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区域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病理分析及根治途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01,21(2):97-102
分析了我国区域发避孕药规划编制与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认为中国区域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效果总体良好,但在编制与实施中依然存在着六大病理,即规划意图表现为面向权力完成计划或追求政绩、规划阵容要么是“永久牌”,要么是“飞鸽牌”;规划目标追求脱离实际的“一步锁定”目标;规划程序沿袭自上而下的集权制;规划服务的对象追求成果至上和官至上;规划评审实行编审连体制,针对这些问题,应当立足规划病理,厉行对症下药;转换经营机制,倡导风险规划;做好规划实施追踪监控,提高规划应用导向前景。  相似文献   

2.
呼和浩特市在1997年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年1996年,目标年2010年,确定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用地数量及空间布局,使土地资源利用得到优化配置。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贯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需要加以改进,以促进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一、规划实施的成效1、增强了全社会按规划用地的意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严格依法办事,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许多管理者、用地者…  相似文献   

3.
基于管治理念的滇中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协调,解决的途径是管治。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和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管治理念的滇中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打破缺乏协调和参与的管理格局,主张各方通过协商达到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建立常设性协调机构和协调会议制度,就滇中城市群规划的编制、区域性建设项目的确定和选址、省域规划和市域规划的编制和协调、空间管治区范围的划定等区域性事项进行协商并促进项目合作,利用年度实施报告制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规划督察员制度等监督规划实施。并且在各个阶段均通过专家咨询、相关利益团体、行业代表单位、公共参与制度等加强实施监督。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系统研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多规"分立及其演化过程,肯定了各项规划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专业智慧作用,但由于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这些规划的目标、规划理论、编制方法和实施途径的趋同化明显,导致了规划内容交叉冲突、实施和协调难度大和规划失效现象。规划界和地方政府开始推行"多规合一"实践,但存在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规划法规依据不一、规划期限和发展目标差异以及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不同,难以达到协调和协同的目的。根据中国国情和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基于"多规融合"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制度框架,实现"一级政府、一本规划"和"一本规划干到底"。  相似文献   

5.
国土资源的科学规划,一直有力保障着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近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规划与科技处副处长杨新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2年,国土资源厅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要规划七件大事。一、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制度,探索推进规划管理改革。结合自治区实际,积极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促进规划实施与管理改革。2012年要在14盟市政府所在地的旗(市、区)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工作,并按照国家试点实施的相关要求,编制试点实施方案,探索规划改革,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在总结试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家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区域规划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但其理论发展长期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实践弱化的理论、体制等根源,并从区域规划编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体制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建立区域规划利益协调机制;在部门规划、行业规划、次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高一层次的区域规划;提高区域规划过程管理和理顺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相似文献   

