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埕岛海区水下岸坡是海底不稳定活动的频发地带,存在着海底差异冲蚀、残留岗丘、沉积物块体运动等灾害地质,对海上工程设施造成极大威胁.通过对海区多波束、声呐、浅剖等声学调查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水下岸坡沉积物块体运动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埕岛水下岸坡区沉积物块体运动极为发育,受海区波浪诱发因素的控制,岸坡上部水深3~6 m的区域中,海底沉积物块体运动沿坡向深水方向水平运动的趋势明显,对海洋工程设施影响较大;岸坡下部,沉积物块体运动主要表现为向深部地层的扰动和区域性的失水塌陷压实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底滑坡是一种由于重力失稳导致的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搬运体,是海底沉积物重要的搬运过程,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可将大量陆架沉积物搬运至深海,为深海带来丰富的沉积物。再沉积后的滑坡体因其特殊的内部结构,对海洋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对海底滑坡空间展布特征和垂向结构特征进行总结,对滑坡体岩石物理特征进行梳理,揭示海底滑坡边界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岩石物理特征。结合海底滑坡特征,从提供物源、储层、盖层、改变海底温压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积极意义,从破坏盖层、改变海底土体温压环境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负面影响。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应对海底滑坡微尺度特征识别、进一步开展海底滑坡与海底油气藏联系以及加强海洋油气开发致灾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有冰川供给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北部陆缘采集到的多波束资料揭示出一个大型海底滑坡-Hinlopen—Yemaak滑坡的详细地形特征。有许多个几百米高的平坦断崖,其中位于横穿陆架的Hirdopen深海槽口的最大的滑坡后壁的高度超过了1400m。除了有明显的压缩外,地震剖面上还见有半透声体,表明块体运移沉积物可能是重塑或液化的碎屑流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在一些地方有几百米厚。在大范围的块体运移沉积物的外缘,许多漂浮的块体从半透明的沉积单元中突起,  相似文献   

4.
海底滑坡广泛发育于海底陆坡上,是改变海底地形地貌的主导因素,也是大陆坡上沉积物往深海盆地搬运的重要方式。利用神狐海域针对水合物储集层做过特殊处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首先根据剖面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区域海底滑坡的后壁、侧壁以及滑坡内部构造进行识别、分析和解释,其次根据海底及海底以下不同反射时间的时间切片对该区域海底滑坡的整体形态以及空间展布等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最后结合流体聚集区频谱分析结果以及滑坡分布与流体活动带的对应关系,分析了该区域海底滑坡与流体活动的相关性,推断了该区域海底滑坡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5.
海底滑坡块体运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底滑坡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海底地质灾害。其一旦发生,破坏后的块体可以高速运移至数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远,能够对影响区域内的海洋油气生产平台、海底管道、海底电缆等海洋工程设施造成破坏性影响。本研究根据国内外海底滑坡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简要介绍分析与海底斜坡失稳后块体运动有关的调查方法、数值模拟以及物理实验等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以期为我国今后海底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二十年间,各个研究机构、学术界以及相关行业共同努力,在海洋岩土力学领域以及海底滑坡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海底滑坡对海上平台、海上建筑物以及海岸社区造成了实质性的威胁,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会进一步加强。好在有石油工业的勘探调查,他们在挪威的大陆边缘、几内亚湾以及墨西哥湾开展了海底陆坡失稳及其对海上平台、油气管道和海上设施所造成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计划。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海底斜坡失稳通常是复杂的,是多种原因和触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海底块体运动是广泛存在于现代海底以及古盆地沉积层中的沉积现象。因此,块体运动在对海底陆缘的破坏以及沉积物改造中是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对陆地沉积盆地中的古块体运动的调查是相当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与之相对应的那些现代海底块体运动的特征。事实上,古块体运动对比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内部结构、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的变形历史的原始信息要比现代海底样品所能提供的更为详细。  相似文献   

8.
何叶  钟广法 《海洋科学》2015,39(1):116-125
<正>海底滑坡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对于海底地貌塑造、海底沉积物搬运和沉积具有重要意义[1],对于油气和水合物的聚集成藏亦具有重要的影响[2-7]。同时,由于海底滑坡破坏海底的稳定性,其对海底工程(如海底光缆、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和环境也构成潜在的威胁[8-9]。因此,近年来海底滑坡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由于沉积物在海底滑移时受到的浮力较大,海底滑坡的规模通常要比陆地滑坡大很多[10]。目前全球范围内记录在案的最大海底滑坡是发生在南非海上的Agulhas滑坡,其滑移距离超过140 km,作为单一滑坡事件,它所搬运的沉积物的体积高达20 000 km[11]。人  相似文献   

9.
