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啸作为五大海洋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震海啸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针对海啸的生成、传播、爬高和淹没的数值模拟,以及古海啸沉积物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海啸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尤其是缺乏对震级小于6.5的海啸地震的研究。针对我国的地震海啸研究现状,强调震级小于6.5地震引发海啸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归纳整理了全球766次地震海啸,利用三角图分类基本法则对海啸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并对其中341个发生在1976年后的海啸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对其中633次海啸浪高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和奇异型机制地震均能引发海啸,逆冲型地震引发的海啸占比最大,震级小于6.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的浪高也有高达10 m的情况,也能产生巨大破坏性。逆冲型、正断型、奇异型地震可直接引起海底地形垂向变化,进而引发海啸,而走滑型地震引发海啸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走滑型地震并非纯走滑型而是带有正断或逆冲分量从而引发海啸,另外一种是走滑型地震引发海底滑坡导致海底地形变化进而产生海啸。从海啸地震震源深度分析,能产生海啸的地震震源深度97%以上都是浅源地震,主要集中在30 km深度以内,但是也有中深源地震海啸。本文综合海啸地震的震源特点、我国地理位置以及以往海啸发生的情况,认为未来我国沿海地区威胁性的地震海啸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和台湾海峡区域,在今后海啸预警方面需要格外重视这些区域,通过建立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ML9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强度是100a来全球非常罕见的。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浪高近10m,波及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遇难。地震使印度尼西亚、泰国的部分岛屿发生了地形变化。海啸在受灾国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苏门答腊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这些能量在2004-12-26集中释放出来。导致了这次地震海啸的发生。地震海啸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发生异常突然,再加上受灾地区人员密集,缺乏海啸灾害逃生的知识和经验。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是造成这次灾害巨大伤亡的原因。中国从台湾-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因此应不断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沿海地区建设工程的防灾抗灾标准,加强防波堤建设以及采取恢复红树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预防潜在的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3.
陈运泰 《地学前缘》2014,21(1):120-131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要努力克服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加强地应力测量以确定断层接近破裂的程度,更直接地估计地震危险性;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大地测量、地质、地貌等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料,尽快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要重视不同观测资料的整合集成。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科学界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相互沟通。要加强在海域对地震、海啸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工作,加强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对地震、海啸(包括局地海啸)的监测、预测预报与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4.
视角     
《湖南地质》2011,(4):8-9
①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地震引发剧烈的海啸.图I是日本发生海啸前、后的卫星遥感图,它们清晰显示了海啸对日本造成多么严重的破坏 ②“3.11”日本地震引起全球关注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由此引发“日本地震,中国抢盐”这样啼笑皆非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地震与海啸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了海啸、地震和它们的成因。作者认为,破坏性地震常伴生着破坏性海啸,但地震不会直接引发海啸。构造地震和地壳变动型海啸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伴生或共生关系。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破坏性海啸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地震震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写在前面     
2004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8.9级地震造成了20多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2005年3月29日(北京时间)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又发生8.6级地震。两次大地震的发生,有可能对全球地震活动格局的变化产生或预示重大影响,两次大地震参数见表1,表2是其断层面解。表中资料均取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网站资料。  相似文献   

7.
藏北比如县玛双布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发育震积岩(A)、海啸岩(B)及背景沉积(C)3个沉积单元。它们组成A-B-C,A-C,B-C等3种类型的沉积序列。这些沉积序列分别代表地震—海啸—背景沉积(地震引发海啸)、地震—背景沉积(地震未引发海啸)、海啸—背景沉积(远离地震中心)的事件沉积序列。波里拉组地震事件沉积是特提斯洋进一步扩张的前兆和裂解的标志,也是劳亚—泛华夏大陆裂解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也说海啸     
海啸,主要是海底发生较大地震(>615级)引起。海底火山爆发及山崩也可能引发,但规模小,危害不大。海洋中大于615级的地震很多,能引发海啸的约占1%。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约占80%,印度洋、大西洋约各占10%。过去认为世界上受海啸威胁的仅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的夏威夷、智利、日本等少数国家。没有料及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等会受海啸的威胁。1868年8月8日智利—秘鲁边界大地震、1877年5月7日智利伊基克大地震、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大地震、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岛尼马克大地震、1960年5月21日智利大地震、1964年3月28…  相似文献   

