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讨论雷诺数,佛洛德数、牛顿数在拖网模型试验中的意义。合成纤维网衣在水中重量与水动力相此可忽略不计,拖网及其模型均处于广义佛洛德数的自动模型区域内。实物网处于雷诺数的自动模型区域内,但其模型位于小雷诺数范围。换算阻力时需进行雷诺致修正,现有田内,巴拉诺夫,迪克逊网渔具模型试验定律,可用于拖网模型试验,但也可用牛顿数安排试验。模型试验结果经雷诺数修正,并换算到实物网,与海上实测结果符合良好。上述结论仅依据有限试验得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计算确定双拖网曳纲的空间形状与张力,估算在一定拖速下两船间距、水深与网具水平扩张的关系。根据模型试验测出的水平与垂直扩张值,换算出双拖网网口高度并与实测结果比较。可针对各级渔轮和生产条件,广泛计算并列出图表,以便在生产中用于双拖网调整。  相似文献   

3.
本文目的是研究柔性线在水流中的形状与张力问题。首先 导出了线的无量纲平衡方程式,为简化问题提出广义佛洛德数Πω;讨论了临界角α_c,φ_c与广义佛洛德数Πω的义系。最后,利用龙格—库达数值积分方法,确定柔性线的几何形状,其中包括拖索、锚索与曳纲 同时,分析了水动侧向力r_s对曳纲与锚索几何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本文利用套网法在黄海区海州湾海域开展了黄海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选择性研究。在分析渔获的基础上,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Logistic模型等分析方法,获得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主要渔获物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选择性曲线。研究显示,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和逃逸率均逐渐增加;竹荚鱼、小黄鱼和带鱼的50%选择体长(L_(0.5))逐渐增大,且L_(0.5)与网囊网目尺寸呈线性关系;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按照底拖网54 mm网目尺寸标准执行偏小。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小黄鱼、竹荚鱼和带鱼最小可捕规格,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佳网目尺寸分别为65.78、78.82和67.36 mm。在目前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小黄鱼等中小型经济鱼类,建议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网目内径)设定为66 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捕捞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拖网的网袖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拖网袖端由单燕尾改为双燕尾结构,改善了拖网上纲和网袖网线的受力,有利于网口的垂直扩张。经网模水池对此试验验证,双燕尾袖端结构对于提高拖网网口垂直扩张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且根据试验观察,设计网在常规拖曳速度下,网形良好、稳定。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
评估结构耐撞性能最可靠的方法是实尺度碰撞试验,然而对于大尺度结构物的碰撞试验,因其耗资巨大而不易开展,适当开展比例模型试验可以为简化解析算法及数值仿真计算提供验证依据,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结构的耐撞性能。但是在进行碰撞模型试验时,材料应变率的敏感性会使得缩尺模型的动态响应与实尺度结构结果出现偏差,模型试验得到的数据与实际结构的动响应不完全遵循相似关系,这就限制了相似理论在大型结构物冲击问题上的应用。本文给出了一种通过改变冲击质量来修正应变率效应的方法,不同于传统量纲分析法中选取时间、质量和长度为基本量纲,而是以冲击质量、初始冲击速度和动态应力代替,得到计及应变率效应的质量相似关系。以此为基础,将该修正方法应用于船舶-自升式海洋平台的碰撞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该修正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应变率效应而造成的缩尺误差,修正后的缩尺模型在碰撞冲击载荷下的位移、碰撞力和撞击时间等动态响应参数与实尺度模型结果的一致性更好。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大型结构物冲击模型试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过洋性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朗阿曼湾渔场是我国新开发的过洋性渔场,单船底拖网是主要的作业方式。文章从过洋性渔业生产的推力、阻力以及过洋性拖网渔具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目前单船底拖网油耗偏高的问题,并针对阿曼湾渔场的特点,在网型、网衣尺寸、网板以及拖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探讨。同时提出4点建议:提高网口高度,增加侧身力纲;增大网目尺寸和网口周长,确定合理的身周比;采用柔性网板;采用瞄准捕捞技术以及网囊实时监测、自动脱落和提网技术。拖网性能的提高对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虾拖网网囊网目对主要渔获种类的选择性,于2017年9月在南海区采用裤式拖网法进行选择性试验。在SELECT模型框架下,使用极似然估算法,结合单网次和联合网次的数据,同时考虑网次间差异,估算网囊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选择性。共完成14网次作业,其中对照网囊之间的渔获性能比较试验4次,试验网囊的选择性试验10次。研究表明:对照网囊的位置对其渔获性能无显著影响;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的网次50%选择体长(L 50)为78.84~92.09 mm,平均为82.38 mm,网次选择范围(SR)为5.01~11.32 mm,平均为6.39 mm,网次相对作业强度(p)为0.44~0.71,平均为0.52;试验网囊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网次L 50为59.20~76.80 mm,平均为71.17 mm,网次SR为5.30~16.87 mm,平均为14.20 mm,网次p为0.43~0.71,平均为0.63。