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大王具足虫,又名巨型深海大虱、巨型等足虫,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等足目漂水虱科动物。一般认为大王具足虫大量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里。成年大王具足虫的体长可达19~37厘米,这样巨大的体型在深海动物中是很难得的。大王具足虫有7对关节肢,  相似文献   

2.
正巨型乌贼,又称大王乌贼、首席乌贼、霸王乌贼,为世界上存活的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是软体动物头足类乌贼目中最大的一类。最初,科学界并不太清楚巨型乌贼是否属于软体动物门。如果是这样,那么鼻涕虫、蜗牛、贝壳就要算作是巨型乌贼的近亲了。只是与这3门亲戚不同的是,乌贼是海洋生物,有一个由3颗心脏组成的循环系统和一个进化得很好的大脑,所以它被归入软体动物门下的头足纲,在这一纲里还有墨鱼、章鱼、鹦鹉海螺等。  相似文献   

3.
中蚓虫是小头虫科较为常见的属,中国海区的样品过去常被鉴定为加洲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 Hartman。本研究中,来自东南沿海四个不同海区的118条中蚓虫样品被鉴定为一个新的种类,在此给出具体描述。这个新种具有如下特征:(1)第1至9刚节表皮双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中间位置,而后的刚节多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后半部;(2)后腹区具有疣足突起;(3)前4个胸刚节仅具双羽型翅毛状刚毛,其它体节仅具巾钩刚毛;(4)胸区巾钩刚毛的柄长且直,巾长为宽的3至5倍;(5)腹区巾钩刚毛不同于胸区,较短且具收缩部;(6)甲基绿染色模式独特。这个研究表明了中国海区的中蚓虫可能被误鉴定为加洲中蚓虫,而这个新种M.chinensis sp.nov.在东南沿海广为分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艾裂虫亚科(多毛纲:裂虫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瑞平  吴宝铃 《海洋学报》1981,3(4):617-628
多毛纲的裂虫科Syllidae和沙蚕科Nereidae、海女虫科Hesionidae、白毛虫科Pilargiidae等同属于沙蚕型多毛类动物.它们与叶须虫科Phyllodocidae又有极近的亲缘关系.艾裂虫亚科是裂虫科中疣足具背、腹须,两触角至少一半以上愈合,体长多在2-5毫米的底栖动物.它们多栖于潮间带岩石海岸的海藻根部、牡蛎空壳下或砾岩石表面沉积的泥沙中.据报导,在深海底亦有分布.艾裂虫亚科的生殖除裂配生殖schizogamy(或称婚前现象)外,还具抱卵生殖gestation.  相似文献   

5.
异纽类纵沟纽虫科一新属新种——中华枝吻纽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左芬  曾棻 《海洋与湖沼》1985,16(4):323-336
在我国湛江市海滨发现了一种具分枝吻的纽虫,经研究认为它是异纽目(Heteronemertea)纵沟纽虫科(Lineidae)的一新属和新种,命名为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这种纽虫的吻由一条较长的主枝和13条互生在主枝两侧的初级分枝构成;每一初级分枝按不规则二叉式连续分枝,形成2—4个末端分枝,整个吻共有52个末端分枝。背神经纤维髓在脑中部分为两枝;腹神经纤维髓内侧有一对巨型神经索细胞。本文还将这种纽虫与其他4种分枝吻纽虫在形态学上做了系统比较,并按其分类依据编出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继“鹰”号油轮之后,有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渡鸟”号巨型双壳安全型油轮已进入航线营运。 “鹰”号和“渡鸟”号均为美孚石油公司的两艘双壳安全型巨型油轮,后者可满载原油220万桶。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内海新发现了一种具分枝吻的纽虫——疣多枝吻纽虫(Polydendrorhynchus papillaris)。这种新发现的纽虫在分枝吻的形式上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的种类相似,但在吻的组织结构上和神经系统上则完全不同。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吻主枝的基部仅有一层纵肌;吻主枝基部以上的部分则有三层肌肉,吻主枝的环肌层没有肌肉交叉,却有一肌肉质疣状突起(muscle papilla)。脑的腹神经纤维髓周围有2对巨型神经索细胞。本文主要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的特点以及构成新属和新种的分类依据,并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与已报道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做了系统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栖息在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附近淡水鱼苗培育池中的介甲目蚌壳虫科蚌壳虫属的一个新种—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Hu,1987 sp.nov.该新种是蚌壳虫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列表比较了本新种与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新种壳周缘具短毛;第1触角有感觉乳突15个(雄)及19个(雌);第2触角内、外胶有15—16节;雄性有19个体节具背棘刺,雌性则有17个体节;雄虫执握肢第4内叶内缘中部凹陷较浅,无突起;雌虫携卵肢鳃叶呈小椭圆形;雄虫尾节背缘生小齿29个,雌虫则有32个;雄虫尾爪具羽状刚毛17条,小齿38个,而雌虫则分别有9条及94个,尾爪背面中部有1个长棘。附新种与近似种的形态图20幅。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科技短消息     
巨型鱿鱼:酸海中艰难行进全球气候变化使海水变暖、变酸。对于巨型鱿鱼而言,今后海水可能和糖浆差不多,在里面游泳将变得相当艰难。巨型鱿鱼体积庞大,胃口也十分惊人,可吞食鱼群。但是,一项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使它们的行动变得迟缓,使它们的角色从"猎人"沦为"猎物"。研究者人工模拟了2100年的海洋环境并让巨型鱿鱼生活在其中,结果发现:巨型鱿鱼的代谢水平降低了1/3,而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几乎下降了一半。更糟糕的是,在酸性环境中,巨型鱿鱼因血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行动变得迟缓,更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同时,其自身的捕食能力也会下降。  相似文献   

