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古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昆仑活动断裂托索湖——玛曲以东肯定那一带, 可据阿尼玛卿玛积峰为界再分为花石峡段和玛沁段两个在几何上不连续的段落. 两段在表征断层全新世活动特征的古地震事件方面有明显差异, 花石峡段的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 古地震研究表明, 花石峡段上3次强震活动相邻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约为500 a和640 a, 玛沁段上最近两次古地震事件间大致有1 000 a左右的时间间隔. 根据断层平均滑动速率计算的花石峡段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411~608 a, 相对应的同震平均水平位错约为(5.75plusmn;0.57)m. 虽然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较弱, 但由于该段上最近一次地震事件离现在较为久远, 已经积累的应变能应该使我们对其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有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炉霍断裂是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的一条次一级断裂,全长90公里。总体走向北45°西,断面倾角一般均为60°—70°,倾向北西和南东不定,晚更新世以来一直作左旋走滑运动,最大左旋水平错距1700米。断裂上1973年发生过炉霍7.6级地震,是一条强烈活动的断裂,这种活动现今仍在继续。根据对鲜水河断裂带40余条古地震探槽剖面的对比研究,建立起活动断裂上的地震楔体是古地震主要标志的3条原则。按照这些原则在炉霍断裂11条古地震剖面上,判定古地震事件17个,最早的古地震事件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距今23220年左右,最近的为1973年炉霍7.6级地震。将这些地震排列起来可划分出3个地震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在距今23000年—19000年间;第二个活跃期在距今11000—7000年间;第三个活跃期在距今5000—2000年间,每个活跃期的时间为3000—4000年。两个活跃期间的间隔时间约为2000年。每个活跃期中全新世以前地震重复间隔在2000年左右,全新世之后地震重复间隔约为500—1000年。将这些地震事件沿断裂纵向上进行研究,发现距今5390到5150年间和距今4110年两次古地震事件,在不同地点的探槽剖面中重复出现,推  相似文献   

3.
区域古地震复发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闵伟  张培震  邓起东 《地震学报》2000,22(2):163-170
在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华北构造区西缘过渡区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探槽资料,剖析了研究区一万年以来古地震活动在时、空、强分布上的特征.研究区区域古地震复发模式表现为两种密集程度不同的丛集形式:一种是历时300年左右;另一种是历时1000年左右.古地震复发行为表现为显著的阶段性和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4.
四川活动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荣昌  黄祖智 《地震地质》1995,17(4):390-396
根据大量的实际资料,总结了四川活动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即大致以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与北西向荣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为界,显示了西强东弱的分区活动特点。断裂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与分段活动特征;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发生的强震破裂活动大都是沿袭先存断裂进行的,从古地震研究及较短时间尺度(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来看,反映出断层上的位移是以一种地震构造脉冲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5.
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的郯庐断裂带,由于历史上有过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成为中国大陆边缘活断层研究的一个主要对象。目前认为:该断裂带自新构造期以来表现为非系统间隙性强弱活动;全新世以来表现为低活动速率、弱活动地貌标志和低强度断层;具明显分段性活动;古地震复发周期长。然而,关于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方面仍  相似文献   

6.
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1:5万地质填图资料,系统分析了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及历史地震活动在时空上的非均匀性特征,研究了断裂带的破裂分段性。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盆地地震地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吐鲁番盆地是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沉积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盆地演化为单侧冲断推覆型压性盆地。盆地本世纪内地震活动水平整体上是较低的,但区内断裂、褶皱活动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盆地中央断裂带经开挖研究认为,全新世以来有3次古地震活动事件,其大震复现间隔为3000年左右.由于最后一次大震发生距今已有约2500年,所以盆地中央潜在大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闽峰  邢成起 《地震地质》1995,17(3):218-224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古地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酒西盆地位于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被活动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压陷性盆地,盆地周缘及内部发育多条活动断裂.通过对前人古地震资料的总结分析和野外补充调查,发现酒西盆地断裂古地震大多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复发周期约为3~5 ka,根据经验公式推断,每次地震的震级约为6.8~7.2级.从区域古地震角度看,酒西盆地地震的发生具...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断层地貌研究,并结合前人对断裂带断裂活动性的工作,分析得到乌加河活动断裂段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445~2.234万年)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48~0.75 mm/a,全新世早中期以来(距今5 570~8 830年)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56~ 0.88 mm/a.利用5个探槽中揭露的古地震现象,结合前人对该断裂带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2.7万年以来,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加河段共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约为4 300~4 400年.距今8 000~9 000年之间可能为一个古地震丛,而距今1~2万年之间可能遗漏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对比断层陡坎的高度与探槽中揭示出古地震事件的位移和,以及由断层平均位移速率和一次事件的位移得到古地震的重复间隔,得到阿拉盖兔探槽中缺失了3次古地震事件,整个活动断裂段上可能缺失了两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1.
天桥沟-黄羊川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 :50 000 地质填图资料,对天桥沟—黄羊川活动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该断裂带可分为逆走滑( 左旋) 的天桥沟断裂段和正走滑( 左旋) 的黄羊川断裂段,其主要活动时期是晚更新世,滑动速率为4 ~5 m m/a .全新世早期,该断裂带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其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为距今0 .759 ×104 ~1 .02 ×104 年  相似文献   

