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6年2月11日新疆新源县发生MS5.0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Ⅵ度。综合现场调查及地震等震线分布情况,初步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对灾区乡镇的房屋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土木结构房屋未进行过抗震设计,在本次地震中破坏较为严重;部分砖木结构房屋地基未按照规范施工,在震动荷载作用下出现不均匀沉降,致使房屋墙体被拉裂、倾斜。数月前灾区发生过强降雨、冻融灾害,加之多次地震灾害叠加,造成本次地震房屋破坏率高、房屋破坏程度重。  相似文献   

2.
2013年12月1日新疆柯坪县发生M5.3地震,柯坪县境内震感强烈,极震区烈度为Ⅵ度。综合分析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确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柯坪推覆构造最南端的柯坪塔格断褶带。对灾区乡镇进行房屋调查,土木结构房屋破坏最严重,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基本无破坏。该地区为盐渍土发育,地下水埋藏较浅,对地震破坏有放大效应,加大了地震的震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以青海省地震局玛多地震烈度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6个重点地区的房屋震害及极震区桥梁道路的破坏情况。此次地震震级高、伤亡轻,仅造成震中附近个别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出现倒塌破坏,部分砖混及框架结构出现楼梯间及填充墙开裂的现象,多数房屋基本完好;调查中还发现野马滩一号、二号大桥以及昌马河大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塌损毁,这也为烈度图的划分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对此次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预评估地震影响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对2019年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进行现场震害调查、灾情分析,绘制出地震烈度图并得出此次地震的震害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最高烈度为Ⅶ度(7度),该区面积为193 km~2,Ⅵ度(6度)区面积为1 398 km~2;震区范围内,房屋类型大多数为木构架承重的土木结构,极震区多数房屋外层土墙开裂、坍塌较为严重,但承重木构架出现轻微倾斜和局部破坏现象,无完全倒塌房屋;震区内大多数寺庙基本完好,个别寺庙部分墙体有轻微裂缝;沿着断裂带展布方向,灾情呈现带状分布特征;震区半山腰上的建筑物灾情较为严重,山体放大效应和边坡效应明显。根据对地震灾害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增强房屋抗震性能、合理选址,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特点浅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害开展实地调查,对灾区破坏情况进行总体介绍,并就各烈度区特征和建筑物震害、地震地质灾害、工程结构震害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本次地震的一些震害特点.一是灾区人口密度大,人员死亡较集中.人员死亡主要集中在Ⅷ和Ⅸ度区.二是地震振动强,灾区破坏严重.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2km,极震区烈度高达Ⅸ度,震源破裂在11s内集中释放.三是抗震能力弱,房屋破坏严重.灾区属国家级贫困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且多数民房坐落在河谷陡坡上,边坡效应加重房屋震害,重灾区砖木和土木房屋成片损毁、倒塌.四是灾区条件恶劣,救灾难度大.震区活动断裂密集发育、地质破碎疏松、地形崎岖不平,又恰值雨季,诱发极其严重次生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灾区大面积交通、通信、电力中断,救援物资与救援力量无法及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宴金旭  叶肇恒  郑逸  史丙新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4):1019-1023,1034
根据四川荣县M_S4.7、M_S4.3、M_S4.9地震现场灾害调查资料,分析房屋震害特征和人员伤亡情况,结果表明震区房屋破坏类型主要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其中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受损比较严重,人员伤亡主要由房屋损坏导致;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房屋建造年代久远,房屋结构不合理、抗震性能差,短时间地震频发造成震害累积,再加上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等。  相似文献   

7.
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距震中7 km的黄河乡驻地及周边为此次地震重灾区(Ⅷ度)。通过地震现场工作,对重灾区房屋进行应急调查与评估分析。共计调查黄河乡及周边1 019间房屋建筑,主要以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为主。其中砖混结构房屋占比67.71%,大多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砖木结构房屋占比29.24%,多数轻微破坏或中等破坏;土木结构房屋占比2.45%,基本完全毁坏。基于不同结构类型房屋调查结果及震灾分析讨论,提出灾后重建及震灾防御的相关意见:(1)对于灾后房屋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摸排检测及登记上报有关部门;(2)灾后重建房屋建议以砖混、框架及轻型钢结构为主;(3)房屋自建随意性高,需加强房屋监管及建造标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西地震发生频率明显提高,陆续发生了3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包括2016年苍梧5.4级地震、2019年北流5.2级地震和2019年靖西5.2级地震,这可能意味着广西地区进入了地震活跃期。2019年靖西5.2级地震造成较重的房屋建筑物破坏,是分析广西房屋震害很好的样本。本文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现象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特征与震害原因。结果显示:简易房屋除年久失修的之外基本完好;砌体结构房屋因结构不规则,缺乏抗震构造措施等,破坏较重,且破坏形式多样;框架结构房屋主体完好但填充墙会出现破坏。  相似文献   

