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梅汛期影响江苏两次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梅汛期江苏省6月17-18日和7月11-13日2次典型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不同类型大暴雨的影响系统不同、动力热力机制不同:“617”过程为江淮切变线大暴雨,切变线南侧的强劲西南低空急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低层强冷空气活动触发了强暴雨;“711”过程为热带低压倒槽大暴雨,中低层弱冷空气垂直叠加在倒槽东侧偏南低空急流携带的海上暖湿空气上,构成了产生暴雨并持续的不稳定条件.垂直螺旋度上负下正的配置及非地转垂直环流上升支为两次暴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机制.暴雨发生在能量锋区南侧、湿位涡正压项零等值线靠近负值区一侧.位势不稳定度由强变弱,能量开始释放,预示暴雨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8年5月3日发生在驻马店市正阳县的大暴雨过程中的环流形势、稳定度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分析发现:驻马店地区K指数=38 ℃、SI=-2.0 ℃、Δθse=3.8 ℃,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不稳定能量;500 hPa低槽和700、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入侵,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了大暴雨.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可确定雨区及其移动方向;利用径向速度资料,可确定辐合带;利用风廓线资料,可确定温度平流、垂直风切变及冷空气入侵.  相似文献   

3.
"93.8"鲁西南大暴雨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针对中尺度地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重要性,对REM先后进行水平、垂直分辨率的提高,并运用常规报文资料获得初始场,采用包络地形等方法获得模式所需的地形资料,对1993年8月4 ̄5日的大暴雨个例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仅提高REM的水平分辨率,对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多报出了几个大暴雨中心。而模式水平及垂直分辨率均提高后(下称C模式),其降水场、形势场的预报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虚假降水中心消失,  相似文献   

4.
沙澧河流域两场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5日和14日沙澧河流域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影响系统下产生的大暴雨过程其动力机制有所差异.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两次过程700h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变化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出现在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移动的前方,对流域大暴雨的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日呈现中低层正、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动力条件更有利于大暴雨的发生.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5日中低层既存在对流不稳定,又存在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对流和倾斜对流发生,造成流域大暴雨.14日中低层大气处于对流稳定状态,但边界层和中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同时中层还存在较强的对称不稳定,垂直涡度得到较大增长,导致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水汽的垂直输送,有利于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5.
鲁东南地区"2004.07"大暴雨中尺度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田文  吴君  朱时良 《气象科学》2007,27(Z1):77-84
对2004年7月16、17日出现在临沂市的大暴雨过程的进行中尺度分析,应用 MM5v3.6 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用美国 NCEP 再分析资料作初始场,采用双向三重嵌套模式,进行高分辨的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这次大暴雨的天气尺度背景和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和发展的结构及演变,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合为暴雨过程提供环境条件,大暴雨出现在高空西风急流轴线出口区与低空西南风急流轴向出口区北侧之间;数值模拟看出在强降水产生时,雨区上空存在较强的中-β尺度系统,该系统有强而窄的垂直上升运动、上下垂直的辐散辐合结构,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在对流层低层还存在对称性不稳定.低空急流提供充沛的水汽,并通过强而窄的上升运动向高层输送.  相似文献   

6.
"北冕"和"黑格比"台风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种物理量综合诊断分析方法,对路径相似的强热带风暴"北冕"和强台风"黑格比"在西进途中进行水汽来源、不稳定层结的维持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台风及其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发生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北冕"和"黑格比"路径相似,两次台风大暴雨落区比较一致,而它们减弱后台风低压环流仍对桂西南造成强降水,低空急流的存在是台风低压环流维持并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文献[1]的继续。文中对四川盆地各类大暴雨的对流层中、低层的温湿场和层结稳定度场进行了合成分析,得出了各类大暴雨的温湿场和层结稳定度场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差异。为四川盆地大范围强暴雨的预报提供了一些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海棠"、"凤凰"、"诺瑞斯"3个路径和强度相似、登陆地点相近、登陆后移动方向也相同,但在浙中南地区产生的降水强度有明显差异.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3个台风的流场、物理量场以及湿位涡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浙中南受这类台风影响时的雨强预报诊断思路.分析表明,低空急流、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大暴雨的降水强度密切相关;湿位涡在中低层mpvt<0,mpv2>0的分布特征对台风大暴雨的发生和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由于台风暴雨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大暴雨过程不一定都满足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所推得的这一强降水的判据,如具备其他有利条件,仍有发生大暴雨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05.9.20"陕西中部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天气图、自动站加密雨量、FY-2C卫星、西安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陕西2005-09-20大暴雨(下称"9.20大暴雨")天气成因及中尺度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地面冷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在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配置下,生命史为8 h以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导致大暴雨的产生,强散度柱与强涡度柱互相耦合提供了MCS强烈发展的动力机制;大暴雨出现地点与地面 "Ω"型中尺度能量场、中尺度切变线密切相关;雷达图上,回波强度≥40 dbz对应强降水,回波强度和强回波发展高度与地面降水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吴巨祥 《贵州气象》1994,18(1):43-45
本文探讨了重力波发展的条件与判据,对垂直风切变与重力波发展进行研讨。并对静力稳定度参数,布伦特──维赛拉频率与对流发展从数量上进行研究。为探讨重力波与黔南夏季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关系,本文对930706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重力波的发展进行分析。并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高维英  李明  侯建忠 《气象科技》2012,40(5):814-8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16-19日台风远距离影响下的川陕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对流涡度矢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θε区位于西南涡偏南侧暖湿气流端,大暴雨区即位于此处;大暴雨中心等θε线随高度近于垂直分布,θε高值区呈“漏斗”状结构,从低层到对流层顶均为90%的相对湿度.东北—西南向的倾斜高空急流加强了急流入口区右侧的高层辐散,造成大暴雨区强而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强降水中心低层为东南风,中层为西南风,高层为西北风,对流不稳定性很大;西风分量u在中层垂直切变较大,南风分量v在中高层垂直切变较大.大暴雨出现在对流涡度矢量(CVV)垂直分量和气柱云水量二者大值重合区.  相似文献   

