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动力与生态耦合的赤潮藻类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岸海域赤潮藻类生长及分布的特点,将简化了的赤潮藻类模型与水动力学中的对流扩散方程相耦合,建立了一个水动力与生态耦合的赤潮藻类生长的深度模型。模型中用一个积分形式的指数函数模拟了藻类生长过程,用一个一阶线性函数近似模拟了藻类的死亡过程,用藻类浓度的一阶导数项模拟藻类的输运过程,用浓度的二阶导数模拟了藻类的扩散过程,并用高精度的三阶迎风格式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正确的反映藻类的生长特点,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大约在五六千年以前,生活在我国沿海的贝丘人就已与神秘的大海打交道了。当时一些贝丘人已具有相当的潜水本领,能下潜至水下几米甚至更深处采集岩礁缝隙中的鲍鱼。在我国古代,潜水就已成为一种职业,干这一行的人被称为“没人”。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圣地亚哥的一个实验室里,几乎所有的试管都装满了绿色的藻类,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可以避免池塘藻类生长产生的浮渣。试管里装着不同种类的藻类,它们之间进行着生长竞赛,这种竞赛是一种快速生长的进化,其目的是要产生一种"超级藻类",这种超级藻类能高效地将太阳光能和二氧化碳转变为脂类或者油类,然后这些脂类或者油类经过提炼和加工,最终形成汽油或燃料。  相似文献   

4.
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10多口钻井的孢粉、藻类资料,在以往较少见到化石的晚更新世晚期的硬粘土沉积中找到了能明确指示古环境的孢粉、藻类化石,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孢粉组合,一种是以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占优势的孢粉组合,另一种是以陆生植物Pinus-Cupressaceae-Picea-Abies-Quercus(deciduous)-Gramineae占优势的孢粉组合,证实了该层硬粘土形成期间曾经历滞水和水退的环境交替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海鸟海鸟是一种能够适应海洋气候环境的鸟类,而无论于生活习惯、处事态度、生理运行等皆与其他鸟类大为不同。不同的海鸟有不同的获得食物的方式。企鹅、鸬鹚和海雀等海鸟特别善于潜水,它们的潜水深度可达10~15米,帝企鹅甚至可潜入265米深处,并在水下停留18分钟之久,堪称是海鸟中的潜水冠军。潜水类海鸟的腿经常位于体后,羽毛的防水性很强,蹼发达,不善  相似文献   

6.
封闭环境中赤潮发生过程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有连续注入营养基的培养室内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模式,提出一种描述在封闭环境中赤潮发生过程的藻类生长的营养动力模型。对4种不同形式的营养增长函数,讨论了营养物质增长速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7.
4种单胞藻同化速率与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0,9(3):287-290
本文采用~(14)C示踪法,实验研究了温度对小球藻、牟氏角毛藻、聚生角毛藻和钙质角毛藻同化速率的影响,发现这4种藻类的同化速率随温度呈非线性函数变化,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藻类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和适应,以及这4种藻类光合过程的平均活化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8年4月至6月和1999年3月至6月对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的水环境监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各环境因子对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与远距角毛藻Chaetoceros dis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铁分别对细弱海链藻水华、远距角毛藻水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采用单纯形法建立了藻类生物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多无非线Cobb-Douglass方程,对2种藻类水发生状态的模拟结果准确分别为77.8%和100%。  相似文献   

9.
基于有连续注入营养基的培养室内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模式,提出一种描述在封闭环境中赤潮发生过程的藻类生长的营养动力学模型。对4种不同形式的营养增长函数,讨论了营养物质增长速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效果。利用微分方程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一次赤潮发生过程4个阶段的数学模拟问题,并给出具体划分4个阶段的数值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选取海洋中具有代表性的中肋骨条藻和赫氏圆石藻,考察它们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的变化情况,探究藻类生命活动对海水中LMWOAs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均能向培养液释放乳酸、乙酸和甲酸,且灭菌生长条件下更有利于中肋骨条藻和赫氏圆石藻培养液中LMWOAs的积累。中肋骨条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积累乳酸和乙酸,而赫氏圆石藻在生长过程能够积累乙酸和甲酸。两种藻的细胞密度与培养液中pH值均和培养液总LMWOAs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这两种藻均能向海水释放LMWOAs,是海水LMWOAs的来源。在指数生长阶段,这两种藻释放的LMWOAs在海水中的积累对海水pH值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着饱和潜水技术的问世,海底居住室应运而生。它为人类在海底生活提供了一个舒适而幽雅的人工环境,成为潜水员和海洋科学家在海底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被人们称为潜水员的水下基地。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居住室“海中人”号于1962年9月6日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附近海域60米深处试验成功,一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26小时。9月14日,法国的“大陆架1”号海底居住室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2018–2019年粤西阳江沿岸流海域多站点周年观测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发现2019年春季和夏季阳江沿岸流海域存在激流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2019年5月5日凌晨6时,观测站点2 m水深处流速达到164.7 cm/s,9 m水深处流速达到127.6 cm/s。2019年8月1日凌晨4时至5时,阳江沙扒海域2 m水深处流速达到161.8 cm/s,9 m水深处流速达到156.6 cm/s。(2)粤西沿岸流阳江20~30 m水深海域春夏季突发性强流具有典型的激流特征。激流在涨急时刻发生在海洋表层,持续2~4 h。(3)在西南风与东北风转换期间,粤西沿岸海域容易形成海水幅聚带,近岸海域海平面上升,外海海域海平面下降,强劲的自岸向外水平压强梯度力导致近岸海水加强向西运动,从而产生激流。  相似文献   

