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超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某超高层建筑的风致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在建筑物顶部布置结构振动监测系统,对常态风和台风作用下的结构振动响应进行测量,分析加速度、位移幅值和结构的自振特性。以实测动力特性为基础,建立超高层建筑的等效气动弹性模型,采用平均风剖面入口,联合ANSYS和CFX对风场与建筑物的流固耦合振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顶部风速下,建筑物不同高度处的位移时程、气动力系数时程及频谱分析、尾流旋涡脱落模式。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有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模拟流固耦合振动是可行的,并可为实际超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和舒适性计算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某工矿企业破碎筛分车间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厂房,布置有9台破碎机,且破碎机基础与主厂房结构没有脱开.破碎机的工作扰力导致结构振动严重.利用吊车冲击和地脉动现场实测了结构动力特性参数,而后测试了破碎机不同开启工况下的结构整体和设备基础的振动线位移,根据实测值评估了厂房的振动安全性.采用ANSYS(R)程序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再预测破碎机改造后的结构振动位移大小.改造两台破碎机后再次进行了结构振动现场实测,改造后结构振动明显减小,测试结果与有限元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本文的振动测试和治理方法可以为类似工业建筑振动超限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村镇建筑中低层砌体结构的动力特性与振动机理,基于农居调查实测的布置及材料性能数据,在ABAQUS软件中建立考虑结构布置、材料强度及有限元网格控制等参数的7个有限元模型方案,对各模型进行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并对比分析其振动形态、振型分量及振型周期。分析表明,村镇建筑中按常规布置的砌体结构,其振动特性不利于结构抗震;砌体材料性能劣化在降低结构承载能力的同时还会放大高阶面外振动分量的地震作用,加剧承重墙在地震中发生外闪倒塌的机率;如采取措施实现结构的基本振型为沿横向平动,则其振动特性表明横墙的承重与抗侧能力均可有效发挥,且面外振动的高阶振型被抑制,提高了结构抗震能力;此外,本文还提出ABAQUS对壳单元沿厚度方向的网格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1∶10模型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模态分析理论并结合规范的要求对某火力发电厂 600MW汽轮发电机的框架式基础1∶10模型振动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白噪声随机激振法对该结构进行了空间整体模态分析,从实测数据中获得了动力特性数值。通过与ANSYS有限元软件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理论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发展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的设计原则和优化动力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模态分析理论并结合规范的要求对某火力发电厂600MW汽轮发电机的框架式基础1:10模型振动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白噪声随机激振法对该结构进行了空间整体模态分析,从实测数据中获得了动力特性数值。通过与ANSYS有限元软件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理论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发展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的设计原则和优化动力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波形钢腹板箱梁桥的动力学研究主要以简支箱梁为主,对连续箱梁的研究很少.为此,设计制作了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模型试验梁,并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对其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采用DHDAS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对其动力特性进行了实测,根据实测数据识别出各阶竖向弯曲振动的模态及振动频率.模型试验梁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差别较小.因此,实践中采用所提有限元建模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同时还研究了不同位置的横隔板对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支座横隔板对箱梁动力特性的影响最大,而中横隔板对箱梁的动力特性基本上没有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适当减少中横隔板的数量,以合理节省桥梁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SVSA结构振动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对31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现场实测,统计分析结构在环境随机振动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规律。