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岩构成的含煤建造,上部为硅质碎屑岩红色建造。根据不整合面及其它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该沉积建造可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DS、DS、DS层序属陆表海型层序,其底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DS层序为过渡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DS层序为湖泊型层序,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盆地充填超层序(DS-DS)的发育受控于全球二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而沉积层序的发育则与区域性造山作用引起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盆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将松辽盆地地层划分为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和第三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并将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3个阶段,断陷湖盆与坳陷湖盆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层序地层内部特征及充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各体系域生储盖层发育特征、组合规律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水退体系域是储集砂体最发育、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其次为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含油气较差.  相似文献   

3.
赵伟  邱隆伟  姜在兴  陈妍 《地质学报》2011,85(6):1019-1027
通过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上亚段和沙二段地层沉积体系的划分以及沉积体系与层序格架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断陷湖盆的萎缩期也可以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与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不同的是,它的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砂体展布特征等具有明显阶段性的变化,并且该变化与湖盆体系域的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在低位和湖退体系域,三角洲主要...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震、岩心、钻测井和古生物等资料,对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泰州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分析,在泰州组地层中可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SQ1、SQ2)和4个体系域。根据沉积相标志,在泰州组沉积体中识别出了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为8种亚相和17种微相。其中,SQ1沉积于盆地初始断陷期,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SQ2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盆地的拉张作用增加,湖盆范围扩大,(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最为发育;SQ2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盆地发育由断陷湖盆转为坳陷湖盆,湖侵体系域湖泊沉积范围最广,主要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环境,高位体系域湖平面略有下降,以滨浅湖沉积环境为主。指出白驹凹陷生油层主要发育于SQ2湖侵体系域,其本身又是良好的盖层;而储集层则主要发育在SQ1-SQ2低位体系域以及SQ2高位体系域,之间相互组合形成了2套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的良好配置使白驹凹陷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滨浅湖砂滩、砂坝砂体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超层序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由3个超层序组、8个超层序、28个沉积层序组成。断陷湖盆期发育3个超层序和6个沉积层序,以火山岩与粗碎屑岩组合为特征。断拗转化期形成1个超层序和4个沉积层序,以中粗碎屑岩为特征。典型的大型拗陷湖盆期,可识别出3个超层序和15个沉积层序,以湖泊、三角洲相中细碎屑岩沉积为主,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广为发育。湖盆萎缩期,可识别出1个超层序和3个沉积层序,以湖泊、三角洲相中粗碎屑岩沉积为主。超层序组界面包括白垩系基岩顶面、营城组顶界面和嫩江组顶界面,与燕山运动各主要幕次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相对应,区域构造运动对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超层序界面可以是上述超层序组界面,也可由平行不整合面和剥蚀界面构成。超层序界面处沉积间断的时间较长,河道下切、地层缺失、暴露等沉积现象发育,与岩石地层单位界面一致。沉积层序界面处沉积间断的时间相对超层序界面要短,与岩石地层单位界面往往不一致。超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削截、上超和顶超等反射终止现象,岩性、测井曲线也发生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构造沉降阶段性演化以及断裂幕式活动和古构造格架变化等信息的识别与厘定,揭示了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构造活动的幕式演化过程及其特征。进一步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综合分析,系统论述了幕式裂陷作用对沉积层序形成与演化的控制。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古近纪经历了3个裂陷阶段,即裂陷Ⅰ幕(S100-S80)、裂陷Ⅱ幕(S80-S70)和裂陷Ⅲ幕(S70-S60),分别对应盆地的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断坳转换期。裂陷活动早期以强烈的差异性块断作用为主导,而晚期逐渐被区域性坳陷作用和少量断裂活动共同控制的均一化沉降作用所取代,整体呈现出弱-强-弱的演化特征。裂陷作用的幕式过程及不同裂陷幕同沉积构造活动的差异性通过对可容纳空间、沉降速率、同沉积断裂活动和古构造格架的深刻影响,进而控制了盆地内层序地层单元与沉积旋回的整体发育、沉积与沉降中心的时空展布以及层序地层格架下沉积体系域的构成样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岩芯、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梨树断陷裂陷期沉积充填的层序结构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规律,将梨树断陷裂陷期的沉积充填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I^III)和7个三级层序(SQ1~SQ7),建立其层序地层格架,阐明其内部沉积特征。依据构造特征、气候变迁、沉积物供给和层序发育等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坡折带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及其体系域的构成,依据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将7个三级层序分为对称型、非对称A1型、非对称A2型和非对称B型4种类型。非对称A1型和对称型层序坡折带之下的低位体系域有利于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湖侵体系域在二级坡折带之间地区有利于形成岩性和地层圈闭,高位体系域易于形成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8.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岩芯、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梨树断陷裂陷期沉积充填的层序结构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规律,将梨树断陷裂陷期的沉积充填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I~III)和7个三级层序(SQ1~SQ7),建立其层序地层格架,阐明其内部沉积特征。依据构造特征、气候变迁、沉积物供给和层序发育等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坡折带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及其体系域的构成,依据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将7个三级层序分为对称型、非对称A1型、非对称A2型和非对称B型4种类型。非对称A1型和对称型层序坡折带之下的低位体系域有利于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湖侵体系域在二级坡折带之间地区有利于形成岩性和地层圈闭,高位体系域易于形成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9.