12.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 ,大致由 4条次级断裂段组成 .沿断裂带发现了多期古地震事件 ,其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 .其中东段的马衔山段可以确定 2次古地震事件 ,距今 5850± 50 0aB .P .,2 0 60± 42 0aB .P .,复发间隔约 380 0a ;震级 7~ 7.5级左右 .中段的七道梁段发现 2次古地震事件 ,距今 1 682 0± 80aB .P .,1 0 80 0± 1 40aB .P ..西段的雾宿山咸水沟段可以确定一次古地震事件 ,其年代为 1 2 45± 560aB .P .,结合史料考证结果 ,认为就是 1 1 2 5年兰州 7级地震 .从古地震活动年代及复发间隔分析 ,马衔山北缘断裂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段应为东段的马衔山段和西段的雾宿山咸水沟段 .  相似文献   

13.
月亮山东麓断裂古地震活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月亮山东麓断裂位于海原断裂带的东段。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该断裂也发生了破裂。对该段断裂的古地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月亮山东断裂可能发生过5次破裂事件,主要分布在全新世的早期和末期。海原断裂带具有分段破裂的特征,因此需要对照整个断裂带的古地震活动特征,才能确定月亮山东断裂是一个独立的破裂单元还是其他段落破裂的影响段。  相似文献   

14.
Uncertainties are common in the dating of paleoearthquakes.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dating of paleoearthquakes,analysis was done on fault activity,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ismo-geomorphology to investigate paleoearthquakes along the Zemuhe active fault zone.Grouped trenches were excavated near Daqingliangzi,which revealed three palaeoearthquake events aged 160a,3100a and 5500a~8900a,respectively,including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about 3000a.Sedimentary processes related to strike-slip fault type earthquakes were discussed,and a sedimentary model was put forward for strike-slip faults at hillsides where drumlin and reverse scarp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geometric structure,active strength,and maximum seismic rupture length along the fault in the late Quaternary or Holocene,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egmentation of main active fault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uses the recurrence probability model to predict the recurrence probabilit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long each segment during next 30 year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arthquakes with M=7.0 or greater may happen along Qiajiao segment,Qianning segment,and Selaha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 zone,the segment from Xichang to Mianning and Yejidong segment of Anninghe fault zone; earthquakes with M=6.0 or greater may happen along the segment from Maowen to Caopuo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Xiaoyanjing segment of Anninghe fault zone.  相似文献   

16.
天景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水平活动强度的分时,分段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野外实测工作基础上,统计归纳了天景山断裂带上的冲沟左旋错动资料,分析了各类冲沟形成年代,对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水平活动强度分布,分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晚更新以来的总体活动强度不大,但从时间和空间分析,各段活动的差异比较明显,平均滑动速率为0.23~1.62mm/a。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中心位于断裂带西段,平均速率为1.40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活动中心东移到中段,平均速率为1.  相似文献   

17.
活断层运动区段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行松  唐汉军 《地震地质》1992,14(2):140-144
断层运动是复杂而多变的,在一条巨大的断裂带上经常以区段为单位活动,每次活动的区段长度、运动量等都不相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迁移规律等。为工程建设和强震的预测,划分活断层运动区段越来越迫切。以一次强震活动序列、跨断层大地测量网的复测、直接鉴定断层新活动、并结合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变化等途径来划分断层运动的区段  相似文献   

18.
四川活断层分段与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荣昌  黄祖智 《中国地震》1995,11(3):272-282
本文主要根据断层的几何结构、活动强度与断层上最大地震破裂长度等对四川境内几主要活断层的晚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并采用概率复发模型对各活动段在未来30年内强震的复发概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凤桔  虢顺民 《地震地质》1997,19(2):13-1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沿线的构造地貌、断层岩组合及大量与断裂相关的地层年代,综合分析了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总趋势:随着活动时代的趋新,活动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中心位于大理、弥渡一带;探讨了该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为断裂带不同区段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