回归得到了自振周期与房屋层数、高宽比的关系,阻尼比与房屋高度、自振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地铁隧道结构与其周围土层的相互作用,本文建立一种新的隧道结构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方法。首先,基于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中厚壳理论,建立了隧道结构的振动方程,其次,基于均匀、各向同性、线弹性介质的纳维波动理论,建立了隧道周围土体的运动方程,在此基础上,利用波传播方法,通过界面连续条件建立了基于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隧道结构振动控制方程,利用其频散特征方程对隧道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基于薄壳理论、有限元理论的相应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雷江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3):432-437
传统低层建筑砌体结构动力特性分析中,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砌体结构的完整性欠缺,导致动力特性分析的准确度较低。为提高低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地震作用下低层建筑砌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方法。首先利用低层建筑砌体结构反应自功率谱,完成砌体结构的自振频率辨认;然后通过941B型超低频率测振仪测试自振频率,筛出振动波形中噪声干扰的区域,获取时域波形和频域波形;最后依据时域波形和频域波形塑造低层建筑砌体三维精细化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通过子空间迭代算法获取低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模拟结果,分析地震作用下芯柱、圈梁等构造措施对建筑砌体结构动力特征的影响,完成砌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对地震作用下低层建筑砌体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无伸缩缝桥梁的动力特性计算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永春县上坂大桥是目前我国修建桥长最大,采用整体式桥台的无伸缩缝桥梁。本文通过该桥的动力试验研究了该桥在天然脉动荷载作用下的自振特性,采用结构分析软件ANSYS建立全桥的空间模型,计算该桥的自振特性,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实桥试验还测试了无障碍行车试验和跳车试验这2种车辆激振作用下桥梁的强迫振动特性,并把实测的荷载冲击系数与新桥规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该类桥梁动力特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无伸缩缝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海南农村民居以砌体结构为主,具有门窗开口大、层高较高和整体性强等特点.为了研究分析这类民居的抗震性能与抗震对策,在收集大量当地农村民居样本的基础上,综合出典型结构模型,并对该典型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隔震模型和加强结构模型分别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隔震技术能明显降低结构地震反应,在高烈度地区应适当推广和运用.原结构模型基本满足7.5度设防标准.在8度大震作用下,结构遭遇严重破坏但未倒塌,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抗倒塌能力.结构加固后,整体抗震性能得到了加强.结合试验结果,给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娟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3):413-420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壁板结构的抗震性,需设计高层建筑在连续振动下的壁板结构失稳定BIM模型。应用软件:通过Revit塑造高层建筑模型和结构模型,结合SAP2000建模性能塑造高层建筑结构的有限元实体模型,实现高层建筑模型的转换,设计BIM模型的IFOD软件总体结构,实现BIM模型的智能化管理。参数:在BIM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连续振动下高层建筑壁板结构风致响应,给出高层建筑壁板结构的平均风响应、脉动风响应,得出高层建筑壁板结构位移,实现了高层建筑在连续振动下的壁板结构稳定性分析。实验: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BIM模型可对连续振动下的高层建筑加速度时程以及位移时程进行准确分析,且相比传统方法,本文方法对高层建筑在连续振动下的壁板结构是否失稳判断结果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超声地震模型实验模拟观测,滇西地震实验场地质构造格架对地震波波速的影响。模型为1米量级。模型与原型地质的比为1∶470000。实验模型有两块,一块为均匀无构造模型,另一块为有滇西实验场主要地质构造格架模型。实验对两种模型的P波速进行了比较,给出了以模型中心为观测点以及以昆明、中甸、下关和渡口为观测点,模拟震中距为50公里、100公里、150公里和200公里圈上P波波速变化的背景场。这一实验是用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复杂地质构造格架对地震波波速影响的首次方法探讨。  相似文献   

14.