安达断陷深部层序地层学及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达断陷深部包括由一系列陆相沉积相相夹火山岩组成的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底组三套地层,发育于盆地形成的断陷期和断坳转化期。按层序地层层学原理将其划分为断陷超层序和断坳转化超层序。断陷超层序中发育层序I,断坳转化超层序中发育层序Ⅱ和层序Ⅲ。本区的主要烃源岩有两种类型:层序Ⅲ顶部的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和营城组的沼泽相沉积。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群 《地球科学》2002,27(6):770-774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 通过确立各级层序划分标准, 建立了长岭凹陷层序格架, 共划分出8个超层序(二级层序)、35个三级层序.并确定T1, T2为最大水泛面(密集段), T3, T4, T41, T42, Tg为超层序界面.对5个时期的沉积体系进行研究, 指明了沉积体形成机制和时空展布特征, 并研究储集体分布特征和含油性.通过层序格架内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发现长岭凹陷油层主要分布在低位体系域.根据试油结果统计油层在低位体系域达48.2 %, 在水进体系域为26.8%, 在高位体系域为25.0 %.从勘探实用角度出发, 以砂体成因为主线, 结合形态分析, 将工作中见到的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分为4类: 河道砂体、前积朵叶砂体、断层-岩性、构造-岩性.总结出一套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方法和流程.最后, 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进行了预测, 并提出勘探部署意见.   相似文献   

11.
通过ZW3井和ZW10井沉积层序对比和I1地震剖面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对彰武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演化进行综合研究。九佛堂组与沙海组在地层叠置关系上存在3种不同叠置样式:萎缩式、一致式和超越式,是由盆地发育过程中右旋扭动造成的。九佛堂下段为盆地伸展拉张背景下的充填,发育大段泥岩和油页岩,反映可容纳空间增大和沉积物供给不足;该段具有较好生油气能力。九佛堂组上段为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充填,ZW10井代表的东部区发育大套泥岩,而ZW3井代表的西部区发育一套粗碎屑沉积,反映盆地走滑或者扭动作用的发生;走滑扭动断裂作用使得断陷中形成凸起,分隔了生烃凹陷,而且开始形成下部成藏组合。九佛堂组末期为盆地构造反转期,发生了较大规模构造反转,致使盆地东部边缘区域的九佛堂组上段遭受严重剥蚀。沙海组下段为断陷由伸展到构造扭动背景下的充填,其下部暗色泥岩发育,具有较好生油气能力;上部ZW3井和ZW10井砂岩含量明显增加,反映伴随着沉积物的足量供给与快速进积;构造扭动使盆内凸起再次发育,形成了上部成藏组合。沙海组上段为盆地萎缩背景下的充填,砂体强烈进积,盆地萎缩。沙海组末期盆地再次发生大规模构造反转,沙海组上段地层遭受强烈剥蚀。  相似文献   

12.
