活动”5月1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17.
刘本培教授 70华诞暨执教 5 0周年庆祝会于2 0 0 2年 1 0月 1 9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召开。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校长殷鸿福院士出席了会议 ,对刘本培教授在 70高龄仍然活跃在地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表示赞赏 ;作为刘先生的老同事 ,对刘先生多年来时刻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地球科学学院和地史古生物教研室的领导从不同角度对刘本培教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以及对中国地质大学及地球科学学院的诸多贡献进行了详细介绍。刘先生的老同事、同学、弟子对刘先生从事地质事业 5 0周年以来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陈中强,男,1968年5月生于湖北大冶,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博士,曾任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副教授,目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地学研究计划IGCP⁃572和IGCP⁃630项目主席、国际三叠系地层分会主席、国际石炭系地层分会选举投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学会副秘书长、全国生物沉积学发展战略专家组组长,起草全国沉积学发展战略纲要白皮书(中、英文版)中生物沉积学章节,应邀参与2020年版《国际地质年代表》撰写工作。  相似文献   

19.
砥砺沧桑,春华秋实;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中国矿业大学已走过100年历程.一代代矿大人在矿业教育科研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在众多人群中。有一位和矿业大学共同成长的老教授,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矿业大学前身中国矿业学院组建之初就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奉献,无怨无悔,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我国著名沉积学家、煤田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鹏飞教授。他从事煤田地质事业60多年来,始终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科研作风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深受广大师生的称赞和敬佩。  相似文献   

20.
值此翟裕生院士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又逢他八十华诞之际,作为他的学生,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为<矿床地质>"祝贺翟裕生院士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论文专辑作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