7.
旅游自组织系统:区域旅游规划的根本目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志红 《热带地理》2002,22(3):249-252
随着旅游活动不断走向大众化,旅游现象各要素之间已形成相互联系,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旅游系统,旅游规划的对象也由旅游业发展到旅游系统。文中认为旅游系统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旅游系统6向旅游自组织系统进化,为促进旅游自组织系统的形成,编制科学的规划方案是基础,加强规划的实施监控是关键,成立实施监管小组是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环评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可或缺,它对于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界定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内涵,阐述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研究现状及目的意义,同时探讨了我国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必要性和关键点,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与规划环评在目标与过程、管理与制度方面实现一体化的思路和方法,为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为能有效地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化和解决规划环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修复规划属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对于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结合河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探索实践,阐释生态修复规划的内涵、定位、特点,明确省级生态修复规划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强化农田生态功能、提高城镇生态品质为目标,为市县级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以河南省为例,详细介绍了河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思路,明确河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依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提出针对性修复措施,科学谋划生态修复工程,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以期为其他地区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制定等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结合本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工作经验及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果质量验证,介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目的、作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应掌握的基本要点,确保规划修编成果的可实施性,促进区域经济社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谢大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92-699
在工作实践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县为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乌鲁木齐县通过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实施“两居”工程为主导的生态移民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及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乌鲁木齐县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就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提出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规划控制为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20,75(6):1120-1133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及实施成效。《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以来,如何建立符合中国乡村发展基本特点与规律的乡村振兴规划基础理论,研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与方案,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及政府决策的重要课题和重点任务。基于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理论模式,提出了“三主三分”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三主三分”的基本原理是依据特定区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格局,进行地域系统主体功能分区、主导类型分类、主要用途分级,确立乡村振兴规划空间体系及其优化调整方案。该体系运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制定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产业支撑、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规划原则,提出应重点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和村镇混合制经济,加快建设以滩羊、黄花、小杂粮产业化为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智慧化为亮点的优势产业体系;在空间上突出中心城镇地位,形成以县城和3个重点镇为中心、“三产”融合发展的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本研究是对创建中国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有益尝试,可为全国县级乡村振兴规划与乡村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系统 (Yangtze Estuary Tidal Wetl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YETWEIS)是一个适用于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管理与决策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基于MapObjects组件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平台,功能包括对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的显示、编辑、查询检索、信息统计、空间分析、专题地图编制和环境质量评价等。本文首先介绍了YETWEIS的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和主要功能,然后重点对专题地图编制模块和环境质量评价模块的实现思想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水体、沉积物、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污染因子权重确定方法、基于熵值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利用YETWEIS分析了长江口滨岸湿地2002年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长江口滨岸湿地2003年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4.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landslide hazard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policy planning in the landslide area. Massive landslides, caused by the catastrophic Chi‐Chi earthquake in 1999, occurred in Central Taiwan, especially at Chiufenershan area in Nantou county. This study proposed two useful indicators coupled with the Self‐organizing map (SOM) neural network and the 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 for Enrichment Evaluations (PROMETHEE) technique to quickly extract accurate post‐quake landslides from multi‐temporal Système Probatoire de l'Observation de la Terre (SPOT) images. A GIS‐based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simplify and integrate the procedures such as image pre‐processing, the SOM training, the PROMETHEE calculation, landslide extraction and accuracy assessment. The evaluated result shows that the landslide area soon after the earthquake is 209.50 ha (Kappa coefficient 96.88%). Over seven years of vegetation recovery, the denudation area has declined to 112.64 ha (Kappa coefficient 90.64%). Most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could be restored by natural vegetation succession. The developed system is a useful decision‐making tool for landslide area planning.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一轮国土规划编制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毛汉英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02,21(3):267-275
作者回顾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国土规划发展的简要过程 ,针对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编制新一轮国土规划必须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由计划型转向市场型和引导型 ;从资源开发利用转向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由主要追求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多目标持续协调发展 ;规划重点从产业规划转向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在此基础上 ,进而提出完善和提高新一轮国土规划的途径为 :重视编制跨省区和省内跨地市国土规划 ,基层国土规划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 ,加强与国土规划配套的空间政策研究 ,规划手段与方法朝着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方向发展 ,尽快制定国土规划法 ,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广泛吸收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冲突—适配视角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土地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对识别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制定可持续土地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利用可持续内涵解析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系统冲突与适配视角、适用于不同区域与时段的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框架,并以2000—2015年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 基于土地系统外部发展施压及土地系统内部支撑角度,可以构建由“资源子系统冲突”“功能子系统冲突”“承载子系统冲突”“资源—功能适配性”“功能—承载适配性”组成的土地系统结构。并基于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结构支撑性与平衡性得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② 长三角地区各项土地冲突适配指标中,土地系统功能冲突改善程度最高,但土地功能与承载适配程度最低。各项冲突适配指标具有显著的城乡、纬度、海陆空间分异特征;③ 长三角地区包含17种土地系统构型,呈现最稳定与最不稳定构型两极分布多、中间构型数量少的特征。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结果范围是0.20~1.58,其中浙江>安徽>长三角地区均值>江苏>上海,浙江诸暨市、安吉县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地区显著高于江苏连云港市、如东县等实施传统经济主导型发展战略地区。本文可以为分析区域土地系统可持续性、设置土地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探索土地系统转型方向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外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空间规划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空间规划应该具有协调和整合空间发展的功能,而不仅仅是部门性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应该关注地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增长;应该关注不同利益人之间共识的形成,而不是简单地分析一定地域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和先后顺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空间规划实践的一些新动向: a) 重新分配空间规划的权利和职能; b)注重全纳性的参与; c) 重视空间规划的协调与整合; d)强化空间规划的环境维度; e)增强空间规划的灵活性。基于此对我国的空间规划实践得到几点启示: a)空间发展的战略框架和行动计划相结合; b)形成适合于我国的规划参与机制; c)在增强规划约束性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d)强化区域层次的空间规划; e)突出空间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贫困山区经济开发从何入手、起步产业和发展产业如何择定、林业在贫困山区经济开发中的地位、怎样解决贫困山区粮食短缺、开发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如何加强党和政府对经济开发的领导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着重提出要重新认识山区,以林为主的目标模式没有过时,山区应重视粮食生产并逐步提高粮食自给率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OWA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洪  王安琦  宋贝扬 《地理科学》2017,37(11):1778-1784
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从自然因子、生态环境因子、景观因子3个层面选取16项评价指标建立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运用IDRISI软件中的MCE模块进行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WA)多准则决策评价,得到不同决策风险系数下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结果显示,由于决策者风险态度不同,得到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规划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风险系数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掀起新一轮村庄整治规划高潮,但很多村庄规划仍延续"自上而下"模式,政府和规划师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村民和村集体往往处于"失语"状态。以生态移民为目的,宁夏西吉县洞洞村"被动式"移民安置带有典型的"自上而下"式的特点。通过对洞洞村移民安置产生问题的反思、对事件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联和利益诉求分析,探讨基于多主体参与的村庄整治规划过程优化的可能性。从各参与主体利益协调的视角出发,搭建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实现平台——驻村规划小组,使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到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的各个流程,构建一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式规划决策的过程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