10.
高燕  张涛  杨红生  张晓芳 《海洋科学》2011,35(10):103-109
应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凿贝女虫(Polydora ciliata)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以期为多毛类分类学积累更多资料。结果显示凿贝才女虫背刚毛、腹刚毛和疣足上的刚毛围绕身体形成一个刚毛环;第五刚节刚毛变形,形成爪状结构。体表有大量腺细胞。身体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表皮、肌肉层、消化系统组成。肌肉层发达,每一体节具...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收藏的标本对明管虫属开展了分类学研究,共发现两种明管虫:Hyalinoecia tubicola (Müller,1776)(明管虫)和H.papillata Imajima,1999(乳突明管虫)。二者均采集于南海北部海域沙质基底,Hyalinoecia tubicola广泛分布于广东省沿岸海域向南至西沙群岛,H.papillata则首次报道于中国南海,其区别于H.tubicola在于第一疣足具伸长舌状、两侧边缘具有乳突的前刚叶( vs.耳状前刚叶、边缘光滑)。本文详细提供了二者的形态学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南海新发现了一种具分技吻的纽虫——疣多技吻纽虫(Polydendrorhynchus papillaris).这种新发现的纽虫在分枝吻的形式上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s)的种类相似,但在吻的组织结构上和神经系统上则完全不同。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吻主枝的基部仅有一层纵肌,吻主枝基部以上的部分则有三层肌肉,吻主枝的环肌层没有肌肉交叉,却有一肌肉质疣状突起(muscle papilla)。脑的腹神经纤维髓周围有2对巨型神经索细胞。本文主要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的特点以及构成新属和新种的分类依据,并将这种新发现的分枝吻纽虫与已报道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做了系统比较.  相似文献   

13.
应山东海洋学院邀请,比利时肯特大学卤虫研究中心孛柯劳斯教授已于日前抵青到海洋学院讲学。孛柯劳斯教授是世界卤虫研究的权威人士。此次来华讲学的主要内容是: 1.世界卤虫研究和养殖概况; 2.海洋养殖中卤虫的应用; 3.卤虫综合利用展望;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苏北浅滩邻近海域的调查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棘皮动物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群落中优势种以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和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贡献率最高。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73.57个/m2,平均生物量为44.50 g/m2。自苏北浅滩向外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1)滩栖阳遂足群落;2)不倒翁虫-梳鳃虫群落;3)稚齿虫-背蚓虫-樱蛤-织纹螺群落。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沉积物类型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导致苏北浅滩站位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悬浮物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92年4~5月于南极冰层下动物区系考察中(Polarstern号,航次ANT,×/3)对内栖于海胆消化道内的3种纤毛虫新种做了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此三种分别隶属于寡膜纲和多膜纲内的三个属,包括一新属──拟内盘虫属。该新属特征为:体左右高度测扁,具拟尾丝虫状的口器结构及腹侧“缩短”的体动基列。新种南极裂核虫与其同属内已知种相比具有数目更多、密集排列的体动基列,右置的胞肛及不同的虫体外形。另一新种海胆旋游虫则具有十分独特的体纤毛图式:开放式的赤道动基列在尾端分成两部分(GK,PK1)。  相似文献   

