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数据本构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前缘斜坡变形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阐明了数据本构分析预测对斜坡地质灾害的分析、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数据本构分析方法,以三峡库区东县黄土坡前缘斜坡变形成因问题为例,探讨数据要构分析方法对斜坡地质灾害成因的问题的分析意义,丰富了对该类问题研究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孙强  马平  李厚恩 《岩土力学》2008,29(2):397-402
采用B-K模型(Burridge-Knopoff)对斜坡进行了分析。B-K模型考虑了外部加载、滑带介质内部作用、滑体质量、坡面摩擦等影响斜坡稳定的4个主要因素。对模型进行了两种简化,第一种简化是取 的情况,忽略 的影响,对应的是滑面比较“软弱”的斜坡,是从斜坡系统的本构方程以及形变能的角度考察的;第二种简化是直接从力学与运动学的角度简化的,取 的情况,忽略 的影响,对应的是滑面比较“坚固”斜坡。由B-K模型的一些性质,例如,确定性浑沌、自组织等能够为理解斜坡演化和斜坡失稳预测问题提供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的数据本构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数据本构分析对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控制采,灌地下水的较佳方案,同时对各种影响因素作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锁固型斜坡失稳机理及其物理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性受潜在滑面上锁固段所控制的一类斜坡,称之为锁固型斜坡,其失稳机理较为直观明确,我们认为突破斜坡失稳预测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应从该类斜坡入手。本文总结了当前有关锁固型斜坡的分类研究,认为可将其分成两大体系;指出锁固型斜坡演化3阶段与锁固段变形破坏过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其演化过程之所以出现加速蠕滑阶段,是因为锁固段损伤累积至体积膨胀点后所致;发现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和残余强度点可视为锁固型斜坡演化进程中的两个特征灾变点,其分别对应着突发型和渐变型滑坡的发生;基于锁固段损伤本构模型和重正化群理论,导出了体积膨胀点、峰值强度点与残余强度点三者之间的量化力学联系,构建了锁固型斜坡失稳的物理预测模型;据此模型对盐池河山崩、新滩滑坡和Libby坝左坝肩楔形岩质滑坡的回溯性预测效果良好,并可合理解释其失稳机理;阐述了该模型的使用原则和配套技术方法,以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季冻区高等级公路路基场地取土,制成重塑土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而后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体进行三轴固结排水(CD)剪切试验,测得应力、应变数据。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遵循岩土本构变化规律,以岩土弹塑性力学为理论基础,在p-q空间,以椭圆方程拟合体变屈服面,以抛物线方程拟合剪切屈服面,采用塑性关联流动,得到考虑冻融循环条件下融土的弹塑性本构方程。通过编程计算后,对比计算与试验结果,证明该双屈服面本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估冻融循环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该本构模型对季冻区路基土体长期稳定性分析和工程预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斜坡地质灾害的空间预测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典型实例阐明斜坡地质灾害的空间预测是灾害防治工作的前提条件与成败关键。继而讨论了斜坡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的内涵与工作程序,以及与斜坡稳定性评价预测相关的斜坡破坏型式,斜坡结构类型,斜坡破坏的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问题。在斜坡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的定义中,笔者将预测时段仅限于工程年代之内,且前提是保持现有斜坡结构和环境条件,以及可预料的人类活动影响;预测程序是先进行斜坡稳定性预测,然后再对稳定性差或较差的坡段进行灾害危险性(度)预测。关于斜坡破坏型式的划分,一是从它的影响范围和量与质的关系看都需重视其单次规模;二是要与斜坡的成因结构类型相结合,才能对现场地质调查与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展示斜坡的成因结构类型对稳定性的控制意义,本文提供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和西部大开发中总结出来的碎屑岩和副变质岩斜坡的新类型系统,并对三类土质斜坡的典型结构特征和稳定性进行了简要比较。关于环境条件对斜坡稳定性影响的量化研究,笔者更看重多个非自体(非本坡段)天然模型观测和滑坡反算的成果。同时建议在全面准确的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确定性地质模型并应用基础学科的相关原理进行单要素的量化分析和单元分析,以便进一步揭示斜坡变形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8.