9.
2013 年洱源MS5. 5 地震震区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NW 向和NE 向2 组活动断裂。据野外调查和探槽揭示,震中附近的维西-乔后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新近活动时代主要在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仍有较明显的活动迹象,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正断。此次地震等烈度线呈NNW 向的椭圆形展布,极震区达Ⅶ度,长15km,宽10km,面积约279km2。震源机制解显示:该震源断层为正断兼走滑破裂型,与维西-乔后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基本吻合;节面Ⅱ为NW 向,与维西-乔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地震烈度分布、滑坡崩塌体分布和微震分布特征等分析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维西-乔后断裂。震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腹地,巨大的地形高差,强烈的表层岩石风化,是造成此次地震破坏较重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居民房屋多为抗震性能差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等简易建筑,是造成地震灾害加重的构筑物背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四川筠连M_S4.9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资料,总结震区各类房屋震害特征及典型地震地质震害情况,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环境、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序列,初步探讨震害分布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区多数房屋为砖混结构,其整体破坏情况较砖木和土木结构房屋重;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受高差、坡度和岩性影响较强。震害破坏程度较重的主要因素包括:房屋结构不合理、抗震性能低;场地地基软弱或存在临空面,不均匀沉降现象突出;地质构造环境复杂,震害"上、下盘效应"明显;短时间段内地震频发,震害累积效应显著;人文地理环境限制,屋顶蓄水增强荷载不均匀现象。  相似文献   

11.
归纳总结了2012年甘肃金塔Ms5.4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背景等基本特征。此次地震发生在甘肃北山地区,新构造活动不明显,属构造稳定的地区。地貌上为戈壁丘陵区,震区无居民点,没有造成明显破坏。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了许多基岩崩塌现象,有些作为路标或导航用的石堆被震倒,其排列方向为NW向。利用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方向和断层活动性调查资料综合分析,认为2012年金塔5.4级地震,是马山南东断层和神螺山一野马井断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震断层可能为神螺山-野马井断层。  相似文献   

12.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距离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震中约33km,两次门源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附近,但在震源机制、主发震断层破裂过程及地震序列余震活动等方面显著不同。针对两次门源地震序列的比较分析,对研究冷龙岭断裂及其附近区域强震序列和余震衰减特征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分析2022年门源MS6.9地震和2016年门源MS6.4地震余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二者在震源过程和断层破裂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发震断层破裂充分,震后能量释放充分,余震丰富且震级偏高;而后者发震断层未破裂至地表,余震震级水平偏低。综合分析两次门源地震序列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认为其可能与地震发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密切相关,且同时受到区域构造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活动断裂组合样式和区域构造背景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1)根据主震及4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烈度长轴方向,判断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2)根据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断裂组合样式和历史余震深度,判断发震断裂具有薄皮-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的特征;(3)包谷垴—小河断裂活动可能主要受深部的"管道流"控制,"管道流"自NW向SE方向运动,在昭通断裂带处受到华南板块的差异阻挡,造成包谷垴—小河断裂西侧管道流运动速率大于东侧管道,从而驱动包谷垴—小河捩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17年5月11日新疆塔什库尔干发生MS 5.5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塔什库尔干断裂带,属于全新世发震构造,且为浅源型张性中强地震。此地区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构造活动剧烈。极震区位于地震断裂上方,灾害破坏较集中,地震对震中附近的库孜滚村造成了毁灭性破坏,与同级别地震相比,灾情较重。灾区位于帕米尔高原,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经济落后,自建房屋质量差,抗震能力低,这也是本次地震震级不大、震害较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断裂和托勒山断裂构造转换区域(37.77°N,101.26°E)。震后野外现场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为26 km,整体走向NWW向,破裂性质以左旋走滑局部逆冲为主。断层错动造成的破坏形式以雁列式组合的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断层陡坎等为主。其中,道河至硫磺沟段地表破裂最为强烈,规模大且连续性好,造成的震害最为显著,地表破裂规模向东、西两端逐渐衰减。破裂带穿过区域内多条河流,造成显著的冰面破裂变形,并沿河岸形成一系列的边坡崩塌、滚石等地质灾害。综合破裂带及震害规模分析,宏观震中位于道河至硫磺沟地区。  相似文献   

