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合成的开链聚醚三(二环己酰胺)等中性载体制成了PVC膜Li~+电极,研究了载体结构、膜成分与电极性能的关系,在聚醚三酰胺的胺基中,以环己基取代直链的烷基,显著地改善了Li~+—载体的性能,以邻苯二甲酸二癸酯或其和二苄醚混合增塑的1,1,1—三[1′—(2′—氧杂—3′—二环己胺基羰基)丙基]丙烷Li~+—电极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10~(-5)~10~(-1)mol/L LiCl,K_(Li+Na)~(pot)~8×10~(-3),以Mg(Ac)_2为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用标准比较法或样品加入法测定了LiCl—HCl—H_2O或LiCl—MgCl_2—HCl—H_2O体系中的Li~+,LiCl含量≥2%的样品,测定误差≤5%。  相似文献   

2.
由密度泛函理论(DFT)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研究硫酸镍溶液的微观水合结构。对硫酸镍水合团簇[NiSO4(H2O)n]0 (n=1-12) 的结构优化和能量计算采用DFT计算中的B3LYP方法进行。对于每一个团簇尺寸尽可能考虑所有初始构型,并以此确定能量最低结构。 DFT计算结果表明,在[NiSO4(H2O)n]0团簇中六配位结构的Ni2+为稳定构型. 水合能计算结果表明,当水合团簇尺寸较小时(n≤5),六配位直接接触离子对(CIP)为稳定构型;而当6≤n≤10时, 溶剂共享离子对 (SSIP)为稳定结构。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当n≥11时,x个水分子分割离子对 (xSIP, x是Ni2+和SO42-之间的水分子数目,且x≥2)为稳定构型。对 NiSO4溶液和NiSO4?6H2O进行EXAFS实验,结果证实Ni2+第一水合层是由六个水分子形成的稳定八面体结构,且当 NiSO4溶液浓度从0.70 mol/L到2.22 mol/L(近似饱和溶液)并未发现CIP构型。Ni-O距离和配位数(CN)分别是 2.040±0.020 ? 和6.0±1.0,这些结论与[NiSO4(H2O)n]0水合团簇的DFT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单阶跃电流法测得了Li_xNiO(0相似文献   

4.
以Co(NO3)2.6H2O、Ni(CH3COO)2.4H2O和Mn(CH3COO)2.4H2O为原料,在氩气保护下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分散均匀的前驱体[Co1/3Ni1/3Mn1/3]C2O4.xH2O,用TG/DSC对前驱体的热分解做了表征。前驱体与碳酸锂在乙醇-水的混合体系中均匀分散,50℃下真空干燥后于500℃下预烧,将得到的混合物压片,然后在空气中于700~1 000℃下煅烧12~24 h得到三元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样品进行XRD、电池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等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700~1 000℃合成的样品有好的晶型(六方晶系,α-NaFeO2),特别是900℃下合成的正极材料有较好的晶型、高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使用B3LYP/aVDZ方法对[Li_2SO_4(H_2O)_n]~0(n=0~10、18)水合团簇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结合Car-Parrinello分子动力学(CPMD)模拟了不同浓度的Li_2SO_4溶液结构,目的在于理解在Li_2SO_4溶液中离子间缔合相互作用及可能存在的物种。研究发现,对于[Li_2SO_4(H_2O)_n]~0(n=0~10、18)水合团簇,双配位单齿螯合接触离子对结构比双配位双齿螯合接触离子对结构更稳定,溶剂共享离子对结构最不稳定。同时,CPMD模拟结果表明,在3.09和3.17 mol/kg的Li_2SO_4溶液中,双配位单齿螯合接触离子对结构仍然是主要物种。以上结果表明在饱和的Li_2SO_4溶液(3.16 mol/kg)中,Li~+和SO_4~(2-)离子间的相互缔合作用主要以双配位单齿螯合接触离子对结构的物种存在,而具有双配位双齿螯合离子对结构的物种占少数,溶剂共享离子对结构几乎不存在。  相似文献   