9.
《辽宁地质》2011,(3):64-64,F0003
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问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9.0级特大地震。据路透社报道,这次地震超过了1923年东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芮氏7.3级的阪神大地震的178倍,从而成为日本14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地震同时引发了巨大的海啸灾难,使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袭击,仙台港口观测到的巨浪有10米之高。截至27日,日本地震已经造成了10804人死亡和16244人失踪。  相似文献   

10.
薛艳  程佳  刘杰  杨文 《地球科学》2014,39(4):481-491
巽他海沟西侧地壳北向运动的差异性是2012年苏门答腊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成因.库仑应力计算表明,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2次特大逆冲型地震对本次地震具有显著的触发作用.有记录以来至2011年,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带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震源区附近存在5级地震空区,2004年大震后该空区被打破.震前6年、4.5年和3个月发生了3组前震活动,其中最显著的是震前3个月发生的7.2级直接前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震前2-7天,He、N_2/O_2、He/Ar、N_2/Ar 为负异常,Ar/O_2为正异常。远强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与 CCSD附近小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前后和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的 CCSD 主孔流体异常可能与两次远强震相关。认为 CCSD 主孔中的 He、N_2、Ar 是记录远强震的敏感载体,可能记录了震前长周期波传播至 CCSD 主孔时激发的流体变化,反映了震源区的应力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乃至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产生的场兆、源兆信息。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震动态触发理论,计算了2000年苏门答腊MS8.0,地震在缅甸MS6.5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正峰值为1.357 5 MPa,负峰值为-1.113 5 MPa。峰值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 MPa,苏门答腊地震的发生对缅甸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主震基本参数、传播过程中介质参数和被触发地震断层参数的准确性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贵州地质》2011,(1):69-69
2011年3月11日13时45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 km。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5×108t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力,约为我国汶川地震释放能量的32倍。地震引发海啸,导致核泄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专家对此次地震做出了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4.
川西南荥经坳陷开展了多口页岩气调查井及参数井(CYY1,YD1和YD2)的钻探。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在中下奥陶统识别出大量软沉积变形构造及脆性变形构造,包括重荷模、火焰构造、球-枕构造等负载相关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泥砾等液化构造,以及布丁构造、卷曲变形、震裂缝、震裂角砾、同沉积断层等,具有典型地震导致的同生及准同生构造变形特征。记录显示至少发生了2次地震事件,并引发海啸以及多次余震。该区震积岩的发现表明早中奥陶世曾发生明显的构造活动,是加里东早期都匀运动一次构造运动幕的响应,这对川中隆起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运动导致荥经坳陷周缘断裂活动并引发地震。地震对沉积地层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研究区油气储集层条件,更利于油气的运移。  相似文献   

15.
论海啸作用与海啸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海啸(或称津浪,tsunami)是海底地震(海震)、火山爆发等因素引发的巨浪。海啸可能在海底形成特殊的事件沉积--海啸岩。海啸岩主要由具丘状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及交错层理的粗碎屑岩或碎屑灰岩组成,它们与触发海啸的地震、形成的震稷岩、火山岩紧密共生。根据云南滇中地区中元古代昆阳群大龙口组的观测研究,认为大龙口组中存在典型的震积岩(包括震裂岩、震褶岩、自碎屑角砾岩)。与之共生的具丘状层理、平行层理  相似文献   