16.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为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余震分布特征,选取2021年5月1日—6月3日青海测震台网观测到的33°~36°N,97°~99.5°E空间范围内的地震观测报告,利用双差精定位方法进行双差精定位处理。重定位后整体残差平均减小了0.23,深度在5~25 km间随机分布。根据地震迁移方向和震区地质构造,认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玛多—甘德东段受主震触发影响爆发一系列小震,两条断裂之间可能因为本次地震产生一定联系。本次地震产生新的断裂,突破了两条断裂之前的空区,连接到玛多—甘德断层,使两条断层交叉相连,形成新的断层构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震中附近50 km范围内15个地震观测台站记录的2020年11月1日—2021年5月30日的气枪震源信号,采用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提取这15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Sg震相)的走时变化时间序列,并对漾濞M_S6.4地震前后各台站的走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漾濞M_S6.4地震前10天左右,有4个台站走时开始出现异常,其中,Ey211和Ey213台走时呈"V"型变化结构,Ey210和CHT台走时呈上升趋势。(2)漾濞M_S6.4地震后短期内,大部分台站走时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以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为界,断裂带两侧台站走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断裂以东的EYA、HDQ、YSW09台走时呈上升趋势,变化最为显著的为HDQ台,走时差变化量为0.067 s;而断裂带以西的所有台站在漾濞M_S6.4地震当天(或震后1~2天)开始出现明显趋势性下降,走时下降持续时间在4~9天间,走时差变化量在-0.053~-0.201 s间,其中走时差下降量最大为53 285台,最小为CHT台。  相似文献   

18.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沿NWW-SEE方向分布;断裂带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分别为61 cm和62 cm,断裂带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地表形变量分别为43 cm和56 cm。InSAR同震形变场断裂尺度模型断层长30 km,宽18 km,最大滑移量3.5 m;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地震。结合冷龙岭断裂的运动特征和几何特征,初步确定此次MS6.9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相似文献   

19.
在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MW 7.8地震中,北东—北东东向科科仁古断裂水平右旋位移量最大,为10—12m;北北西—近南北向帕帕提断裂垂直位移量最大,达到5—6m。对直接坐落在这2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或变形带之上的建筑物的破坏现场调查表明,尽管房屋出现歪斜,但上部主体部分基本完整,没有出现倒塌或部分倒塌现象,避免了人员伤亡。在无法回避活动断裂及其大震危险性的情况下,隔震系统的广泛采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此次地震触发了数万个滑坡体,最大滑坡体可达数百万立方米。对沃罗村北边2处边坡失稳地带的考察结果表明,针对该地至少从2个方面进行了考虑和处置:一是在选址上,避开了突出山嘴等高陡坡地带;二是在房屋正对的山坡地带,种植或保护了茂密的树木,这既增加了山体的稳定性,又可以在地震中有效地减缓崩塌的石块对房屋的冲击。对比中国中东部一些大震,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中触目惊心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即使在人口密度与滑坡规模上存在明显不同,对新西兰凯库拉地震灾害现场的考察结果,还是在如何有效抵御地震灾害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运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取2021-05-21云南漾濞M_S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近NW展布升降轨形变场符号相反,视线向最大沉降量和抬升量为0.1 m。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2~12 km,倾向1~9 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0.35 m,发震断层长9.8 km、宽4 km,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地下3~6 km范围内,滑动角-146.7°。同震位移场及滑动分布模型反映本次地震为发震断层的右旋走滑事件,地震破裂未达到地表。断层模型反演结果显示,矩震级为M_W6.1,发震断层以北西走向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初步认为本次M_W6.1地震发震断裂可能是一条NW向的维西—乔后断裂西侧的隐伏次生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