6.
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湖泊群消涨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泊是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理单元,湖泊消长与响应机制研究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9—2018年Landsat、气象、水文和农业种植面积等多种数据,在ArcGIS平台中利用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及目视修正方法提取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湖泊群空间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主要驱动因子与湖泊消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8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大湖泊(面积大于100 hm2)在面积上占优势,小湖泊(面积小于100 hm2)在数量占优势。趋势分析表明大湖泊面积和数量呈显著性减少趋势(相关系数分别为R=0.624 > R18,0.01=0.561和R=0.648 > R18,0.01=0.561);小湖泊减少趋势不显著。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研究区中部是大湖泊稳定分布区,大湖泊数量11~23个,面积2 208~4 581 hm2。研究区湖泊消长主要受到年实际引黄水量、农田面积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其中,实际引黄(河)水量影响所有湖泊(P≤0.01),而农田面积和地下水埋深分别对大湖泊(P≤0.01)和小湖泊(P≤0.05)影响显著。用这3个因子分别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在大、小湖泊面积和数量预测方面,精度分别达到75.7%和60.5%以上。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年10月—2017年4月OSI-SAF逐日海冰类型和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北极一年冰和多年冰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生长期内,一年冰在10—12月增长较快,范围和面积的增加速度分别为1.87×10~6 km~2·month~(-1)和1.77×10~6 km~2·month~(-1); 1—3月增速放缓,范围和面积的增加速度为0.50×10~6 km~2·month~(-1)和0.43×10~6 km~2·month~(-1); 3—4月范围和面积变化速度为–0.38×10~6 km~2·month~(-1)和–0.24×10~6 km~2·month~(-1)。多年冰的范围和面积在不同年份的生长期内有不同变化,没有一致的季节性。8个海区的海冰范围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北冰洋核心区在多年冰变化中占主导作用。一年冰在生长期内逐渐向北冰洋以南生长,多年冰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群岛以北的北冰洋中心海域。每年10月、11月海冰总体范围与该月前6个月北极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每年3月、4月一年冰范围与该月前6个月平均气温也显著负相关。多年冰范围与北极月平均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5年10月—2017年4月OSI-SAF逐日海冰类型和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北极一年冰和多年冰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生长期内,一年冰在10—12月增长较快,范围和面积的增加速度分别为1.87×10~6 km^2·month^(-1)和1.77×10~6 km^2·month^(-1); 1—3月增速放缓,范围和面积的增加速度为0.50×10~6 km^2·month^(-1)和0.43×10~6 km^2·month^(-1); 3—4月范围和面积变化速度为–0.38×10~6 km^2·month^(-1)和–0.24×10~6 km^2·month^(-1)。多年冰的范围和面积在不同年份的生长期内有不同变化,没有一致的季节性。8个海区的海冰范围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北冰洋核心区在多年冰变化中占主导作用。一年冰在生长期内逐渐向北冰洋以南生长,多年冰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群岛以北的北冰洋中心海域。每年10月、11月海冰总体范围与该月前6个月北极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每年3月、4月一年冰范围与该月前6个月平均气温也显著负相关。多年冰范围与北极月平均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高氯酸三庚基十六烷基铵为活性材料的 PVC 膜高氯酸根离子选择电极 Nernst 响应范围2×10~(-6)~10~(-1)M,选择性良好,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增塑的电极,K_(clo_4~-,cl~-)=7.8×10~(-5),K_(clo_4~-,Br~-)=2.6×10~(-4),K_(clo_4~-,1~-)=1.9×10~(-2),K_(clo_4~-,NO_3~-)=9.8×10~(-4),K_(clo_4~-,clo_3~-)=1.6×10~(-3),K_(clo_4~-,BF_4)=8.3×10~(-2)。使用寿命~6个月。以此电极指示,用 CETAC 电位滴定≥5×10~(-4)MClO_4~-,Gran 作图法处理结果,回收率99.5—102%,变动系数0.3%。以 AgCl 和硫酸亚铁铵消除 I~-、IO_4~-和 MnO_4~-的干扰,常见的阴阳离子无显著影响。可用于高氯酸盐测定。  相似文献   