铅挤压消能支撑框架模型结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铅挤压消能器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以及安装有铅挤压消能器的钢筋混凝土消能支撑框架模型结构的伪静力试验,主要研究了铅挤压消能器单独受反复荷载时的消能性能以及其在模型结构中所起的消能作用,模型结构的破坏机理和整体消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铅挤压消能器具有很好的消能能力,在模型结构总耗能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模型结构具有较好的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Alaska-14层的办公大楼及周围场地上记录到的地震动,对此结构进行了低阶模态频率和阻尼的识别。和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后的土-结体系的低阶模态的频率和阻尼的识别。提供了一种ARX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并与非参数模型辨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模型得到的低阶模态频率和阻尼基本一致,但在高阶模态上会出现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还发现考虑土-结相互作用后,体系的传递函数幅值有所降低。并编制了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该模型包括地表、第四系底部、新近系底部和基岩顶部等四个层面的地层模型和断层模型。该模型定量化地给出了研究区第四系、新近系底界的三维结构和特征,并刻画了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空间分布,通过该模型可以更直观地显示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单元和断裂的变化规律,对深入分析活动断裂带的沉积与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构地震倒塌判别准则是工程结构强震分析的关键问题。在层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推覆分析的建筑结构整体损伤模型,并以国内某2层2跨平面钢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为背景,应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平面钢框架进行了强震倒塌数值模拟。分析了钢框架结构的倒塌破坏过程,基于建议地震倒塌判别准则研究了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钢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发展顺序与塑性发展顺序一致;基于推覆分析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能较好的体现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且在上下界处收敛;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初始损伤主要由结构的残余侧移引起,而后期损伤主要由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退化引起。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 lumped conceptual rainfall‐runoff model [Transformation of rainfall to runoff, Variability across timescales and Model parsimonization (TVM)] and a series of tests on various levels of model structure at different time resolutions. It is applied to the Bradford catch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TVM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a flexible structure through various relationships in each module that can be modified depending on the study catchments. Adopting the downward approach, parsimonious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examine at what level of complexity the model is able to capture runoff variability. The approach aims to compromise between parsimonious and complex alternatives in mode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hows that model structure requires data at different aggregation levels of timescales depending on its complexity. It reveals that the absence of the infiltration excess strongly affected all model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ime resolution of hourly downwards must be used for the study catchment. The investigation of model complexity indicat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model structure and timescale of quarter‐hourly is adequate to capture the catchment runoff characteristics. The downward approach in the TVM model help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ater balance and runoff process in the study catchment. The approach could be applicable to other catchments to obtain parsimonious model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Hydrological models are useful tool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performing the hydrological prediction. However,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ediction depends largely on its uncertainty range.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estimating model parameter uncertainty and quantifying the simulation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sole model parameters and the co‐effects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model structure in a lumped conceptual water balance model called WASMOD (Water And Snow balance MODeling system). The validity of statistical hypotheses on residuals made in the model formation is tested as well, as it is the base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simulation uncertainty evaluation. The bootstrap method i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parameter uncertainty in the selected model. The Yingluoxia watershed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 of China i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Results show that all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can be regarded as normally distributed based on their marginal distributions and the Kolmogorov–Smirnov test, although they appear slightly skewed for two parameters. Their uncertainty range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model residuals are tested to be independent, homoscedastic and normally distributed. Based on such valid hypotheses of model residuals, simulation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co‐effects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model structure can be evaluated eff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95% and 99%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of simulated discharge cover 42.7% and 52.4% of the observations when only parameter uncertainty is considered, indicating that parameter uncertainty has a great effect on simulation uncertainty but still cannot be used to explain all the simulation uncertainty in this study. The 95% and 99% CIs become wider, and the percentages of observations falling inside such CIs become larger when co‐effects of parameters and model structure are considered, indicating that simultaneous consideration of both parameters and model structure uncertainties accounts sufficient contribution for model simulation uncertainty.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水平荷载作用下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变形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肋复合墙结构是近年来应用在住宅领域中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目前关于地震作用下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变形计算方法尚不完善,采用等效剪力墙结构模型不能同时考虑密肋墙的有效弹性模量和有效面内剪切模量,导致等效模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实际结构存在一定误差.在试验研究基础上,依据铁木辛柯剪切梁理论并考虑密肋墙体弹性常数取值和构造特点,建立了包含剪切变形在内的密肋复合墙侧移曲线方程;同匀质混凝土墙侧移方程相比,密肋墙侧移方程中的弹性常数是与墙体构造有关的变参数表达式.算例分析表明,等效混凝土墙结构模型的侧移变形计算结果较实际结构偏小,在中高层结构中表现尤为明显,可能引起不可忽略的误差而导致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对等效混凝土墙模型的侧移变形结果进行修正,给出了初步的修正系数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