并行遗传算法对硅藻软岩本构关系的求解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并行遗传算法,基于不同条件下软岩三轴压缩实验的实验数据,对正常固结领域和超固结领域硅藻软岩的本构关系进行了拟合,建立了一种新的考虑时间效应的应力-应变-时间本构模型。预测结果分析表明,所建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硅藻软岩的本构关系,从而验证了该模型并行遗传算法解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介于岩石和土之间复杂软岩材料力学特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曹文贵  李鹏  程晔 《岩土力学》2005,26(Z2):175-178
把填石体作为粘弹性介质,提出采用三参数本构模型来描述填石体的蠕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与有限元分析,建立了填石体三参数本构模型参数确定的优化反演方法,结合某高填石路堤得实测工后沉降数据进行参数反演,并利用反演参数对类似断面进行工后沉降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填石路堤工后沉降计算方法能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参数便于求取,为寻求合理的路面铺筑时间和制定施工控制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平阳  夏才初  周舒威  周瑜  胡永生 《岩土力学》2015,36(12):3354-3359
循环加-卸载岩石本构模型是预测压气储能洞室长期稳定性的关键,但目前还没有适用的本构模型,因此,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岩石循环加载和卸载的本构模型。鉴于岩石在循环作用下损伤不断累积,将基于Weibull分布的岩石损伤软化模型进行拓展,并用内变量疲劳本构模型描述每个循环的初始模量和卸载模量的变化,进而得到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的岩石本构模型,然后将该模型与现有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该模型物理意义明确,涉及的参数较少,且便于拟合。提出的循环加-卸载下岩石本构模型对试验数据拟合效果较好,能较准确地反映循环荷载上、下限值对应的轴向应变,也能反映出循环内部变形模量衰减的趋势。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为循环加-卸载下岩石本构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将神经网络理论引入到斜坡变形预测领域,利用时序数据构造训练样本,在训练过程中引入遗忘因子和期望因子,形成相应的网络结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预测斜坡变形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地质材料模型、石膏模型、砂浆模型、进行了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试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得出初步的节理卸荷岩体的增量本构。针对其不足,从参数选择、物理意义等方面进一步进行修正得出一改进的增量本构关系,并在有限元分析程序ADINA中接入该本构关系,对清江隔河岩电站厂房高边坡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13.
袁文华 《岩土力学》2013,34(11):3091-3095
通过大量的人工冻结黏土蠕变试验研究,获得在高偏应力下人工冻结黏土具有显著的蠕变特性:当应力水平较低时,人工冻土发生黏弹性蠕变变性;当应力水平较高时,人工冻土发生黏塑性蠕变变性。因此,以西原模型为基础,增加一个黏弹性元件项和用抛物线屈服函数代替塑性屈服项,构建了高应力下抛物线型黏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改进的西原模型可以较好描述人工冻土剪切蠕变特性。基于小生境技术的遗传算法和人工冻土黏弹塑性模型有限元理论,在FEPG(有限元程序生成器)自动生成平台上研发了位移反分析程序。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深井冻结井筒开挖过程进行了位移反分析,获得了与试验相一致的冻土本构力学模型参数,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在6%以内,反演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冻结井筒开挖过程的位移反分析获得的人工冻土本构模型参数,能反映冻结壁施工过程和有效冻结范围内冻土本构参数平均值,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冻结壁应力场、位移场和稳定性预测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才华  张兵  王文武 《岩土力学》2014,35(12):3430-3436
从内能角度分析发生蠕变的机制,基于应变能理论,采用Perzyna黏塑性理论与西原正夫元件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种能描述衰减蠕变、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全过程的蠕变统一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应力状态对加速蠕变的影响,通过定义加速蠕变临界应变能密度值可以有效判断加速蠕变发生时刻,并在统一蠕变本构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采用Drucker-Prager(D-P)屈服准则结合相关联流动法则,用过屈服应力比反映加速阶段蠕变应变速率变化,建立了一个实用的能预测加速蠕变并能反映蠕变3阶段全过程的简化蠕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研究成果为岩石蠕变断裂过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模糊马尔科夫链状模型在斜坡稳定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灾害的突发特征和滑坡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得斜坡稳定状态预测成为岩土工程领域内的一个难点。模糊马尔科夫链状模型能够预测序列从某种模糊状态出发转移到其它状态的概率,非常适合斜坡工程的稳定状态预测。文章首先介绍了模糊马尔科夫链的概念、特点及该方法的原理、算法,之后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边坡稳定状态预测分析中。