10.
在下列情况下进行了雪的力学特性研究:温度-10℃,单轴张力下雪块滑动的速度范围6.8×10~(-8)至3.1×10~(-4)米·秒~(-1),雪的密度240—470公斤·米~(-3)。从阻力—变形曲线发现,雪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变形,即分别以高应变率和低应变率进行的脆性变形和延性变形。已经发现,区分两种变形模式的临界应变率取决于雪的密度。在延性变形的情况下,出现许多贯穿整个雪样的小裂隙。用制备的薄切片观察它们的特点,并且将它们和山坡上自然积雪中形成的小裂隙进行比较。已经发现,雪的最大强度取决于应变率:在应变率高于10~(-5)秒~(-1)左右时,最大强度随应变率下降而增加,但应变率低于10~(-5)秒~(-1)时,最大强度却随应变率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中山站-Dome A断面考察是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ITASE)的核心考察路线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内陆冰盖考察期间,采集了中山站-Dome A断面上约10 km间隔的表层雪样品,通过离子色谱实验分析,得出了断面上含硫化合物(SO_4~(2-)与MSA)的含量。在整个断面上,nssSO_4~(2-)和MSA含量表现出微弱的递减变化趋势,呈现出区域性变化趋势。在内陆高原区域(Dome A区域),nssSO_4~(2-)与MSA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MSA]=0.1158×[nssSO_4~(2-)]–1.1497,r~2=0.75)。MSA/nssSO_4~(2-)比值在断面上的变化范围为0.04—0.47,均值为0.14,比值表现为沿海区域高于内陆区域,与低温条件下MSA/nssSO_4~(2-)比值大相矛盾,原因是由于源区的不同或风场而造成的。通过对断面上含硫化合物的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冰芯SO_4~(2-)与MSA记录研究过去气候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冀东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以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该地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建立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冀东地区815个古聚落遗址的GIS数据库,对冀东地区聚落遗址分布密度、分布重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拔高程、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环境因子对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的平均密度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新石器时代的10.73×10~(-4)个/km~2到青铜时代的58.8×10~(-4)个/km~2;聚落遗址分布重心由燕南丘陵区(30×10~(-4)-36×10~(-4)个/km~2)转移到燕北山地地区(195×10~(-4)-234×10~(-4)个/km~2);(2)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中心线3 km以内的区域,但青铜时代3km缓冲区以外的聚落遗址比例升高,濒河性呈减弱趋势;(3)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变迁表现出明显的由低海拔(50 m)到较高海拔(500-1000 m),由低坡度(3°)到较高坡度(7°-15°)转移的趋势;(4)环境变化对平原地区聚落遗址的影响远大于山区。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潮间带盐沼土壤为研究对象,沿植物演替方向选择4块采样地:采样地A为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采样地B为盐地碱蓬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混生盐沼,采样地C为柽柳盐沼,采样地D为芦苇(Phragmite australis)盐沼。在4块采样地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As、Cd、Cr、Cu、Ni、Pb和Zn)和土壤理化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来辨别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 cm深度)As、Cd和Pb含量的最高值都出现在采样地C,而Cr和Zn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采样地A,Ni和Cu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采样地B。在土壤剖面中,采样地A的20~40 cm深度土壤的As含量和Cu含量最高,分别为31.6 mg/kg和30.6 mg/kg,0~10 cm深度土壤的Cr含量最高,为105.0 mg/kg;采样地B的10~20cm深度土壤的Cd、Ni、和Zn含量最高,分别为0.70 mg/kg、50.2 mg/kg和135.0 mg/kg;采样地C的10~20 cm深度土壤的Pb含量最高,为27.5 mg/kg;采样地D的20~40 cm深度土壤的Cr含量与采样地A的0~10 cm深度土壤相同。采样地A和采样地B受重金属影响较严重。各种重金属基本都富集在中间土层(10~40 cm深度)中,在40~60 cm深度土层含量都较低。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该区土壤可能有3个来源,Cu、Ni和Pb可能来自相同的源,Cd和Zn可能来自另一个源,Cr来自上述两个源;而As可能来自第三个源。  相似文献   

14.
风沙湍流的间隙性,稳定性分布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风沙湍流本身的不均匀性、间隙性,用稳定性分布研究了含沙量M随高度h的变化得M(h)∝h~(-D),求得分维D=2.36(h>10cm),D=1.465(h<10cm),速度分布W(|u|)=a_2|u|~((-D)/(2-1))。沙粒扩散<|x(t)|>∝t~(2/D);结合Kdv-Burgers方程的行波解,得风沙流的标度律(υ/β)ξ Dlnh=A,揭示了耗散性υ、弥散性β、风速ξ和高度h之间的一种本质联系。被空气湍流吹动的沙粒起始半径r_e=(c’/(5-D)ρ)[(β/υ)In(E_1/E_2)]~((5-D)/3),起动风速V_1=V_(2exp)[(υ/2β)γ_c~3ρ~3(2.65/c’)~3],最后讨论了风沙流的多重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5.
冰川与冻土     
P902,P941.52006021150中国寒区分布探讨=Cold regions in China/陈仁升,康尔泗…∥冰川冻土.—2005,27(4).—469~475研究结果表明:用最冷月平均气温<-3.0℃、平均气温>10℃的月份不超过5个年平均气温≤5℃等3项指标所划分的寒区,与中国多年冻土、冰川、稳定性季节积雪、气候区划和植被区划边界基本一致.最终划分的中国寒区面积为417.4×104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3.5%.图6表3参20(洪明)Bi冰川P343.62006021151表碛下冰面消融的模拟与估算=Esti mation of ice ablationunder a debris cover/韩海东,丁永建…∥冰川冻土.—2005,27(3).—329…  相似文献   