13.
渤海赤潮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基于渤海典型赤潮藻类——中肋骨条藻 ,考虑浮游动物的捕食、光照及营养物质的作用 ,建立了渤海湾的浮游动物—藻类—营养物质三者的动力学模型。运用现代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着重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及分岔行为。研究了多个参数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发现某些参数对藻类的生长影响不大 ,而某些参数则会致使藻类模型出现分岔乃至混沌行为 ,并给出了这些参数的阀值 ,这与赤潮的形成 (爆发性增殖 )密切相关 ;并根据渤海湾的赤潮数据进行了有效的数值模拟 ,所得结果对于研究赤潮的形成机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松嫩平原之上广泛发育湖泊,导致其生长的藻类群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现代湖泊藻类群落结构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是研究藻类群落与不同类型湖泊之间关系的重点。对松嫩平原西侧地区的察尔森水库、尼尔基水库、中内泡藻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水体金属离子含量、矿化度、pH值、温度等理化性质的测试结果发现:察尔森水库的藻类群落特征为硅藻——蓝藻、绿藻型,其中硅藻含量占比较大,尼尔基水库藻类群落结构特征为硅藻——蓝藻、绿藻型,其蓝藻和绿藻含量占比较察尔森水库上升,中内泡藻类群落特征为蓝藻、绿藻——硅藻型;平原湖泊蓝藻生长旺盛而硅藻生长受抑制,山地湖泊硅藻生长旺盛而蓝藻生长受抑制;矿化度高的湖泊蓝藻生长旺盛;水体中金属离子锶含量较高的湖泊,蓝藻生长相对旺盛,硅藻生长受到抑制;水体中金属离子铜和钡含量较高的湖泊可以促进绿藻的生长。这可能与湖泊的地理特征和水体特征不同,导致藻类植物生长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2015年,有239头海狮呈尸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元凶是海洋中的一种单细胞藻类,大小只有人类头发丝直径的1/10.这种微小的藻类却有一个比较长的名字:皮毒素-菱形藻,该藻类本身并没有毒性,但是,就像一大群蚂蚁聚积在一起,就可能会毁掉你在郊外毯子上的野餐一样,当成千上万个“皮毒素-菱形藻”迅速生长,并聚积一海洋的一个地方的时候,它们就会毒害海豹、水獭、海豚、鲸鱼,甚至人类。科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有毒藻类暴发式生长”。  相似文献   

16.
绿潮通常由石莼属(Ulva)藻类形成,可对沿岸工业、旅游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核电站冷却水取水安全。河口和富营养化的沿海地区是易发生绿潮的区域,钦州湾呈富营养化态势。为了解钦州湾大型海藻对防城港核电站冷却水取水安全的影响,文章调查评估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退潮期间钦州湾西侧潮间带的大型绿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钦州湾冬、春季有绿潮发生,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持续时间约3个月,其中1月生物量最高,3月逐渐消失;绿潮持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海水温度,绿潮发生月份与低纬度的厦门等地相近,而与中高纬度地区差异较大;钦州湾绿潮由3种石莼属藻类组成,按出现时间先后分别为条浒苔(Ulva clathrate)、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和长石莼(缘管浒苔)(Ulva linza);钦州湾绿潮为石莼属藻类本土生长类型,目前未发现外地漂移来的藻类;钦州湾海水营养盐浓度较高,利于石莼属藻类生长;人类活动抑制石莼属藻类生长,滩涂养殖区未发现石莼属藻类;钦州湾绿潮对核电站冷却水安全取水具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对西沙群岛珊瑚藻科藻类进行研究时,发现在1975,1976和1980年三次采获的西沙标本中,有一种桔红色、灌木状的石灰质藻类,为数不少,个体大小不等,其中最大的一个标本长径达20厘米,短径约12厘米,多固着生长在死的鹿角珊瑚上,外形奇特,藻体极度钙化,匍匐的皮壳部上面具密集的突枝或灌木状分枝,略似具突枝的皮壳状珊瑚  相似文献   

18.
潜水史话     
潜水活动,历史悠久,趣味盎然。原始的潜水活动,没有任何潜水装置,称为裸潜,即仅凭深吸一口气潜入海中,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很短。这种裸潜方式至多只能下潜到水下40米,因而大大限制了人们水下活动的能力。1715年,英国人约翰·莱斯勃里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常压潜水服。它的形状类似于一只木桶,桶内存贮着氧气,在气密的木桶上安装有两只“袖子”,人穿上这套潜水服,手可以伸出桶外作业,潜水员身着此潜水服曾下潜到水下18米深处,持续停留了30分钟。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潜水技术的进步,各种耐压、保温和作业灵活的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一个营养盐和赤潮藻类摄食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含有变参数的赤潮藻类生长模型。模型中用一个周期阶跃函数来近似模拟了藻类生长率参数,并对此模型做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变参数后的模型更能体现藻类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实际情况符合更好。  相似文献   

20.
莫知 《海洋世界》2007,(4):50-53
抹香鲸和它的猎物大鱿鱼虽然在种属划分上相距甚远,但它们有两个相似特征,一个是两者都体型庞大,另一个就是它们在大洋里面都是高明的潜水者,通常都生活在900米以下的海水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