实际边坡滑动经过稳定状态、基本稳定状态、临界状态、失稳状态,应用模糊马尔科夫原理分析边坡稳定状态变化,进行斜坡变形-失稳过程预测预报。通过实例应用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为此,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对斜坡稳定状态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张革  曹玲  王成汤 《岩土力学》2022,(7):1969-1977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冰川、大型冰盖或较厚的冰层发生大规模滑动、崩塌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不断增加,研究多晶冰的变形特性并建立其本构模型对极地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已有的人造多晶冰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数据,发现人造多晶冰具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构建以等效塑性应变为变量的损伤变量,以摩尔-库仑准则为初始屈服函数,采用相适应流动法则,建立了能够反映多晶冰应变软化特征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利用不同围压、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数据对提出的本构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部分模型参数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将建立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写入FLAC3D软件中,利用单个单元的三轴压缩数值模拟对写入的本构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使用写入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圆柱状试样开展三轴压缩数值模拟,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以期为冰川稳定性分析以及冰川多场耦合研究提供理论及数值基础。  相似文献   

17.
区域斜坡不稳定空间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建锋 《地球科学》1999,24(1):105-110
将场地斜坡稳定随机模拟分析结果与区域斜坡空间不稳定性预测结合起来,基于层次分析建立了区域斜坡空间破坏概率的多层模糊稳定分析方法,实现了场地斜坡稳定非确定性模型评价结果与区域稳定性研究相结合,借助这一关系模型可以实现空间点评价向空间面评价的过渡.以川南经济开发区区域斜坡空间破坏概率预测为例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区域斜坡不稳定性评价中的定量化困难,物理意义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8.
张凌凯  王睿  张建民  唐新军 《岩土力学》2019,40(7):2547-2554
为合理反映颗粒破碎对堆石料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堆石料在压缩和剪切作用下的颗粒破碎特性规律。通过引入压缩破碎和剪切破碎的相关参数,借鉴已有本构模型的合理定义,吸收临界状态理论和边界面理论的优点,发展了考虑颗粒破碎和状态相关的堆石料静动力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并阐述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模型不仅能够反映堆石料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低压剪胀、高压剪缩、应变软化和硬化等特性,还能够反映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的滞回特性和残余变形的累积效应。最后为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分别对堆石料的静力三轴和循环三轴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所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颗粒破碎对堆石料静动力变形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江河谷旬阳段区域滑坡规律及斜坡不稳定性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斜坡工程地质测绘和实验室分析,文中讨论了研究地段区域滑坡规律。引入信息量及二态变量回归分析建立了斜坡不稳定性两种预测模型。文章重点论证和提出了影响因素筛选、多边形网格单元划分的原则及预测精度评价的原理方法。编制了斜坡不稳定性分区图,检验表明其预测精度高;两预测分区图对比表明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孙德安  陈振新 《岩土力学》2012,33(Z2):16-021
目前大多数非饱和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用非饱和击实土的试验结果进行验证,但现场其他类型的土,如沉积土经常有在非饱和状态下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现有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模型是否适用于沉积土一类的现场土是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非饱和上海第③层土的吸力控制排水排气三轴剪切试验,使用文中提出的能统一考虑非饱和土水力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预测上述三轴试验结果,并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建立的本构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非饱和上海软土的水力和力学性质,说明该模型不仅可以适用击实土的预测,还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其他类型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质的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