海底滑坡在全球陆缘的各处都有分布。克里特岛的南部记录了大量的滑坡事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克里特海——一个介于希腊海槽和克里特岛北部火山弧之间的弧前盆地。本文介绍了P336航次科考有关克里特海构造、沉积物土工原位以及实验室测试结果,并对那些构造活动强烈的海底陆坡区的滑塌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沉积物的物理性状和摩擦稳定性,以及这些特性与潜在的触发机制,如构造削峭作用、超孔隙流体压力、弱粘土层或地震震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水区发展,迫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块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块体运动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本文阐述了东海陆坡块体运动地形分析方法以及多种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海底地貌形态特征,地层剖面仪系统能探测海底以下沉积物性质和结构的变化.GIS、Fledermaus、Delph等软件系统可以定量分析海底微地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海底不稳定性 ,如滑塌、滑坡、碎屑流和浊流等是灾难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它们对大陆边缘地貌和地层有重要影响 ,取决于有多少沉积物由于重力驱动从浅水搬运至深水中。此外 ,由于海底不稳定性是大陆边缘物理结构的延续部分 ,它们继续引发破坏 ,即使在高海面、有地震活动以及沉积物供应低的地区也是如此。因此 ,海底不稳定性成为对大陆边缘以及资源勘探和利用方面的障碍。大陆边缘上没有哪个地区不受海底不稳定性的影响 ,海底破坏位于海岸线至陆隆的深水区。然而 ,对破坏的次数和水深作图时发现 ,崩塌在大陆坡出现的几率最高。这种情况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海底滑坡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海底滑坡在陆架坡折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影响海底滑坡发育的因素,以最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地貌分析和地震解释技术,通过对滑坡的地貌形态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详细刻画,在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新近纪地层中识别出多处海底滑坡,明确了其分布范围并建立了滑坡发育的地质模式。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流体活动的综合作用是导致研究区海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海底滑坡发源于海底峡谷的朔源侵蚀,向上陆坡扩展并终止于陆架坡折带。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白云大型海底滑坡的几何形态与变形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多波束水深测量,在南海北部白云凹陷发现大型海底滑坡。白云大型海底滑坡可分为滑坡根部、滑坡主体和滑坡前缘3个主要部分,广泛发育滑坡陡壁、滑塌沟谷、滑移面、滑坡台阶等典型滑坡地貌。地震相特征表现为楔状弱振幅杂乱地震相,块状平行或渡状弱振幅中连续地震相,席状亚平行/波状弱振幅连续地震相,谷状水平充填中振幅、中连续地震相和丘状/透镜体状前积地震相等5种典型地震相特征。初步估算白云海底滑坡范围约为13000km2,滑坡分布受地形和海底沉积物岩性控制,晚期活动在中更新世。白云大型海底滑坡位于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区,对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作用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Roger  Urgeles  Jacques  Locat  Peter  B.  Flemings  Brandon  Dugan  Nguyen  Thi  Thanh  Binh  Derek  E.  Sawye  杨丽娟 《海洋地质》2009,(1)
Ursa盆地水深1000m,位于密西西比峡谷的东部隆起上,是研究大型无震滑坡现象的超级天然实验室。近期的研究表明,本地区有记载的地震活动有可能是由浅层重力滑动而不是深层构造作用导致的。在Ursa盆地,块体运移沉积物广泛存在,其时空关系在多波束以及地震反射资料中都有显示。2005年6月,综合大洋钻探项目(IODP)308航次在靠近全新世大滑坡以及泥火山型流体溢出构造附近钻了三个孔,钻穿了更新世-全新世一系列块体运移沉积物,采集了这几个钻孔的测井、沉积学以及土工资料,  相似文献   

15.