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网次和平均L 50值均大于其首次性成熟体长(80 mm),可见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资源利用是合理的。本试验的裤式拖网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为今后拖网选择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舷提网是秋刀鱼(Cololabis saira)作业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渔获率较高得到迅速推广。模型试验和海上实测是研究网具性能最为普遍的两种方式,两者试验结果的对比评估对于更好地测定网具作业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2014年11-12月进行的秋刀鱼舷提网静水槽模型试验以及2015年7-10月和2016年6-10月在"鲁蓬远渔019"号船上进行的秋刀鱼舷提网网具性能测试试验测定的网具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网具的沉降深度和提升速度进行了标准化,并利用Bootstrap法分析了舷提网模型试验和海上实测试验结果。结果表明:(1)通过Bootstrap法得出标准化后的实测网最大沉降深度的均值分布范围为20.37~29.54 m,95%置信区间为21.76~28.13 m;模型网网具最大沉降深度均值的范围为26.42~37.58 m,95%置信区间为27.70~36.20 m。实测网网具中部最大沉降深度均值大约是模型网网具中部最大沉降深度均值的0.731~0.783倍。(2)通过Bootstrap法得出标准化后的实测网提升速度的均值分布范围为0.107~0.193 m/s,95%置信区间为0.111~0.191 m/s;模型网网具提升速度均值的范围为0.204~0.316 m/s,95%置信区间为0.207~0.312 m/s。实测网网具中部提升速度均值大约是模型网网具中部提升速度均值的0.591~0.611倍。(3)当假设海流速度为0时,求得实测网网具的平均沉降深度为29.14~41.21 m,约为模型网网衣中部最大沉降深度均值的0.751~0.807倍。(4)30 m和60 m水深的海流速度均对实物网网具中部的沉降深度有所影响,60 m水深的流速影响更加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东、黄海底拖网渔业渔捞努力量修正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捞努力量在渔业资源研究中是一个重要参数。在以往的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研究中,投网次数常作为渔捞努力量的度量单位。在底拖网渔业中有很多影响渔捞努力量的因素,其中船型大小、实际捕捞时间的长短以及网具改进是主要因素。本文针对这三个因素应用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的资料,提出了一种修正方法,并对修正后标准渔捞努力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断面模型试验与整体模型试验的基础上 ,确定了扭工字护面块体的稳定重量。通过断面模型与整体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 ,以及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分析了特殊地理条件对波浪传播的影响以及斜向波浪和沿堤水流对护面块的影响 ,阐述了工程试验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区虾拖网方目与菱目混合网囊渔获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拖网是南海区常见的作业方式,由于其网囊网目选择性差,虾拖网作业常产生大量的副渔获物。为了优化虾拖网网囊结构,提高其选择性,2015年8月在南海北部渔场用方形网目与菱形网目混合网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虾拖网的渔获种类有34种;渔获种类中,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黑尾吻鳗(Rhynchoconger ectenurus)、中线天竺鲷(Apogon kiensis)和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的尾数逃逸率均超过80%;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的尾数逃逸率最低,仅为6.18%和2.07%;周氏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0.79 mm和53.858 mm;脊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的L50为62.51 mm;丽叶鲹(Caranx kalla)、中华青鳞鱼(Harengula nymphaea)、中线天竺鲷(Apogon kiensi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和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L50分别为53.77、78.87、47.17、60.92和60.55 mm;混合网囊对鱼类副渔获的释放率较高,但对幼虾的释放率较低。建议今后放大网囊菱目段的网目尺寸进行相应的试验,提高混合网囊对目标种类的L50值,使其在释放鱼类副渔获物的同时释放幼虾,达到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沟槽圆柱在亚临界雷诺数下的阻力特性,采用数值模拟与水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沟槽圆柱的减阻性能进行研究.开展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确定最佳仿真模型参数,研究沟槽参数、雷诺数以及迎流角对减阻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减小端面绕流干扰的水槽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在雷诺数为40000时,沟槽深度为0.0075D(D为圆...  相似文献   

14.