12.
2008—07—21贵州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2008-07-21-23贵州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对流性大暴雨是由副高、副高西侧的低槽系统、西南低涡的共同影响产生的;降水发生前后我省处于高能区,大气处于强烈的对流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热带气旋"黄蜂"动热力特征演变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中国登陆台风试验"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成功模拟了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的过程,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分析了热带气旋(TC)各阶段的动、热力特征,包括对流加热特性、温湿结构、稳定度、涡散度、垂直运动、垂直环流、水平环流等基本动、热力因子的时空结构特征,揭示了该热带气旋的大量结构特点,如对流加热的强盛和非对称性、强热带风暴的无眼结构、低层的东暖西冷结构、涡度的准圆形对称结构、东/西侧环流正/斜压性的差异、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准周期振荡等等.这些结构特征的揭示对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认识南海热带气旋的特点和演变机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诊断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16年9月13—16日"莫兰蒂"台风在登陆福建南部北上后给浙江沿海地区带来的局地大暴雨天气,发现这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在台风移动路径右侧,对流层低层强盛的东南气流促进了台风登陆减弱后其东北侧外螺旋雨带局地发展,导致这一区域对流发展旺盛,在浙江引发大暴雨天气。控制试验表明"莫兰蒂"东侧显著的东南到偏南气流导致外螺旋雨带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在"莫兰蒂"东北侧存在小尺度的对流耦合系统,小尺度雨带在涡度场和垂直运动场上正、负涡度中心和上升、下降运动交替分布的中小尺度波列结构明显,强降水就发生在此处。台风东侧显著的东南到偏南气流与"莫兰蒂"东南侧的"马勒卡"台风以及10~20 d的带通滤波场上台湾岛附近的气旋性涡旋密切相关。敏感性试验表明"马勒卡"台风和准双周振荡都对"莫兰蒂"路径有很重要的西北行引导作用,进而影响东南气流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  相似文献   

15.
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本地暴雨预报模式套用、能量场及雷达回波等多方面分析了绵阳市"8.8~8.9"大暴雨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成因.为绵阳市北部地区突发性大暴雨的短期短时预报总结了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16.
热带风暴"苏迪罗"移动路径及影响海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5号热带风暴的移动路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表明:热带辐合带南侧低空急流维持,海南岛上空的辐合中心和强涡度中心,促成了强的垂直上升运动;深厚的湿度层,水汽输送充足,是持续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5月17日白天到夜间,顺德市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北窖下午5时左右,杏坛在午夜时分出现了龙卷风,全市10个镇区除了顺德港降雨22.2mm外,其余各镇区均下了暴雨到大暴雨,其中24小时(17日08时~18日08时)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均安,达201.2mm.降水集中在凌晨4~5时,最大降雨强度出现在勒流,1小时降雨量达102.6mm,创历史最大记录.这次强对流天气,由于出现龙卷风和大范围大暴雨,给我市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超200万元.顺德"5.18"大暴雨是该日华南大范围暴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出现有着大范围环流背景,也有中小尺度特征.现分别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河北省沧州秋季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淑云  寿绍文  刘艳钗 《气象》2005,31(4):69-72
通过对2003年10月10日夜间发生在沧州的秋季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触发机制、稳定度以及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前后大气层结一直稳定,属于稳定型降水;能量积聚小于夏季,但是高低空急流较强,所配合物理量不小于夏季,暴雨出现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垂直运动上升区,表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很好的水汽及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对2002年6月28日宜春市的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并探讨了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热力条件在这次大暴雨中的作用,总结出这类大暴雨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5次暖切大暴雨过程进行合成分析,建立了我省暖切大暴雨的概念模式,并指出我省暴雨中心位于低空急流头部偏右侧、低层辐合区和高层200hPa辐散区的叠加部位。同时,对稳定度等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