景山  王成善  柳永清  陈曦 《沉积学报》2009,27(4):583-591
建昌盆地是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良好的代表性盆地之一,并且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早白垩世地层包括义县组、九佛堂组和沙海组。其中义县组上部和下部为火山岩,中间发育沉积岩,岩性主要为灰紫色、灰黄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砂岩和灰绿色泥岩,沉积环境由冲积扇、辫状河与湖泊环境组成,以冲积扇和辫状河环境为主。古水流方向表明物源区早期位于盆地北西和南东侧,晚期位于盆地北东侧。义县组早期发育垂直盆地走向的冲积扇沉积,晚期发育沿盆地走向的辫状河沉积,表明义县早期盆地构造活动强烈,晚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前河油田九佛堂组为一套水下扇沉积。通过对不同层位取心井粒度资料分析及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原因,确定各层位搬运方式及沉积作用形式,并运用霍姆斯水流强度图分析从湖盆边缘向湖盆内的水流强度变化。根据岩性组合及测井曲线特征,识别出扇根、扇中前缘及扇端3种微相。并认为沿水流及砂体发育方向为部署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赵洪伟 《世界地质》2012,31(4):721-729
利用3 口钻井资料和新采集二维地震资料,对彰武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沙海组和九佛堂组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和配置关系,发育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3 套生储盖组合类型。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断层侧向封挡、近源成藏是本区主要的成藏控制条件,构造--岩性油藏是主要的油藏类型。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以ⅡB 型为主,Ro 值主要为 0. 5% ~ 0. 7%,处于低熟演化阶段; 九佛堂组烃源岩有机质以Ⅰ型和ⅡA 型为主,Ro 值主要为0. 7% ~ 1. 0%,处于成熟阶段。沙海组整体上属于中孔、低--中渗型储层,九佛堂组储层整体上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沙海组顶部泥岩构成区域盖层,九佛堂组顶部泥岩可作为直接盖层。九佛堂组邻近优质烃源岩、地层厚度大,成藏潜力更大,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区白垩系义县组之上存在一期火山喷发活动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其所属层位仍有争议,主要有4种意见:位于孙家湾组之上;位于孙家湾组与阜新组之间;位于九佛堂组与阜新组之间,与沙海组层位相当;位于沙海组与九佛堂组之间.根据野外出露情况、区域分布特征及同位素年代资料等,认为该期火山岩位于孙家湾组之下,覆盖于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等不同层位上,同位素年龄为97~106 Ma,属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连续取泉四段至泉三段顶岩心,心长132.07m,岩心收获率为100.00%。松科1井南孔泉头组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地层的序列及其过程。松科1井南孔泉头组取心段识别出9种基本岩石类型,相类型主要有曲流河、浅湖和三角洲前缘3种亚相,以及点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湖、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湖相静水泥质沉积和浊流沉积等10种沉积微相。相应井段可识别出2类8种米级旋回(六级旋回),整个井段由76个米级旋回构成,叠加成25个五级旋回、8个四级旋回和2个三级旋回。泉三、四段厘米级刻画的陆相红层为全球白垩纪富氧事件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立典剖面。泉头组三、四段发育的在盆地内广泛分布的储层砂岩是大规模坳陷形成前的必然沉积产物,这一时期是松辽盆地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阶段,也是大规模坳陷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7.
喀左盆地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油页岩特征及控矿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喀左盆地3个油页岩层群分别发育于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一、二、三段,以位于三段的第三油页岩层群的工业意义最大;油页岩常与上覆沉凝灰岩或其它凝灰质岩石呈伴生关系。油页岩(矿石)类型有泥岩、具粉砂质条带的含钙-钙质泥岩、泥灰岩和页岩4种类型,以前两者为主;低品级油页岩体积分数为50%,中品级油页岩体积分数为42%,高品级油页岩体积分数为8%,均属高灰分油页岩。油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为腐植-腐泥型,源于低等植物;浅湖-半深湖形成的油页岩(矿石)类型为含粉砂质条带的含钙-钙质泥岩,深湖形成的油页岩(矿石)类型主要为泥岩;物源区母岩类型对油页岩的化学成分特征及灰分成分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关系;火山喷发的灾变事件终止了油页岩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阜新盆地含油气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阜新盆地含油气地层为九佛堂组及沙海组三段的湖相泥岩,整个沙海组四段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强调沙海组扇三角洲砂体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对储层、含油系统类型、盖层分布特征、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类型进行了分析,就油气开采规模做出评价,根据盆地内的油气显示情况提出了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19.
铜钵庙组是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早白垩世发生初始裂陷的记录。铜钵庙组沉积早期,受强烈起伏的基底地貌和同生正断层活动的双重控制,塔南凹陷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铜钵庙组沉积晚期,断裂活动趋于平息,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相。笔者系统总结了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的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特征,分析了沉积相带的平面展布特征。铜钵庙组沉积时期塔南凹陷出现雏形,沉积中心多且相对孤立,至南屯组沉积时期因同生正断层的进一步活动而连接成北东向条带状延伸的沉降带,盆地向西扩大。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 燕河营盆地中生代沉积地层一直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或地质志所厘定的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为基准。经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从层位、岩性组合、层序、年代及生物组合等方面对该套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 认为该地层与区域上九佛堂组与义县组指状交互关系不符, 而岩石组合和沉积旋回也与区域上九佛堂组难以对比。采集的叶肢介化石属于Yanjiestheria-Orthestheria属组合, 其壳饰特征在叶肢介演化史上属进步类型, 被认为指示早白垩世的时代。本文将义县组之上的这套河湖相沉积地层时代划归早白垩世晚期, 并依据岩性组合和沉积层序等特征将其对比为南天门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