大直径单桩风机基础冰荷载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海斌  黄焱  李伟 《海洋工程》2018,36(2):83-91
针对渤海某海域以单桩结构为支撑的海上风电系统,对大直径直立桩风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静冰载荷模型试验研究。首先,针对目标海域海冰调研结果确定多个冰速工况,对3 MW及4 MW装机功率对应的两种不同直径的单桩基础开展静冰载荷模型试验;随后在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的分析中重点关注了冰排在大直径结构前的破坏模式及破坏特点;最终,通过对比模型试验冰力极值试验结果与多规范冰载荷计算结果,确定大直径直立桩静冰载荷计算规范的合理选择,并根据试验结果对直立桩静冰载荷计算方法进行了经验参数修正。得出的相关结论可为渤海海域大直径单桩式风机基础冰载荷的工程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沈国光  徐炯 《海洋工程》2005,23(2):21-25
提出了有关气浮结构的环境压力相似判据问题,指出了在模型试验时要达到完全相似的困难。计算结果表明,对尺度比为0.1的模型,若不考虑环境压力的相似,恢复力矩的误差可接近50%。根据4筒和25筒气浮结构的计算结果,给出了将实验结果转换到原型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海区虾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海区的山东近海,采用套网法对网目尺寸为30,33和40 mm的虾拖网网囊进行了选择性试验。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模型,求得不同网目尺寸的网囊对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的体长选择性曲线,并运用极大似然法对渔获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估算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在网目尺寸为30,33和40 mm时主捕虾类鹰爪虾的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9.8,60.1和63.2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14.4,16.0和22.9 mm,选择性参数随网目尺寸的增加呈线性增大。鹰爪虾的选择体长L50与网囊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50=0.353m+48.944,R2=0.956。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历史资料,认为目前33 mm的网囊网目尺寸对于保护鹰爪虾类资源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模拟波浪加载的模型试验,研究了重力式平台地基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用考虑振动与固结耦合的分析方法对试验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将分析方法推广到原型平台地基的分析计算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自动监测数据(2016~2017),研究了抚仙湖水温垂直分布的统计规律,论述了水温的数学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公式的主要项为幂函数,反应了抚仙湖水温的垂直分布的一般变化特征;修正项为二阶多项式,用于精细的修正模型计算值,以提高模型精度。通过与观测值的比较表明,该计算公式的绝对误差一般远小于0.1℃;在6月~10月,由于温跃层变化剧烈,在某些深度上,公式计算误差变大,可达到0.6℃以上,但可通过提高修正项的阶数达到减小误差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墨西哥湾某海域一典型固定式海洋平台为原型,按照几何相似准则和刚度相似准则设计并制作海洋平台试验模型,开展极限强度模型试验研究,观察并记录其破坏过程。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ANSYS)对试验模型进行极限强度数值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深海垂向流速剖面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CFD软件对深海各种不同的垂向流速剖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试验区域内水流在空间上的流速分布情况以及湍流强度的变化,并与目标流速进行了比较.结合模型试验,表明数值模拟的结果是可靠的,造流系统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不同垂向流速剖面的海流,满足深水试验池对深海海流的模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