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毕思文 《山地学报》2001,19(3):193-200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研究思路。研究了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统一构造动力模型、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等。关于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动力学特征。主要研究高原山地系统现今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和高原山地系统统一构造动力模型。认为均起源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引发的统一的板块汇聚动力体系和各圈层与之相应的一系列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关于青藏高原山地各圈层力学系统描述,主要把山地各圈层块体质点作为一个力学系统来描述。求解速度向量、位移向量、密度场、温度场、应力张量等物理量和状态空间。最后求解运动方程。关于青藏高原山地系统的非稳定性问题。将给定的载荷历史分成许多小的增量步。对每一个增量步求解一个非线性边值问题。使用失稳量准则判断山地系统的稳定性。关于青藏高原山地各圈层多体系统力学描述。青藏高原是由多圈层多块体不同物质结构组成的。皆可用若干塑性、流变体、流体和弹性组成的系统模型予以有效地描述。主要研究内容有:高原山地系统碰撞隆升的分类和现象、山地主动碰撞构造体特性和山地被动碰撞体(靶体)特性等力学模型。文中初步分析和推断了演变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山地平原交界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陆地系统界面-山地平原交界带的概念、分布、自然灾害与资源环境特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指出,山地平原交界带不仅是自然资源丰富、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带,而且又是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明显过渡带,具有独特的自然、经济、人文地理景观。加强山地平原交界带等陆地系统界面的研究,对建立和发展陆地系统科学,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土壤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青藏高原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土壤地带-土区)系统及新的区划方案,并简述了各土壤地带与代表性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4.
利用云、贵、川三省主要山系哀牢山、大娄山、大巴山的25个山地剖面气候站点,自1987-21-1990.2-28,19个气象要素的逐日观测资料,首次建立了西南三省山地剖面气象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系统具有资料管理、气候统计分析、资料比较等功能,适于科研、气候资料业务管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根据50-80年代复测的精密水准成果,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并与沿海海面变化在同一均衡基准下进行比较。本区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受区域构造控制,形变速度不高,变化平缓,区内海岸带以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参考地质学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莫霍面处地震波突变的特点和原因。通过"北美大陆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和"青藏高原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论述了地壳的厚度取决于莫霍面的起伏而不是地表形态的起伏。最后,阐述了地质科学家在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基础上,提出岩石圈的原因和岩石圈成为科研热点的过程,以及岩石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研究断裂、地震、地壳升降等构造活动以及岩土体类型、第四系厚度等因素对区域地壳稳定的影响,定量分析研究区内地壳稳定性特征。采用GIS中的空间分析模块,构建断裂和地震对稳定性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布图,解决了线性类等影响因子不易进行空间处理的问题,提高了模型的精确度。运用LM算法训练BP神经网络建立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稳定区面积略大于不稳定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4%和46%。区内不稳定区域呈带状分布,明显受区域构造断裂带控制。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根据垂直自然带所处的温度、水分条件,以及垂直带谱特征,划分了季风性湿润、亚湿润和大陆性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两大系统,共19种带谱带型。并分析了高原垂直自然带的地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南迦巴瓦峰与托木尔峰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慧  彭补拙 《山地学报》2002,20(4):432-437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内侧,托木尔峰地处天山山脉的西端,二者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高大的山体为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形成和发展提从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环境,发育了相当完整的山地垂直系列。比较二者的垂直带谱,可以发现无论在垂直带谱的形成条件,基带,性质和结构类型,还是景观特征,垂直分异影响因素及南北坡差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南峰垂直带谱为以森林-草原-荒漠土壤系列为特征的季风性湿润,法湿润带谱系统,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温度;托峰垂直带谱为以荒漠--草原-荒漠土壤系列为特征的大陆性干旱带谱系统,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湿度。不同的垂直自然带特征决定了不同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玉祥 《山地学报》2001,19(5):385-391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重、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区划   总被引:46,自引:18,他引:28  
青藏高原是土地沙漠化正在发展-强烈发展的重要区域,土地沙漠化区域分异明显。本文在确定区划原则和区划指标的基础上,将青藏高原沙漠化区域划分为藏南河谷湖盆区、藏北高原区、阿里高原区、藏东南三江河谷区、柴达木盆地区、共和盆地区、青海湖盆地环湖区、青南高寒区和川西甘南高原区等9区23亚区,各区域土地沙漠化的基本特征、现状与发展态势各有不同。按照高原沙漠化地域分异规律与特点,结合生态建设的要求,青藏高原沙漠化防治的基本思路是:全面保护,综合治理,适度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水汽输送路径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青藏高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其水汽输送路径可分为东西两条,东线为印度洋暖湿气流自孟加拉湾沿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或横断山三江河谷)伸入高原北部边缘地带,为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支西线来自印度洋阿拉伯海,其输送路线因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云团或自印度半岛腾空跨入高原,或自印巴次大陆经帕米尔高原沿南疆盆地南縁进入西藏阿里,为西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丰厚的冰川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其平均海拔达4 727 m,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高原地形与生态屏障作用对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西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独特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协调,并对邻近区域环境起到安全保障作用为目的的生态安全进行研究,围绕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为指导,采用"3S"技术、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分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风险对生态安全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评价.通过多学科综合集成,揭示了生态环境脆弱度、人类干扰度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了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体系,为维护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区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蝗虫组成各有特色,属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特有种均十分丰富,特有物种数及其比例以西藏高原为最高,西双版纳次之,滇西北最低。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昆虫在体型、翅型、体色变化等方面有不同的适应表现,总趋势是随海拔升高,翅退化强烈、体型趋小、体色加深。突出的是西藏高原特有种类的分布区非常狭窄,物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推断西双版纳可能为斑腿蝗科物种的现代分布中心,滇西北为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Focal mechanisms determined from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and first motion polarities of the Himalayan Nepal Tibet Seismic Experiment (HIMNT) coupl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solutions show the Himalayan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 near eastern Nepal is deforming by a variety of styles of deformation. These styles include strike-slip, thrust and normal faulting in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 but mostly strike-slip faulting near or below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Moho). One normal faulting earthquake from this experiment accommodates east–west extension beneath the Main Himalayan Thrust of the Lesser Himalaya while three upper crustal normal events o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are consistent with east–west extension of the Tibetan crust. Strike-slip earthquakes near the Himalayan Moho at depths >60 km also absorb this continental collision. Shallow plunging P -axes and shallow plunging EW trending T -axes, proxies for the predominant strain orientations, show active shearing at focal depths ∼60–90 km beneath the High Himalaya and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Beneath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plunge of the P -axes shift from vertical in the upper crust to mostly horizontal near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indicating that body forces may play larger role at shallower depths than at deeper depths where plate boundary forces may dominate.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刘东生院士在该会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第一次颁奖大会(1996年3月6日)上的演讲。本文指出了当前青藏高原研究的方向,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征得作者同意,以飨读者。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奖者是:丁林、王保海、方小敏、刘晓东、刘燕华、张春光、高锐、姚檀栋、彭敏、廖俊国。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的范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炳元 《地理研究》1987,6(3):57-64
青藏高原确切的范围各家说法不一,本文根据青藏高原巨构造地貌特征,提出以高原面及其海拔高度为确定青藏高原范围的依据,对青藏高原具体范围特别是东、东南的边界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