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借案引知,联系实例进行基础知识的再整理 教师在组织复习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教材定式,平铺直叙地陈述教材内容;对有些教学内容,不妨以案例探究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由一则案例生发开去,自然而然地牵引出拟复习的所有知识要点,变换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整理。  相似文献   

2.
纪雪利 《地理教学》2014,(17):35-36
正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课程的需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处理,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需要,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高中地理教材反映了教材编写人员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一样的学情,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合理地增加或是删减教学内容,以更  相似文献   

3.
是明艳 《地理教学》2021,(7):45-47,52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都是用课程和学科专家编制的教材,即由教育管理系统统一征订,学校统一发放,同一个地区一致的标准教材,称之为“一次开发”教材。而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一个相对概念,泛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造性、个性化地对教材的全新应用。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的操作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整合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4.
王公月 《地理教学》2005,(11):29-31
目前,多数教师很注意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过程,比如十分重视课堂学生活动,但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尤其在“钻研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最优教法”三个环节的处理上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虚化现象)、学生活动层次较低或偏离教学目标(泛化现象)等问题。在此,笔结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中“多变的天气”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说明如何“钻研教材→准确定位→优化教法”。  相似文献   

5.
曹传道 《地理教学》2005,(10):27-29
纵观近几年的综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不难发现试卷中的很多地理信息都是以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基本上是一题或一组题一图,这些图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们大部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和拓展,因此综合性强,迷惑度大,给很多学生带来难度。所以,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要立足课本插图充分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复习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承波 《地理教学》2013,(7):52-53,57
一、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程标准"江苏的学生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有三个版本,分别是人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高考复习时,许多教师会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感到无所适从,部分教师甚至会将各版本教材内容都复习一遍,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高考试题不以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主,高考试题已从"关注教材"转向"关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的探究活动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设计探究活动又需要关注哪些关键性的问题?这是教材编写为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引导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应该而且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本文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为例,阐释探究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帮助教师领会编写意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活动”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田锡祜 《地理教学》1995,(5):16-16,19
义务教育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变化要求教学方法亦应有相应的变化。地理教师长期在同一环境下应用已为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对吸收地理教育新思想、新方法是极为不利的。一旦形成,不易改变。1993年普遍使用义务教育教材以来,  相似文献   

9.
一、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确定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课标要求教师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人教版教材内容选用的案例是东北地区,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区域进行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如下图)。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然后教材从四大部分进行阐述,用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10.
宋健  李晓 《地理教学》2014,(6):41-44
正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现在的地理教材已呈现出"一标多本"的多样化现象,教材内容较以往更加简明扼要,栏目类型更加丰富多样,这也给地理教师在教材使用上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目前仍有许多地理教师无法适应地理教材的新变化,更无法用新的理念去接纳这种变化,这也让新地理课程标准和新地理教材之间出现了一片不确定的宽阔地带[1]。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打破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克服对教材的盲目依赖,重新认识地  相似文献   

11.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李虹 《地理教学》2011,(4):44-46
高中地理新教材区别于老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课本正文内容很少,但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内容。如何取舍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内容,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给教师备课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既可以用课本中的,也可以用教材以外的,甚至可以用新的材料把教材内容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13.
张永 《地理教学》2009,(2):44-45
心中有本“活”教材。高中地理新教材有四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个版本。教师上课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按地理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每个版本都提供了一种贯彻地理课标的范例文本。作为教师,应该以课标为依据。新教材中讲了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要求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心中有数。要让学生理解吃透教材中的内容,把握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观点等,这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杨燕 《地理教学》2005,(2):24-26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奉若神明”,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而新课程强调,教材是“教学材料”,而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其贯穿于中学地理教材始终。因此,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地理教材的教育功能。本文以区位论思想为例,构建了中学区位论的思想知识体系,并以此对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为一线教师如何把握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提供了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第一轮复习课时,多数老师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梳理教材知识结构,整节课滔滔不绝地讲,多为一人唱主角,事无巨细地复习课本。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思维障碍等问题,教师掌握不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7.
“学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教材内容重构是实现“教材”向“学材”转化的措施之一。本文从师生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教材重构的必要性,提出了“解构、评估、重构”的思路,并以“地球的演化过程”一节为例,说明了教材重构的过程,以期促进师生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落实“学材”理念。  相似文献   

18.
杨青 《地理教学》2011,(1):28+26-28,26
今年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活动于11月1~4日在聊城举行。此次省优质课评选,课题都取自最新的课程标准,不限定教材的版本,参赛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行组织教学内容。这对每个参赛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教师要把握标准,吃透教材,有机地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活动中我不断地反思,感触很深,从中也悟出了教学之道。  相似文献   

19.
周慧 《地理教学》2005,(12):30-32
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教与学的情境,从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元思维活动、信息搜集处理活动和观察、观测、调查、制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地理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也是对教学信息的加工、传递、贮存、反馈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并能有效地传输和调控;其次,学生要充分地接收这些信息并能有效地反馈;第三,积极探寻师生信息交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