16.
在 Li~ 、Al~( 3)∥C1~-,OH~-—H_2O 四元交互体系中,证明文献中指出的化合物2LiCl·5[Al(OH)_(2.83)Cl_(0.17)]·nH_2O 在60℃时是介稳化合物。在该温度下,发现一种新的铝锂化合物存在。它的组成是 LiCl·2 Al(OH)_3·nH_2O。对该化合物的性质作了初步研究。从固相的化学分析,X—射线分析和热分析结果证明 X—射线无定型氢氧化铝[下称无定形氢氧化铝]从含锂、镁卤水中提取锂盐时平衡产物主要是 LiCl·2Al(OH)_3·nH_2O 同无定形氢氧化铝的混合物。在氯化锂溶液和含锂、镁卤水中,无定形氢氧化铝同氯化锂的相互作用是固液反应。反应的初始阶段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在氢氧化铝表面形成化合物层后,反应总速度由化学反应速度和氯化锂通过产物层的扩散速度共同决定,符合自阻滞规律1/t ln a/(a-x)-β x/t=M。从而证明了该反应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定量地研究了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在卤水中,无定形氢氧化铝同氯化锂在90℃和60℃的一级反应常数分别为 k_(90)=1.42×10~(-1)和 k_(60)=4.17×10~(-3)。  相似文献   

17.
The microhydration structure of nickel sulfate aqueous solution has been determined vi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 and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EXAFS) spectroscopy. The geometric optimization and energy calculation of nickel sulfate hydrated clusters of the molecular formula [NiSO_4( H_2 O)_n]~0( n = 1-12) were determined via DFT using the B3 LYP method. Several possible initial structures were considered for clusters of each size to locate the equilibrium geometry.Based on the DFT calculation,the favorable structure of Ni~(2+)includes the six-coordinated form of [NiSO_4( H_2 O)_n]~0 clusters. The results of hydration energy calculation suggest that the six-coordinated contact ion pair( CIP) is the stable configuration for small hydration clusters( n≤5),while the solventshared ion pair( SSIP) represents the favorable structure for medium hydration clusters( 6≤n≤10).The solvent is separated by x water molecules( xSIP,x ≥2 is the number of water molecule between Ni~(2+)and SO_4~(2-)) in larger hydration clusters( n≥11). The EXAFS analysis of the NiSO_4 aqueous solutions and NiSO_4·6 H_2 O solid established that Ni~(2+)was surrounded by six water molecules tightly forming an octahedral structure in the first hydration shell,and no CIP was found from 0. 70 mol/L to 2. 22 mol/L( near saturation). The Ni-O distance and coordinated number were 2. 040 ± 0. 020 ? and 6. 0 ± 1. 0,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FT calculations for [NiSO_4( H_2 O)_n]~0 clusters. DFT and EXAFS are powerful techniques that can be used to enhance the resolution of NiSO_4 solution micro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韩江三角洲地貌发育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江三角洲从晚更新世中期开始沉积,经历了Q_3~(2-1)的古冲积扇、Q_3~(2-2)的占三角洲、Q_3~3的风化和新冲积扇、Q_4~1—Q_4~(2-1)的新三角洲、Q_4~(2-2)的贝壳堤和沼泽以及Q_4~3的沙堤-泻湖等六个发育阶段。发育模式为河流冲积扇与三角洲的交替发展。重新划分了三角洲的界线,面积为915.08km~2。划分出二类十亚类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19.
201矿床和361矿床的主要围岩都是印支期第二阶段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笔者通过两矿床主要围岩γ_5~(1-2)特征的分析对比,认为它们在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单矿物稀土元素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有:361矿床的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可能更靠近边缘相和顶部相;361矿床的γ_5~(1-2)经历了更完全的岩浆分异作用;361矿床γ_5~(1-2)中Cu、Zn、Ni、Co、V等微量元素含量都低于201矿床;361矿床γ_5~(1-2)中的晶质铀矿Eu亏损明显比201矿床γ_5~(1-2)中的晶质铀矿的大。  相似文献   

20.
非晶态镍硼酸盐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摩尔比分别为1:2和1:8的六水氯化镍和硼砂反应得到两种镍硼酸盐样品1.25NiO·B_2O_3·4.5H_2O和NiO·B_2O_3·3.1H_2O。用XRD、TG-DSC、FT-IR和Raman等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表征,样品为非晶态,确定了样品中的阴离子等,并结合化学分析结果近似确定了上述两种非晶态镍硼酸盐样品的结构组成式,前者为三元复盐,结构式为Ni[B_3O_3(OH)_5]·0.5Ni[B_2O(OH)_6]·Ni(OH)_2·4H_2O,后者结构式为Ni[B_2O(OH)_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