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往溪 《广东气象》1997,(2):28-29,27
汕头多普勒天气雷达站于1995年底建成,1996年2月份投入业务使用。多普勒雷达站与汕头气象局本部隔海相望,直线距离约为11km。原来的资料传输方式是采用有线程控调拨,传输速率最高为9600bps,有时因线路质量差而使速度降至2400bps以下,甚至无法联网,还时常因线路中断而无法传输。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量极大,每水平扫描一圈,强度图和速度图的数据量都为724112字节,立体扫描一次4层的数据量已有2.SMB,12层达7.ZMB。9600bPS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传输如此大数据量的要求,而只能传送部分二次处理产品的压缩文件,这对于多普勒雷达资…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局地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有效减小天气雷达之间对降水目标物回波的测量误差,选取贵阳、毕节、遵义三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同步观测体扫资料,以贵阳多普勒天气雷达站为基准,对比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强度的变化特征。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贵阳与遵义、毕节雷达之间观测的回波强度具有一致性的波动特征,且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贵阳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总体低于毕节、遵义雷达观测数据结果;两部雷达之间回波强度差异主要是由云和降水对雷达波的衰减所产生。  相似文献   

3.
新一代天气雷达直击雷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匡本贺 《湖北气象》2002,21(4):20-22
以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站为例,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塔楼防雷中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指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直击防护装置(多普勒避雷针)的若干技术要求。从对比测试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可知,多普勒避雷针既不影响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技术性能指标,还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刚度。  相似文献   

4.
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统一授时和同步观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普勒雷达在短时预报和强对流天气的监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将多部雷达科学地进行组网拼图,能够更好地发挥雷达的合力效能,而对参与组网的多部雷达进行统一授时,实现同步观测,可以进一步提高雷达拼图的质量。据此,介绍了采用GPS时间系统对雷达进行授时的具体方案,以及实现雷达同步观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贵阳多普勒雷达和独山TWR01小天气雷达资料在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四个时段的观测资料和四个时段的自记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由于贵州地形影响等原因.存在一定的探测盲区,而TWR01小雷达对小范围的对流云层观测更清楚、更接近当时天空的实际情况,是多普勒天气雷达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多部数字化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多部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处理的新方法,即由底图坐标出发,有针对性地要求各组网雷达站提供必不可少的数据资料,将以往国内外组网拼图的集中处理方式分解成并行处理方式,从而减少各站的发送时间,提高雷达组网观测资科处理的实时性。此外还对本文提出的方案进行了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非降水回波(不包括地物回波)的空间结构,并对太原雷达站业务运行以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非降水回波”的速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发现由大气湍流和云滴后向散射所致的非降水回波,虽然强度很弱,但其速度回波却代表了环境风的三维结构,对临近预报有5h~7h的提前量,为临近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IAP-CSM3D),模拟了2004年4月23日横扫湘中湘南大部分地区的飑线强对流过程的流场、雷达回波和含水量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冰雹粒子主要由冻滴(CNfh)和霰(CNgh)转化形成,其中冻滴的贡献比较大,冰雹主要是通过撞冻过冷水过程(CLch、CLrh)长大。将多普勒雷达实测资料同模拟的气流结构进行比较可见,雷达观测到散度随高度的变化与模式模拟的气流结构一致;模式输出的雷达回波强度及回波顶高与雷达观测事实相近。  相似文献   

9.
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丰富且数据量大,为了使距离雷达站较远的省局和省台等都能及时的使用雷达资料,雷达传输非常重要。传统的软件操作烦琐。不符合业务使用的要求。为此。我们利用编程语言VB6.0编写了一个传送软件。使用简单方便,并经业务使用,效果很好。本文主要介绍太原雷达站与省局和省台之间雷达资料传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包括它的主要技术特点,主要内容以及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动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大形式环流背景,对2012年12月15日桂林机场的低空风切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锋面临近时,跑道两头自动观测风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资料对风切变预报有较强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0414号台风“云娜”多普勒雷达探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宁波新一代天气雷达对0414号台风“云娜”的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产品进行个例分析, 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果:该雷达对“云娜”的中心位置探测与舟山、温州雷达以及中央气象台综合定位基本一致; 通过大陈站、石浦站出现的极大风速与温州、宁波两部多普勒雷达测得的最大径向速度比较, 发现其独特的径向速度产品能较好地显示台风的极大风速情况; 探测到的反射率因子强度与雨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并就此讨论了Z-I关系。文章还对总降水量产品和实况雨量进行比较, 发现反演值只有实况过程雨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在双基地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试验和应用研究中发现, 天线的高度设计和旁瓣污染是双基地天气雷达研究中需要直接面对的两个问题。探测目标的最低高度取决于天线的架设高度, 它的设计具有实用价值, 同时发现旁瓣污染影响探测资料的质量。基于双基地雷达探测原理, 对其进行分析, 给出在一定基线长度和最大探测距离乘积条件下, 以目标探测高度为参数的雷达天线架设的最低高度设计方案; 并分析双基地多普勒天气雷达旁瓣污染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探讨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减小或消除旁瓣污染的影响, 以控制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对流风暴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段英  李云川  赵亚民 《气象》1999,25(11):25-28
应用较详细的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对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得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对流单体组合与垂直结构图象。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强对流天气过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3月20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并对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过程和体会加以总结,以便为以后使用该雷达探测灾害性天气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地面Doppler雷达与TRMM星载雷达测云比较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利用 1998年青藏高原地面Doppler雷达资料和TRMMPR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 ,分析了Doppler雷达和TRMMPR所测云区在回波结构和回波强度等方面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以及产生误差的必然和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全国多普勒雷达网的建立,使我国气象观测网的监测手段和监测能力大步提高,对监视强对流天气和强降水天气以及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将这一先进技术应用到地面气象观测中,目前还很少有人尝试。作者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就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对积雨云和雷暴等对流天气的监视作用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应用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各种信息,结合云天实况指导对“积雨云”和“雷暴”系统的观测,帮助更及时、准确地判定其生成、方位、强度、范围、距离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6月13日发生在固阳县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具有尺度小、突发性、变化迅速等特点,采用常规的观测手段和预报方法常常难以监测和预报,文章采用将多普勒雷达资料与中尺度模式提供的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强对流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除体扫模式的局限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对雷达波束造成的遮挡,对于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针对雹云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考虑0℃、-20℃层高度和回波强中心高度几个关键参数,分析雷达探测雹云的区域覆盖能力。以位于低纬度高原的云南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为对象,分析其探测雹云的覆盖情况,并按探测效果进行了区域分型。与实际降雹天气的对比表明,该评估方法衡量雹云探测范围较合理;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雹云适合探测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5%,约2%的面积部分遮挡,0.2%被完全遮挡,遮挡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东北部和临沧东北部。云南省规划的9部雷达全部业务化运行后,理论上90%的地面降雹区能被雷达有效监测和识别,约有3%的地面冰雹区只有当雹云发展到8 km以上才能被识别,约6%只能探测8 km高度以下的回波,可能导致漏判、误判,约8.5%面积为冰雹识别的盲区。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雷达回波在辽宁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04年8月27~29日发生在辽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个例,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确立了辽宁区域性暴雨模式,并揭示了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等产品在短时强对流性天气预报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研究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即“逆风区”概念)的空间结构。并对1989~1992年CAMS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逆风区”进行了统计分析。还利用1993年实际观测资料对它的预报准确率和概括率进行了检验,其预报准确率为75%,概括率为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