16.
地震海啸及其对上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海啸曾对某些沿海国家造成巨大灾害,其规模大小是与地震震级(≥7)、震源深度(≤40 km)、波源区水深(≥1000 m)以及沿岸地形是否有利于能量集中等要素有关。本文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对比我国沿海及世界6级以上地震后认为,我国文献中的海啸绝大多数属气象海啸,地震海啸仅有9次,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微弱,上海虽有数次波及,规模(m)均≤0,未引起任何灾害。因此,就地震海啸而言,上海是安全的,勿需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海底滑坡海啸的颗粒流耦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滑坡的运动可能引发海啸,破坏离岸设施,威胁海岸带安全。国内外关于海底滑坡引发海啸的研究方兴未艾。采用Mih颗粒流模型控制具弱黏聚力的砂土滑坡运动,利用两相流模型计算岩土体-水体相互作用及RNG湍流模型控制水体运动,构建了基于颗粒流模型的海底滑坡海啸全耦合数值分析方法。通过简单水槽水下滑坡案例进行了海底滑坡海啸全过程研究。数值分析再现了变形滑体的不均一运动、密度分异流动、水滑机制和以波谷为典型特征的涌浪波等典型海底滑坡及海啸现象,这表明数值模型具有有效性。许多海域(包括中国南海北部)都存在弱黏聚力和无黏聚力的水下滑坡,该数值方法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8.
川西南荥经坳陷开展了多口页岩气调查井及参数井(CYY1,YD1和YD2)的钻探。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在中下奥陶统识别出大量软沉积变形构造及脆性变形构造,包括重荷模、火焰构造、球—枕构造等负载相关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泥砾等液化构造,以及布丁构造、卷曲变形、震裂缝、震裂角砾、同沉积断层等,具有典型地震导致的同生及准同生构造变形特征。记录显示至少发生了2次地震事件,并引发海啸以及多次余震。该区震积岩的发现表明早中奥陶世曾发生明显的构造活动,是加里东早期都匀运动一次构造运动幕的响应,这对川中隆起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运动导致荥经坳陷周缘断裂活动并引发地震。地震对沉积地层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研究区油气储集层条件,更利于油气的运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海、南海等近海临近琉球海沟、马尼拉海沟等俯冲带,地震频发。过去的海啸研究主要关注历史文献分析、海啸数值模拟等,据此评估中国近岸海啸灾害的历史和风险。历史时期是否引发了海啸,特别是具有特大致灾风险的大海啸记录,目前还不明确。近年来,本课题组通过对海岛、海洋沉积和海岸带及其岛屿的沉积过程、海啸遗迹和历史记录研究,阐述了确定古海啸的系列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东岛湖泊沉积序列、大量砗磲和珊瑚块在海岛分布的特征分析,识别出距今千年的一次海啸事件。以此为标志,根据湖泊沉积结构作为识别海岛海啸沉积的特征。同时提出了确定海岛海啸发生时代的样品采集和定年方法,其中包括根据事件沉积层顶部和底部植物残体14C年龄定年和历史文献记录的印证。首次确定在过去1 300年中,南海发生过一次海啸,其发生时间为公元1076年。为了寻找更古老的海啸记录,结合对东海闽浙沿岸过去两千年海洋泥质沉积的分析,发现南海海啸在沉积序列中留下记录,但除此之外沉积记录中并无更强的扰动,因此东海在过去两千年中受到海啸的影响较小。1076年的海啸同时冲击了南海沿岸,通过对广东南澳岛考察发现,岛屿东南海岸保存着距今约1 000年的海啸沉积层,其中夹杂着宋代陶器瓷器残片。对遗迹数量变化的分析显示,岛上的文化受海啸破坏出现了长达500年的文化中断,直至明代中后期设镇之后才逐渐恢复。根据海啸层植物残体、贝壳14C测年、覆盖海啸层的海砂光释光定年以及瓷器碎片的年代鉴定了海啸的发生时代,并据此提出了海岸带古海啸沉积的定年方法。此外,不同环境下海啸沉积的特征也存在较大区别,需要结合地形、沉积物来源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多种指标进行识别。有迹象表明海南岛东侧海岸带有海啸破坏的明显证据,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野三坡园区中元古界(1800~1200Ma B.P)位于燕辽裂陷槽南部中轴断层南支(古紫荆关断裂)之东盘。野三坡雾迷山组笫二段白云岩中的地震序列自下而上分为:A.阶梯状断层与震碎角砾岩变形单元;B.微褶皱-微断层变形单元;C.液化均一变形单元;D.液化卷曲变形单元。这4个变形单元分别代表海底之下深度不足10m内已固结成岩—半固结—弱固结沉积层的变形特征,都经历了前震及主震期(P波和S波)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啸系列(海啸岩)自下而上为:E.津浪丘状层单元;F.丘-槽构造层单元和G.粒序均一层单元。海啸是在主震期数十秒后发生的。海底瞬时大幅度抬升,然后突然大幅度下降,使外海海水涌入,引发海啸,形成丘状层及有关变形。余震阶段的震荡流与一次沉降事件分别形成F和G单元。本区中轴断层(古紫荆关断层)是一条海底直立的断层带,对雾迷山组二段中的地震-海啸及沉积过程均起到激发与控制作用。此次震中位于中轴断层带西缘的白石山,震级为7.0~7.5里氏级,是震源浅、裂度大的海底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