16.
有壳肉足虫是由壳体包裹细胞质的单细胞原生动物,由于它种类多、对雨养泥炭沼泽水文变化反应敏感且其壳体易于保存,成为一种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定量重建的代用指标。主要阐述了现代雨养泥炭沼泽有壳肉足虫-环境变量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和具体步骤,及该指标在古水文及古气候重建上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在以欧美为主的地区进行的许多研究发现,利用有壳肉足虫恢复的地下水位记录不仅与其他BSW指标(如植物大化石和腐殖化度)记录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它与其他陆地古气候指标、冰心指标、海洋指标及太阳辐射指标等都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充分证实了有壳肉足虫是一种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的有效代用指标,其重建的地下水位记录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古气候的变化。然而截至目前,有壳肉足虫分类学研究、现代生态模拟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仍是其应用研究的阻碍,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壳肉足虫在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及古气候重建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在该领域尚未开展研究,存在较好的研究潜力,而且其成果可以对我国泥炭地的生态管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海原环虫的研究Ⅱ——好转虫科和原须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转虫科是典型的小型底栖生物,体长在1毫米以下。主要特征是无头触手和疣足,刚毛退化或无,体腹面具有一条纵走的腹纤毛带。好转虫科有3个属,我们在青岛潮间带采到了好转虫属Dinophilus的圆毛好转虫D.gyrociliatus O.Schmidt。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虎红染色和传统形态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孟加拉湾中部0~2600m水深放射虫类群(多囊虫、等辐骨虫、列足虫和稀孔虫)的垂向变化特征。多囊虫可生活于全水深,丰度最高值在叶绿素最大值层,表明大部分多囊虫偏好光线充足和营养丰富的水体环境;在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影响的中深层水体(200~1000m)中,多囊虫活体群和残骸群的丰度变化平稳,反映出其偏好高盐环境(>34.5‰); 1000~2000m水层中活体群未增加,但其残骸群的丰度明显升高,推测取样期间1000~2000m水深处可能存在横向搬运现象。等辐骨虫活体丰度最高值出现在50~100m, 100~200m深度急剧下降,在200~2600m水深则几乎缺失; 0~200m残骸体数量极低,表明等辐骨虫偏好光线充足、营养丰富的环境,其在约100m深发生大量溶解。印度棒矛虫(新种)(Sticholonche indicum sp. nov.)被描记,其形态不同于其他棒矛虫种,具有明显更长的船桨状轴足,其活体峰值位于200~300m,偏好中等温度、高盐的环境,且不受低含氧量的限制。稀孔虫主要生活于50m以深,高峰值出现在200~300m,...  相似文献   

19.
锥头虫科环虫,虫体多细长,口前叶圆锥形、球形或平截形。围口节1-2节,皆无附肢和刚毛。吻可外翻但无附属器官。疣足双叶型,鳃有或无。刚毛简单型:毛状、钩状、叉状或矛状等。躯干部分为两部:扁平、疣足侧生的胸部和圆柱状,疣足背生的腹部,这是锥头虫类区别于其他多毛环虫的重要形态特征。 除口前叶圆钝或平截的居虫属Naineris 栖于岩岸海藻丛中外,锥头虫多建造临时性的栖管,穴居于泥沙滩。 目前,锥头虫计有两亚科14属130余种(Hartman, 1959; Fauchald, 1977)。在黄海、东海我们只记录到锥头虫亚科的种类。 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进行整理的,共报道5属14种,其中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虫裂虫科、海女虫科、白毛虫科、仙女虫科和矶沙蚕科的报告,共计27种。本文与以前发表的三篇黄海多毛类环虫的报告,共记述了黄海多毛纲游走亚纲93种,以前学者所记载产于黄海的游走亚纲环虫仅有3种我们没有采到,截止目前为止黄海多毛纲游走亚纲的环虫已经发现有96种。本文所报告的5科中仅有1个新种——白毛钩裂虫 Ancistrosyllis pilargiformis sp. Nov.,在黄海首次发现的有17种,此外在潮间带呈最大聚集型的种有艳丽裂虫 Syllis decorus(Annenkova),岩虫 Marphysa sanguinea(Montagu),巢沙蚕 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 Chiaje和躁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impatiens Claparede。 这5个科的种的组成是南方成分占主要地位,为数较多。属于热带的种有狭叶健足虫 Podarke angustifrons(Grube),小瘤犹帝虫 Eurythoe parvecarunculata Horst,含糊拟犹帝虫 Pseudeurythoe ambigua(Monro),岩虫 Marphysa sanguinea(Montagu),巢沙蚕 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 Chiaje,异足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heteropoda Marenzeller,柔弱索沙蚕 Lumbr. debilis Grube,丝线沙蚕 Drilonereis filum(Claparede)和花索沙蚕 Arabella iricolor(Montagu)。北太平洋两岸种有异足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heteropoda Marenzeller,双唇索沙蚕 Lumbr. cruzensis(Hartman),圆头索沙蚕 Lumbr. inflata(Moore)和念珠窦维沙蚕 Dorvillea moniloceras(Moore)。与日本海大陆沿岸相同的种有17种,占总数的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