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海洋湍流观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湍流在海洋能量和水体的交换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湍流研究的发展和海洋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密切相关。世界上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我国在湍流观测设备方面到目前为止仅仅处于起步和引进国外设备阶段。针对我国的情况,文中对海洋湍流观测的平台、探头测量原理及其数据修正、资料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做一个总结性的介绍,为我国使用引进的海洋湍流设备和自主开发海洋湍流测量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洋湍流混合在海洋能量和水体物质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海洋湍流的刻画主要通过湍流现场观测来实现,要想对海洋湍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赖于更高分辨率的快速测量仪器;但是目前我国在湍流观测设备方面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且国内湍流仪所用传感器均以剪切传感器为主,剪切传感器存在仪器震动影响观测精度的问题。人们在对湍流的产生及变化的机理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快速变化的湍流观测方法,针对此方法,给出了一种基于FP07的自容式定点海洋湍流仪的设计方法,并针对潜标系统的观测需要完成了深海观测、大容量存储的原理样机的研制,并将样机进行海试实验,验证了该湍流仪测量湍流耗散率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海洋站业务化观测仪器是业务化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实体支撑。将我国海洋站中典型的国产业务化测量仪器与美国同类仪器在性能指标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世界前沿海洋仪器发展现状总结了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业务化海洋仪器优先发展的主要方向。结果表明,相比美国,我国国产验潮仪精度低1个数量级,测波仪的波高、周期和波向精度分别平均低0.2 m、0.27 s和5°~10°,国产观测仪器在业务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世界海洋观测装备将更加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和模块化,并通过谱系化发展使其功能日臻完善,可靠性不断提高。在此趋势下,我国业务化海洋观测仪器应优先重点发展高精度传感原件和材料、抗生物污损和防腐蚀技术以及智能电子电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温度、盐度和压力是海洋重要的基本物理特性参数。温盐深测量仪(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CTD)是海水温盐剖面观测的关键仪器,在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观测、海洋国防建设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温盐深测量设备及移动观测平台,重点论述了CTD在Argo浮标、水下滑翔机等海洋移动观测平台上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水下滑翔机搭载的CTD在热滞效应、湍流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测量误差。最后探讨了以水下滑翔机为代表的海洋移动观测平台搭载CTD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海洋调查技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章简要叙述了我国海洋水文调查的历史及发展,着重介绍了我国海洋水文调查中的温盐观测设备、海流观测设备、海浪观测设备、海洋浮标和潜标设备的发展历程,剖析了我国海洋水文调查设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尽快出台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从政策层面鼓励支持企业投入前沿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军民融合、实现军民优势互补等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洋湍流因具有随机性特点,目前多采用统计学理论进行研究,因此需要获取大量的湍流观测数据,这给湍流观测设备的数据存储和传输带来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分析海洋湍流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实时的无损数据压缩方法。以大量的湍流数据增量信息作为数据源构建霍夫曼编码表,并以此作为湍流压缩和解压的字典,从而提高了压缩效率。通过对历史海洋湍流数据进行压缩实验,证明该方法的湍流数据压缩比低至25%,并且具有压缩速度快、处理器占用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国内外海洋观测网现状及其优缺点,从目标融合、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国外海洋观测网对我国海洋观测网的启示与建议。在目标融合上,建议寻求多部委、多单位的目标融合,实现海洋观测系统与观测参与者、仪器供应商、信息产品应用方、科研工作者、公众等用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中央决策、海洋防灾减灾、海洋预警预报、海洋管理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公益服务等多样化需求的融合。在科学管理上,建议实现海洋观测站点与设施的分类、共享与长期维持,迎接高难区域的挑战,实现信息的整合与服务,促进国际化合作与推广。在技术创新上,建议加大海洋观测技术的创新与投入,促进传感器技术、卫星技术及其他相关观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建议加强新仪器、新技术的试用、评价,加快新仪器的业务化使用;建议加强海洋观测系统模块化、智能化研发。未来海洋观测仪器将是低成本化、模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天下,海洋观测会逐步向着立体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化。本文可为未来海洋观测网的设计与规划、管理与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我国海洋观测系统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海洋观测仪器入网管理的现状以及部分入网仪器无法业务化应用的原因;剖析了完善海洋观测业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通过研究借鉴国内其他部委对行业内仪器的入网管理办法以及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对海洋观测仪器的测试和评估机制,结合实际,提出了关于形成我国海洋观测仪器业务化应用管理办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针对海洋观测仪器设备进行验证、测试、评估的入网认证体系越发重要。构建海洋观测仪器综合测试平台对推进海洋观测仪器标准化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是对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标准化检验的有益探索。通过该平台可对海洋观测网中的设备进行入网前的检验与业务考核,提升入网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并对提升海洋观测网的整体鲁棒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量的海洋观测仪器连接到因特网的实际需求,在分析了目前仪器设备多种联网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W7100A芯片的网络接口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具有硬件电路简单、功耗及成本低、工作温度范围广、适应海洋工作环境的特点。介绍了W7100A芯片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提供了网络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法,并介绍了基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软件设计流程,为海洋仪器的联网提供一种可靠方便的网络功能模块,在海洋仪器中得到业务化应用,通过与同类其它产品比较,更适合应用于海洋仪器中,并可推广到其他设备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