1979年10月,一场大雨导致了法国尼斯国际机场附近的利古里亚陆坡的崩塌。一堆陆坡沉积物出现移动,向下滑行数百公里至Var海底峡谷,最终进入了深水的利古里亚盆地。直接后果是建筑物被摧毁、海底电缆被扯断,滑坡还引发了一场小型海啸袭击了安提比斯湾。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种解释滑坡触发的假设诱因:i)机场南部建造的堤坝加重了陆坡沉积物的负荷;ii)陆坡层序内的一套敏感粘土层失稳;iii)地下饱和含水层的超孔隙流体压力。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弹性性质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和分析了12°N以南的南海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弹性参数纵波速Vp、横波速Vs、弹性模量E、体积弹性模量K、压缩系数β、剪切模量μ、泊松比ν和拉梅常数λ,并对大陆架和大陆坡、深海盆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浅层沉积物声速(纵波速)以低声速为主,高声速沉积物主要在大陆架和个别岛礁区域,低声速沉积物连成一片,高声速沉积物不是连成一片。大陆架海底沉积物弹性模量、体积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拉梅常数等4项参数比大陆坡海底沉积物要高,大陆坡海底沉积物压缩系数比大陆架海底沉积物要高,剪切模量在大陆架和大陆坡海底上相差不大。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平面分布特征及其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底温度和海平面变化可以引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沉积物孔隙内形成超压,改变沉积物有效应力从而触发海底滑坡。本文建立了与此相关的海底滑坡产生的数值模型,并应用于东北太平洋Cascadia陆缘14~9 kaBP期间发生的Orca滑坡形成过程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在最近18 ka海平面逐渐上升的大背景下,18~14 kaBP期间底水温度升高引起其后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快速上移,并在13.7 kaBP达到1.18 m/ka的高底界上移速率,此时Orca地区稳定带底界粗颗粒层内的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分解,产生114 kPa的流体超压,使地层安全系数显著小于1,触发海底滑坡。因此,海底温度升高引起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能是东北太平洋Cascadia陆缘Orca海底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海底沉积物运动可由重力作用引起,它常以水下滑坡的形式出现,对高含水量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如此(林振宏等,1990);在陆架和陆坡区,水下滑坡可由于地震等事件而诱发。此外,海底稳定性还与水流作用引起的沉积物运动有关,沉积物输运造成相应的堆积和冲刷,从而改变海底的形态。在许多环境中,沉积物输运是控制海底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海底某处高程在一定时段内的变化系由活动层厚度、冲淤量和底部地貌形态(Bedforms)迁移造成的变化等3部分构成(图1),故海底稳定性可分解为以下3个问题:(1)沉积物活动时间(即在一定时段内海底沉积物处于运动状态的时间长度或百分比)和活动层厚度(图1A);(2)沉积物运动所造成的冲刷、淤积及其速率(图1B);(3)底部地貌形态的迁移速率及其造成的海床高程变化(图1C)。 海底沙丘和潮流沙脊是常见的海底地貌形态,有关专家认为(Ashley et al., 1990),海底沙丘是大沙波(波长>30m)、小沙波(波长6-30m)、大波痕(波长0.6-6m)等形态的总称,它可以在沉积物供给充足、大潮流速达到0.6-1.0m/s的海底形成(Stride,1982)。潮流沙脊的规模大于海底沙丘,其高度可达20m以上,两脊之间相距10km左右,形成的流速条件为0.7-1.3m/s,其脊线几乎平行于潮流流向。海底沙丘和湖流沙脊的空间分布上往往具有重现性,即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沙丘或沙脊。据沉积动力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这种周期性的分布与潮流流场特征(如潮流长短轴之比,主流流速、主流不稳定性等)和海底沉积物平面分布的非均匀性有关(Huthnance,1982a, 1982b;Hulscher et al.,1993;Liu,1997)。潮流沙脊可与海底沙丘伴生(Stride,1982;Amos et al.,1984),此类形态的存在说明海底是处于活动和演变的状态,这往往给海洋工程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应用水动力学、沉积动力学数学模型方法对砂质海底的上述3个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建立海底稳定性的评估方法。本文还叙述了来自海南岛西部海域的一个算例,以说明该方法的应用步骤和结果解译。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发现,在南海北部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有大片滑坡,其水深范围约在180-650m之间,它们沿着陆架外缘坡折处呈北东-南西方向分布,其具体位置往往与古三角洲前缘的海底陡坎及古海岸线位置密切相关,大量浅层地震,旁侧声纳,底质取样分析和土体力学理论计算表明,本区滑坡主要是由于地形坡度,沉积物特性,土体自身重力,它们是区内海底很不稳定的地带,是一种重要的地灾害因素,在海洋工程地质设计和实施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采集的2D和准3D地震资料,从整体形态、期次性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内广泛发育的沉积物失稳进行了类型划分和特征描述,并将沉积物失稳的分布特征和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群的分段性进行耦合关联,进而分析沉积物失稳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失稳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位于峡谷群的下游段,几乎不受峡谷群地貌的影响,表现为多期次、内部连续和自北向南的块体运动方式,主要以"残留"的形式位于峡谷群脊部;另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沿峡谷群脊部向谷底的块体运动方式,受到峡谷群地形起伏的影响,在峡谷群头部,主要为多期次滑移体,中游段变形强度最大,滑塌体是主要的类型,而在下游段-嘴部,表现为滑移块体。第四纪以来,源自北部珠江水系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和自北向南较陡的海底地形,是沉积物失稳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群可能造成了沉积物的再次变形作用,使得沉积物失稳的空间变化规律与峡谷群分段性具有对应关系。此外,神狐海域含气流体的垂向运移以及水合物矿体的存在,也是研究区内沉积物失稳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